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《佛說阿彌陀經要解》講記(淨界法師)▪P66

  ..續本文上一頁持佛號的那個念;其次是一個「慧心所」,這抉擇,面對身受心法,生起不淨、苦、無常、無我四種的抉擇。所以這個四念處的整個操作,就是由「念」住心,由念來安住我們的內心,由「慧」來觀察,這個四念處就是念跟慧,在整個修行就是這二個心所。這個四念處在修行的位次,第一個要成就的是「四正勤」,這個地方的「勤」指的是精進。這個精進就是說,對于斷惡修善品中,能夠勇悍爲性,這當中主要有二件事情:第一個就是「斷惡」,破除我們內心的愛見煩惱;其次就是「修善」,就加強我們心中的觀慧。對這二件事情能夠勇悍,內心當中主動積極的去追求,不爲任何的逆境所障礙,這個就是「四正勤」。這當中有四個法:

   四正勤

  ┌一已生惡法令斷。

  │

  ├二未生惡法不令生。

  四正勤┤

  ├叁未生善法令生。

  │

  └四已生善法令增長。

  這四個法,基本上我們分成二部分:前面二個是對于惡法的一種態度,「已生」的「令斷」,「未生」的令「不生」。叁、四是面對善法的一種態度,我們面對善法的一個態度就是:「未生令生、已生令增長」。在修學的過程當中,我們應該是先生善才破惡的,所以我們先講第叁。「未生善法令生」。這個「善法」指的是四念處的觀慧。我們凡夫的心情,長時間活在愛見煩惱的妄想中,已經很久了。這個時候要在愛見這樣的一個廣大蜘蛛網當中,要建立四念處的光明,這是不容易的。所以剛開始的次第,我們一定要先坐中修、先靜中修。就是說我們有時候會生愛見煩惱,但是一天二十四小時,可也不是全部都經常起煩惱,所以我們就應該利用煩惱沒有活動的時候,一方面先有止的幫助,讓內心能夠明了寂靜,就在這樣的內心當中,身體健康、心情愉快、煩惱不活動,心情非常和平的狀態當中,去生起這個四念處的觀慧。就說你剛開始去栽培四念處觀慧的時候,你一定要在寂靜的心中,不能有煩惱幹擾的時候,就是「未生善法令生」,這是一個關鍵。「已生善法令增長」。你要不斷的去重複,不斷有定課,一次一次的、一次一次的在寂靜當中,去觀察不淨、苦、無常、無我,使令心中的光明,一次一次的增長廣大,這個就是「已生善法令增長」。生起善以後,我們還要做一件事情,就是破惡。破惡第一個是「已生惡法令斷」。就是說我們平常的內心,跟染汙的境界一接觸的時候,生起了愛取的煩惱。這個時候怎麼辦呢?就是要把平常在打坐當中的功夫提起來。不過一般我們是這樣:一般我們在面對煩惱的時候、調伏煩惱的時候,是先觀後止。就是先觀察它的過患,這個煩惱是不淨、是苦的,它有這種種的過患,就像大火,就像這個賊、就像毒蛇,它會破壞我們的功德,使令我們苦惱。它是無常、無我的,它是生滅相的,它沒有真實性的,是可以消滅的。這個時候你對這個煩惱過患的體性有了解以後,這個時候就要提佛號,不能念要他念,不能專要他專,煩惱不能斷要他斷。這時候你一定要讓佛號在心中相續的運轉,直到煩惱停下來爲止。這是祖師所說的:折伏現行煩惱,爲修心要務。這個是很重要的,這件事情會影響我們臨命終是不是能往生。就是說臨命終的成功,是由平常無數的正念所成就的。就是你臨命終爲什麼能夠調伏煩惱?這最後的勝利,看你平常當中,無數次調伏煩惱的成功,才有臨終的正念。所以這件事情,就是你平常功夫的點點滴滴,你平常只要失敗一次,你臨命終就會有危險。所以「已生惡法令斷」,這件事情是一個成敗的關鍵。所以你平常是不是能夠調伏煩惱,就對你未來臨命終是不是能夠保持正念,這件事情是一個很重要的指標。「未生惡法令不生」,有時候我們煩惱不活動,但是我們也必須要保持,使令它不活動。這件事情就跟環境有關系,就是說你剛開始,不要去接觸染汙的環境。所以祖師大德修行的開示當中,勸勉初學者,盡量能夠息諸緣務,閑居靜處。你盡量能夠離開染汙的環境,到一個清淨的道場來修行。因爲那個染汙的環境,正是你的熟境界,你內心跟這個境界一接觸,你任運的就會起煩惱。這個境界太熟悉了,你根本控製不住。所以「未生惡法令不生」,唯一的方法就是先遠離、先遠離,使令我們心中的善法光明強大以後,才能夠所謂的「百花叢裏過,片葉不沾身」,那個是以後的曆練。所以這個「四正勤」就是透過這四個原則,使令我們心中觀照的智慧增長,使令我們愛見的煩惱慢慢的調伏,這個是「四正勤」。

