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麼清楚的情況,如觀掌中庵摩羅果,他「天眼第一」。這以上是講到與會大衆的十六位尊者,我們再往下看:
┌─本法身大士,示作聲聞,爲影響衆。
│
此等常隨衆┤┌今聞淨土攝受功德─┐
││ │
└┼得第一義悉檀之益─┼複名當機衆矣。
│ │
└增道損生,自淨佛土┘
這些都是屬于「常隨衆」,經常跟隨在佛陀身邊的這些僧衆;他的本地風光是「法身大士,示作聲聞,爲影響衆。」就這他的迹門,他示現聲聞,他是扮演影響衆。因爲聲聞人是不求生淨土的,聲聞人的心情是求入無余涅槃,就著聲聞的角度,他們是影響衆,就是他自己不是受益者,但是他參加,使令參加的人多一點,影響別人。但是「今聞淨土攝受功德,得第一義悉檀之益,增道損生,自淨佛土,複名當機衆矣。」就著他的本門來說,他是法身大士,聽聞到「淨土」廣大「攝受」的「功德」,他「得第一義悉檀」。這「第一義悉檀」就是我們講的四悉檀:世界悉檀、各各爲人悉檀、對治悉檀、第一義悉檀。前面的叁個悉檀都是事相的;這第一義悉檀是理觀的,會歸到現前一念心性,他就是能夠理解到「心淨國土淨、心淨衆生淨。」這個時候要成就淨土怎麼辦呢?「增道損生,自淨佛土」,增加自己的聖道,折損自己的生死,來親近他的佛土。從這個角度來說,他也是「當機衆」,因爲他的本地風光是法身菩薩。這是講到「聲聞衆」的最後一科「列上首名」。
第十六卷
請大家打開《講義》第二十頁,「丁二菩薩衆」,這是「引衆同聞」的第二科「菩薩衆」,我們看經文。
丁二菩薩衆
並諸菩薩摩诃薩,文殊師利法王子、阿逸多菩薩、幹陀诃提菩薩、常精進菩薩,與如是等諸大菩薩。
這個是說明與會的菩薩衆。我們看蕅益大師的注解,分成叁科:第一科解「釋通名」,解釋「菩薩摩诃薩」的「通名」。
釋通名
菩薩摩訶薩,此雲大┌悲智雙運┐
┤ ├之稱
道心成就有情。乃 └自他兼利┘
這個「菩薩摩诃薩」翻成中文叫「大道心成就有情」。這個「大道心」是大乘的菩提心,他是以大乘的菩提心來「成就一切有情」,簡單的說就是「悲智雙運,自他兼利之稱」。這個菩薩他是怎麼樣來利益有情呢?從二方面來說:第一個,他有慈悲的功德,他內心當中能夠不忍衆生苦,不願聖教衰,他有這樣的一種大悲願力,來推動他成就有情。其次,他內心當中有智慧,能夠勤修戒定慧、息滅貪瞋癡。心中有智慧的正念,來觀察這個世間,來調伏自身的煩惱。所以他能夠「自他兼利」,稱爲「菩薩摩诃薩」。這個「摩诃薩」這叁字,是大乘佛法不共小乘的地方,這個「摩诃薩」簡單的說就是「大」。清涼國師解釋「摩诃薩」,他認爲這個「大」有四種,是不共小乘的。第一個是願心大,求大菩提故。說這個菩薩在因地的時候,是希求無上菩提。小乘學者在因地的時候,是希求偏空涅槃,他對無上菩提、覺悟宇宙間真理的這件事情,他不生好樂。他幹什麼修行呢?他只是想要解脫生死的痛苦,到寂靜的涅槃就可以了,他沒有一種想要追求無上菩提的願力。所以這一點是菩薩不共小乘的地方,願心大,求大菩提故。第二個是修行大,就是二力成就故。自利、利他二種功德成就,這是不容易的。對于一個凡位菩薩,你要他一方面正念觀察,調伏內心的煩惱;一方面要以大悲心,到衆生塵勞的世界廣度衆生:這二件事情是相沖突的。因爲你這個慈悲心會帶動攀緣的心,攀緣心一動的話,就帶動煩惱,所以菩薩的修行是雙倍的功夫。小乘的學者他到山中去,「閑居靜處,息諸緣務」,把山門一關,在裏面修止修觀、修觀修止,內心當中就是寂靜住就可以了;無量無邊的衆生他沒有聽聞佛法,他顛倒的心在那個地方造業,起惑造業,他不在乎的。所以說這個菩薩的修行,他一方面要在佛堂當中修止修觀,加強他的正念調伏煩惱;一方面他有一分的責任、一分的使命感,就來到衆生的塵勞世界,把佛法的真理流通出去,使令衆生也能夠覺悟。所以說他的修行大,修行這方面也是不共于小乘的。第叁個是時間大,「盡未來際」故。小乘的學者修行,他有一定期限,就是他從初發心到證得阿羅漢果,他就無學了,「我生已盡,梵行已立,所作皆辦,不受後有」,我整個修學全部完畢了,然後就入無余涅槃了。這個大乘菩薩不是,大乘菩薩是盡未來際的修行,他這一期的果報結束以後,他下一念馬上又投胎,又繼續的來到人間,上求佛道、下化衆生,這個時間大。這個大乘菩薩的時間大還有一個因素,除了他的願力以外,還有一個因素,就是與他的智慧有關。因爲小乘的學者,一開始沒有依止現前一念心性來起修,他依止空性偏真的理性,所以他證得空性以後,他就把身心世界完全息滅了。大乘的菩薩因地的時候,依止現前一念心性,稱性起修。現前一念心性它的本質,它是恒常不變恒常隨緣、恒常隨緣恒常不變。