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《佛說阿彌陀經要解》講記(淨界法師)▪P77

  ..續本文上一頁說。約我們衆生的上求這方面來說:「離卻」我們現前這一句佛號,誰能夠「徹證現前一念無量光壽之心」呢?我們面對無量無邊的煩惱障、業障、報障,假設我們不選擇彌陀名號當我們的歸依處,我們要「徹證現前一念無量光壽之心」,那是非常遙遠的,所以「願深思之,願深思之!」這個地方講這個名號,是在解釋淨土的因緣。這個因緣,是佛陀對于十法界生起的一個基本原則。

  往昔有一個禅師,他讀《法華經》,看佛陀在《法華經》上說:「諸法從本來,常自寂滅相。」他非常不明白:我看這個諸法是有差別相,這個世間上有男有女、有富貴有貧窮,這個世間有各式各樣的差別,怎麼說是常自寂滅相呢?他就不明白。不明白,所以他請問他師父:「諸法從本來,常自寂滅相」是怎麼回事呢?他師父就說:「且去,我不與汝道。」我不跟你講,你自己去體會吧!這個禅師他善根強,他就自己去打坐,從冬天到春天就這麼打坐。這麼一天,春天到了的時候,他寮房前面有黃莺在叫,他聽到黃莺叫聲的時候,他開悟了,他明白了這句話的道理,他明白了。明白了以後,他講了一句偈頌來表達他的心情,他說:「諸法從本來,常自寂滅相,春到百花開,黃莺鳴柳上。」他說:從本性上來觀察,「諸法從本來,常自寂滅相」,這個的確是真實的。就是當我們每一個人,回歸到原點的時候,我們每一個人的本性是清淨本然的,是非常公平的。這個差別是怎麼來的呢?「春到百花開,黃莺鳴柳上。」春天的因緣百花盛開,「黃莺鳴柳上」,黃莺在柳枝上叫。冬天一到的時候,肅殺之氣,黃葉就掉落了。這意思就是說:每一個人的果報是你所依止的因緣不同。你這一念心依止了殺盜淫妄的因緣,你就創造叁惡道的果報;你這一念心依止了叁歸五戒的因緣,創造出人天的果報;你這一念心依止四谛、十二因緣、我空真理的因緣,現出了二乘的涅槃;你這一念心依止菩提心、六波羅蜜的因緣,創造了未來的大般涅槃;你這一念心依止彌陀的名號,念念成就無量光、無量壽的依正二報。從這句話來看它的意思,你所依止的因緣非常重要。就是說你能念的心,自性功德力不可思議,的確每一個人的自性都不可思議。但是不可思議當中,有二種情況:雜染法不可思議、清淨法不可思議,二個都不可思議。你這一念心能夠創造那麼廣大的刀山油鍋,那麼長的刀山油鍋壽命,這件事情也不可思議。怎麼你在人間才短短的七八十年,你就能夠創造地獄那麼幾劫刀山油鍋的壽命,這件事情你也真是不可思議、這也不可思議。(哈──)你在短短的壽命當中,你念佛念了幾年,能夠成就極樂世界無量無邊阿僧祇劫的壽命,這件事情,你這一念心也不可思議。這二個差別是怎麼回事呢?就是你這一念心所依止的因緣非常重要,「春到百花開,黃莺鳴柳上。」爲什麼百花會開?爲什麼黃莺會高興的叫呢?因爲有春天的因緣。這個世界上就是因緣所生法。所以說「離卻阿彌陀佛名號,何由徹證現前一念無量光壽之心」呢?面對我們這一念凡夫的煩惱障、業障、報障,我們今天如果放棄了彌陀名號,這樣子如何「徹證」我們的真如本性呢?如何去開顯我們未來依正二報的國土呢?這件事情,我們應該冷靜的想一想,「願深思之,願深思之!」這麼一個殊勝的因緣,彌陀名號的因緣,假設我們放棄了,就意味著,等待你的是一個無量無邊的、充滿血類的一個菩薩道。這件事情值得我們去想一想,去考慮一下,就是我們的抉擇。

  第二七卷

  《佛說阿彌陀經》,諸位法師、諸位同學,阿彌陀佛!(阿彌陀佛!)請大家打開《講義》第四十七頁,「丁二、別釋主伴」。

  這一大科是說明「廣陳彼土依正妙果以啓信」。在建立信心的這一科當中,分成二部分:前面的一科是「依報妙」,所謂依報國土的莊嚴;這一科「正報妙」,是說明極樂世界正報身心的莊嚴。本經介紹極樂世界正報的莊嚴分成二部分:第一部分先「征釋名號」,先作一個總說;其次,再「別釋主伴」。這個名號,當然名以召德,一個名號成立的背後,是有它的功德來支持的。本經釋迦牟尼佛在介紹極樂世界的正報莊嚴當中,他舉出了二個特色:第一個是「無量光」,第二個是「無量壽」。蕅益大師的解釋,所謂的無量光義:所帶表的是極樂世界的身心,在空間上是無障礙的。我們娑婆世界的身心果報,是一種業報身,有這個業力,會障礙我們在空間上的活動。比如說我們是個人,我們要到天上去、到十方佛土去活動,這是不可以的。我們一個人的果報在空間上活動,有一定的範圍,這空間有一定的障礙。但極樂世界的正報,他有神足通,能「供養他方十萬億佛」,能夠到十萬億的佛土之外見佛聞法,乃至到十萬億佛土外救度一切衆生。這個意思就是說:極樂國土的無量光義,使令我們在行菩薩道的時候,上求佛道、下化衆生,在空間上是沒有障礙的。其次,由于無量壽義是說明極樂國土的身心世界,它在時間上是無障礙。我們娑婆世界的凡夫菩薩,要行菩薩道,我們的身心有世界有老病死的障礙,老會障礙你、生病會障礙你,死亡會破壞你。在極樂世界,我們得到這樣的果報體,他沒有老病死的問題,你能夠受用無量無邊的壽命,這個是時間的無障礙。從無量光、無量壽這二個義理,我們也看出了極樂世界正報身心一個大方向的情況,所以這個叫做總相。這以下「別釋」,別釋極樂世界正報的情況。前面的無量光、無量壽是一個總相,這是一個別相。

