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《佛說阿彌陀經要解》講記(淨界法師)▪P70

  ..續本文上一頁麼會有涅槃呢?一念的悟,輪回頓醒。就是都是一個真如本性,離開了真如本性,沒有其他的東西。所以這個圓教對于染淨因果的看法,那是非常微妙的,就在你一念之間。說你現在一念之間顛倒了,你就是在生死了;你現在能夠受持《法華經》,能夠觀察諸法實相,你這個時候就是涅槃。我現在這個果報體還是生死,不是,你就是涅槃。當然它這個地方也有階位,你這個涅槃是什麼涅槃呢?名字位的涅槃,你已經是入了名字位涅槃,或者是相似位、觀行位、分證位、究竟位,它有六即。雖然你是名字位的涅槃,但是我們不能否定你已經有涅槃的氣氛。因爲你假藉語言文字去觀察諸法實相,這個時候,你已經慢慢的在背棄你的無明妄想。所以圓教人對生死涅槃的看法,完全依止現前一念,他不談過去、也不談未來,你過去造了什麼業那不管,去看當下,當下的念頭,現前一念心性。這是一個非常微妙的法門。在天臺修假觀,一念叁千,就是你一念叁千,你一念在迷,叁千都是顛倒的。十法界十如是,你所現的境界都是顛倒,都是顛倒相。一念的悟,叁千都是清淨的。所以圓教的思想,它真如所變現的法是不能分割的,一念的迷,全體在迷,全水成波;一念的悟,全波即水。他對法界的觀察是全面性的。貪爲法界,你種了貪煩惱,雖然你去造善,一切法即貪,你整個布施、持戒都帶了貪的氣氛。所以圓教的思想,它這個觀心法門是很妙的。而事實上這樣的一種觀察方法,是最合乎真實相的,最了義。這是圓教對于四谛、對于染淨因果的建立,他認爲就是你一念心所建立的。

    料簡四土

  這個四谛就是有這樣的差別。這樣的差別,我們就會問:我們到了極樂世界,那麼多的鳥在演說五根、五力、七菩提分、八聖道分如是等法,演說四谛法門。到底它爲我講的是生滅四谛?無生四谛?無量四谛?還是無作四谛呢?到底跟我講什麼四谛呢?這當中蕅益大師有說明:

  ┌藏道品─名半字法門,淨土濁輕似不必用,爲小種先

  │

  │  熟者或暫用之。

  這個「藏教」的生滅四谛,它是不了義,是「半字法門」,這個字寫一半,就是它要表達的意思不圓滿。「淨土」的果報體,它的煩惱、邪見比較「輕」,本來「似不必」使「用」,因爲淨土法門是大乘善根界,怎麼會講小乘藏教的生滅四谛呢?但是有一種情況是例外:說你過去生是修「小」乘的法,你不斷的熏習小乘的思想,後來你回小向大了,往生淨土;但是你小乘的等流習性很強,在這種情況之下,這些白鶴、孔雀、鹦鹉、舍利,在不得已的情況下,它也會說生滅四谛的法門,因爲你的根性是這樣子。

  │

  ├通道品─名大乘初門,叁乘共禀。同居淨土多說之。

  這個「通」,智者大師解釋說:通前通後。說這個無生四谛的法門,他如果是鈍根人,就通到前面的小乘思想,就入無余涅槃;如果是大乘的叁根人修這個無生的四谛,就能夠通于大乘的大乘法門:這「叁乘共禀」的。「同居淨土多說之」,藏通二教,假設我們在凡聖同居土,那我們很多人會聽到藏通二教的四谛法門。

  │  ┌同居┐

  ├別道品─名獨菩薩法┤  ├淨土多說之。

  │  └方便┘

  前面的「通」是通前通後,這個「別」教是別前別後。這個法門很特別,它別于小乘,別于業感緣起;但是也別于後面的圓教,完全是講一心的緣起:它融合了業感、也融合了心性,叫「別」。它是「獨菩薩法」,它不共小乘的,「同居、方便淨土多說之。」同居土、方便土經常會有這樣無量四谛的宣說。

  │

  └圓道品─名無上佛法─有利根者,于四淨土皆得聞也

  「圓」教的無作四谛,它是「無上」甚深微妙法,有這種「利根」的人,他在任何的「四」種「淨土」都有可能聽「聞」到。我們在娑婆世界,如果我們能夠辛苦一點,把《法華經》《楞嚴經》《華嚴經》的思想,好好的研究。等到我們往生極樂世界以後,跟其他的同學就不一樣。就是你一去,這些鳥音法利,直接的「正直舍方便,但說無上道」,直接講圓教的法門無作四谛,現前一念,當下就是,獅子奮迅,就是直接的趨向于大般涅槃,直接成就初地乃至八地。所以我們能夠在因地的時候成就圓頓種姓,這件事情非常重要。就是說你要去臺北,你依止什麼車很重要。你坐的是羊車、鹿車也可以到,但是慢;你開大白牛車,你一下子就到。就是說你對四聖谛的理解,你是如何去理解四聖谛的?這件事情很重要,就是你的智慧很重要。你對于諸法真實相的觀察,是用什麼角度去觀察?對你斷除煩惱的快慢很重要。因爲煩惱不真實,妄想無性。所以說你這個善巧就很重要。所以圓教的道品,雖然你在凡聖同居土,但是你也能夠聽到圓教的道品,因爲你的根性如此。最後再看「如是等法」:

