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得樂。他聽了以後,特別的契機,內心感到安慰、感到不顛倒。這個時候「身坐蓮華臺,拜佛即往生。」他就發現自己坐在蓮華臺上,感激佛陀的慈悲接引,他就拜下去,一拜下去以後,一下子就到極樂世界。一「到」的時候,「華」就「開」了,一下子華就開了。看這個「華開」,我看《觀經》的內涵,就跟你一個人罪障的厚薄有關、跟你的罪障厚薄有關系。這個罪障厚的人,他的蓮華會開得慢一點;罪障薄一點的人,蓮華會開得快一點。不過蓮華開了以後,見到佛陀是說大乘法、小乘法,那是根機的差別。我們看佛陀爲他說什麼法:「華開見應佛,聞四谛法,即得阿羅漢道,具叁明六通。」蓮華開的時候,他看到的是應化身佛,佛陀爲他說「四」聖「谛」的法門,告訴他:應該要知苦、斷集、慕滅、修道──四谛法門。聽聞以後,成就「阿羅漢道,具叁明、六通」、八解脫。所以本經上說:「彼佛有無量無邊聲聞弟子,皆阿羅漢,非是算數之所能知。」
這個事情是這樣子的:事實上極樂世界攝受的根機,它沒有攝受叁乘根機。我們看《法華經》,十方諸佛的國土,有很多的國土都講叁乘法,以一佛乘分別說叁,攝受叁乘根性的人。乃至釋迦牟尼佛在我們娑婆世界應化,他的弟子也有叁乘根性的人,有大乘的文殊、普賢菩薩,小乘有舍利弗、目犍連尊者,有叁乘根性。但是事實上,極樂世界是「大乘善根界,等無譏嫌名,女人及根缺,二乘種不生」。「二乘種不生」,這個時候爲什麼會有阿羅漢呢?因爲中品的人是一個小乘的凡夫,他生生世世所串習的小乘善根特別的強。雖然臨命終之前遇到了大乘的善知識開導,回小向大;但是他小乘的等流習性勢力太強,所以佛陀在不得已的情況下,以「一佛乘分別說叁」,爲他說小乘法,先證得小乘果。但是因爲他已經發了菩提心,事實上也可以說是大乘的菩薩,是這個意思。
看中品中生,「鈍根回大聲聞,即信行人」。前面的聲聞人是偏重在智慧,以智慧來修行;這以下是偏重在信心,「信行人」。「若一日一夜持八齋戒、沙彌戒、具足戒,威儀無缺。」他持戒的功德就比較少分了,或者「一日一夜」,時間也比較少。臨命終的時候,「阿彌陀佛,與諸眷屬來迎。言:『如汝善人,隨順叁世諸佛教故,我來迎汝。』」阿彌陀佛跟諸位眷屬,看這個眷屬對照前的意思來看,應該是比丘衆現前。佛陀就贊歎說:你是一個世間上的「善人」,而且你能夠「隨順諸佛」的「教」誨,這個地方偏重在持戒,你能夠好好的持戒,威儀無缺,「我來迎」接汝去。這個時候,這個人「身坐七寶蓮華,坐已華合隨佛往生。經」過「七日」,這個時候華「開」。「華開見佛,聞法歡喜,得須陀洹,經半劫已,成阿羅漢。」華開見佛的時候,佛陀爲他說四谛法門,證得初果,再經過半劫在極樂世界修行,才成就阿羅漢果,有這樣的差別。
再看「中」品「下」生。中品下生他的根機,是「一般修人天善法行者,有出離心」。這個人做了一些世間的慈善事業,但是他厭惡生死,他那種小乘的根機,「觀叁界如牢獄,視生死如冤家」,有出離心。那他的行法,「
