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《佛說阿彌陀經要解》講記(淨界法師)▪P45

  ..續本文上一頁師的意思就是說:「阿逸多菩薩」之所以在場,有這一層的意思在。

  │

  ├「不休息」者,曠劫修行不暫停故。

  │

  └「常精進」者,自利利他無疲倦故。

  這個「幹陀诃提菩薩」翻成中文叫「不休息」,就是「曠劫修行不暫停故」,他長時間的修行而不暫停。「常精進菩薩」就是「自利利他無疲倦故」,他就是沒有疲倦的心,經常的精進。古德的注解說:這二位菩薩的在場,有表法的意思。說這個「不休息」是贊歎菩薩的智慧,菩薩爲了追求無上的佛道,他「曠劫修行不暫停故」,這是贊歎菩薩的智慧,就是內心當中希求無上菩提,他是不暫停的。這個「常精進」菩薩是贊歎菩薩的悲心,菩薩的悲心,憶念到衆生的苦,使令他會一生一生的流轉,在人世間得果報,陪著衆生流轉,方便教化衆生,「念念相續無有間斷,身語意業無有疲厭」,這個是贊歎菩薩的慈悲心,他常精進。這二個都是以功德來立名,一個是贊歎菩薩的智慧,一個是贊歎菩薩的慈悲。本經當中列出了四位菩薩的名稱,「釋別明」。最後看這個菩薩得到什麼利益:

  明得益

  ┌不 離 見 佛─┐

  此等深位菩薩,必│  │乃能速疾圓

  ┼不 離 聞 法 ├

  皆求生淨土,以 │  │滿菩提故。

  └不離親近供養衆僧┘

  這些「深位菩薩」他們在場,一方面當影響衆,連深位菩薩都在場了;但是站在當機衆的角度,他們也得到利益了。爲什麼呢?因爲他們也是要「求生淨土」,因爲「不離」開「見佛」,「不離」開「聞法」,「不離」開「親近」,乃至「供養衆僧」,才能夠「速疾」的「圓滿菩提」。這個事情是這樣子的:站在上求佛道的角度,經常的親近叁寶這件事情非常重要,仰仗叁寶的加持力,所以等覺菩薩都還要親近叁寶。所以宗喀巴大師說:歸依叁寶是一切佛法修學的一個基礎,歸依叁寶。就是你持戒、修定、修慧,乃至無量無邊的波羅蜜,假設不跟叁歸依相應的話,這個就是外道法。就是你持戒的目的不是歸依佛、歸依法、歸依僧的目的,你這個持戒就是外道法。所以菩薩站在歸依叁寶的角度,他來這裏聽聞佛法也是得到了利益,因爲能夠「速疾圓滿菩提」。這是講到這些菩薩得到利益的情形。這是講到與會的第二個大衆「菩薩衆」,再看「丁叁、天人衆」,看經文:

   丁叁、天人衆

  及釋提桓因等,無量諸天大衆俱。

  這是講一般的凡夫、天人,整個五道的衆生都在這一類裏面,看蕅祖的注解:

