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《佛說阿彌陀經要解》講記(淨界法師)▪P67

  ..續本文上一頁足成就定根,這個信是通于後面的四根。所以蓮池大師就說:這個經文爲什麼但提五根、五力,沒有談到四念處、四正勤、四如意足呢?蓮池大師說:講到五根就包括了前面叁個。因爲你怎麼會有五根呢?這個五根是由前面的四念處、四正勤、四如意足修習,修習所成就的果報相,所以說舉果則必有因也。所以蓮池大師講:經文不談四念處、四正勤、四如意足,事實上講五根,也就包括前面了。這個時候的五根,就是內凡的暖位跟頂位這二位,暖頂二位。

   五力

  「五力」是屬于「忍位」跟「世第一」二個。先解釋這個「力」。什麼叫做「力」呢?「力用增長,能破煩惱,故名爲力。」就是信、進、念、定、慧五個法門,它的功能,它心中的功能──力用增長,能夠破除你心中的煩惱。前面的五根,能夠不爲煩惱所壞;但是它還不能完全破壞煩惱,就是這個五根的菩薩,他心中有善根,但是可也是有煩惱。但是到了五力的時候,他善根的力量不允許煩惱活動,煩惱不能活動,力用增長,能壞煩惱,是這個意思。他這個善根的力量強,不但能夠保護自己,進一步能主動的去破壞煩惱,所以叫做「力」。

  ┌能破疑惑┐

  │  │

  ┌信根增長┼破諸邪信├名信力。

  │  │  │

  五力者┤  └及破煩惱┘

  前面的「根」是「信根」,信根當然會「增長」,就是你這個止觀的力量增長,你心中的這個光明增加以後,你信心也會增加,「能破」除你心中所起的「疑惑」,「破諸邪信」,他人散播一些邪知邪見的信仰,你也不爲所動,乃至能「破」除你的「煩惱」,這就是「信力」。我們剛開始修行,我們的心就是一個苦惱的心,就是單單對叁寶一個薄弱的信心,相信我是業障深重的凡夫,在叁界當中流轉沒有出離之緣;一方面相信阿彌陀佛有大誓願,一定能救拔我。就這麼一念薄弱的信心,在支持著我們,支持我們去念佛、拜佛。但是慢慢的、慢慢的,心中佛號的力量由生轉熟,這個時候我們的信心會生起來,更加的堅定。所以印光大師在《文鈔》上說:有人問他說:師父啊!你一生弘揚淨土法門,你是不是有親眼看到人家往生淨土去呢?親眼看到這個人從娑婆世界的神識,就這樣到極樂世界去呢?印光大師說:全世界的人念佛都沒有往生極樂世界,我還是要堅定的往生極樂世界。就是說他對佛號相應的力量,已經達到了一種境界,一種力的境界,他能夠破除他心中的疑惑,乃至別人講一些邪知邪見,都不能動搖他。這當然是透過止觀的修學,能夠看到這樣的一種真實相。

  │  ┌破種種身心懈怠┐

  ├精進根增長┤  ├名精進力。

  │  └成辦出世大事─┘

  對于止跟觀的精進,他能夠任運「破」除「身心」的「懈怠」。因爲到了「力」,到了內凡位的菩薩,他對四念處的法是由生轉熟,對于這種常、樂、我、淨四種顛倒是由熟轉生。所以他在操作四念處的時候,他很自在,他不會像過去那麼容易有懈怠的情形。「成辦出世」間的這種聖道的「大事」,成就聖道這件是大事業,這個是「精進力」。

  │  ┌破諸邪念──────┐

  ├念根增長┤   ├名念力。

  │  └成就一切出世正念功德┘

  「念根」的「增長」,它能夠「破」除心中的「邪念」,心中有一點邪念,他只要佛號一專注,稍微注意一下,一下子就停下來了。「成就一切出世」間的「正念功德」,這種正念還不是普通的正念,是出世間無漏的正念,這個是「念力」。

  │  ┌能破亂想──┐

  ├定根增長┤  ├名定力。

  │  └發諸事理禅定┘

  這個「定根」的「增長」,「能破」除心中的「亂想」,「發」起這個「禅定」有事跟理,「事」主要是禅定,「理」就是有理觀。這個「定力」的階位,起碼是未到地定,要到內凡位,起碼是未到地定,最好是根本禅,但是最少是未到地定。

  │  ┌能遮通別諸惑┐

  └慧根增長┤  ├名慧力。

  └發真無漏──┘

  智慧「增長」以後,能夠遮除通惑,這個「通惑」是指叁界的見惑,這個我見的顛倒是通于叁界的。這個「別惑」是思惑,這個思惑是有差別相的,欲界有欲界的煩惱,色界有色界的煩惱,無色界有無色界的煩惱。欲界的愛煩惱,所對的是五欲的境界;色界、無色界的愛煩惱,所對的是境界是叁昧樂。所以這個愛煩惱是一個「別惑」,一個差別相。引發真實「無漏」的智慧,這個是「慧力」。這個時候的慧根,它只是有引發無漏智慧的功能,他這個時候無漏智還沒有真實生起,他還是內凡。就是心遊理內,但是身心有漏,他的內心還是有漏的。換句話說,他四念處的智慧,還是一個比量的智慧,他對于不淨、苦、無常、無我的認知,還要假藉文字來引導,這叫比量。你怎麼知道這個身心是不淨、是苦、是無常、是無我呢?是假藉文字的引導,才能夠理解的。這個是內凡加行位。