注:一、叁心─至誠心、深心、回向發願心。 二、六念─念佛、念法、念僧、念施、念戒、念天。 叁、下輩叁品,雖造衆惡,但有大乘善根及正信,不誹謗正法。 ──糅合《觀無量壽佛經》── 下下 下中 下上 中下 品別
造上品十惡者(五逆、十惡、具諸不善)。 造中品十惡者(毀犯五戒、八戒、具足戒。) 造下品十惡,不謗大乘。具正信者。 一般修人天善法行者,有出離心。 根 機
命終遇知識爲說妙法,令稱佛號,具足十念。 命終地獄猛火一時俱至,遇知識開示彌陀威德。 臨終幸遇知識爲說大乘經題,稱「南無阿彌陀佛」,信願往生。 孝養父母,行世仁慈,臨終遇善知識說「極樂」、「本願」 行 法
見金色蓮華如大日輪,住其人前。 化地獄猛火,爲清涼風,吹諸天華,華上皆有化佛菩薩,迎接此人。 見叁聖化佛來迎。「善男子!以汝稱佛名故,諸罪消滅,我來迎汝。」 此中亦應有化佛接引等事,惟經文略而未言耳。 臨終所見接引
于一念頃,往生七寶池蓮華內。 于一念頃,往生七寶池蓮華內。 乘寶蓮華,隨佛往生。 聞法歡喜即生 華臺不同往生遲疾
經十二劫始開。 經六劫始開。 經七七日始開。 經七日始開。 華開時節
華開見觀音、勢至,爲說諸法實相,除滅罪法,聞已歡喜,即發菩提之心。 華開見觀音、勢至菩薩,安慰彼人,爲說大乘甚深經典,聞已即發無上道心。 華開見觀音、勢至菩薩說甚深十二部經,聞已信解,發無上道心,經十小劫,得入初地。 華開見觀音及勢至菩薩,聞法歡喜得須陀洹,經一小劫成阿羅漢。 生後得益
孝養父母,行世仁慈,臨終遇善知識說『極樂』、『本願』。」平常孝養父母、行世仁慈,到了臨命終的時候,看這個意思:到了臨命終的時候,他才遇到大乘的善知識,說「極樂」世界的功德莊嚴,說彌陀的「本願」功德。臨命終的時候,「此中亦應有化佛接引等事,惟經文略而未言耳。」按照彌陀本願的說法,我們到極樂世界不是我們自己去的,我們自己沒有辦法去的,一定要阿彌陀佛來接引我們,我們才能去,我們沒有辦法突破叁界的業力。這叁界的業力,一定要業盡情空才能夠出去。所以我們今天要離開叁界,一剎那間離五濁。憑什麼能夠一剎那間離五濁呢?憑的就是彌陀本願的攝持。所以說,從義理上來判斷,「應」該也是「有佛」來「接引」,只是「經文略而未言耳」。因爲佛陀不來接引,誰都不能出去的。所以從這個義理上來看,應該是「略而未言耳」,是這樣子的。這個時候,「聞法歡喜即生」,「經」過「七日」,這個時候蓮華打「開」。蓮「華」打「開」的時候,見到「觀音及勢至菩薩,聞法歡喜得須陀洹,經一小劫成阿羅漢。」他也是聽小乘法,先得小乘的初果,經過一小劫成就阿羅漢果。這個中品的叁種人,都是屬于小乘根性的凡夫。
看這個下品,下品是一個造惡的凡夫。看這個「下」品「上」生,「造下品十惡,不謗大乘,具正信者。」這個人不要說是學佛,連一般的世間善業都沒有修習的,這個人是造惡業的,「下品十惡」。但是他的一個特色,他「不謗大乘」。這個不謗大乘通于下面二個:下中、下下,都是不謗大乘。對于佛法、對于業果是有一點信心。這個人什麼時候開始遇到淨土法門呢?到了「臨」命「終」的時候,「幸遇知識爲說大乘經題,稱『南無阿彌陀佛』,信願往生。」爲他說大乘的經題,或者講一些大乘的要義,要他稱念南無阿彌陀佛,這個時候信願往生。