   四如意足

  ┌一欲如意足。

  │

  ├二精進如意足。

  四如意足┤

  ├叁心如意足。

  │

  └四思惟如意足。

  這個「如意足」就是「能發動神通,所願皆成,故名如意足」。這「如意足」,事實上就是禅定,四種法而成就禅定。禅定爲叫「如意足」呢?就是它能夠啓發神通,使令我們所願皆成。在叁昧當中,我們任何的希望都能夠成就,這叫「如意足」,就像這個「足」能夠使令我們到達所須要去的地方。前面的四正勤,它是偏重在觀慧的栽培;這個「如意足」,就是我們從外凡要悟入內凡的時候,這個時候要加強內心的禅定,這個「四如意足」事實上就是成就禅定,加強止的功夫。這當中有四個法門:第一個「欲如意足」。這個「欲」就是希望,你心中思惟禅定的功德,你有禅定以後,你內心有堪能性,能夠成就種種的神通,乃至能夠成就聖道。所以這個「欲」是善法欲,對于功德的一種須求。過去有一個大專生告訴我說:他以前讀高中的時候,在班上的成積是很普通,不是很好。他到了高中以後,每天早上起床,還沒有刷牙洗臉的時候,自己就發願:我一定要考上臺大。心中就有這樣的希望。叁年當中,每一天起床就是先發這個願。哦,果然叁年後考上臺大。他告訴我們說:他聽到《阿彌陀經》以後,我要重新發願。他說我以後早上起床的時候發願:我一定要往生淨土。這個「欲」,就是內心當中給自己一個目標,一個很明確的努力目標。這個目標有什麼好處呢?就會帶動你的精進,你就會對你這樣的一個所緣境,能夠專一相續的努力用功德,所以這「精進如意足」是跟欲有關。我們一個人修行沒有目標,你是很難精進的,你一定是悠悠泛泛。所以你要有成就禅定的一個希望,你就會強迫你自己經常的去打坐、去憶念你的所緣境。第叁個「心如意足」,這個「心如意足」跟「思惟如意足」,等于是整個禅定的正修,前面的「意」跟「精進」是一個方便。這個「心」就是一個正念,就是心離所緣境,能夠明記不忘。比如說你是以佛號爲所緣,你心中念茲在茲,一次一次的去憶念你的佛號,使令這個佛號不忘失。這個「心」就是一個正念。這個「思惟如意足」就是正知,經常能夠覺察了知你是不是忘失所緣。你那個旁邊有一個觀察的、注意的,經常能夠正知。正念正知、正知正念,是修禅定的正式法門。依止這四個法而成就禅定,這叫「四如意足」。四正勤跟四如意足是一個外凡位,就是外凡資糧位。在這當中去積集你的禅定跟智慧的資糧,這個是外凡資糧位。

   五根

  這個「根」是一個譬喻,就是以這個樹根來譬喻我們的信、進、念、定、慧五個法。這個樹的根,主要有二種功能:第一個它有「攝持義」,它能夠攝持不失。這表示說,到達「五根」的時候,我們心中的五種善根──信、進、念、定、慧善根,已經不容易退失,它就像這個樹根,它能夠堅定的在這個大地當中站立起來,攝持不失。第二個它有「生長義」,它不但是保持不失,而且它能夠一次一次的生長廣大,所以這個「根」有攝持義、有生長義,所以叫做「五根」。這個時候已經從外凡位到達內凡位。第一個是「信根」:

  ┌信正道及助道法名信根。

  我們剛開始對于四念處的信心,是個仰信。我們說這個色身是不淨的、觀受是苦、觀心無常、觀法無我。我們平常的內心是活在顛倒當中,我們總是覺得色身是安樂美妙的,愛著色身。那佛陀說:色身是不淨的。這個時候我們心中雖然有仰信,但可也是疑惑,真的嗎?色身是不淨的嗎?我們這一念心真的是無常的嗎?我們內心當中的信心是非常薄弱的,只是對于叁寶一念清淨的仰信。但是經過前面的四正勤跟四如意足,加強了止觀以後,這個時候我們的信心決定下來,「信正道及助道法名信根」。對于這個「正道」,指的是止觀;「助道」指的是持戒,或者也包括修福,這個是助道法門。這個時候對于這樣一種法的信心,能夠攝持、能夠增長。再看「精進」:

  ├行正道及諸助道善法,勤求不息,名精進根。

  到了內凡位的人,他在修行,他主動就會精進;不像前面的外凡位,很多的煩惱會障礙他。所以這個修行人,他內心當中,真妄交攻,非常矛盾,完全是仰賴信心。到了內凡位的時候,他的修行,他粗重的煩惱都被調伏,所以有事沒事,自動會想要打坐,任運的「勤求不息」,這就是「精進根」。這個「根」就像樹已經牢牢固固的在大地當中紮下去了。「念根」:

  五根者┼念正道及諸助道善法,更無他念,名念根。

  心中能夠經常的去憶念他所受的法,當然這個地方的「念根」,主要指的是「止」,止的力量。

  ├攝心在正道及諸助道善法中,相應不散─名定根

  這個止增長以後,就變成定了。

  │┌爲正道及諸助道善法┐

  └┤  ├名慧根。

  └觀于苦等四谛───┘

  這個對于正道及助道的善法,經常觀察苦、集、滅、道四谛是慧根。

  這個五根,蓮池大師解釋:這五根是由前面的四念處、四正勤、四如意足來的。這個信是一個基礎,信是通于整個後面的四根。這個四念處它成就了念跟慧,就是爲什麼會有念根跟慧根呢?就四念處。因爲你四念處,你一定把心先止住,念住心,然後由慧觀察,由這個四念處成就念根跟慧根。這個四正勤成就精進根,就是對于斷惡修善品,能夠勇悍爲性。這個四如意…

《《佛說阿彌陀經要解》講記(淨界法師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