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《佛說阿彌陀經要解》講記(淨界法師)▪P65

  ..續本文上一頁的我,你的心有很大的轉變,就是過去心不可得。你過去那個轉輪聖王的心,跑到哪裏去了呢?不可得。所以說我們這一念心是隨業力,無明緣行、行緣識,這個心識是怎麼來的呢?是由業力的熏習而來。善業的熏習,你的心就充滿了憍慢、充滿了功德;惡業的熏習,你這一念心就充滿了罪業、充滿了不安、充滿了苦惱。所以無明緣行、行緣識,這個明了的心,是由業力的熏習而來的。所以說觀心無常,來破除我們對于心的一個「常、一」顛倒。我們這一念心是剎那剎那變化的,我們這一念心也可能趨向于聖道、也可能會趨向于叁惡道,它是隨時在變化當中,有無量無邊的可能性,這叫觀心無常。

  「觀法無我」,這個「法」,龍樹菩薩說:在宇宙萬法當中,除了「心」以外,其它的部分都是屬于「法」所收攝,就是心所受用的境界都叫做「法」。「無我」這個「我」,就是主宰義。就是我們內心當中,對于我們所追求的境界,會打很多妄想:我現在要幹什麼、明年我要幹什麼、十年以後我要幹什麼。但事實上,這個「法」的境界,它不是隨順你內心的妄想,所以我們講:「一切有爲法,如夢幻泡影,如露亦如電,應作如是觀。」佛陀告訴我們說:對這個「法」應該怎麼認識呢?「如夢幻泡影」。說你在做夢的時候,這個夢的情節變化,不是你能控製的,完全是業力所顯現。過去有一個修仙道的叫漢鍾離,漢鍾離他學了很多仙道的技術,他年紀大了,希望能夠把這個法傳下去。找了很久,終于在一家旅館當中,找到了呂洞賓。呂洞賓十年的寒窗苦讀,這一天要去考試,在旅館裏面跟漢鍾離接觸。漢鍾離一看:唉呀!這個是我的弟子。漢鍾離就過去跟他說:你要幹什麼?他說:我要去考功名。考功名幹什麼?做官啊,享受榮華富貴啊。漢鍾離說:你不要做官了,你來跟我學仙道。呂洞賓說:不行,我這十年寒窗苦讀,爲了就是這麼一天,我一定要去考。漢鍾離沒辦法,好吧,那談到晚上睡個覺吧。漢鍾離就從他的僧袋拿出一個枕頭:你睡我的枕頭好了。睡在這個枕頭,睡著了,睡著以後就開始做夢。在夢境當中,他去考試,唉呀!一考果然:十年寒窗無人知,一舉成名天下聞。考上了狀元,大家又敲鑼、又打鼓的報這個信。皇上請去,他長得一表人才,皇上把女兒嫁給他,做驸馬爺。哦!有名有利。他的家庭生活很快樂,就生了一個兒子;但是榮華富貴不會持久的,沒有多久他的兒子得到一種流行病,就死掉了。死掉以後,他的太太悲傷過度,心情不好,後來也死掉了。呂洞賓悲傷妻子跟兒子的死亡,整天哭,就把眼睛給哭瞎了。這個時候,一個人沒有眼睛的時候,你想想看,再好的榮華富貴對他來說,有什麼意思呢?他眼睛打開就是一片的黑暗。這個時候真是後悔,當初要是聽漢鍾離的話去修行,現在多好!這個時候,內心當中一感傷就醒過來:哦!黃梁一夢。(哈哈)這時候就想:唉呀!人世間啊,世間無常,國土危脆。這榮華富貴是如此的脆弱,你要去受用快樂的果報,這當中一定要吃下毒藥。換句話說,你要受用功德天,你就要同時接受黑暗。這個時候呂洞賓就二個都不要:好,我跟你學仙道去吧。所以「觀法無我」就是說:這一切的法,你沒有主宰性,你可以在心中打很多的妄想,但是這件事情跟你的妄想,是絕對不一樣的。就是這一切的境界相,不是你能夠主宰的。是誰能夠主宰呢?就是業力的因緣主宰。這當中牽涉到你個人的業力,也牽涉到衆生的共業,這當中曲折變化是很多的。所以說,我們觀法無我,能破除我們對法的顛倒,一種「我」的顛倒。我們總認爲這個境界就是我所安排的,我現在要幹什麼、以後要幹什麼,事實上我們是沒有主宰性的。

