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麼不敢來叁界度化衆生?因爲他執取叁界的生死是真實的,「觀叁界如牢獄,視生死如冤家」,他認爲他這一念心一來到叁界,他就會出現痛苦;其實不是的,會有痛苦是內心所變現的,外境不是真實有一個叁界可得。比如說:你如果是一個大菩薩,你來到叁界,你看到的就是實報莊嚴土,你不是我們看到的這種叁界的境界。在《維摩诘經‧佛果品》,佛陀說:成就淨土要修五戒、十善、四谛、十二因緣、六波羅蜜,這是成就淨土的因緣。最後結論:「心淨國土淨、心淨衆生淨。」舍利弗尊者就問佛陀說:佛陀啊!我看這個叁千世界種種的不淨,難道佛陀您老人家在因地的時候不淨嗎?怎麼招感這樣的國土不淨呢?他起了這個疑惑。釋迦牟尼佛用腳趾掌按大地,整個大地現出七寶的境界。就是說佛陀就把他自己所看到的叁千大千世界的境界給舍利弗看,我看到的世界是這樣子的。可是這阿羅漢有報障,煩惱障、業障消滅了,有報障,他看到這個叁千大千世界,還是這種境界。所以我們說:境界是由內心所變現,如夢如幻,是這個意思。所以我空、法空,對後來「唯心所現」的理論作了基礎,爲萬法唯心的思想作基礎。所以他通前通後,通教的思想是通前通後。
問:
答:別教的思想,他是無量四谛,他的思想認爲生命是由我們阿賴耶所變現。阿賴耶識要轉染成淨,不是當下,要慢慢的轉凡成聖,因爲它牽涉到業力了,阿賴耶識受熏了。一牽涉到業力的時候,就有所謂的時間相,慢慢慢慢的,你今天拜一部《八十八佛》、明天再拜一部《八十八佛》,業力慢慢的增長廣大,然後阿賴耶識也是慢慢慢慢的變化。因爲你什麼東西一牽涉到業力的時候,那就有時間相,有一種時間的累積相。圓教的思想那不是,當下。我們臨命終的時候,這是一個關鍵的時刻、關鍵的時刻。無量無邊的煩惱罪障會現前的時候,你是不是能夠跳得過去,跟你平常栽培的智慧有決定的關系。有些人業障現前跳不過去,真的把你給障住了。有些人智慧強,他一念心當中一念的迷,生死浩然;一念的悟,輪回頓醒。我在念阿彌陀佛,這些業障覓之了不可得,它就沒有力量了。就是一念叁千,我現在的叁千法界,那是一個清淨的法界,他安住在佛號當中,安住在一念清淨心當中,他就過去了。所以這個智慧是一個關鍵,破障的關鍵,尤其是臨命終的時候。有些人就是過不去,這個障礙就卡住了;卡住以後,對不起,下次再來,你下輩子再來。「瞥爾情深,叁界枷鎖,萬劫纏繞。」所以臨命終的時候,並不是說誰障礙我們,你看從古德這句話說:不是別人障礙你,是你的業障礙你,是「瞥爾情深」,是你的情感障礙你。你怎麼會生起情感呢?你就是看不破。你那個智慧不夠,你老是執著你的業障是真實的,你總是覺得你的忏悔不夠,你一直在執取你的業障相,那業障對你就有力量了。你看這個十二因緣,無明緣行、行緣識、識緣名色、明色緣六入,乃至愛取有,這個「有」就是有力量的一種業力。這個業力怎麼會變成有呢?是因爲你愛取。所以我們修淨土法門,不一定說要直接破無明,你起碼「愛滅則取滅,取滅則有滅,有滅則生滅,生滅則老病死滅」,你起碼對這個愛取要調伏。所以臨命終的時候,我們不知道我們臨命終會起什麼念頭,也不知道臨命終會遇到什麼境界,這都不是我們能夠預測的範圍。但是有一件事情我們可以准備,就是准備你的智慧,把你平常般若波羅蜜的智慧准備好,觀察這些有爲法是如夢如幻,觀察阿彌陀佛的功德是真實的,光明能夠破除黑暗。你一次一次的在心中加強這樣的觀念,加強阿彌陀佛一定能夠救拔你,就是這樣。好,我今天講到這裏。向下文長,付在來日,回向。
第二五卷
《佛說阿彌陀經》,諸位法師、諸位同學,阿彌陀佛!(阿彌陀佛!)請大家打開《講義》第四十一頁,「壬二、征釋略顯」。
壬二、征釋略顯
前面一科是說明「鳥音法利」。在前科當中,佛陀說明了極樂世界,有種種的奇妙雜色之鳥,這些鳥類能夠「演暢五根、五力、七菩提分、八聖道分如是等法」,使令衆生聽到以後,「皆悉念佛、念法、念僧」。說明這個極樂世界的鳥類,它能夠說法,而使令衆生憶念叁寶。這以下是「征釋略顯」,這個「征」就是一個征問,提出這麼一個問題;這個「釋」就是回答,就是回答前面的問。透過這樣的一個問答,來簡「略」的說明極樂世界鳥類的由來,這叫「略顯」,就簡略的說明極樂世界鳥類的由來。這一科就是「征釋略顯」,我們看經文:
舍利弗,汝勿謂此鳥實是罪報所生,所以者何?彼佛國土無叁惡道。舍利弗,其佛國土尚無惡道之名,何況有實。是諸衆鳥,皆是阿彌陀佛欲令法音宣流,變化所作。
