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《佛說阿彌陀經要解》講記(淨界法師)▪P80

  ..續本文上一頁超絕」是一種稀有義,極樂國土獨一無二的一種情況。所以「勝異」是約殊勝,「超絕」是約稀有。極樂國土的這種「勝異超絕」,包括它的帶業往生、橫具四土、圓證叁不退,這叁種特色,都在這「二科點示」出來,所以我們應該好好研究。

  第二八卷

  請大家打開《講義》第四十九頁,「丙初、揭示無上因緣」

  丙一、揭示無上因緣

  這個是佛陀勸勉我們往生的第一個理由,看經文:

  又舍利弗,極樂國土,衆生生者,皆是阿鞞跋致,其中多有一生補處,其數甚多,非是算數所能知之,但可以無量無邊阿僧祇說。

  佛陀又招呼了一聲「舍利弗」說:「極樂國土,衆生生者」,這個往生的衆生有一種情況,就是說「皆是阿鞞跋致」,這個「阿鞞跋致」翻成中文叫不退轉。這個不退轉的情況是怎麼回事呢?是「皆是」,這個地方「皆是」要特別注意了。這當中包括了文殊、普賢等諸大菩薩,也包括五逆、十惡帶業往生的衆生,這個「皆」就是沒有一個是例外的。在這麼多的「阿鞞跋致」菩薩當中,「其中有」很多很多「一生補處」的菩薩。這個「一生補處」的菩薩,就是等覺菩薩。這個等覺菩薩的「數」目還很「多」的,「非是算數所能知之」。這二個,包括「阿鞞跋致」的菩薩,也包括「一生補處」的菩薩,數量都很多,只能夠「以無量無邊阿僧祇」來解釋。這個「阿鞞跋致」跟「一生補處」菩薩,窺基大師在《阿彌陀經通贊疏》解釋說:「阿鞞跋致」是約新生,新往生的菩薩;「一生補處」是約舊生,就是到了極樂世界一個時間以後,你慢慢慢慢的能夠成就「一生補處」。就是說極樂世界它所攝受的衆生,能夠一直攝受你,一直到讓你安住到等覺菩薩爲止,是這個意思,這個是舊生。當然我們不可以在極樂世界成佛,起碼能夠攝受你到等覺菩薩爲止,有這麼多不退轉的菩薩。這一段是強調自功德深,自己的內心所成就的不退轉功德。下面一段是強調他賢聖遍,「諸上善人聚會一處」。這一段我們看蕅益大師的開示,蕅益大師先解釋「阿鞞跋致」,先解釋新生;再解釋一生補處,再解釋舊生。他這個不退轉分成二部分:先解釋新生的情況,再解釋舊生的情況。新生當中,先一段「正明」:

  釋跋致叁

   正明

  ┌一位不退,入聖流,不墮凡地。

  │

  阿鞞跋致,此雲不退┼二行不退,恒度生,不墮二乘地

  │

  └叁念不退,心心流入薩婆若海。

  這個「阿鞞跋致」翻成中文叫「不退」轉。我們娑婆世界的生死流轉,有二種情況是會退轉的:第一個是色身的退轉,就是說你現在年輕、健康、莊嚴,這件事情會退轉。就是說老病死出現的時候,你就會從莊嚴變成醜陋,乃至死亡。死亡以後,你下輩子到天上去,就得到一個更莊嚴的色身。等你把天福享完了以後,就變做一只螞蟻,這個卑賤的相貌。所以我們在娑婆世界的流轉,我們的色身有退轉的問題,由莊嚴退轉爲醜陋,由尊貴的人身退轉爲卑賤的果報,這是第一個問題。第二個更嚴重的就是內心的退轉,就是你內心當中,在叁寶當中的聞思修所栽培的一點善根、一點信、進、念、定、慧的善根,它也會退轉。你今生相信叁寶,你下輩子不一定相信叁寶,就是你內心的善根會退轉。這個地方的「不退轉」,包括你色身的不退轉,包括你內心的不退轉。這當中有叁種不退,它的程度由淺至深,有叁種不退。

  先看第一個「位不退」,這個「位」指的是無漏的聖位。說這個「入聖流、不墮凡地」,這個是約初果以上的聖人。我們凡夫的內心當中,有一股很強大的妄想之流,這當中也包括了生死之流。這個初果聖人,他修習我空觀,在內心當中出現了第一道光明,在無量無邊的妄想之流當中,出現了一道清淨的法性之流。這個時候,他內心當中有二道水流:第一道是雜染的生死流,第二個是清淨的法性之流,在內心當中同時存在。他那個清淨的我空智慧所表現的法性之流,他不退轉,這水再怎麼髒,不能破壞他。而且所謂不退轉就是說,我們的心是不斷的變化,他不退轉,就是他會不斷的進步,他的法性之流會慢慢慢慢的擴充,慢慢的擴充,直到把內心的這種雜染水流完全清淨爲止。所以你證得初果以後,你內心聖道的力量,你對叁寶的信、進、念、定、慧的信心,永遠不退轉。經典上說:一個初果的聖人,在饑荒的時代,他只有一碗飯,他把這碗飯吃下去,他能夠維持他生命的相續;他看到佛陀來托缽,他可以把他唯一的這碗飯布施出去,讓自己死掉。他對佛陀的信心,那個歸依的心是不退轉的。這饑餓、死亡不能障礙他對佛陀的歸依心,不可以。他對這個佛、法、僧、戒有不壞信,四不壞信。這是第一個,是約他內心的善根。

