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七菩提分、八聖道分」,「如是等法」這個「等」字,就包括了前面的「四念處、四正勤、四如意足」。關于這一點,我們看蕅祖的注解,這是解釋「釋法利」:
釋法利
釋道品
總標
就是聽到這個聲音所得到佛法的利益。看第一段「釋道品」,這個地方是講到極樂世界經常演「叁十七道品」。這個「道」就是趨向的意思,就是說這個法有一種力量,能夠引導我們這一念心趨向于涅槃,背棄生死、趨向涅槃,所以叫做「道」。先看「總標」:
┌五根等者,叁十七道品也。
這個地方是說這些鳥它能夠宣說「叁十七道品」。叁十七道品等于是七科:四念處、四正勤、四如意足、五根、五力、七菩提分、八聖道分。這七科的內涵,我們大致講一下。這個四念處是一個正式修行的法門,以下就是一個修行的位次。說這個四正勤跟四如意足,它是一個外凡的資糧位,積集止跟觀的資糧,積集禅定跟智慧的資糧,四正勤跟四如意足是外凡的資糧位。五根、五力是內凡的加行位,八聖道分是見道位,七菩提分是修道位。這是根據天親菩薩的《俱舍論》說的。天親菩薩說:佛陀在講經典,是約著數目的多少,才講五根、五力、七菩提分、八聖道分,把七菩提分放在前面。但是在真正修證的時候,是先有八正道的見道位,然後才有所謂的七菩提分的修道位,它的第是先修八正道,再修七菩提分,是這樣的一個情況。所以後面都是你內心當中,在操作四念處的淺深而安排出來的位次,正修行還是四念處。
好,我們解釋四念處。這個「四念處」的「念」,指的是能觀的智慧,有不淨、苦、無常、無我四種光明的智慧叫做「念」。這個「處」就是所觀境,就是「身、受、心、法」。就是我們這個燈光要照到哪裏去呢?我們拿這個手電筒要照到哪裏去呢?照到我們「身、受、心、法」四個處所,所以叫做「四念處」。這個四念處它的主要目的,是在破除我們對身心世界的四種顛倒,就是我們對身心世界生起常、樂、我、淨四種顛倒,所以佛陀要我們用不淨、苦、無常、無我來破除。在《大智度論》也講到叁十七道品,講到四念處。在《智度論》當中,龍樹菩薩就作一個問答說,問:《大般若經》是教菩薩法,爲什麼講四念處、四正勤等叁十七道品呢?這是小乘學者所修的。龍樹菩薩說:這樣子講是不對的。菩薩在叁界中流轉,他的一個心情是依止大悲心,不是依止愛見煩惱。菩薩在叁界中,生生世世的流轉,以大悲心度化衆生。如果菩薩不修叁十七道來調伏自己內心的愛見煩惱,菩薩是不能忍受這樣的痛苦的,這個愛見煩惱太厲害,菩薩沒有辦法相續的流轉,沒辦法。所以這個意思是說:所謂的大小乘,是內心的發心問題,不在于法門的淺深。所以這個叁十七道品,是大小乘共修的。只是菩薩雖然修叁十七道品,是對治叁界的愛見煩惱,而菩薩不取證涅槃而已,是這個意思。這當中,我們先看第一個:
正釋
四念處
┌一身念處。
│
├二受念處。
所謂四念處┤
├叁心念處。
│
└四法念處。
自身有二種:
一者、身內不淨;
二者、身外皮毛爪發等。
「身念處」跟「受念處」,主要是對治我們的愛取煩惱,我們對于身跟受會有愛取的情況。「心」跟「法」是對治我見的顛倒,我們對于能緣的心跟所緣的法,會有一種我見的分別,我見的顛倒生起。先看「身念處」──觀身不淨。這觀身不淨,在《智度論》講到二種觀法:第一個觀自身不淨,觀自己的色身,你不要觀別人,你觀自己的色身。觀身不淨當中,分成內相跟外相。龍樹菩薩講一個偈頌說:「種種不淨物,充滿于身內,常流出不止,如漏囊盛糞。」我們剛開始觀自身不淨,先觀察內相,就是把我們這一層皮剝開;剝開以後,看到我們色身內在的情況,就是一個骷髅、一個白骨,然後填上很多的血肉、心、肝、脾、胃、腎、膿血、屎尿,叁十七種不淨物,把這個白骨給包起來,最後再一層皮包起來。所以當我們剝開內層來觀察的時候,「種種不淨物,充滿于身內」。換句話說,我們在色身當中,找不到一個幹淨的東西,找不到。這種不淨物,它還不是經常在裏面保存著,「常流出不止,如漏囊盛糞」,它經常利用九孔,二個眼睛、二個鼻子、一個嘴巴、大便處、小便處,經常從九孔當中,散發出它不淨的情況。這是觀察你自身的不淨。就是我們能夠從自己的色身當中,覺悟到我們色身是不淨的。其次,觀他身不淨,就是觀別人的色身,就觀死屍了。看到別人的屍體,死掉以後,屍體變成青黑,然後膨脹膨脹,啵!破掉。破掉以後,流出膿血,長出蟲來咬這個屍體的肉。咬完以後,變成一堆白骨,最後白骨被風一吹就壞散了,連這個人的樣子都沒有了。這個九想觀是觀他身不淨。龍樹菩薩說:這個當中,也可以對調,我們也可以觀自身的不淨來觀察他身,觀內相、外相不淨來觀察別人;也可以拿別人的九種觀來觀自己。不過你剛開始下手的時候,是觀你自身的內相、外相,觀他身的九想。但是你熟了以後,你可以對調,來破除我們對自他色身的愛著,因爲我們沒有一個人願意去愛著一個不淨的東西。所以說,我們會愛著這個色身,是來自于我們的顛倒、我們一種錯誤的理解,對這個境界一種錯誤的理解。這個是觀身不淨。
