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《佛說阿彌陀經要解》講記(淨界法師)▪P69

  ..續本文上一頁福,也不用算命、也不要排紫微鬥數,就跟你講幾句話,就知道你這個人是吉凶禍福。怎麼知道呢?說你這個人講話很刻薄,雖然你走得很正,但是你對別人的缺點,那種批評非常尖銳。他說:你這個人不用算命,你一定是一個薄福之人。有些人他就是很厚道,他對別人就是含蓄,點到爲止。講話比較厚道的,這個人一定是有福報之人。所以古德一再勸勉我們:「律己宜帶秋氣,處世宜帶春風。」就是我們面對自己的煩惱,應該像秋天的氣息,肅殺之氣;但是爲人處世、對別人的缺點,帶一點厚道,帶一點的寬厚包容,就像春風吹過來,百花盛開,這樣子就是爲自己栽培福報。所以這個口業也很重要。

  ││  ┌除身一切邪業─┐

  │├以無漏慧┤  ├名正業。

  ││  └住清淨正身業中┘

  └┤

  前面是「攝除口業」,這是「攝除身業」,就是去「除身」的「邪業」。這個地方的「邪業」,我去查注解,說這是聖人的境界,這個色身怎麼還會有殺盜淫的境界呢?他這個地方是講習氣、一種微細的習氣。就是他已經入了大乘見道位以後,他對根本的戒法是不會違犯;但是對微細的戒法、還有根本戒的習氣,他還是要慢慢的調伏,這個就是「正業」。

  │  ┌通除叁業中五種邪命┐

  ├以無漏慧┤  ├名正命。

  │  └住清淨正命中───┘

  這個是「通除叁業」的「五種邪命」,安住在「正命」當中。這個地方是針對出家人來說。出家人的正命就是「乞士」。佛陀規定這個出家人,不管你是凡夫、你是聖人,你不可從事生産事業。那你做什麼事呢?就是做一個「乞士」,「上乞佛法以資慧命,下乞飲食以資色身。」你要用乞食的方法來過活。如果你假藉其他的因緣來賺錢、來得到利養,這都是屬于邪命。這當中有五種邪命:

  ┌一詐現異相奇特。

  │

  ├二自說功德

  │

  ─五邪命皆爲利養┼叁占相吉凶,爲人說法。

  │

  ├四高聲現威令人敬畏。

  │

  └五說所得供養,以動人心。

  第一個「詐現異相奇特」,這是屬于身業的邪命。就是說你這個出家衣服也不好好的穿,穿這個奇裝異服、留長長的頭發、長長的胡須,一副很奇怪的樣子。用這樣奇怪的樣子,來獲得居士的供養,這個就是邪命,這個是屬于身業。第二個「自說功德」,你在居士面前贊歎自己:你看我持戒多麼的莊嚴、我經常能夠修習禅定、我通達什麼種經論,贊歎自己戒定慧的功德。使令居士來護持你、供養你,這個也是屬于邪命。第叁個「占相吉凶,爲人說法。」你爲人家蔔卦、占相吉凶,然後依止這樣來獲取利養,這個也是屬于邪命。第四個「高聲現威令人敬畏」,在大衆當中講話,故意現出高聲,聲音放大,現出有威嚴的樣子,使令人家敬畏,使令人家供養你,這個也是屬于邪命。這叁個都是屬于口業所收攝──自說功德、占相吉凶、高聲現威,這是口業。第五個「說所得供養,以動人心。」這個是屬于意業。你在居士面前贊歎說:你看某某居士他供養我多少錢、他供養我什麼東西。這樣來引起別人的供養,這個也是邪命。這五種邪命,包括身口意叁業,這個都是應該要破除的。

  │  ┌勤精進─┐

  ├以無漏慧相應┤  ├名正精進。

  │  └修涅槃道┘

  這個時候,「以無漏慧相應」,能夠專一的相續在聖道當中繼續的用功,「修」習大般「涅槃道」,這個叫做「正精進」。再看「正念」:

  │  ┌正道──┐

  ├以無漏慧相應念┤  ├名正念。

  │  └及助道法┘

  跟無漏慧相應的一個念心所,經常能夠憶「念正道」,這個正道主要是智慧,能夠趨向涅槃,正式能夠引導我們這一念心,從生死的此岸,達到涅槃的彼岸的是智慧。但是這當中也要有一些「助道法」,就是持戒、修福,這個是助道。你經常憶念這個正道、助道,這個就是「正念」。這個正念,不管是聖人、不管是凡夫,只要你是修行人,都很重要。

  這個事情是這樣子的:我們在這個環境當中,不管是外在的環境、不管是人事的因緣,不可能什麼事情都隨順我們的心意。換句話說,我們要得到安樂,我們不可能把外在的境界都安排得很適當,不可能。這怎麼說呢?因爲:「一切業障海,皆由妄想生。」就是你心中的煩惱障礙,跟你的妄想有關系的。所以我們在修行的過程當中,我們一生起煩惱,第一件事情就是調伏你自己,不要去找任何的理由,而把這個問題歸罪給別人。你往這個方向去處理,你只會把你的煩惱擴大。所以說我們要求自己內心當中安住,別人怎麼樣,那是別人的事情。所以這個修行人,就是善護其心,好好的保護你的內心。所以這個正念,就是說你的重點在調伏你的妄想,而不是去改變外在的環境,是這樣的一個方向。

