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不足的;也沒有二乘種姓的人。所以這個地方值得我們注意的是:你今天要往生極樂世界,你一定要發菩提心。因爲那個國土,它不攝受二乘的人,它的標准是這樣子的。這個地方是講到極樂世界的「伴」,眷屬的莊嚴。
戊二、結示
舍利弗,彼佛國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。
這一段是總結。這一段說「彼佛國土成就如是功德」之所「莊嚴」,看蕅益大師的注解:
┌──佛──┐
│ │ ┌因中願行所成───┐
│ ┌聲聞┐├並是彌陀┤ ├
└及┤ ├┘ └亦是果上一成一切成┘
└菩薩┘
┌─佛──┐
│ │ ┌非自非他┐
│┌菩薩┐├各各┤ ├
├┤ ├┘ └自他不二┘
─是則┤└聲聞┘
│
│ ─故雲成就如是功德莊嚴。
│
│ ┌信願┐
└能令┤ ├者,念念亦如是成就也。
└持名┘
──丙二「正報妙」竟──
──乙一「廣陳彼土依正妙果以啓信」竟──
這個地方是就著「正報妙」來總結。正報妙當中有這個「主」是「佛」陀,這個「伴」是「聲聞、菩薩」。這些菩薩的功德是如何成就的呢?這以下講出了叁種力量:第一個是佛力,「並是彌陀因中願行所成,亦是果上一成一切成。」前面的佛跟菩薩的正報身心,都是無量光、無量壽,都是時空無障礙的身心果報。我們會開始關心:這樣的身心果報是怎麼來的呢?佛法的果報出現,一定要有因緣。第一個因緣就是「彌陀的本願所成」,「彌陀因」地的本願,這個本願是最重要了。要成就一個國土,一定要發願。所以阿羅漢爲什麼證得空性以後,他就入涅槃了?他就是沒有願力。菩薩證得空性以後,他能夠從空出假,來積功累德、來莊嚴他的國土。他在空性當中,爲什麼能夠繼續的前進?所依止的是一種「不忍衆生苦、不願聖教衰」的一種願力,這種動力在推動他,所以第一個是願力。有了願力以後,就是廣大的六波羅蜜,你經常要爲諸衆生不請友,來到凡夫的塵勞世界,做他的眷屬、做他的師長,不斷的教化他們,使令他們慢慢慢慢的善根成長,這個是願行所成。「亦是果上一成一切成」,這個「果」是指彌陀的佛果,這一期果報、這一期的應化身,因滿果成。爲什麼講「一成一切成」呢?這個地方的「一」指的是彌陀的應身成就。阿彌陀佛的應化身,他成就一個無量光、無量壽的正報身心,這叫「一成」。這個「一切成」指的是九法界的正報也成就了。所以,彌陀今天他在因地的時候,他要莊嚴他的國土,他所必須的努力,不僅是他要負擔他自己的正報莊嚴,他還必須爲一切九法界的衆生准備功德。所以這個「一切成」的「一切」,指的是九法界的正報身心,那種無量光、無量壽也成就。是這樣子的,這叫他力門果地教。所以彌陀之所以在因地的時候,要花那麼多的時間,他的理由就是說:他不但要成就他自己的正報身心,他也必須爲九法界未來要成就的正報身心作准備,所以說「一成一切成」。佛的正報成就了,九界的衆生也准備好了。可以說極樂世界「成就如是功德莊嚴」,這樣子講極樂世界的身心,是由彌陀的本願功德之所莊嚴,這是第一個。其次,「佛、菩薩、聲聞,各各非自非他、自他不二,故雲成就如是功德莊嚴」。這個地方是講心力不可思議。就是十法界所依止的這一念清淨的本性,那個明了性,「各各非自非他、自他不二」。我們今天把一切的有情衆生,不管你是迷惑顛倒、不管你是開悟的聖人,我們把這種差別的作用會歸到原點,就是恢複我們的本來面目,這樣子每一個人的現前一念清淨心,都具足這樣的功德,都是具足的。我們這一念打妄想的心,它的本性當中,本來就具足無量光、無量壽這樣身心的一種功能。所以我們也可說:「彼佛國土成就如是功德」之所「莊嚴」,是什麼功德來莊嚴呢?是自性的功德所成就的,自性本具,這是第二個理由。第叁個「能令信、願、持名者,念念亦如是成就也。」這個地方最重要了。我們凡夫如何能夠出現這樣的無量光、無量壽的正報身心呢?是「信、願、持名」。我們這一念不可思議的心力,去憶念彌陀的名號,這個時候「念念亦成就如是」功德莊嚴。叁力不可思議,在前面的依正二報,蕅益大師有四次的重複,使令我們相信極樂世界的依正二報,是叁力所成。這個叁力所成就的依正二報,如果從理論上來說,這叁力是同等重要,缺一不可。要有彌陀的本願功德力,也有我們衆生本具的自性功德力,以及我們修行的這個信、願、持名的名號功德力。站在理論上,這叁力是平等的地位。從修持的角度來說,這當中就有差別。