所以說他觀一切法空的時候,他只是把心裏的執取──我執、法執的執取消滅了,而那個明了性是存在的。所以他能夠轉凡成聖,轉染爲淨。但是那個明了性是不斷滅的、繼續的,以清淨的作用來建立這個佛菩薩的淨土,來廣度衆生。所以說這個菩薩的時間大,跟他因地所依止的現前一念心性是有關的,這跟一個人智慧的抉擇是有關的,這個時間大是有關系。第四個是功德大,具足萬德故,具足萬德莊嚴的緣故。前面的願心大、修行大、時間大,是講他因地的栽培;這功德大是指他所酬償的果報。阿羅漢尊者他的果報就是一個果報,所以智者大師說:阿羅漢就像是一種花,一個花結一個果。菩薩是一個花結很多很多的果,他有無量無邊的功德、無量無邊的叁昧陀羅尼,會歸起來就是二種功德,一個是正報法身的功德,一個是依報淨土的功德,所以他功德大。這四種「大」,所以稱爲摩诃薩,這是不共小乘的地方。把菩薩的下面加一個摩诃薩,這有贊歎的意思。這個是講到通名,這個「菩薩摩诃薩」;這以下列出他的別名,就是列出四菩薩的名稱,看第一個:
釋別名
┌佛爲法王,文殊紹佛家業,名「法王子」,菩薩衆
│
│ ┌非勇猛實智───┐
│ 中,智慧第一┤ ├故居初
│ └不能證解淨土法門┘
佛陀是「法王」,這個是《法華經》的話:「佛爲法王,于法自在。」佛陀是法王,怎麼說是「王」呢?就是「于法自在」,于世間法、出世間法得大自在。「文殊」菩薩是繼承「佛」的「家業」,他是佛的「法王子」,「菩薩衆中,智慧第一,非勇猛實智,不能證解淨土法門,故居初。」這句話我們解釋一下,爲什麼說「非勇猛實智,不能證解淨土法門」?菩薩的智慧有二種,一種叫「實智」,或者叫根本智,是觀察諸法的真谛理,觀察諸法二空的真理。另外一種智慧叫權智,或者叫後得智,觀察諸法的俗谛理,這觀察十法界諸法的差別因果。這個地方講說:如果沒有這種「實智」,我們就很難去「證解淨土法門」。這句話龍樹菩薩解釋說:「以依空義故,一切法得成。」說我們怎麼相信這個十法界的存在呢?因爲「一切法是畢竟空」。換句話說,因爲我們的生命根源,這現前一念心性,它本性是我空、法空,它就是一個明了的心性,這當中我不可得、法不可得。所以說,我們依止這一念明了的心性,去取貪瞋癡的業,它就念念創造叁惡道的果報。我們依止這一念明了的心性,去持五戒、十善,就出現了人天果報。我們依止現前一念明了的心性,去信、願、持名,就念念出現極樂世界的功德莊嚴。所以說,我們知道「一切法畢竟空」,我們也能夠肯定「一切法畢竟有」,所以智者大師講即空、即假、即中,它是有次第的。你不能觀一切法即空,你肯定不能明白一切法即假,無量無邊的緣起,肯定不能明白。這一切法即假,是建立在一切法即空的基礎之上。一切法不是畢竟空,那就談不上因緣所生,談不到緣起。所以這個地方說:假設不是「勇猛」的「實智,不能證解淨土法門」。所以說淨土的緣起,是建立在空性智慧的基礎,所以「文殊」菩薩排在第一是對的,是這樣子的。蕅益大師說:這也有一點表法的意思、有表法的意思。這是解釋「文殊師利法王子」。
│
┼彌勒當來成佛,現居等覺,以究竟嚴淨佛國爲要務,
│
│ 故次列。
這是解釋「阿逸多菩薩」,「阿逸多」翻成中文叫「彌勒」。他現在在兜率天,「當來」下生彌勒尊佛。就是我們娑婆世界釋迦牟尼佛滅度以後,下一個成佛的就是「彌勒」菩薩「成佛」。他「以究竟嚴淨佛國爲要務」,他就是要究竟嚴淨佛國,准備要成就他的佛國土,所以他來到這個地方,等于是跟阿彌陀佛學習,所以「次列」。蓮池大師的《彌陀疏鈔》說:彌勒菩薩參加彌陀法會,當然彌勒菩薩現在的責任很重大,他准備要來娑婆世界成佛,那他不一定要到淨土去。那他爲什麼來參加這個法會呢?這當中有一層意思,蓮池大師把這一層意思講出來,他說:「彌勒既聞此經,龍華必說此經,故知此經流通無盡矣。」說彌勒菩薩他爲什麼來參加這個彌陀法會呢?他現在要成佛了,當然他不可能到淨土去,那他爲什麼來聽這個法?他說:「彌勒既聞此經,龍華必說此經。」因爲淨土法門是叁根普被的法門。彌勒菩薩龍華叁會,彌勒菩薩出世以後,人壽八萬歲,人壽很長,但是彌勒菩薩說法說得不多。釋迦牟尼佛講經叁百余會,說法四十九年,叁百余會,叁百多次的集會。彌勒菩薩就是龍華叁會,他講叁次,龍華叁會,但是每一會得度的人都很多。換句話說,他出世以後有些經有講,有些經就略而不說。但是淨土法門他肯定要說的,所以他必須在釋迦牟尼佛在的時候,來先聽聞此經,得到這樣的傳承;然後龍華必說此經,在龍華會上,肯定會說出這部經的。這意思就是說「淨土法門流通無盡也」,這是叁世諸佛必說的一個法門。所以蓮池大…
《《佛說阿彌陀經要解》講記(淨界法師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