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喜┐
│├ ┤ ├名喜覺分。
││善能覺了此喜└住真法喜────┘
這個加行位的菩薩,內心當中有這個止跟觀的功德,有這個功德的力量在心中運轉,使令我們會有歡喜的境界出現。我們在歡喜之余,你也要「覺了」一下。覺了什麼呢?就是「不依顛倒之法而喜,住真法喜」。就是你現在突然間歡喜了,不過你先等一下,你是不是應該繼續的安住在這個法喜?還是應該消滅這個法喜?就是這個法喜是顛倒?是法引生?還是真實的功德而引生?這當中的判斷方法是很微細。《小止觀》講出一個簡單的判斷方法:這個顛倒的法喜,使令你在法喜的時候,它是擾動相的。就是這個法喜一發動的時候,它會破壞你止觀的功德,這恐怕是有魔境來幹擾你。如果你在法喜的時候,內心是寂靜住,對你的止跟觀有幫助的、有隨順的力量,表示這個法喜是由功德的本身發起來的。就是它是功德相隨順的,就是這種法喜是從功德的法當中流露出來的。所以你在法喜的時候,內心當中還是心一境性,它不會破壞止觀,這個就是一個簡單的判斷方法。就是你在打坐的時候,突然間法喜起來,非常歡喜。你這個時候馬上覺了:我這個法喜是擾動的、是破壞止觀的,這個一定是有問題的,這個是顛倒之法。這個法喜是使令我們能夠寂靜住,是隨順止觀的,這個就是「真法喜」,我們可以繼續的受用。這是在喜的時候所生起的一種覺支。再看「除覺支」:
└┤若斷┌見─┐之時,善┌除諸虛僞──┐
├ ┤ ├ ┤ ├名除覺分
│除諸└煩惱┘能覺了 └不損真正善根┘
這個「除」就是「斷除」這個愛「見煩惱」,就像刀子一樣,斬斷愛見煩惱。我們在破除煩惱的時候,也要有所覺察。怎麼說呢?就是你在斷除我「見」的「煩惱」、或者是愛取煩惱的時候,你這當中也是稍微覺了一下。就是說你是「除諸虛僞」,但是要「不損真正善根」,這個才叫做「除覺分」。比如我們修淨土,修淨土的修行人,祖師都告訴我們:你修淨土法門,萬緣放下,一心念佛。少管閑事,一心一意的求生淨土,這都是對的。因爲你這個外緣太多,引生你的攀緣心,你就很難達到一心不亂。但是我們在這個少管閑事、萬緣放下,在整個內心作意的時候,你要注意:就是你今生求生淨土,並沒有要舍離一切有情的一個心情。你的心情是爲菩提道求生淨土。換句話說,你內心當中是真實的想要廣泛的利益有情,但是你必須暫時先到淨土當中成就法身、成就種種的方便力,然後再回入娑婆。所以說你在切斷你外緣的當下,你心中並沒有舍離一切有情、並沒有舍離你的大悲心,這個是很重要的,「不損真正善根」。所有善根的根本善根就是菩提心,你破壞了菩提心,你就墮落到二乘去了,你跟阿彌陀佛根本就不相應了,淨土法門,「大乘善根界」,你破壞了菩提心,你跟阿彌陀佛不能感應道交。所以說當我們在修這個「除」,除掉煩惱、除掉妄想的時候,你不要去折損善根,要覺了一下,不要一股腦的都除掉,不要到時候連你的菩提心也除掉了。你這樣好的也除掉、壞的也除掉,就不對了。要有所簡擇,是這個意思。看「舍覺分」:
│ ┌見┐
│ │ │境時,善┌所舍之境虛僞不實┐名捨
├若舍所┼念┼ ┤ ├
│ │ │能覺了 └永不追憶────┘覺分
│ └著┘
當我們透過前面的操作,我們會次第的把前面粗的「見」,各式各樣的邪見;「念」,各式各樣對叁界的憶念;各式各樣的「著」,這種取著心都舍掉。舍掉的時候,你也要「覺了所舍之境虛僞不實,永不追憶,名舍覺分。」就是你舍掉以後,不要再追悔,不要再去回憶它。這個古德經常說:修行,活在當下,過去的如夢幻泡影,覓之了不可的,過去的不要老是再拿出來想。看「定覺分」:
│若發諸禪定之┌諸禅虛假──┐
├ ┤ ├名定覺分。
│時,善能覺了└不生愛見妄想┘
我們生起禅定的時候也要覺了,就是這個「禅定」生起的「時」候,身心有這個殊勝的叁昧樂,內心這個粗重性調伏,有這個殊勝的輕安樂。這個時候我們應該知道這個輕安樂,還是一個生滅之法,它還是有漏的生滅法,「不生愛見妄想」,這個叫「定覺分」。就是禅定發動的時候,你也要覺了一下,這種叁昧樂都是暫時的,它是可破壞的,繼續的往前走,趨向涅槃。最後「念覺分」:
│ ┌定┐
└若修出世道時,善能覺了,常使┤ ├均平─
└慧┘
┌擇法┐
│ │
┌或心沈沒,當念用┼精進├叁覺分以察起之┐
│ │ │ │調和適
│ └喜─┘ │
┤ ├中,名
│ ┌除─┐ │
│ │ │ │念覺分
└或心浮動,當念用┼舍 ├叁覺分以攝持之┘
│ │
└定─┘
