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中,當略示耳。
這淨土的叁資糧「信、願、持名」,這是「一」佛「乘」的「因」,「四種淨土」──凡聖同居土、方便有余土、實報莊嚴土、常寂光淨土,是「一」佛「乘」的「果」。一般要成就一佛乘的果,法身的功德跟淨土的功德,那要修六波羅蜜的,六波羅蜜多要圓滿的。但是這個他力法門它是特別的,就是信、願、專持名號,念念之間成就四種淨土,這是一個特別法門。爲什麼在本經的因果當中只講到因,沒有講到果呢?蕅益大師提出一個理由說:「舉因則果必隨之」,因爲你有因自然就有這個果,所以「以信、願、持名爲經正宗」。這「四種淨土之相」呢,「在《妙宗鈔》」。這個《妙宗鈔》是這樣子的,智者大師寫《觀經妙宗疏》來解釋《觀經》,四明尊者又寫《妙宗鈔》來解釋《妙宗疏》,因爲太深了。那「《梵網玄義》」是蕅益大師的著作,解釋《梵網經》的玄義、五重玄義。這當中都有把四種淨土的相貌詳細的說明,那這個地方就不再說明了,等到後面解釋依正二報功德的時候,再簡「略」的提「示耳」。這一大科,就講到本經的宗旨,「明宗」,「五重玄義」的第叁科。
我們臨命終往生淨土,基本上有二種情況:一種情況是隨業往生。這個隨業往生,這個業當然不是有漏的業力,就是成就淨業,你在臨命終之前已經成就了淨業。就像這棵樹,你平常都已經往西方去開展,往這個方向去生長,你什麼時候把它砍掉,它一定是往西方倒下去。說這個人已經淨業成就了,不管他在什麼情況下死掉,有沒有人助念,他一定會依止他淨業的力量,他那個信、願、持名的功德,一定會引導他到極樂世界去,這淨業成就了。就像《淨土聖賢錄》裏面講一件事說:清朝有一個老婦人,這老婦人的先生很早就往生了,她孤家寡人一個,把這整個家庭負責起來,做了一個很大的事業,一個大家庭。年紀大了以後,她慢慢也就學佛了,經常到寺廟去聽聞佛法。聽聞以後,她對這個修行很有信心,她問法師說:我想要今生了生脫死,有什麼方法呢?這個法師說:妳好好的念佛。怎麼念佛呢?他說:你要萬緣放下,一心念佛,要緊的是萬緣放下。這個老婦人聽到以後就回去了,她把兒子、媳婦都叫出來說:老和尚叫我從現在開始要萬緣放下,現在我們這些事業我不再操心了,交給你們去做,我偶爾會給你們督導督導就好。這件事情過了一年,念了一年,念了一年都沒有相應,沒有相應她很苦惱:這萬緣放下我也放下了!就去問老和尚:爲什麼念了一年還是沒有成效呢?老和尚說:你是怎麼呢?那個老婦人說:我是如此如此。他說:你啊,這個萬緣放下不是指著你的色身萬緣放下,是內心萬緣放下,你有事沒事去東看看西看看,這個也是一種罣礙。那老婦人這次覺悟了,原來這個萬緣放下是內心的萬緣放下。所以她第二年的時候,真實的、完全的把這個叁界的名聞利養、這個世間的境界完全放下,對名號通身靠倒,一心歸命。果然念了第二年,就在家裏面安然的往生了。所以這個淨業成就的相貌,我們看看《淨土聖賢錄》,他那個心情都是「我今暫作娑婆客,不久蓮池會上人。」這個娑婆世界那個無常觀、無我觀有深刻的體驗,暫時的一種因緣,這個叫做隨業往生。
其次是隨念往生,這個隨念往生就是說:我們很難把這個娑婆世界完全放下,我們也念佛,但是心中還是有很多的罣礙,這怎麼辦呢?心中有淨業,但是也有叁界的有漏業力,這個時候你臨終的助念就變成很重要了。就是你要想盡辦法,雖然你的淨業沒有成就,若按照真正的業力,你還不能往生;但是你臨命終的時候,依善知識的開導,把你平常所栽培的佛號現起來,這個時候保持臨終正念,由這個強大的念力因緣,引導你往生,隨念往生,強大的念力。這也是個辦法,當然這個就不決定,隨念往生就不決定你一定能夠往生,因爲你臨終的時候是不是能夠生起正念,得到別人的助念、開導,這都是一個變數。我們臨命終的往生有二種情況:第一個是最有把握的淨業成就,隨業往生,隨順淨業往生;第二個是隨順淨念往生,有這二種情況。好,我們休息十分鍾。
第十卷
請大家打開〈補充講表〉第十二頁,「念佛十種功德」的第「六、先所作罪,皆悉消滅,所殺免命,彼蒙解脫,更無執對。」這個「所殺免命」這個「免」字是錯字,應把它更正爲「所殺怨命」,怨恨的怨,把這個「免」改成怨恨的「怨」。
明力用叁
總標力用
接下來我們看《講義》第十二頁,「四、明力用」,這是「五重玄義」的四科,說明本經的功德力用。前面的信、願、持名是講到淨土的因,這一科「力用」是講到往生不退是講到淨土的果,前面是約因地,這個是約果地。這個「力用」當中,我們分成叁科,先看第一科「總標力用」,先標出本經力用的內涵,看《講義》:
┌往生┐
第四明力用。此經以┤ ├爲力用。
└不退┘
