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《佛說阿彌陀經要解》講記(淨界法師)▪P78

  ..續本文上一頁,法身成就了以後,其他的二身也成就了。這樣子是就因緣上的修因證果,來安立所謂的「一成一切成」。如果從真谛、從本性上來觀察,沒有所謂的成,也沒有所謂的不成,「而論成也」。這個地方講成佛,「阿彌陀佛成佛以來,于今十劫」,智者大師在《法華文句》當中,他說成佛主要有二種情況:第一個是成就法身佛,就是本門。這個本門的成就,就是在初地的時候。就是你一個菩薩,從外凡到內凡、到四加行(暖、頂、忍、世第一),這個菩薩那一念的心在打坐當中,突然間一念的相應,那一念的清淨心突然現前,證得一部分的真理、破除了一部分的無明,這個時候法身現前。法身的成就是屬于自受用,所以不必等待外在的因緣。第二種成佛是應身佛,成就應身佛。這個應化身是佛陀的大悲心,從他的願力當中,去創造一個應化身。這個應化身是偏重在他受用,這個時候就要考慮外在的因緣。這當中的成佛,包括你的本願,你希望你未來這一期應化身的國土,它具足什麼樣的功德?它正報、它的壽命要多久?它的環境要怎麼殊勝?當然你發的願愈廣愈殊勝,你准備的時間要愈多,這是第一個,與你的本願力有關。其次,衆生的根機,跟你有緣的衆生,他的善根要成熟。不可以說你示現了佛身,結果都沒有人來到你的國土,也沒有人跟你出家,只有你一尊佛!這是不可以的。所以你在你成佛的過程當中,你成就法身佛以後,你要生生世世的來到人世間,做衆生的父親、母親、子女,跟衆生結緣,教化他們,使令他們慢慢的慢慢的善根成熟。等到成熟了以後,這個時候你就可以現佛身、現應化身。在跟你有緣的衆生善根沒有成熟之前,你不能示現佛身,不可以的。所以說應化身的成就,要等待外在的因緣。這個地方主要說的是彌陀的應化身。

  這個地方的應化身,我們經常講:「十方叁世佛,阿彌陀第一。」就是說十方應化的國土當中,阿彌陀這一期的國土是特別殊勝、特別的殊勝,他的本願殊勝。其次,他准備的時間也特別長。當然要成就這麼一個廣大殊勝的國土,不是單的一個因緣,有很多的因緣。蓮池大師在《彌陀疏鈔》當中,提出了很多很多彌陀因地,我們也提出幾個來說明。極樂世界這一期國土的成就,最根本的因緣就是法藏因地,就是他在世自在王佛的時候,他發下了四十八大願,這是一個最初的因地,有四十八大願,才開始去建造他的國土,這第一個。其次,《賢劫經》上說,法藏的因地,他曾經是一個王子,名號叫做淨福報衆音王子(清淨的淨,福報,衆很多很多的音聲)。這個王子歡喜修供養,廣修供養,經常供養僧團、供養佛陀,乃至供養無量無邊的衆生,這是他的第一個因地,王子的因地,廣修供養。其次,第二個因地就是在《法華經》上說:大通智勝如來的時候,有一個轉輪聖王出世,生了十六個王子,後來十六個王子就跟佛陀出家了。大通智勝如來在講《法華經》之前,就入了定。入定了,《法華經》沒有人講,所有的信徒、無量無邊的衆生都集合在一起,准備聽《法華經》,但大通智勝如來入定了。這個時候十六沙彌就登壇,各別爲這些衆生說法,每一個王子都有他攝受因緣。這十六王子當中,其中第九個王子,就是法藏的因地,就是彌陀的因地。他曾經在一世的時候,弘揚《法華經》,也度化了很多衆生,這也是其中一個因地。再其次,《一向出生菩薩經》中講到法藏因地:那個時候有一個轉輪聖王生了一個太子,這個太子歡喜聽聞佛法,修行精進。在七千歲當中,修習止觀,脅不至地,都不躺下來睡覺,成就了不退轉的功德。他不但是自己成就不退轉,還度化了八千億萬那由他的衆生,成就不退轉,這也是一個因地。阿彌陀佛今天要創造一個這麼殊勝的依報、正報的國土,一定不是一個單一的因地,那是無量劫的積功累德,一面成就他的功德,一方面跟衆生結緣。這個地方,我們簡要的說出阿彌陀佛他這一期國土當中的四個因地。所以阿彌陀佛他成就這個國土的時間,是十劫的時間,已經「十劫」了。

  明十劫之意

  本經當中,釋迦牟尼佛強調阿彌陀佛成佛的時間,這當中有什麼意思呢?蕅益大師說有二層意思:

  ┌又佛壽無量,今僅十劫。則現在說法,時正未央。

  │

  │ 普勸叁世衆生速求往生,同佛壽命,一生成辦也。

  佛陀的壽命是無量無邊阿僧祇劫,這前面說過了。現在這個佛的壽命是「十劫」,這表示今「現在說法,時正未央」,這個「央」就是窮盡,就是這個阿彌陀佛是一個現在佛。換句話說,我們前面一路學習過來,看到極樂世界依報莊嚴、正報莊嚴,內心當中有歡喜心。我們會開始關心,這個國土到底還在不在?雖然他的壽命是無量無邊阿僧祇劫,那他到底已經花費多久?這個國土到底還在不在?所以釋迦牟尼佛必須交待這尊佛的壽命是多少?「今僅十劫」,表示「時正未央」。這當中有「勸」勉我們「叁世衆生」,要趕快把握機會「往生」極樂世界,來受用「佛」的「壽命」,「一生成辦」大事,有這一層意思。強調今「現在說法」,他是存在于現在的佛,有這一層意思。第二層意思:

  │  ┌聲  聞┐

  │  │  │

  └又下文,無數┼菩  薩┼皆十劫所成就。正顯─

  │  │

  └及與補處┘

  ┌十方┐  ┌多─┐

  ─┤  ├往生不退者┤  ├也。

  └叁世┘  └且易┘

  後面的「伴」,講到極樂世界的眷屬有無量無邊的「聲聞、菩薩」,乃至一生「補處」的菩薩。這些菩薩都是只有花「十劫」的時間,就「成就」這麼多的菩薩,這表示「十方叁世」的衆生,「往生」成就「不退」的人,數量很多,而「且」是非常容「易」。一個國土的成就,跟一尊佛在因地跟衆生結的緣有關系。若跟衆生結的緣廣,他的國土人就多;如果你這尊佛他在准備的時間很短,這當中結的緣很少,這個國土往生的就少。所以我們中國有一句話說:「家家有彌陀佛,戶戶觀世音。」很多人他也沒有學佛,但是他看到出家人,他也跟著念阿彌陀佛。這表示阿彌陀佛在因地的時候,他跟衆生結的緣很廣,有這一層意思。結的緣很廣,表示我們今天往生,就很有希望,「多且易也」。講「阿彌陀佛成佛已來,于今十劫」,這釋迦牟尼佛對我們凡夫也有一層鼓勵的作用,來破除我們心中這樣的一種疑根:我到底能不能往生呢?破除這種疑根的障礙,也有建立信心的意思。這是講到佛成就這一期應化身的壽命是十劫,有這二個意思。

   己二、伴

  前面是「主」的莊嚴,這個地方是講「伴」,看經文:

  又舍利弗,彼佛有無量無邊聲聞弟子,皆阿羅漢,非是算數之所能知。諸菩薩衆,亦複如是。

  這個地方的「伴」,說「佛」陀「有無量無邊」的「聲聞弟子,皆阿羅漢」,他的數目「非是算數之所能知」,「諸菩薩衆,亦複如是」,也是無量無邊這麼多。看蕅益大師的解釋:

  ┌─他方定性二乘,不得生彼。

  │

  │┌若先習小行────┐

  ││  │  

  ├┤  ┌回向菩提─┐├生彼國已─

  │└臨終┤  ├┘  

  │  └發大誓願者┘

  │

  │  ┌佛順機說法,令斷見思,故名羅漢。

  │  ─┤

  │  └如別教七住斷見思之類,非實聲聞也。

  │

  └─蓋藏通二教,不聞他方佛名,今聞彌陀名號,信願

  往生,總屬別圓二教所攝機矣。

  「他方」世界的「定性二乘,不得生彼」。這個「定性二乘」,這個二乘人基本上有二類:第一類是退大取小的二乘。就是說這個二乘人他曾經接觸過大乘佛法,後來因爲某一種因緣,他放棄了大乘,而修習小乘。但是因爲他曾經修習過大乘佛法,他內心當中還是有大乘的善根。這種人的種姓是不決定的,他隨時候可以回小向大,這個是屬于不定性二乘,這種種姓是不決定。另外一種人,他一路過來都是修習小乘,他從學佛開始到成就阿羅漢,這整個過程當中,他從來沒有學習過大乘的思想。換句話說,他那一念的清淨心當中,完全攝持的是小乘的善根,這種人就是標准的定性二乘。這種人要回小向大就非常的困難,這定性二乘當然是不能夠往生極樂世界。不能往生極樂世界,怎麼會有「無量無邊的聲聞弟子,皆阿羅漢」呢?這個地方蕅益大師解釋:「若先習小行,臨終回向菩提、發大誓願者」。就是說他有大乘的善根,但是他因爲種種的因緣,退大取小,而修習小乘法門。但臨命終的時候,他「回向菩提、發大誓願」,願意往生極樂世界。「佛」陀「順」著他小乘的根「機」,爲他「說法令斷見思,故名羅漢」。因爲他小乘的善根太強了,所以佛陀先說小乘法,使令他斷見思,所以假名羅漢。但事實上他是「別教七住,斷見思之類,非實聲聞也」。因爲他已經發了菩提心,一念的轉變,生命就轉變了,生命是由一念心所安立的。他發了菩提心,你已經不能說他是羅漢了。爲什麼說他是羅漢呢?是假名。因爲他是依止小乘法而成就羅漢的。這個地方說「蓋藏通二教,不聞他方佛名;今聞彌陀名號,信願往生,總屬別圓二教所攝機矣。」這個「藏通二教」,他們根本就不知道有十方諸佛。你看《阿含經》,《阿含經》是不提十方諸佛的,他們只知道釋迦牟尼佛。所以能夠聽聞到「彌陀名號,信願往生」,已經是「屬」于大乘的別教、圓教所收攝了。

  這個地方,我們要討論根性的問題。極樂世界這個國土的一個特色,它不是攝受叁乘人。我們看《法華經》,很多的國土是普遍的攝受叁乘人。釋迦牟尼佛出世,也是以一佛乘分別說叁。釋迦牟尼佛的教化國土,是攝受叁乘根性的人,釋迦牟尼佛也教化小乘、也教化中乘、也教化大乘。但是彌陀的淨土,它不攝受二乘人。《往生論》上說:「大乘善根界,等無譏嫌名,女人及根缺,二乘種不生。」極樂世界的國土,它有一個很特別的情況,它是「大乘善根界」,這當中「等無譏嫌名」。什麼叫做譏嫌的名稱呢?極樂世界沒有女人;也沒有根缺,沒有六根…

《《佛說阿彌陀經要解》講記(淨界法師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