這個「念覺分」是一個總相,就是我們修行,要緊的是「定慧均平」,內心當中這個寂靜跟抉擇、抉擇跟寂靜要能夠均等。如果我們「心」太「沈沒」,就是你這個止太多,觀慧太少了,心太沈沒。有些人修行了一段時候以後,內心太沈沒,內心沒有法喜。這個時候怎麼辦呢?「用擇法、精進、喜」來對治。「擇法」就是起觀,這個時候你可以誦誦經,或者是從經典當中,看到極樂世界個功德莊嚴,看佛菩薩的功德,讓內心當中不要那麼沈沒。或者是「精進」,這個沈沒可能是內心當中太懈怠,這個時候可以精進的對治。或者是「喜」,想想這個我現在心很沈沒、很枯燥;但是當我成功以後到極樂世界,那個極樂世界的境界:寶樹、樓閣、供養他方十萬億佛、種種的身心自在,想想你未來的功德,讓內心歡喜、讓內心能夠提起來,就是用這個「擇法、精進、喜」來對治沈沒。如果我們內心太「浮動」了,就是這個觀太多了。這個時候也要對治,「用除、舍、定」。這個「除」就是破除,用破除的方式,轉念念佛把妄想破除掉;或者是「舍」,連破除都不要破除,當下放下,全部都放下;第叁「定」,就是心一境性,心中安住在佛號當中無分別住,來對治這個「浮動」。總之就是使令這個止觀能夠「調和適中,名念覺分。」這個念覺支是一個總相,就是前面的六支在操作的時候一個標准,就是以這個「念」,用念來判斷、來使令自己止觀「均等」。這七覺支的操作,使令我們從內凡的加行位,到大乘的見道位,是這樣子的。好,我們休息一下。
第二四卷
請大家打開《講義》第叁十九頁,「八聖道分」。
八聖道分
前面的七菩提分,是調整止觀的內涵,使令我們止觀均等,而達到見道位;這以下是從見道以後的一個修道位。這個八聖道分,就是八種隨順聖道的法門,就是這八個法門,使令我們能慢慢的趨向于聖道,叫做「八聖道分」。這個地方值得我們一提的是,前面的七菩提分是「分分隨宜」而用。換句話說,七菩提分的操作,它沒有一定的次第,你止跟觀失調了,才使用七菩提分來對治;但是這「八聖道分」是前前引生後後,這八個法是具足的,它是有一定的次第,前前引生後後,所以這個是不同的地方。
┌八聖道分亦名八正道分。
這個「正道」就是「聖道」。第一個就是「正見」:
│┌修無漏行觀,見四谛分明,名正見。
這個「行觀」,簡單講就是「觀行」,這觀行就是我空、法空的智慧,在大乘就是我空跟法空。《阿含經》的四念處,它這個觀心無常、觀法無我,但講到我空;《大般若經》《智度論》講這個觀心無常、觀法無我,那是講到我空跟法空,講得徹底。所以我們在修我空、法空觀慧的時候,它是無漏的,這個時候智慧是無漏的,就是它沒有煩惱相應。前面的觀慧,它這個我空、法空的智慧現前,它要依止文字的引導。但是到了「八聖道分」這個「正見」現前,它這個時候觀四谛──苦、集、滅、道四谛的時候,他不必假藉文字,他這一念心直接跟真理相應,不必假藉文字的引導,這現量的境界,所以他這個「見四谛分明」。這個「四谛分明」在經典當中,有很現成的話說:阿羅漢或者見道位的菩薩,他們對四聖谛的看法就是:「苦正是苦、集正是集、滅正是滅、道正是道。」就是說整個叁界的果報是苦,對我們凡夫來說,我們只是一個仰信。這個果報體真的是苦嗎?這苦果的來源,是來自內心的煩惱。這當中,離開了叁界的果報體,還有一個寂靜安樂的涅槃,而趨向于涅槃的,就是要修道。這個正見現前的時候,他能夠如實的了知四谛,苦正是苦、集正是集、滅正是滅、道正是道,對四聖谛沒有一點疑惑,完全通達明白,這個就是「正見」的光明現前,這個是無漏的智慧現前。
││ ┌思惟動發┐為令增長入大涅槃
│├以無漏心相應┤ ├
││ └覺知籌量┘,名正思惟。
這個時候根據我空、法空的「無漏心相應」,他能夠「思惟動發,覺知籌量」,繼續的去思惟。這個「思惟」跟覺知是一個粗跟細的不同:思惟是比較粗淺的觀察,「覺知」是對于法義更深入微細的觀察,是這樣的差別。使令我們不斷的增長、不斷的增長。這個四聖谛要講到深的時候,這個無作四谛,那是直趨大般涅槃的,所以爲使這種無生四谛的真理不斷的增長,趨向于「大」般「涅槃」,叫「正思惟」。
││ ┌除四邪命───────┐
│├以無漏慧┤ ├名正語。
││ └攝諸口業,住一切正語中┘
這個時候,也是「無漏慧」相應,破除我們出家的「四」種「邪命」。這四種邪命我不說明,大家看看注解就知道。這跟「口業」有關的四種邪命。「攝諸口業」安「住」在「正語」當「中」,這是「正語」。這個八正道,這個正語、正業、正命是屬于戒的部分;前面是屬于慧,它是由慧來攝持戒法。聖人的戒法,是有道共戒,有這個智慧來攝持。這個地方的「正語」,是「口業」。古人說:我們一個人從你講話的口氣當中,就能夠判斷你這個人吉凶禍…
《《佛說阿彌陀經要解》講記(淨界法師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