  ┌己初主

  ┌戊初別釋┤

  │  └己二伴

  ○丁二別釋主伴┤

  └戊二結示

  今初─此亦釋別序中今現在說法句。

  別相當中有這個「主」,這個「主」是佛的莊嚴,這個「伴」是菩薩的莊嚴。就是說不管是佛、不管是菩薩,都是無量光、無量壽。但是這二個地方,我們還是把他簡別出來介紹。這當中分成二科:「初、別釋;二、結示」。在「別釋」當中又分二科:「初、主;二、伴。」「今初」。這當中強調「別序」中的「今現在說法句」,看經文:

   丁二、別釋主伴二

  

  戊一、別釋二

  

   己一、主

  舍利弗,阿彌陀佛成佛以來,于今十劫。

  這個地方是解釋極樂世界的「主」莊嚴,就是佛的莊嚴。這個地方佛陀說明「阿彌陀佛成佛以來」的時間,已經是「十劫」的時間。關于這一點,我們看蕅益大師的解釋,先看第一段「論叁身成劫」:

  論叁身成劫二

   總標

  這個「劫」,到底阿彌陀佛成佛以來,這個成佛指的是法身佛、報身佛、或者是應身佛?這個地方「佛」指的是什麼?這以下是蕅祖的說明,看「總標」:

  此明極樂世界教主成就也。

  說「明極樂世界教」化「主」他「成就」的時間。

   別論二

  論劫

  ┌法身─無成、無不成─不應論劫。

  │

  ┌然┼報身─因圓果滿名成┐

  │ │  ├皆可論劫。

  │ └應身─爲物示生名成┘

  這個「劫」是一個時間相。佛的叁身當中,這個「法身」指的是我們現前一念的清淨心。古德說:「何其自性,本自清淨;何其自性,本自具足。」換句話說,我們現在在打妄想當中,我們也具足了清淨法身,只是我們當面錯過,沒有回光反照而常寂已。所以說法身在我們的身心世界,是無始、無終的,不管我們願不願意去承當、不管我們願不願意回家,他是經常存在的。所以他沒有所謂的「成、不成」這個事情。這個地方不是指阿彌陀佛的法身,不是這個意思。這個「報身因圓果滿名成」,報身的成,這個報身是有始無終。你這個因地主要的是智慧,你般若波羅蜜的智慧。你的我空、法空的智慧圓滿以後,這個功德果報現前,這報身是有所謂「成」的情況。「應身爲物示生名成」,應化身是有始有終,爲凡夫衆生「示」現出「生」的事情,這個有「成」。「皆可論劫」。這個地方「阿彌陀佛成佛」以來這個「成佛」,如果就凡聖同居土跟方便有余土,這個地方的「佛」是應化身佛;如果是約著實報莊嚴土,這個地方指的是報身佛。有這樣的差別。這個地方是講這一種情況。蕅益大師又換一個角度來解釋叁身,從另外一個角度:

  │ ┌法身─因修德顯─亦可論成、論劫。

  │ │

  └又┼報身─別無新得┐  ┌成─┐

  │  ├亦無┤  ├不應論劫。

  └應身─如月印川┘  └不成┘

  從相反的角度,「法身」的開顯,前面是講一種本性的具足,這個地方是就著法身的顯現跟受用,「因修德顯」,假藉這六波羅蜜的修行,這自性的功德開顯,這樣子來說,也可以說是「成」,也可以說是「劫」。「報身別無新得」,「報身」當然只有一個,沒有二個。「應身如月印川」,就像是月亮印在水上,也沒有所謂「成、不成」的問題。這個應化身如夢如幻,如夢如幻的角度,從本性觀察,就沒有所謂的成、不成的事,這是另外一個角度。不過蕅益大師把前面這二個觀念作一個總結。這個「成佛以來于今十劫」應該如何理解呢?

  論成

  ┌本┐本地並不可測,且約

  但諸佛成道,各有┤ ├  ─

  └迹┘極樂示成之跡而言

  ┌一成一切成

  │

  ─即是叁身┤  ┌非成─┐

  └亦是┤  ├而論成也。

  └非不成┘

  「諸佛」在「成道」的因緣,根據智者大師的解釋有「本」門跟「迹」門的差別。這個本門指的是法身、報身,這個迹門指的是應化身。佛的法、報二身是不可思議的,這本地方光不可思議。這個地方「且約極樂」世界的應化身,這種示現的「迹」門而說,這個「叁身」是「一成一切成,亦是非成、非不成,而論成也」。從因緣的修因證果這方面來說,是「一成一切成」。「一成一切成」怎麼說呢?這個「一」指的是法身,這叁身的開顯第一個要成就法身。你沒有修我空、法空的智慧來破除無明妄想,證得法身,不可能有報身、不可能有應化身。所以這個地方的「一」指的是法身…

《《佛說阿彌陀經要解》講記(淨界法師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