  ┌釋提桓因,此雲能爲主,即忉利天王───┐

  這個「釋提桓因」他是「忉利天」的天主,這個忉利天有叁十叁個地方,又稱爲叁十叁天,它有叁十叁個單位,他是在中間,是叁十叁天的主人。這是怎麼一回事呢?過去迦葉佛的時候,迦葉佛滅度以後,留下舍利子,這當中有一個女居士,發心要建一個塔來供養迦葉佛的舍利子;但是她的能力不夠,蓋一個塔須要的錢很多,她就一一的去募款,得到叁十二個人的幫助,就把這個塔給蓋了起來。她是一個主事者,所以後來叁十叁個人都升到忉利天去,因爲她是一個主事者,所以她就做這叁十叁天的主人,就是忉利天主,叫「釋提桓因」,他過去的因地是這樣子的。這個釋提桓因在佛法的弘傳當中,有一個很特殊的功德,在《法華經》上說:佛陀最初成道的時候,叁七日是沒有馬上說法,佛陀入甚深的法性叁昧中,這是自受用的境界。這個時候(這一層的意思是說「法要有人請求」,爲了尊重法的緣故。),大梵天王跟忉利天這二個人,代表所有六道的衆生來請法,如是的叁請,佛陀才從法性叁昧當中出來,才說法。所以說他是請法主,這是他一個很重要的功德,他是請法主。我們看經典,釋提桓因他在忉利天那是很多很多的享受。這個天人到底有沒有修行,我們也不知道;但是有一點可以肯定的,他歡喜聽法,釋提桓因。你看很多經典,釋提桓因都在的,《阿彌陀經》《法華經》,很多的大乘經典,釋提桓因他一定會莅臨聽法。這是講到天人衆,特別把釋提桓因提出來。這個「等」:

  │    │

  │  ┌下等四王──────┐  │

  ├等者┤   ├無量諸天也┼

  │  │上等夜摩、兜率、化樂│  │

  │  └   ┘  │

  │  、他化、色、無色  │

  這個「等」往下,就包括了「四」天「王」天,往「上」包括「夜摩」天、「兜率」天、「化樂」天、「他化」自在天,這是欲界的天。這些天都有男女的欲望、飲食的欲望、睡眠的欲望;還有「色」界、「無色」界,這些天都沒有叁界的欲望,完全是受用清淨的叁昧樂,沒有男女、飲食、睡眠的這些欲望,完全是受用這種清淨的叁昧樂。這些是屬于叁界的「諸天」。

  │    │

  └大衆俱,謂十方天人、八部修羅、人非人等┘

  ┌無不與會

  ─┤

  └無非淨土法門所攝之機也。

  ──乙一、「通序」竟──

  包括了「十方」的「天人」,就是其他世界的天人,乃至「八部修羅」,這「八部修羅」我們一般講天龍八部。天龍八部我們解釋一下:第一個天,天人;龍,龍是畜生道;阿修羅,阿修羅也是一個法界,叫非天;夜叉,這個夜叉是一種鬼神,但是他是鬼神裏面比較有福報的鬼神,他比較威德,能夠飛行,一般鬼神是不能飛行的,一種飛行的鬼神叫夜叉;迦樓羅,迦樓羅就是金翅鳥,是一種畜生;緊那羅,緊那羅是一種天上的樂神,也是天人;幹闼婆,幹闼婆是釋提桓因的樂神,也是天人;摩羅伽,摩羅伽是一個大蟒蛇,蟒神,是畜生道。「八部修羅、人非人等」,人或者非人等等,都是屬于天人衆所收攝。就是除了出家的聲聞、或者菩薩以外,其他的五道衆生,都收攝在這「無量諸天大衆俱」裏面。這是講到「天人衆」。關于這一點,智者大師他提出一個看法說:佛說法的時候,有些人他是用尊貴的色身來聽法,用天、人的尊貴身;有些衆生是用卑賤的身來聽法,用鬼神身、畜生道的身來聽法。但是有些人得到尊貴身,他不來聽聞佛法,這是一個什麼因緣呢?智者大師說:這當中跟二個因緣有關,第一個跟戒律有關;第二個是你對佛法智慧的善根有關,跟「乘」,乘就是智慧的善根。一個「戒」、一個「乘」。