   七菩提分

  這以下的七菩提分、八聖道分,這當中的位次有二種說法。我們上次是根據小乘的《俱舍論》。小乘的《俱舍論》認爲八聖道分是見道位,七菩提分是修道位。但是《大智度論》,龍樹菩薩認爲在大乘的角度,是先成就七菩提分,七菩提分是見道位,八聖道分是修道位。蓮池大師他認爲:先七菩提分,然後再八聖道分。他認爲七菩提分是見道;八聖道分是修道。所以這個地方,我們還是根據大乘的說法比較適合。所以我們就以七菩提分爲見道位,這是大乘的說法。前面的內凡是一個加行位,有暖、頂、忍、世第一,下一個剎那就入了見道位,就是以七菩提分成就見道。先解釋這個「菩提」。這個菩提就是覺了的意思,「覺」就是覺察,「了」就是明了,這個「覺了」就是一種智慧,就是覺了。這個「分」就是一個分支。什麼叫分支呢?因爲七菩提分就是分分隨宜而用。就是說它這個七分支,你不是每一支都要去操作的,因爲我們在修行的時候,在調整止觀均等的時候,你可以根據你個人的情況:止太強了、或者觀太強了,根據這樣一種不均等的情況,來使用它、對治它,所以這個「分」是分分隨宜而用,叫做「分」,就是七種覺了的功能。這七種功能在操作的時候,分分隨宜而用,所以叫七菩提分。

  ┌七菩提分─亦名七覺分

  有七種覺了的分支。先看第一「擇法」:

  │  ┌善能簡別真僞─┐

  │┌智慧觀諸法時┤  ├名擇法覺分。

  ││  └不謬取諸虛僞法┘

  我們用智慧來觀這個所緣境的時候,你能夠「善能簡別真僞」,你內心當中所安住的這個法是真實的、還是虛僞的?你要能夠判斷出來。判斷出來以後幹什麼呢?「不謬取諸虛僞法」,對于這個虛僞的法門要放棄,要安住在真實法當中。就是說你要先判斷,你心中的這個法,是真實的?是虛妄的?然後再放下虛僞,安住真實,這個就是「擇法覺分」。

  這個地方講真實跟虛僞,當然我們要以佛性來觀察:一切有爲法,如夢幻泡影,那所有的法都是虛僞的。不過這個地方不是這個意思。這個地方真實跟虛僞的一個判斷,跟你的修行宗旨相隨順,就是真實;跟你的修行宗旨相違背的,就是虛僞:以你的修行宗旨來抉擇。比如說我們修念佛法門,念佛法門的宗旨,印光大師說:「執持名號,一心不亂。」就是憶念阿彌陀佛的名號。幹什麼呢?達到一心不亂的境界。所以你在這樣的操作過程當中,你心中動了一個念頭:诶,我想要看到佛像,我心中想要去看極樂世界的依正莊嚴。你動了這個念頭,你怎麼能夠抉擇這個念頭是真實、是虛妄呢?我應該把這個念頭繼續的增長?還是應該去舍呢?就是用你的宗旨來抉擇。我念佛的目的是達到內心的一心不亂,而不是要看到佛像。所以你就知道:你想要看到佛像的這個念頭,是一種妄想、是一種攀緣心隨順的妄想,所以這個時候你就要「不謬取諸虛僞法」。就是說你對于你心中的任何念頭,你要馬上能抉擇出來:這個念頭是真實的?是虛妄的?是應該增長的?或者應該馬上讓它消滅?你要馬上能夠抉擇出來,這個是很重要的。

  ││精進修諸道法┌不謬行于無益苦行┐

  │├  ┤  ├名精進覺分。

  ││時,善能覺了└常勤心在真法中行┘

  我們在「精進修」習「道法」的「時」候,你要有一種「覺了」的功能。什麼樣的覺了功能呢?就是「不謬行于無益苦行」,對于這種奇奇怪怪的苦行、對于這個解脫道、對于往生淨土沒有幫助的,我們不要去「謬行」。內「心」當中,「在」這個「真法中行」,在真實的功德──信、願、持名、戒、定、慧當中安住,在這個地方修行,這個叫做「精進覺分」。就是你在精進的時候,要有一種覺了的功能。

  我們平常沒有修行,你就不會有什麼事情,就是隨順自己的心情:我要生起愛煩惱,就隨順它;我要發脾氣就發脾氣,一點都沒有障礙。但是我們要加功用行的時候,心中容易生起邪見,就是真妄交攻的時候,容易生起邪見。前幾年在埔裏有一個住茅蓬的修行人,他修行一段時間都沒有成就以後,心中生起了一個邪見,就把這個身體給燒掉了。忏公師父經常在齋戒學會講到這件事情。就是說這個生死的問題,不是這個色身,你把色身燒掉了,對解脫一點都沒有幫助。就是它不是問題,色身在不在,跟它沒有關系,流轉生死跟色身是完全沒有關系。就是你心中的愛取煩惱不調伏,你把色身燒掉了──凡夫執取的心很重,你燒色身的時候,就容易起瞋恨心,容易墮到叁惡道去。所以說我們在精進用功的時候,你要經常覺了。你今天要采取一個行動,這件事情是無益的苦行呢?還是一個真法中行?這件事情是不是隨順于你的目標?還是你這樣做,完全跟你的目標一點都沒有幫助?增加自己的痛苦,如此而已。所以這件事情,就是在精進的時候,你也要生起一個覺支,生起一個覺了,這件事情也是很重要的。第叁個「喜覺支」,就是我們歡喜的時候,也要覺了:

  ││若心得法喜,┌不依顛倒之法而…

《《佛說阿彌陀經要解》講記(淨界法師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