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《佛说阿弥陀经要解》讲记(净界法师)▪P26

  ..续本文上一页中,當略示耳。

  这净土的三资粮「信、愿、持名」,这是「一」佛「乘」的「因」,「四种净土」──凡圣同居土、方便有余土、实报庄严土、常寂光净土,是「一」佛「乘」的「果」。一般要成就一佛乘的果,法身的功德跟净土的功德,那要修六波罗蜜的,六波罗蜜多要圆满的。但是这个他力法门它是特别的,就是信、愿、专持名号,念念之间成就四种净土,这是一个特别法门。为什么在本经的因果当中只讲到因,没有讲到果呢?蕅益大师提出一个理由说:「举因则果必随之」,因为你有因自然就有这个果,所以「以信、愿、持名为经正宗」。这「四种净土之相」呢,「在《妙宗钞》」。这个《妙宗钞》是这样子的,智者大师写《观经妙宗疏》来解释《观经》,四明尊者又写《妙宗钞》来解释《妙宗疏》,因为太深了。那「《梵网玄义》」是蕅益大师的著作,解释《梵网经》的玄义、五重玄义。这当中都有把四种净土的相貌详细的说明,那这个地方就不再说明了,等到后面解释依正二报功德的时候,再简「略」的提「示耳」。这一大科,就讲到本经的宗旨,「明宗」,「五重玄义」的第三科。

  我们临命终往生净土,基本上有二种情况:一种情况是随业往生。这个随业往生,这个业当然不是有漏的业力,就是成就净业,你在临命终之前已经成就了净业。就像这棵树,你平常都已经往西方去开展,往这个方向去生长,你什么时候把它砍掉,它一定是往西方倒下去。说这个人已经净业成就了,不管他在什么情况下死掉,有没有人助念,他一定会依止他净业的力量,他那个信、愿、持名的功德,一定会引导他到极乐世界去,这净业成就了。就像《净土圣贤录》里面讲一件事说:清朝有一个老妇人,这老妇人的先生很早就往生了,她孤家寡人一个,把这整个家庭负责起来,做了一个很大的事业,一个大家庭。年纪大了以后,她慢慢也就学佛了,经常到寺庙去听闻佛法。听闻以后,她对这个修行很有信心,她问法师说:我想要今生了生脱死,有什么方法呢?这个法师说:妳好好的念佛。怎么念佛呢?他说:你要万缘放下,一心念佛,要紧的是万缘放下。这个老妇人听到以后就回去了,她把儿子、媳妇都叫出来说:老和尚叫我从现在开始要万缘放下,现在我们这些事业我不再操心了,交给你们去做,我偶尔会给你们督导督导就好。这件事情过了一年,念了一年,念了一年都没有相应,没有相应她很苦恼:这万缘放下我也放下了!就去问老和尚:为什么念了一年还是没有成效呢?老和尚说:你是怎么呢?那个老妇人说:我是如此如此。他说:你啊,这个万缘放下不是指着你的色身万缘放下,是内心万缘放下,你有事没事去东看看西看看,这个也是一种罣碍。那老妇人这次觉悟了,原来这个万缘放下是内心的万缘放下。所以她第二年的时候,真实的、完全的把这个三界的名闻利养、这个世间的境界完全放下,对名号通身靠倒,一心归命。果然念了第二年,就在家里面安然的往生了。所以这个净业成就的相貌,我们看看《净土圣贤录》,他那个心情都是「我今暂作娑婆客,不久莲池会上人。」这个娑婆世界那个无常观、无我观有深刻的体验,暂时的一种因缘,这个叫做随业往生。

  其次是随念往生,这个随念往生就是说:我们很难把这个娑婆世界完全放下,我们也念佛,但是心中还是有很多的罣碍,这怎么办呢?心中有净业,但是也有三界的有漏业力,这个时候你临终的助念就变成很重要了。就是你要想尽办法,虽然你的净业没有成就,若按照真正的业力,你还不能往生;但是你临命终的时候,依善知识的开导,把你平常所栽培的佛号现起来,这个时候保持临终正念,由这个强大的念力因缘,引导你往生,随念往生,强大的念力。这也是个办法,当然这个就不决定,随念往生就不决定你一定能够往生,因为你临终的时候是不是能够生起正念,得到别人的助念、开导,这都是一个变数。我们临命终的往生有二种情况:第一个是最有把握的净业成就,随业往生,随顺净业往生;第二个是随顺净念往生,有这二种情况。好,我们休息十分钟。

  第十卷

  请大家打开〈补充讲表〉第十二页,「念佛十种功德」的第「六、先所作罪,皆悉消灭,所杀免命,彼蒙解脱,更无执对。」这个「所杀免命」这个「免」字是错字,应把它更正为「所杀怨命」,怨恨的怨,把这个「免」改成怨恨的「怨」。

  明力用三

   总标力用

  接下来我们看《讲义》第十二页,「四、明力用」,这是「五重玄义」的四科,说明本经的功德力用。前面的信、愿、持名是讲到净土的因,这一科「力用」是讲到往生不退是讲到净土的果,前面是约因地,这个是约果地。这个「力用」当中,我们分成三科,先看第一科「总标力用」,先标出本经力用的内涵,看《讲义》:

  ┌往生┐

  第四明力用。此经以┤  ├为力用。

  └不退┘

  本经的「力用」分成二部分:第一「往生」,第二「不退」。这个「往生」是指往生到四种净土,这是约所受用的果报来说。「不退」是成就三不退,圆证三不退,是约着内心的正念来说。换句话说,我们今天的信、愿、持名,到了极乐世界,基本上有二种功德:第一个,我们所受用的这种果报,不管是正报、或者依报,都是「无有众苦,但受诸乐」,都是一种安乐的境界。其次,我们受用安乐境界的时候,念念之间有所谓的「念佛、念法、念僧之心」这种三不退清净力量的摄持。所以说,极乐世界的功德,基本上是「极乐世界者,好梦者也」,安乐的功德;「极乐世界者,醒梦者也」,它有一种清净的功德。所以蕅益大师就讲到本经有二种的力用,念阿弥陀佛有什么好处呢?第一往生到四种净土,第二圆证三不退。这是讲到本经的「力用」,标出它的内涵;这以下就各「别」解释它的「力用」,就把「往生」跟「不退」分开来解释。先看「往生」有「四」种「相」貌,看「总标」:

   别明力用二

  往生四相二

   总标

  往生有四土,各论九品,且略明得生四土之相。

  我们「往生」到净土去,这个净土基本上分成四种国土,每一个国土当中又「各论九品」,又分成九品。以下我们先简「略」的说明他往生「四土」各式各样因地的相貌。前面是讲因,后面是讲果,我们看「别显」:

   别显

  ┌若执持名号,未断见思─随其或散或定,于同居土分

  │

  │ 三辈九品

  │

  ├若持至事一心不乱,见思任运先落─则生方便有余土

  ┤

  ├若至理一心不乱,豁破无明一品,乃至四十一品─则

  │

  │ 生实报庄严净土,亦分证常寂光土。

  │

  └若无明断尽─则是上上实报,究竟寂光也。

  好,我们加以解释。「若执持名号,未断见思」,这个「执持名号」是通于下面三个,这值得我们注意,这个净土法门的正行是「执持名号」,你所有的六波罗蜜是助行。你今天不忆念弥陀的名号、不忆念弥陀的身相功德,你持戒再精进、布施功德再大、智慧再深,都没有往生的道理,因为它这个是一个他力法门,所以「执持名号」是很重要的正行。这个佛号念到乃至还没有「断见思」烦恼,或者是「散」乱心、或者是禅「定」的心。像广钦老和尚,他有一次在承天禅寺打佛七,我看他的开示当中,他有一次佛号念了三十六小时,佛号任运的现前,心中一片光明,没有昏沉掉举,那就是得到禅定了。是不是断烦恼,这个我们不知道,起码是有禅定。这种情况在凡圣「同居」土,「分三辈九品」,这「三辈九品」我们待会再说。这个凡圣同居土,它里面的情况是这样的,就是有这个「凡」。这个凡夫指的是,在这个极乐世界,因为极乐世界没有三恶道,极乐世界只有人天二道,或者是人、或者是天。《无量寿经》上解释:我们娑婆世界的人、天,我们看不见天,天看得见我们;这极乐世界的人跟天,是能够互相见闻觉知的,我看得到你,你也看得到我,它有这种情况。这个凡夫有人、天二道的凡夫。这个「圣」指的是二乘的有学位,或者初果、初果向、二果向、二果、三果向、三果,乃至四果向,这种二乘的有学位叫做「圣」。这一类的人,包括凡夫、圣人都是在凡圣同居土里面安住。就是你的佛号念到乃至还没有断见思烦恼之前,都隶属于这个国土,这是第一种。「若持至事一心不乱,见思任运先落,则生方便有余土。」你能够把佛号念到「事一心不乱」,蕅益大师讲这个事一心不乱,它是「见思任运先落」,把「见思」的烦恼给消灭了,「生」在「方便有余土」。这个「方便有余土」怎么说呢?这个「方便」指的是修习这个空观──我空观、法空观,它是一种方便,以无所得为方便,悟入实相的方便,他修这个方便道,就是我空、法空。这个「有余」是因为无明未破,所以「有余」,他还以剩余,他虽然破了粗的见思,但是微细的无明烦恼没有破,所以相对大乘来说,他的烦恼还是有所剩余,所以叫做「有余」。这个「方便有余土」所收摄的众生,包括二乘的无学,二乘的阿罗汉、辟支佛,乃至地前菩萨,这个初地以前的菩萨,都是在「方便有余土」安住。第三「若至理一心不乱,豁破无明一品,乃至四十一品,则生实报庄严净土,亦分证常寂光土。」说我们能够念到「理一心不乱」,「理一心不乱」是什么境界呢?「豁破无明一品,乃至四十一品」,就是破无明、证法身,破一分的无明,证一分的法身。这个时候,我们到极乐世界是生在什么土呢?「生」在「实报」庄严土。这个「实报」就是一种真实的果报。凡夫的果报不真实,说你今生是个人,不真实,因为没几年你死掉以后,你下辈子变成另外一个众生了,这个果报体不能够恒常相续的受用,它会变化,就像我们做梦,如梦如幻、如泡如影。你说你做梦的时候,你梦到你是一个国王,多么的自在,醒过来以后,什么都没有,所以不真实。你说你…

《《佛说阿弥陀经要解》讲记(净界法师)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