  └以無漏慧相應─入定─名正定。

  在這個禅定當中,有我空、法空的「無漏慧相應」,這個是「正定」。

  這個是八正道的修學次第,它是先有正見的智慧,然後引生正戒、然後引生正定,它生起的情況是這樣子的。在《大智度論》當中,把七科道品之間的關系講出一個譬喻說:四念處就像種子一樣,真正能夠生起水果是種子,就是四念處。整個大小乘調伏愛見煩惱,主要的就是不淨、苦、無常、無我四種智慧,它是種子,它是一個親因緣。你把這個種子放在泥土當中去栽培、去澆水,這個是四正勤,就是不斷的去栽培它,不斷的去破惡生善,這個就是四正勤,在土地當中栽培。四如意足就是發芽,這個種子慢慢慢慢在你內心當中發芽了,有一點生機了,這個是四如意足,四如意足就是一個種子的發芽。這個五根,就是它不但發芽了,它生起一個堅固的根,牢牢的在地上安住。就是這個時候,你對四念處的信心,精進、念、定、慧這五種善根,在你內心當中已經生起了一個根,根深蒂固了,不容易拔除,這四種智慧在你內心當中,已經不容易消滅了,這五根。五力就是進一步的生起莖跟葉,這個莖就是樹幹,還有這個枝葉,這是五力,那當然更有力量了。七菩提分就是開花,就是枝葉開始開花了,有這個花香了,這是見道位,你已經能夠聞到聖道的功德。八聖道分就是結果,當然是先開花再結果的,就是有水果吃了,能夠享用大般涅槃常樂我淨的功德。這個就是《大智度論》以一棵道場樹,就是一棵樹的整個生長過程,來比喻七科道品。我們也可以從這樣的過程,知道整個七科道品之間的相互關系。

  再看《講義》第四十頁。蕅益大師的一個「料簡」,作一個差別的說明。先「料簡四教」,把四教的差別相加以說明。

  料簡二

   料簡四教

  

  ┌依生滅四谛而修─即藏教道品。

  │

  ├依無生四谛而修─即通教道品。

  此等道品┤

  ├依無量四谛而修─即別教道品。

  │

  └依無作四谛而修─即圓教道品。

  這個「道品」,假設我們是依「生滅四谛」而修。這個四谛,它是在講一個因緣所現的相貌。我們說真谛、俗谛,「因緣所生法,我說即是空,亦名爲假名,亦名中道義。」從真谛的角度,從我空、法空的真理來觀察:這一切法都是畢竟空、無我、無我所。但是從因緣上觀察,它就必須建立染淨的因果,亦名爲假名。所以這個四聖谛的苦集二谛,是講雜染的因果;滅道二谛,是講清淨的因果。所以這個四聖谛就是講緣起。這個「藏教」的人,對于四谛的看法是生滅性的,因爲藏教所禀持的真理是我空、法有,他認爲生命體常一主宰的我是不可得,但是染淨的法是真實存在的。就是生死跟涅槃是不可能共存的,沒有「生死即涅槃」這回事情。換句話說,生死跟涅槃是互相對立的。涅槃的法生起,生死就不存在;生死的法生起,涅槃就不存在。所以他對四谛的認識是生滅的四谛,一個法生起,另一個法是滅掉,互相遞奪的,這個藏教對四谛是這樣的看法。

  「通教」人對「四谛」的看法是「無生」,因爲通教的人是根據般若的思想,他認爲我空、法也空。所以染淨諸法在法空的思想來觀察,這個生死、涅槃都是如夢如幻的。這個「無生」,就是說「法本不生,今則不滅,是寂滅義。」什麼是通教對寂滅的看法呢?就是「法本不生,今則不滅」,它從來沒有生起。生死這個法,從以前到現在沒有生起。怎麼會有呢?它是如夢如幻,它是一種虛妄相,涅槃也是虛妄相。所以這個通教人對于染淨因果的看法是「無生」,認爲這二個都是如夢如幻。當然如夢如幻,生死、涅槃就可以統一起來,生死即涅槃。所以這個就爲未來大乘思想鋪路,爲後來鋪路。

  「別教」對「四谛」的看法是「無量四谛」。因爲前面二教的四谛法,完全建立在業感緣起;這個別教的四谛法門,它有業感、也有心識,它說這個心有阿賴耶識(業識),阿賴耶識能夠受業力的熏習而有變化。當我們創造了雜染的業,阿賴耶識它就變化生死的境界出現。當我們栽培無漏戒定慧的業來熏習阿賴耶識,阿賴耶識就出現了涅槃的境界。這當中有業、也有心識,這是「無量四谛」。這個「無量」就是無量的差別,它這個四谛法門,苦集有無量的差別。前面的苦集,但講叁界的生死,叁界的因果。到了別教的四谛法,這個苦、集二谛是通植九界的因果,就是九法界都是苦,是不隨順真如佛性都是苦。這些苦是怎麼來的呢?是無明妄想而來。集,包括叁界的煩惱,也包括界外的煩惱。所以這個別教的四谛,在觀察染淨因果,就看得更廣大,這個範圍更廣大,看到十法界的染淨因果。

  「圓教」的是「無作四谛」,就更高明了。因爲前面的藏、通二教,是約業感。別教是阿賴耶識,阿賴耶識當中也包括了業力、也包括了心識。這個「圓教」完全是講心,不講業,講當下。這個「無作」二個字,你要弄明白,才能夠知道圓教的看法。什麼叫做「無作」呢?就是整個染淨的因果,完全是稱性而起的,沒有一個造作者。說怎麼會有死呢?因爲真如在迷,一念的迷,生死浩然。怎…

《《佛說阿彌陀經要解》講記(淨界法師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