我們簡單的消文。「舍利弗」,佛陀就招呼了一聲舍利弗,一開始就征問說:「舍利弗,汝勿謂此鳥實是罪報所生。」說前面這些種種的奇妙雜色之鳥,你不要以爲這些鳥是由罪報所招感的。一般鳥類,都是罪報所招感的畜生果報。比如在《正法念住經》上說:諸天也有一些鳥類在說法。這些鳥類是怎麼回事呢?這只鳥類在因地做人的時候,這個人他歡喜聽聞佛法,對于聽聞佛法非常的歡喜。但是他煩惱的也習氣特別的重,他遇到染汙的因緣,控製不了自己,就造了罪業。造了罪業以後,就到畜生道去做這個鳥類。因爲在因地的時候歡喜聽聞佛法,它就以這個畜生的果報體到天界去,爲諸天說法。諸天一放逸的時候,它就爲他們說法。它雖然演說佛法、雖然在天界安住,但是它的果報體是畜生,它還是有畜生老病死的果報體。所以《正法念處經》說:諸天那些有的鳥,它是罪報所生。這個地方佛陀簡別,極樂世界的鳥,它不是諸天界的鳥,它不是罪報所生。它不是罪報所生,它是怎麼來的呢?這以下就回答這個問題。「所以者何?」這鳥的由來是怎麼回事呢?說「彼佛國土無叁惡道。」極樂國土它的果報體,只有人天的果報,沒有叁惡道的果報體,這是彌陀的本願所成就。「舍利弗,其佛國土尚無惡道之名」,尚且沒有惡道的名稱,「何況有」真「實」的叁惡道果報呢?既然沒有叁惡道的果報,這些鳥是怎麼來的呢?「皆是阿彌陀佛欲令法音宣流,變化所作。」是阿彌陀佛清淨的法身,是依止他的本願功德力所創造出來的,這個「變化所作」。
這個地方的「變化所作」,我們要說明一下。一般的色法,在唯識學上說有二類:第一類是屬于業果色,就是你的善業跟惡業所創造的。善業力強的,他就創造尊貴的色法;惡業力強的,他就創造卑賤的色法。我們一般六道輪回裏面的那個色法,都是業果色,由業力所創造。另外一種叫定果色,是禅定的境界所變現的,又叫做定自在所生色。佛在世的時候,提婆達多要害佛,他把象給灌醉。灌醉了以後,佛陀帶著這些大阿羅漢去托缽的時候,到了中途的地方,提婆達多就把醉象給放出來。這個喝醉酒的象就像發瘋一樣,一整群的醉象往佛陀這個僧團沖過來,非常的危急。阿羅漢沒有入定,他也就沒有神通,就根一般人一樣,他也是非常的驚怖。阿難尊者是佛陀的侍者,就躲到佛陀的後面去。這個時候佛陀就跑到前面去,佛陀入慈心叁昧,入慈心叁昧,手就舉起來。這個慈心叁昧起動的時候,他的五個手指頭就現出五個獅子的樣子,那個獅子一吼,再怎麼樣醉的醉象就醒過來。醒過來看到獅子,就倒在地方不敢動了。在《阿含經》裏面記載,說佛有這種境界。我們會問:那些醉象它眼睛明明看到獅子,非常凶惡的對它吼。這個獅子的像、這個色法是怎麼來的呢?這個就是定自在力所生色。就是佛菩薩在禅定中所變現出的一種色法。定自在所生色當中又分成二類:一種是八地之前的,就是八地菩薩之前的禅定所現的色法,只能夠自受用。你入定以後,變現各式各樣的宮殿、樓閣、鳥語花香。但是你只能夠自受用,你不能把這種境界給別人受用,不可以的,八地之前不可以,那是一個假法,完全是內心的法塵。如果是八地以上的菩薩,他入叁昧力量所變現出來的色法,他能夠自受用、也能夠他受用。唯識學說它是一個實法,它能夠讓別人受用的,讓別人也感覺到這樣的一種假名、假相、假用。這個地方說明極樂世界的鳥類,是阿彌陀佛依止他的清淨法身,以他的本願功德力所變現的。而這種功德力,是能夠他受用的,使令極樂世界的一切人民,都能夠受用這個鳥類的法音,是這樣的一種情況。好,消文以後,我們看蕅祖的注解,一開始「問答破疑」:
問答破疑
┌征┐
┌┤ ├可知
│└釋┘
前面的經文當中,佛陀一段一段的征問跟回答呢,這個是容易理解的。蕅益大師就作一個問答:
┤
│┌問:白鶴等非惡道名耶?
└┤
「極樂世界尚無惡道之名」,那這個「白鶴」不是畜生道的名字嗎?怎麼說沒有惡道之名呢?
│
└答:既非罪報,則一一名字皆─
┌诠如來究竟功德,所謂究竟白鶴等┐
┤ ├豈惡名哉
└無非性德美稱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┘
既然這些「白鶴、孔雀、鹦鹉、舍利、迦陵頻伽、共命之鳥等」,它不是罪業所創造的一種果報,而是彌陀清淨法身所變現。「名字」跟德能,名以召德,一個名稱的安立,一定要跟它的功能相隨順。既然它不是罪報所生,所以這樣的名稱,它都诠釋「如來」的一種「究竟功德」,牠是彌陀真如本性、常樂我淨的功德。所以我們也可以說是「究竟白鶴」。這當中蕅益大師就用六即佛,名字位的白鶴、觀行位的白鶴、相似、分證,到究竟白鶴。它是一個究竟的白鶴、它是一個真如佛性全體大用,所以說「無非性德美稱」,這個白鶴的身心世界,完全是彌陀的自性功德所表現的,所以這個名字就不應該說是「惡」道的「名」字,它可以說是彌陀的叁身四德,是這個意思。我們再往下看,「問答顯益」,蕅益大師再作一個問答,說明鳥類的用意:
問答顯…
《《佛說阿彌陀經要解》講記(淨界法師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