   釋等法

  ┌念處

  │

  ┌等前┼正勤

  │  │

  │  └如意足

  ┌┤

  ││  ┌四攝┐

  ││  ┌┤  │

  ││  │└六度│

  如是等法者┤└等余┤  ├無量法門也。

  │  │┌十力│

  │  └┤  │

  │  └無畏┘

  在本經當中,佛陀只有講叁十七道品,它是一個略說,所以講「如是等法」,這個「等」也包括了叁十七道品「前」面的叁科,「念處、正勤、如意足」,也包括了整個廣大的法門,包括了「四攝」法、「六度、十力」、四「無畏、無量法門也」。

  │

  └叁十七品,收法雖盡,而機緣不等─

  ┌念叁寶─┐

  ┌作種種開合名義不同┐  │  │

  ┤  ├故令聞者┼發菩提心┼也

  └隨所欲聞,無不演暢┘  │  │

  └伏滅煩惱┘

  換句話說,這些白鶴、孔雀、鹦鹉、舍利、迦陵頻伽、共命之鳥,它要演說法門,完全是契機的。你是什麼的根「機」、什麼樣的因「緣」,它就爲你演說,使令你能夠經常的憶「念叁寶」、經常「發菩提心」、經常的「伏滅煩惱」,是這樣的一種情況。這是講鳥音。這個「法利」,我們看經文:

  其土衆生,聞是音已,皆悉念佛、念法、念僧。

  極樂世界的人民,聽到了這鳥類演暢這些法門以後,他能夠生起一種功德,就是對叁寶強大歸依的心,「念佛、念法、念僧」的心情。看蕅祖的注解:

   釋念叁寶二(這是講到聽聞法音的功德)

  正明

  ┌灼見慈威不可思議,故念佛。

  │

  ┼法喜入心,法味充足,故念法。

  │

  └同聞共禀,一心修證,故念僧。

  我們聽到這種鳥音,我們「灼見」,就是很清楚分明的能夠感覺阿彌陀佛「威」德的攝受。爲什麼會有這些鳥呢?我們到了極樂世界,我們會知道這是彌陀的本願所化身,這時候內心當中會贊歎阿彌陀佛的功德「不可思議」,這個時候對阿彌陀佛生起強大的歸依心,「念佛」。「法喜入心,法味充足,故念法。」在極樂世界的這種情況,他聽聞佛法,因爲它契理、契機,它能夠調伏我們的煩惱,使令我們法喜充滿。我們得到這種法味以後,我們對大般涅槃的法,也會生起大的歸依心。「同聞共禀,一心修證,故念僧。」大家在那個地方,一心的修證大般涅槃,這個就是念僧。這個「僧」就是和合衆,大家在一起修行,就是「念僧」。這個叁歸依是整個修行的總相。就是說任何修行的五乘法門,持戒、五戒、十善、四谛、十二因緣、六波羅蜜,假設不跟叁歸依相應,都是外道法,它是整個修學的總相,一定是在歸依叁寶的基礎之下修善法。再看「料簡」:

  料簡

  ┌能念─即叁觀

  │

  │  ┌別相┐

  │  ┌┤  ├───┐

  │  │└一體┘  │之不同。如上料

  └所念─叁寶有┤  ├

  │ ┌四教意義┐│簡、道品,應知

  └及┤  ├┘

  └叁谛權實┘

  憶念叁寶,蕅益大師他分成「能念」跟「所念」。「能念」的是「叁觀」。說你是用什麼心情來念叁寶呢?我是在「能禮所禮性空寂,感應道交難思議。」我在憶念叁寶的時候,我憶念「能念所念性空寂」,就是跟空性相應。能念的我,常一的我是不可得。「所念叁寶」的自性也不可得。自性不可得,在整個因緣當中,「感應道交難思議」,我們這一念明了的心性,跟阿彌陀佛這叁寶的大悲心感應道交,就是即空、即假、即中。你是用什麼心情來念叁寶呢?用叁觀的智慧來念叁寶,最圓滿的智慧。「所念叁寶有別相、一體」的差別。「別相」就是有能夠見聞覺知的外相,就是外在的叁寶──佛、法、僧。佛陀,是阿彌陀佛;法,各式各樣的法門;僧,包括蓮池海會的這些大菩薩。「一體」叁寶,這個一體叁寶指的是約內心,你一念心具足叁寶。我們講這一念心,覺而不迷是佛寶,正而不邪是法寶,淨而不染是僧寶。就是我們也能夠去憶念我們一念心當中,也具足叁寶的功德,我們有覺性,有這個靈靈覺覺的覺性,這當中有一種正法的力量,有一種清淨的力量,這就是叁寶。前面的別相是外在的環境,這個「一體」是約內心。這當中的淺深,還有「四教」的差別,還有「叁谛權實」的差別,「如上料簡、道品」當中的四教淺深,「應」該可以如實了「知」。這是講到我們聽聞這個鳥音以後,所得到的利益,就是憶念叁寶的利益。我們今天先講到這裏,有沒有問題?可以提出來討論。

  問:

  答:它雖然如夢如幻,他還是入涅槃。

  是的,如夢如幻就是說:他雖然觀一切法空,但是他不壞它的假名、假相、假用,他也承認涅槃有寂靜的相貌、他也承認生死有苦惱的相貌,只是它如夢如幻。就是說它的假名、假相、假用是存在的。就好象我們做夢一樣:我們知道惡夢也不真實、好夢也不真實;但是我們最後的決定,還是喜歡做好夢。是不是這個意思?但是你在受用好夢的時候,你知道它不真實而已,不像藏教把它執取的那麼真實。所以它這樣子,就爲未來的菩薩道鋪路。菩薩之所以能夠來到叁界的生死當中度化衆生,龍樹菩薩說:除了大悲心以外,這個智慧很重要。藏教人爲什…

《《佛說阿彌陀經要解》講記(淨界法師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