  這個「觀心」跟「觀法」是破除我見的顛倒,「觀身」、「觀受」是破除愛取的煩惱。這樣子是對治我們對身心愛見的煩惱,四念處。這個四念處觀,不管是在聖道門、不管是在淨土門,都很重要。因爲你站在聖道的角度,一個菩薩要在叁界流轉,你大悲心廣度衆生,你也是要修四念處來調伏你的愛見,你才能夠所謂「猶如蓮華不著水,亦如日月不住空。」你對這個果報體不能有愛見的顛倒,你才不會有痛苦的感受。所以龍樹菩薩提出一個很重要的觀念說:菩薩如果不修四念處,這個長時間的流轉生死,這種苦他受得了嗎?他受得了嗎?他受不了。他爲什麼能夠在叁界當中長時間的流轉?他就是有四念處的光明來保護他,是這個意思。站在淨土的角度,我們要厭離娑婆,就一定要對我們身心的愛取要調伏,所以這個四念處對淨土法門來說,也是非常重要的。就是破除我們的四種顛倒,使令我們能夠正確的看到我們身心世界的真實相,是這個意思。好,我們今天先講到這裏。

  問:

  答:意生身:第一個是「入叁昧樂意生身」,這個是凡聖同居土跟方便有余土;第二個是「覺法自性意生身」,這個是實報莊嚴土;第叁個是「總類俱生無作行意生身」,「總類」是佛的意生身,萬德莊嚴、各式各樣的總類。「俱生」(這個俱就是與生俱來的俱,一個人字旁,再一個具足的具),「總類俱生」就是佛的意生身,那無量無邊的叁昧陀羅尼,隨從這個意生身而出現。他的特色是「無作行」,他是無作妙德,他不必假作意的。「總類俱生無作行意生身」,那是佛的意生身。這又超越了前面的「覺法自性」。我們一般的凡聖同居土是「入叁昧樂意生身」,就是你要現起這樣的意生身,你還得稍微的入定,稍微的靜一靜,然後才能夠現出這個意生身的功德。

  問:黃粱一夢的故事,請再說一次。

  答:這就是黃粱夢,那個時候漢鍾離在煮黃粱,他醒過來的時候,黃粱還沒有煮熟,他已經把這個人生都走過了,所以叫做黃粱夢。人生就是這種境界,有苦有樂、有樂有苦,但是苦多樂少。就是我們凡夫的心情,就是貪著這個刀山上的這麼一點蜂蜜,他要付出很多身心的痛苦,不管是追求的時候、不管是得到的時候、不管是壞掉的時候。但是他爲什麼願意這樣支持他呢?因爲他的眼睛只看到蜂蜜,他未曾看到他爲了追求蜂蜜所付出的廣大代價。佛陀提醒我們:你應該要看清楚,事實上你追求的這個欲,你背後付出多少代價,你應該要算一算,好象不劃算。所以這個樂受是苦,龍樹菩薩說:沒有錯,佛陀也同意在因果的角度,善業能夠成就可樂果報,這因果是不能壞的。那爲什麼樂受是苦呢?因爲你爲了追求少許的樂受,你要去創造廣大的痛苦,你要承受廣大的痛苦,苦多樂少,所以安立它是苦,是這樣子安立的。

  問:

  答:八地菩薩他一定有修四念處,才會成八地。他爲什麼能成就八地呢?就是修四念處。就是菩薩不修四念處,肯定要退轉。任何一個菩薩,都是要修四念處,否則他沒有辦法在叁界裏面流轉的。

  問:

  答:是的,所有的菩薩都要修四念處;否則他連初地都不能證得,他連叁界都不能離開。四念處是斷除見思煩惱的一個法門。菩薩在叁界流轉,他不是因爲愛取煩惱而流轉,他是大悲心。如果菩薩沒有斷除愛取,那跟凡夫沒有差別,你也是作不了主。所以龍樹菩薩就提出一個看法說:菩薩不修四念處、不修叁十七道品,這是一個錯誤的觀念。沒有一個菩薩自己是顛倒的,不可能有這種事情。

  問:

  答:阿羅漢修四念處以後,他的涅槃現前,他就進去了。菩薩他是經過涅槃,他不進去,繼續往前走。就是說菩薩修四念處,他有能力取證涅槃,但是他不取證。就是菩薩經過化城的時候,他不進去而直趨寶所。因爲這個四念處本身,它有能力使令你趨向于涅槃,但是菩薩他不取證。爲什麼呢?以大悲心故。

  問:

  答:意根的法塵。因爲意根它是個假法,因爲佛陀必須要明確的把娑婆世界跟極樂世界的差別表達出來,因爲意根是自己打妄想的,它是個假法。在唯識學叫「假法」,你自己想的。如果說極樂世界的法塵很好,那這個東西,我在娑婆世界打妄想也不錯啊!(诃──)所以看不出這樣的一個差別,因爲法塵是隨你的內心打妄想的。這個五塵那不是,那是實實在在擺在這個地方,所以五根五塵是比較明顯的,是個實法,是真實受用的法。所以唯識學說:這個法塵是個假法,你自己這樣子想,事實上不是這樣子,它是個假法,心中的妄想。好,我們今天講到這裏。向下文長,付在來日,回向。

  第二叁卷

  《佛說阿彌陀經》,諸位法師、諸位同學,阿彌陀佛!(阿彌陀佛!)請大家打開《講義》第叁十五頁,「壬一鳥音法利」,看經文:

  複次,舍利弗,彼國常有種種奇妙雜色之鳥,白鶴、孔雀、鹦鹉、舍利、迦陵頻伽、共命之鳥。是諸衆鳥,晝夜六時,出和雅音。其音演暢五根、五力、七菩提分、八聖道分,如是等法。其土衆生,聞是音已,皆悉念佛、念法、念僧。

  這段經文是說明極樂世界的鳥類,能夠演暢五根、五力、七菩提分、八聖道分等所謂的叁十七道品,使令極樂世界的衆生聽聞以後,都能夠念佛、念法、念僧,這段是說明「鳥音法利」。

  叁十七道品,我們看《講義》第叁十六頁。這個叁十七道品,它是四谛法門裏面的道谛,苦、集、滅、道的道谛。如果是小乘法,這個道谛它是趨向于偏空涅槃;如果四念處是隨順于大乘法,這個道谛它就趨向大般涅槃,有這樣的差別。這個四念處,主要的就是有四種智慧,所謂的不淨、苦、無常、無我。這四種智慧,他在觀察的時候,他是要依止這個寂靜的內心。換句話說,我們剛開始要先「一句彌陀念誦聽」,以一句佛號,在心中能夠專一相續的安住,來破除我們的昏沈跟掉舉,來破除我們內心的粗重性,使令我們內心能夠明了寂靜的安住下來。就在這個明了寂靜當中,生起不淨、苦、無常、無我四種智慧,來觀察我們的身受心法,這四念處是依止「止」而生起的。所以這個四念處基本上,它在整個操作的時候,主要有二個心所:第一個是「念心所」,就是一個止,一個明記不忘的念心所,就是我們去憶…

《《佛說阿彌陀經要解》講記(淨界法師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