  其次,這個初果的聖人,他永遠不到叁惡道去了。雖然他內心當中攝持了無量無邊的罪業,但是這個罪業不能得果報。這個我空智慧的現前,光明照射,這些業力不能得果報,他的色身永遠不會再去承受這種卑賤的叁惡道果報,不可能。所以到了初果,他的身心有一部分的不退轉,包括他的聖道力量,包括他的色身,他永遠保持人天的莊嚴色身,這個我們安立做位不退,還有這樣一部分的不退。

  第二個「行不退,恒度生、不墮二乘地。」這個「行」指的是菩薩之行。前面的位不退,強調在自利的功德,他自受用的功德,這個地方是強調他受用的功德。就是這個斷了見思惑的菩薩,我們講這個界外菩薩,他已經沒有叁界的業力。他那一念的大悲心,不會退轉。經典上說:叁千大千世界起火了,充滿了熾然猛火,這個界外菩薩,他那個大悲心,他還是願意來到這個叁千大千世界度化衆生。他那個大悲心,任何的逆境不能障礙他,他永遠不會退到二乘的境界去。所以他這個「行不退」,不但是自受用的功德不退,連他受用的大悲心也不退,這個是「行不退」,那這更深一層。

  第叁個「念不退,心心流入薩婆若海。」這個「薩婆若海」就是一切種智,是一種智慧,這個智慧深廣如大海。我們在修學佛法有叁種智慧,《般若經》說有叁種智慧:第一個叫一切智,觀察一切法的總相,一切法有各式各樣的差別,但是它的共同相貌就是我空、法空,空性的智慧叫一切智。道種智就是分別一切法的差別因果,他到叁惡道去了,他什麼因緣到叁惡道去?他到人天去了、他到極樂世界去了,分別諸法的差別因緣,這叫道種智。一切種智就是中觀,就是這個空有無礙的一種中觀。這一切種智就是真俗雙照、二谛圓融的中觀,套一句智者大師的話說就是:即空、即假、即中,觀一切法即空、即假、即中,中道的實相。這個念不退指的是中道的正念。前面的位不退、行不退是成就自利利他的功德;這個地方念不退,是強調一種佛性的功德,他念念跟中道的佛性相應,這個地方不退了,這個不退就更加微細、更加的深入。我們一般的不退轉,由淺至深有叁層的差別,這個叫做「阿鞞跋致」,就具足這叁種功德。成就這個「阿鞞跋致」當中,我們看「點示」,這當中的差別:

   點示二

  點示勝異二

   示此土難證之劣

  ┌藏初果,通見地,別初住,圓初信─名位不退。

  若約│

  ┼通菩薩,別十行,圓十信─────名行不退。

  此土│

  └別初地,圓初住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名念不退。

  我們在「此土」,這個「此土」是一個汙穢的國土,娑婆世界這個穢土。我們成就叁不退是怎麼個成就法呢?是「藏」教的「初果」,「通」教的「見地」(通教有十地、有見地),「別」教的「初住」,「圓」教的「初信」,斷了見惑叫「位不退」,這是第一個。第二個「通」教的「菩薩」(通教的菩薩地),「別」教的「十」回「向」,「圓」教的「十信」,叫「行不退」。「別」教的「初地」,「圓」教的「初住,名念不退」。換句話說,你今天斷什麼煩惱,就證到什麼不退的情況。

   示彼土圓證之勝

  ┌五逆十惡十念成就─帶業往生

  今淨土┤

  └居下下品者────皆得叁不退。

  我們在極樂世界,乃至你是「五逆、十惡」的衆生,臨終仰仗「十念成就,帶業往生」,你當然是「下下品」,但是「皆得叁不退」,都能夠成就位不退、行不退、念不退。我們娑婆世界的功德要出現,那完全要靠自己的本事,就是你內心當中,你必須從你這一念擾動的心、顛倒的心當中,去修止觀,在這麼一種動蕩不安的心性當中,讓它寂靜下來。在寂靜當中,修習種種的觀行,然後點點滴滴的去栽培你的功德,完全要靠自己的力量。

  所以宗喀巴大師講一個偈誦說:「佛非水洗衆生罪,亦非手拔有情苦,非將己德移于余,唯爲說法令解脫。」這個地方道出了釋迦牟尼佛,來到娑婆世界度化衆生的情況。說佛陀來到我們衆生的世界做什麼事呢?「佛非水洗衆生罪」,佛陀不是以他清淨的大悲法水,來洗滌我們衆生的罪,這個罪不能被佛陀洗掉的。那我們內心當中有痛苦,佛陀可不可以救拔我們呢?「亦非手拔有情苦」,佛陀不是以他那個無量自在的手,伸到我們心中,把我們心中的痛苦拔除,不是。佛陀你有無量無邊的神通叁昧,送我幾個吧?「非將己德移于余」,佛陀的叁昧是自受用,一個功德也不可以送給我們。那你佛陀出世,對我們衆生有什麼幫助呢?「唯爲說法令解脫」。說出釋迦牟尼佛在穢土,他心中的無奈。佛陀在穢土成佛,唯一能做的就是說出很多很多修行的法門規則,讓你的內心自己去操作,只有這件事情。所以在娑婆世界裏面,你要成就一種功德,你所依止的原則,就是憑你自己的本事,人一定要靠自己。極樂世界的叁種不退,爲什麼會有叁種不退呢?這當中是環境的關系。我們一路讀過來,我們知道極樂世界的不退轉是怎麼回事呢?比如說我們到極樂世界得一個果報體,我們眼睛看到極樂世界的宮殿、樓閣的造形,诶!自然皆生念佛、念法、念僧之心;耳朵聽聽鳥類的唱歌、鼻子聞一下寶樹的花香、嘴巴去喝…

《《佛說阿彌陀經要解》講記(淨界法師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