這個時候,「見叁聖化佛來迎。『善男子!以汝稱佛名故,諸罪消滅,我來迎汝。』」這個時候,阿彌陀佛與觀音、勢至菩薩現前。我們知道一個人造業了以後,這個造業的衆生臨命終會恐怖的、會不安的。我們平常可能沒有什麼特別的感覺,到臨命終的時候,「臘月叁十算總帳」,這個罪業的力量,會使令臨命終的人恐怖不安,所以這個時候彌陀的開示慰導就非常重要了。當然我們平常遇到大善知識、遇到忏公師父的開示、威德,就覺得很受用。但是臨命終的時候佛來開示,那更不得了──佛陀的威德。一個造惡衆生臨終的恐怖,這個時候佛陀就說話了:「善男子!以汝稱佛名故,諸罪消滅」,不要怕,罪業消滅,我來迎接你。這個時候,這個恐怖的衆生,一聽到佛陀的開示慰導以後,就感到內心寂靜,心也就不顛倒。這個時候,「乘寶蓮華,隨佛往生」,隨順佛陀就往生到極樂世界,「經」過「七七」四十九「日」蓮華打「開」。打開的時候沒有看到阿彌陀佛,看到「觀音、勢至菩薩」,但是爲「說甚深十二部經」,講大乘經典。「聞已信解,發無上道心,經十小劫,得入初地。」前面中品的衆生,一生是持戒清淨、不犯威儀;但是見到佛陀以後,佛陀是爲他說小乘法,先證得初果,乃至阿羅漢果。這個人是一個造惡的凡夫,但是見到佛陀以後,佛陀爲說大乘法,經過十小劫,證得初地。所以天如禅師說得沒錯,說這個造惡的叁品,都是多生多劫大乘善根的凡夫。臨命終的時候,因爲他流轉叁界中,這個會退轉,遇到惡因緣就造惡業了。造惡業的時候,臨命終的時候遇到善知識的開導,觸動了他大乘的善根,這個時候念阿彌陀佛往生極樂世界。因爲他是一個大乘善根,所以佛陀爲他說大乘法,所以這個地方有些不同。
看「下中」品,「造中品十惡者(毀犯五戒、八戒、具足戒。)」這個人是造中品的十惡,造這個惡業的時候,心力也特別的強,比前面的造惡強,特別的堅固。造了什麼罪呢?犯了「五戒、八戒」,乃至破了比丘、比丘尼戒。這個造罪的凡夫,臨命終的時候,那就有問題出現了。臨「命終」時,「地獄猛火一時俱至,遇知識開示彌陀威德。」這個造了罪業的人,臨命終的時候,這個罪業、煩惱火,一開始是煩惱的火,就轉成罪業火,轉成果報火,「地獄」的「火」就現前了。當這個地獄火現前的時候,還沒有投胎之前,善「知識」趕快爲他開示,請他忏悔,說「彌陀」本願的「威德」,這個時候念阿彌陀佛。這個經典上說:「具足十念」,念了十聲,這個時候這個念佛的威德力,「化地獄猛火,爲清涼風,吹諸天華,華上皆有化佛菩薩,迎接此人。」就在這十句的信、願、持名的佛號當中,念念之間,就把「地獄」的「猛火」轉成「清涼風」。這個風又能夠「吹」很多很多的「天華」,天上的妙華。那每一株「華」當中,「有化佛菩薩」現前,「迎接此人」。在這一念之間,「往生七寶池蓮華內。經六劫始開。」這個人罪業重了,罪業比前面重了。「華開見觀音、勢至菩薩,安慰彼人,爲說大乘甚深經典,聞已即發無上道心。」也是「觀音、勢至菩薩」現前「安慰」,「爲」他「說大乘經典」,聽了以後…
《《佛說阿彌陀經要解》講記(淨界法師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