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說我們相信我自己是一種罪惡的凡夫,無量無邊的這一念明了心,積集了多多很多殺盜淫妄的罪業。依止這個罪業的因緣,曠劫以來在這叁界當中「常沒常流轉」,業力不可思議,一次一次的得果報。在這個強大業力的系縛之下,我們自己決定沒有出離的因緣。就是我要靠我自己的力量,是沒有辦法出離叁界的。這是第一種信心。其次,「決定深信阿彌陀佛有大願力,蒙佛願力,定得往生。」第二個信心是決定深信阿彌陀佛有「四十八大願」力,我們臨命終的時候,仰仗佛的願力,決定得以往生。一方面相信自己沒有能力、沒有出離的因緣,一方面相信阿彌陀佛的大誓願,決定能夠救拔我。這個時候對阿彌陀佛一心歸命、通身靠倒,這個叫做「深心」,就是完全一種真實的信心,深信之心。這個是偏重在「信」這一部分。
第叁個「回向發願心」。「回向發願心」就是說:「願將畢生所修功德,至誠懇切回向淨土。」願將今生所修種種福德智慧的功德,很至誠懇切的回轉導向到淨土去;不要使令這樣的功德,流漏到叁界裏面得果報。就把整個功德累積起來,把這個方向統一,回向到淨土去。這個就是「回向發願心」。這個是一個總結,把前面的信跟願總結起來,回向到淨土去。善導大師他是用淨土的觀念,來解釋這叁心,這就是所謂的叁心。就是說悲智雙運的菩薩,不管是在修智慧、修慈悲,就具足這叁種的心情。
第二個「叁福」,這個是《觀經》的叁福,我們也簡單的把它說明一下。這個「叁福」,第一個是屬于人天的福報,人天福,就是「孝養父母,奉事師長,慈心不殺,修十善業。」這個人世間對于父母師長的孝養恭敬,乃至修十善業,這個是人天福報。第二個「受持叁皈,具足衆戒,不犯威儀。」這個是屬于二乘的果報,這是偏重在持戒,叁歸五戒,乃至比丘、比丘尼、菩薩戒,能夠持戒清淨,這是二乘的福報。第叁個「發菩提心,深信因果,讀誦大乘,勸進行者。」第叁種能夠在寂靜當中,讀誦大乘經典、發無上菩提心,這種是大乘的福報。這叁種福報,包括人天、二乘跟大乘的福報。這個「六念」,就是念佛、念法、念僧、念施、念戒、念天,這個前面已經說過了。不過這個地方的念佛,主要的是憶念佛的功德,在六念當中,主要是念佛的功德。這種悲智雙運的菩薩,他平常的修行方法,除了「發菩提心,一向專念」以外,他能夠「叁心、叁福並六念,具足圓滿而修」,把這功德修得非常的圓滿。這前面二個是講他在生的時候,他的根機跟他的修行方法;以下二個是講他臨終的情況。他臨命終的時候,「阿彌陀佛,與觀音、勢至,無數化佛,百千聲聞,無量諸天,七寶宮殿」,一時現前。我們看《觀經》會有一種感覺,就是這個人因地更圓滿的時候,他臨命終見到的境界就更加的莊嚴。有些人臨命終的時候,阿彌陀佛沒有來,就是觀世音菩薩來、或者蓮華來。因爲這個悲智雙運的菩薩因地的時候,他積集萬善,「萬善爲因,萬德爲果」,所以他臨命終的時候,「阿彌陀佛,與」諸大菩薩薩,乃至「百千聲聞,無量諸天」,不但是正報,連依報的「宮殿」都現前。這個時候,這個菩薩「自見其身乘金剛臺,如彈指頃往生彼國。」這個上品上生,他的蓮華是「金剛臺」。就像「彈指」那麼短暫的時間,「一剎那間離五濁,屈伸臂頃到蓮池」,一剎間就到極樂世界。這是講臨終的情況。那往生以後是怎麼情況呢?這下二段是講往生以後。「華本已開」。上品上生的人,蓮華根本就沒有合,就是說他看到阿彌陀佛、無量菩薩現前的時候,他就發現自己的神識已經坐在蓮華當中,華都沒有合,就直接到極樂世界的七寶池、八功德水。到了以後,他就直接從七寶池、八功德水下來,「見佛色身衆相具足、聞一乘法。聞已即悟無生法忍,得無量百千陀羅尼門,蒙諸佛授記。」離開了七寶池、八功德水,就見到佛了。看到佛陀是什麼境界呢?「衆相具足」,叁十二相、八十種好、放大光明,無量無邊的相好具足。見到佛陀,佛陀是不空過的,佛陀就爲他說「一」佛「乘」的「法」門。「聞已即悟無生忍」,就悟到了無生法忍。這個無生法忍是初地的時候分證、八地的時候圓滿,換句話說是初地以上了。這個時候,「得無量百千陀羅尼門」,種種的陀羅尼就成就了,「蒙諸佛授記」。「蒙諸佛授記」是這樣的,極樂世界只有一尊佛,就是阿彌陀佛。不但是極樂世界,十方諸佛世界也是一樣,一個世界不可能有二尊佛現前,不可能。這個「蒙諸佛授記」的意思就是說:這個往生極樂世界的這一個初地菩薩,他能夠乘神通力,「供養他方十萬億佛」,「蒙諸佛授記」。他有這種神通力,親近十方諸佛,而得到十方諸佛的授記,是這個意思。他不是在極樂世界授記,他是蒙十方諸佛授記,授記作佛。這是一個悲智雙運的凡夫菩薩,他因地的修行,乃至他臨命終的情況,到他往生的情況。