在淨土當中,一牽涉到修證,那就是有感應道交這件事情。從能應的角度,這個能應是的彌陀的本願功德,已經成就了極樂世界的功德莊嚴,這是一個現成的。不管我們放逸、不管我們精進,彌陀的功德是存在的,一直到它消失爲止。所以這個本願功德力,這種能應的,就像月亮它經常存在,不管我們願不願意准備水,月亮是經常存在的。在修行的當中,主要的是名號功德力,因爲自性功德力也是現成的。不管你知不知道你這一念心是不是具足,你還是具足的,不管你知道、不管你不知道,它就是那麼的具足。所以今天在這叁力當中,值得我們注意的是名號功德力。所以蕅益大師在前面的文當中,他也強調名號功德不可思議,這個無量光、無量壽的名號功德不可思議。不過蕅益大師後來也強調說:你在念佛的時候,當然我們會偏重在所依靠的彌陀名號。你爲什麼會有極樂世界的依正莊嚴呢?因爲這句佛號是無量光、無量壽,所以你就念念的創造這麼多的功德莊嚴。是的,但是如果你在念佛的當下,你也能夠體會:原來你能念的心,本來也具足這樣的功德莊嚴,「托彼名號,顯我自性」,這樣子的念佛,就更加的微妙不可思議了,禅淨雙修,不向外求,這個叫做理持。所以說,我們剛開始要偏重在所念的佛號上,所念的名號不可思議。說「極樂國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」,就著我們自己的修行來說,我們每一個衆生來說,是我們每一個人在念佛的時候,你所成就的功德莊嚴,這個是約所念的佛。我們也可以說「極樂國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」,是我們一個人自性本具的。這個功德是怎麼來的呢?是我們能念的心本來具足的,然後假藉念佛的因緣,念念成就。這個就是總結前面的正報莊嚴。這個地方是「廣陳彼土依正妙果以啓信竟」,結束。這個地方,大家有沒有問題?
問:
答:往生的衆生是有光明,他連依報的寶石都有光明。不過這個地方強調佛陀的光明無量。佛陀的光明能夠普照到極樂國土的每一個衆生。換句話說,它這個地方強調他力的加被。因爲釋迦牟尼佛的光明只有一由旬,我們如果在娑婆世界要蒙佛的加被,就會有一點困難。除非你要跟他靠得很近,一由旬四十公裏。當你到了極樂世界以後,彌陀的光明照十方國,無所障礙。這當中表示我們每一個往生的人民,每一個人民都籠罩在彌陀光明的攝受之下,這當中有一點佛力加被的意思。其次,就我們娑婆世界的衆生來說,這也是很大的鼓勵。我們在念阿彌陀佛,我們會感受到「佛以淨光照我,慈誓攝我」,「照十方國,無所障礙」。那我們在念這句名號的時候,我們也能感覺到彌陀的光明在照射我們,也有這一層意思。我們自己往生以後,我們也有光明。不過這個地方,釋迦牟尼佛似乎不強調這件事情,他強調佛的光明,因爲這件事情最重要。佛的光明對我們有很大的加持力,是這個意思。
┌丙初揭示無上因緣
○乙二特勸衆生應求往生以發願┤
└丙二特勸淨土殊勝
前面是「信」,這個是「願」。本師釋迦牟尼佛介紹極樂世界的依正二報以後,他提出二個重要的理由,要我們發願:第一個「揭示無上因緣」,第二個「特勸淨土殊勝」,這待會兒會解釋。這二個理由,跟前面的依正二報是有密切的關系。在解釋之前,蕅益大師有一段的說明:
乙二、特勸衆生應求往生以發願二
丙一、揭示無上因緣
┌帶業往生───橫出叁界─────┐
│ │
├同居橫具四土─開顯四教*輪 │
謂┤ ├如是等─
│ ┌圓淨四土─┐ │
│ │ │ │
└衆生┼圓見叁身 ├人民皆一生成佛┘
│ │
└圓證叁不退┘
──勝異超絕,全在此二科點示,須谛研之。
這個地方蕅益大師說極樂世界有叁種殊勝:第一個「帶業往生,橫出叁界」,這個是講他力門,這個是非常重要的。極樂世界的依正二報再怎麼莊嚴,假設我們今天不能成就,那跟我們一點關系都沒有。「極樂國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」,這個功德的莊嚴標准太高了,那我們研究這部經,等于是說食數寶。所以說它的重點,就是因爲往生有彌陀本願的加持,所以能夠「帶業往生,橫出叁界。」,它的法門是叁根普被,這是一個特色。第二個「同居橫具四土,開顯四教*輪。」這個地方是強調「諸上善人聚會一處」,這個待會兒會說明。就是極樂世界的國土是「橫具」的,不像我們娑婆世界的國土是「豎」的,有很明確的一個差別相。第叁個「衆生圓淨四土、圓見叁身、圓證叁不退」,這個「圓」者,同時具足也。這個極樂世界的「人民」,能夠「一生成佛」,這個地方是講「衆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」,強調「阿鞞跋致」。「橫具四土」「圓證叁不退」,這二個是約果地教,說明極樂世界是一種果地的功德所成。這叁種情況,這種「勝異超絕」,都在這「二科」明確的指示出來,所以這二科我們要好好的「研」究。這個「勝異」跟「超絕」是不同的,「勝異」是約著它本身的殊勝,這個法門本身就很殊勝叫「勝異」;這個「超絕」是它跟其他的比較,說明這個法門是稀有的。這個殊勝的法門,是不是每個人都有呢?不是,這是不共于其他的國土,所以這個「…
《《佛說阿彌陀經要解》講記(淨界法師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