  戒、乘這二個因緣,智者大師開出四料簡。第一個戒乘俱急,就是說這個人在因地的時候,他持戒莊嚴,而且好樂聽聞佛法,增長自己智慧的善根。當佛陀說法的時候,他就能夠莅臨,以尊貴身來聽法。以這個天、或者是轉輪聖王、或者大富長者,以這個尊貴的色身來聽法。在六道當中,佛陀說二只腳都是尊貴的,四只腳以上的就是不尊貴了,這是卑賤的果報。就是他持戒也莊嚴,又好樂聽聞佛法,這個時候以尊貴身來聽法。第二個乘急戒緩,說這個人好樂聽聞佛法,這佛法的善根特別的強,但是他的煩惱習氣也特別的重,所以他乘急而戒緩。他遇到惡因緣,他破戒了,這個罪業的因緣,使令他變成卑賤身了,變成一只蟒蛇、或者是變成夜叉、或者變成一只畜生;但是他那一念心中所栽培的清淨善根,能夠在佛陀說法的時候,它能夠現前,以卑賤身來聽聞佛法,乘急戒緩。第叁個戒急乘緩,說這個人,他持戒特別的莊嚴,五戒、十善、孝養父母,奉事師長,各式各樣的善法他都能夠修;但是乘緩,他不歡喜聽聞佛法,對佛法的善根栽培不夠。在他的流轉當中,他會得到尊貴身,佛陀說法的時候,他可能是一個轉輪聖王,但是他不來聽法;或者是一個天人,但是他對聽聞佛法不當一回事,不來聽聞佛法,這是第叁種。第四種是戒乘俱緩,這是最糟糕的。他得到卑賤身,他跟佛法也沒有結緣,也就不來聽聞佛法。所以來聽聞佛法的因緣,有這四種差別。要站在一個得度的因緣,你見佛聞法這是非常重要的。見佛聞法這句話,智者大師又開出藏、通、別、圓。說:來這個地方,有些人聽到藏教法、有些人聽到通教法、有些人聽到別教法、有些人聽到圓教法,這跟你過去栽培的善根有關系。所以說我們如果一方面能夠持戒、一方面能夠聽聞佛法增加自己的善根,未來的生命當中,我們就能夠以尊貴身繼續的學習佛法,是有這樣的情況。這個是講到「通序」,又叫做正信序,說明這部經的六種成就,來證明這部經的真實性,來啓信後人,叫正信序。

   乙二、別序

  這個「別序」就是別于一般的經典,看蕅祖的注解。

  ┌─發起序也。

  │

  │  ┌不可思議┐  ┌依┐

  │┌淨土妙門┤  ├佛自唱┤ ├名字─爲發起

  ││  └無人能問┘  └正┘

  ├┤

  ││又佛智鑒機無謬,見此大眾,應聞淨土妙門而獲四

  │└

  │  益,故不俟問,便自發起。

  │

  └─如《梵網‧下卷》,自唱位號雲:我今盧舍那等,

  智者判作發起序,例可知也。

  這個「別序」又稱爲「發起序」,就是這部經的一個發起因緣,這部經是在一個什麼樣的情況之下宣說的。前面的「通序」是說明這些與會的大衆,是在什麼時間、什麼處所集會在一起;這以下的「別序」,是說在這當中,是一個什麼樣的因緣而佛陀說法,這叫「發起序」。看第二段,這個「發起序」有二個因緣發起:第一個「淨土妙門,不可思議,無人能問」。就是說從它的深度來說,因爲「淨土」法門這件事情「不可思議」。說一個五逆十惡的衆生,他內心當中累積了無量無邊的煩惱跟罪業,而他能夠憶持佛的佛號。這個佛號、這個萬德洪名進入他的心中,這麼一運轉,具足十聲,就能夠把地獄的火轉成金蓮華,這件事情是不可思議的。所以這樣的法門,這個他力法門,沒有「人能」夠「問」、沒有人有這樣的智慧能夠問。所以佛陀怎麼辦呢?只好自己講出極樂世界的「依」報跟「正」報的名字,「有世界名曰極樂」──依報,「其土有佛號阿彌陀」──正報,來作爲「發起」,因爲這個法門太深妙了,這是第一個理由。其次,淨土法門它的廣度,前面是講到深度,這是講到廣度。…

《《佛說阿彌陀經要解》講記(淨界法師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