本經的「力用」分成二部分:第一「往生」,第二「不退」。這個「往生」是指往生到四種淨土,這是約所受用的果報來說。「不退」是成就叁不退,圓證叁不退,是約著內心的正念來說。換句話說,我們今天的信、願、持名,到了極樂世界,基本上有二種功德:第一個,我們所受用的這種果報,不管是正報、或者依報,都是「無有衆苦,但受諸樂」,都是一種安樂的境界。其次,我們受用安樂境界的時候,念念之間有所謂的「念佛、念法、念僧之心」這種叁不退清淨力量的攝持。所以說,極樂世界的功德,基本上是「極樂世界者,好夢者也」,安樂的功德;「極樂世界者,醒夢者也」,它有一種清淨的功德。所以蕅益大師就講到本經有二種的力用,念阿彌陀佛有什麼好處呢?第一往生到四種淨土,第二圓證叁不退。這是講到本經的「力用」,標出它的內涵;這以下就各「別」解釋它的「力用」,就把「往生」跟「不退」分開來解釋。先看「往生」有「四」種「相」貌,看「總標」:
別明力用二
往生四相二
總標
往生有四土,各論九品,且略明得生四土之相。
我們「往生」到淨土去,這個淨土基本上分成四種國土,每一個國土當中又「各論九品」,又分成九品。以下我們先簡「略」的說明他往生「四土」各式各樣因地的相貌。前面是講因,後面是講果,我們看「別顯」:
別顯
┌若執持名號,未斷見思─隨其或散或定,于同居土分
│
│ 叁輩九品
│
├若持至事一心不亂,見思任運先落─則生方便有余土
┤
├若至理一心不亂,豁破無明一品,乃至四十一品─則
│
│ 生實報莊嚴淨土,亦分證常寂光土。
│
└若無明斷盡─則是上上實報,究竟寂光也。
好,我們加以解釋。「若執持名號,未斷見思」,這個「執持名號」是通于下面叁個,這值得我們注意,這個淨土法門的正行是「執持名號」,你所有的六波羅蜜是助行。你今天不憶念彌陀的名號、不憶念彌陀的身相功德,你持戒再精進、布施功德再大、智慧再深,都沒有往生的道理,因爲它這個是一個他力法門,所以「執持名號」是很重要的正行。這個佛號念到乃至還沒有「斷見思」煩惱,或者是「散」亂心、或者是禅「定」的心。像廣欽老和尚,他有一次在承天禅寺打佛七,我看他的開示當中,他有一次佛號念了叁十六小時,佛號任運的現前,心中一片光明,沒有昏沈掉舉,那就是得到禅定了。是不是斷煩惱,這個我們不知道,起碼是有禅定。這種情況在凡聖「同居」土,「分叁輩九品」,這「叁輩九品」我們待會再說。這個凡聖同居土,它裏面的情況是這樣的,就是有這個「凡」。這個凡夫指的是,在這個極樂世界,因爲極樂世界沒有叁惡道,極樂世界只有人天二道,或者是人、或者是天。《無量壽經》上解釋:我們娑婆世界的人、天,我們看不見天,天看得見我們;這極樂世界的人跟天,是能夠互相見聞覺知的,我看得到你,你也看得到我,它有這種情況。這個凡夫有人、天二道的凡夫。這個「聖」指的是二乘的有學位,或者初果、初果向、二果向、二果、叁果向、叁果,乃至四果向,這種二乘的有學位叫做「聖」。這一類的人,包括凡夫、聖人都是在凡聖同居土裏面安住。就是你的佛號念到乃至還沒有斷見思煩惱之前,都隸屬于這個國土,這是第一種。「若持至事一心不亂,見思任運先落,則生方便有余土。」你能夠把佛號念到「事一心不亂」,蕅益大師講這個事一心不亂,它是「見思任運先落」,把「見思」的煩惱給消滅了,「生」在「方便有余土」。這個「方便有余土」怎麼說呢?這個「方便」指的是修習這個空觀──我空觀、法空觀,它是一種方便,以無所得爲方便,悟入實相的方便,他修這個方便道,就是我空、法空。這個「有余」是因爲無明未破,所以「有余」,他還以剩余,他雖然破了粗的見思,但是微細的無明煩惱沒有破,所以相對大乘來說,他的煩惱還是有所剩余,所以叫做「有余」。這個「方便有余土」所收攝的衆生,包括二乘的無學,二乘的阿羅漢、辟支佛,乃至地前菩薩,這個初地以前的菩薩,都是在「方便有余土」安住。第叁「若至理一心不亂,豁破無明一品,乃至四十一品,則生實報莊嚴淨土,亦分證常寂光土。」說我們能夠念到「理一心不亂」,「理一心不亂」是什麼境界呢?「豁破無明一品,乃至四十一品」,就是破無明、證法身,破一分的無明,證一分的法身。這個時候,我們到極樂世界是生在什麼土呢?「生」在「實報」莊嚴土。這個「實報」就是一種真實的果報。凡夫的果報不真實,說你今生是個人,不真實,因爲沒幾年你死掉以後,你下輩子變成另外一個衆生了,這個果報體不能夠恒常相續的受用,它會變化,就像我們做夢,如夢如幻、如泡如影。你說你做夢的時候,你夢到你是一個國王,多麼的自在,醒過來以後,什麼都沒有,所以不真實。你說你…
《《佛說阿彌陀經要解》講記(淨界法師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