第二個觀受是苦。前面的色身,是一個所受用的果報體。這果報體是誰在受用呢?能受用是受。就是我們這一念心,去接觸我們果報體的時候,會出現一個受。這個受,有苦受、樂受、舍受。這個苦受是苦,當我們遇到違背我們心情,果報體會生起苦受,這個是容易理解的。這生起樂受是苦,這件事情不容易明白。在這當中,龍樹菩薩講出一個偈頌,來解釋爲什麼樂受是苦呢?龍樹菩薩說:「諸欲求時苦,得時多怖畏,失時懷憂惱,一切無樂時。」說我們對于我們所歡喜的五欲境界,産生了樂受,這個樂受爲什麼是苦呢?因爲你在追求的過程當中很痛苦,因爲你希望財色名現前,別人也希望財色名,這當中就必須要競爭。人跟人之間的競爭,你要花很多的精神體力,你這當中有很多辛苦的事情,這個是苦。好不容易花了幾十年的辛苦,白天也工作、晚上也加班,哦,五欲的境界成就了,應該快樂吧!不對,得到這個五欲的境界,「世間無常,國土危脆」,你會感覺到:你要保存這些五欲快樂的相續,你還不能放松。因爲「得時多怖畏」,因爲只要你一不注意,別人就會破壞你,因爲別人要搶你的五欲。所以在這個競爭的社會當中,你只要不進步,你馬上就被破壞,所以你會有一種很不安全的感覺。你爲了要今天受用的五欲、我明天也要受用五欲,這個時候你心中還是不快樂。爲什麼呢?「弟子心不安」,沒有安全感,怖畏,害怕失掉。第叁個「失時懷憂惱」,雖然你害怕失掉,但是你害怕是一回事,事實上世間上的事情,有生就有滅,遲早要破壞。這破壞的時候,你內心當中,因爲對五欲的執取太重了,內心會有很大的憂惱。所以龍樹菩薩的意思是說:這個樂受之所以安立苦,是因爲你爲了追求樂受,你要承受很多的痛苦。就是說你要承受多苦,而得到一個微少的樂受,所以安立做苦。譬如美食夾雜毒藥,出生美味,終得大患。雖然這個美食也的確是甜美,但是因爲這當中太多毒藥了,你爲了吃這個美食,你要同時吃那麼多的毒藥,所以這個也是苦。龍樹菩薩的意思就是說:這個樂受的苦,是因爲你追求這個短暫微小的樂受,但事實上你冷靜下來,你背後付出太多的痛苦,你在追求的過程也要痛苦,得到的時候你要擔心它失掉,失掉以後你心不甘、情不願,這整個過程當中有很多很多的痛苦。加起來相對那個微少的樂受來說,苦多樂少,所以安立爲苦。所以樂受是苦是這樣子安立的。這樣子我們就來破除我們對于受的一種樂顛倒。我們凡夫的心情,歡喜放縱內心去攀緣六塵的境界,我們就是期待樂受出現,期待我們心跟境界接觸的時候,只有樂受出現。說我們歡喜吃這個東西,其實我們不是真正的想吃這個東西,我們是歡喜我這個心跟這個東西接觸的時候,那個樂受能出現。因爲你如果真的想吃這個東西,你要吃多的時候,你吃厭了,沒有樂受了,你就不想吃了,所以我們是期待樂受出現。但是當我們知道樂受是苦的時候,它就能夠息滅你向外攀緣的心,就會讓你專心的修學聖道,是這個意思。這二個是在對治愛取的煩惱。
「觀心無常」。這個「心」是一個能;這個「法」是一個所;前面的「身」是一個所,所受用;這個「受」是能受用。這個「心」是能分別,這個「法」是所分別,也是一層能所。我們凡夫的心情一個最大的問題,就是對于我們這一念明了心,有一個「常、一」的顛倒。我們總覺得在內心當中,有一個常一的我,小時候的我跟長大的我是沒有差別的,今生的我跟來生的我是沒有差別的!這種我見的顛倒,就使令我們爲了愛著這個我,我愛、我見、我慢、我執,愛著這個我,我們就會創造很多生死的業力。但是這樣的思想是錯誤的、是顛倒的。怎麼知道呢?比如說:你今生這一念明了心,你隨順了叁寶,是歸依叁寶的心;但是你下輩子得到大福報,到天上去了,充滿驕慢,做轉輪聖王,七寶千子,你可能沒有遇到佛法了。沒有遇到佛法,這怎麼辦呢?心隨境轉。你當時的境界,就是大家所恭敬、禮拜、贊歎的境界,那只好是放縱你的五欲、煩惱,去享受五欲的境界。別人敢觸犯你,「君王一怒,血流漂杵」。你今生福報享完了以後,又變成一只螞蟻。我是一只卑賤的小螞蟻,我的工作就是把這個東西,從這個山洞搬到另外一個山洞,遇到大雨來的時候,就把我給沖死了,死掉以後又做一只螞蟻。你做轉輪聖王的時候,你的那一念心是如此的驕慢、如此的充滿自信;但是你做一只小螞蟻的時候,你那一念心是如此的自卑。你怎麼能夠說「心是一樣」呢?那心中的我跑到哪裏去了?沒有一個常一…
《《佛說阿彌陀經要解》講記(淨界法師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