再看第二個「上」品「中」生。上品中生是「智增上菩薩,解第一義故。」這個菩薩在行菩薩道的時候,有些人偏重在慈悲,有些人偏重在智慧,就有悲增上、智增上的差別。這個「智增上」的菩薩,他偏重在智慧,偏重在個人的修止觀,他能夠了「解第一義」谛。這「解第一義」谛,簡單的說就是他能夠明白這一切法是「即空、即假、即中」,看到了中道實相。「叁心、叁福、六念,略遜于前者」,他叁心、叁福、六念的功德,比前面的上品上生稍微差一點。臨命終的時候,「阿彌陀佛,與觀音、勢至,無量大衆,至行者前,贊言:『法子!汝行大乘,解第一義故,是故我今來迎接汝。』」本經講到我們臨命終的時候,說我們這個「善男子、善女人,聞說阿彌陀佛,執持名號,若一日……若七日,一心不亂,其人臨命終時,阿彌陀佛,與諸聖衆,現在其前。是人終時,心不顛倒,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。」蕅益大師解釋我們一個人能夠達到臨終不顛倒,他認爲主要是彌陀在我們臨終的時候現前的開導安慰。所以這個地方就是說:其實阿彌陀佛在我們臨命終現前的時候,他一定會對我們開示的,他說:「法子」啊!「汝行大乘,解第一義,是故我今來迎接汝。」這一方面有贊歎、有安慰的意思,使令我們在這個時候,蒙佛的開示,能夠不顛倒。這個時候,「乘紫金臺于一念頃,往生彼國」,看到的是「紫金臺」。「華開」的「時節」,「經一夜始開」。這個上品中生的人到了蓮華以後,蓮華是合起來的,經過一天一夜以後就打開;打開以後,他就看到阿彌陀佛現前;看到以後,他就拜下去「禮佛合掌,聞甚深法」,聞大乘的法門,在「七」天當中就成就了「不退轉」。這個「不退轉」就是別教講的初住,初住以上的菩薩就不退轉了,位不退。「一小劫得無生法忍」,經過一小劫的時間,成就初地,這個時候他也是一樣,遍至十方國土,「蒙諸佛授記」。這是上品中生的情況。
再看上品下生。「悲增上菩薩,但發無上道心故。」悲增上的菩薩,他修行的內涵,偏重在慈悲。換句話說,他在布施、持戒的時候,偏重在事相的修行;對于理觀,觀照「真如佛性」這件事情,比較不偏重,「但發無上道心故」。他修行的內涵,「叁心、勤修第叁福」,偏重在「孝養父母,奉事師長,慈心不殺,修十善業」,偏重在人天福報。但是他的「叁業清淨」,他的持戒也是很清淨的。臨命終的時候,「化佛、菩薩衆來迎,贊言:『法子!汝今清淨,發無上道心,我來迎汝。』」這時候佛陀也是對他贊歎說:你身口意清淨,能夠持戒念佛,而且能發無上菩提心,我來迎接你。這個時候,臨命終的人得到佛的開示以後,內心感到很安慰、感到寂靜,這個時候就「坐」在蓮華當中,「坐」了以後蓮「華」就「合」起來,一剎那間就到極樂世界的七寶池、八功德水,就蓮華化生。「經」過「一日一夜」的時間,蓮華打開。打開以後,因爲他的福報功德力,特別是智慧般若波羅蜜的栽培不夠,他一開始並沒有明顯的見到佛陀現前,佛陀是現前,但是他看不到。他「七」天以後,慢慢慢慢才看到「佛」陀現前;到「叁七」日才「見」得非常清楚,看到叁十二相、八十種好,衆相具足。這個時候,聽聞佛陀爲他說大乘法,「經」過「叁小劫,得百法明門,住歡喜地」,成就了「百法明門」。這個「百法明門」就是前面的陀羅尼的意思,就是總持的意思。這個叁昧跟陀羅尼不同,這個叁昧是會退失的。法華叁昧、首楞嚴王叁昧、華嚴叁昧,這個大乘的叁昧都是有止、有觀,這個禅定當中有智慧相應。但是這個叁昧會退失掉,你禅定退失以後,叁昧就退失了。但是你在叁昧當中得到陀羅尼,就不會退失,生生世世不退失了,它有這個總持的力量,不退失。像智者大師,他得到旋陀羅尼,雖然後來在弘揚佛法的時候,禅定有所退失,但是他聞思的智慧特別的強。他講到一段的時候,他就引經據典,哪一部經怎麼說,他那個文詞的攝持力特別強。所以說這個陀羅尼的菩薩,他對于法義的攝持,就永遠不會退失,跟叁昧不一樣。前面的叁品,都是屬于大乘根機的凡夫。
再看中品。「中」品「上」生,「利根回大聲聞,即法行人。」這個是屬于「聲聞」人,但是他臨命終之前聽聞大乘佛法,已經「回」小向「大」了,他是「法行人」。法行人是屬于智增上的,智增上的聲聞。他的行法是「受持五戒、八戒,不造五逆,無衆過患」,偏重在持戒,身口意當中,沒有種種的過患。看這個意思,這個人持戒持很清淨,「無衆過患」。臨命終的時候,「阿彌陀佛,與諸比丘來迎。『演說苦、空、無常、無我,贊歎出家得離衆苦。』」這個時候「阿彌陀佛」跟「諸比丘來迎」。前面的上品,這個大乘根性的菩薩臨命終的時候,阿彌陀佛及蓮池海會的諸大菩薩現前;但是這個地方,因爲他是小乘根機,所以不見到菩薩,而見到比丘來迎接。佛陀爲他說「苦、空、無常、無我」四谛法門,「贊歎出家」的功德,能夠「離苦」…
《《佛說阿彌陀經要解》講記(淨界法師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