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今生過得很快樂、很有錢、眷屬很好;但是你死掉以後,什麼都沒有,這不真實。這種初地以上的菩薩,他有所謂的功德報身,無量光明、無量相好的功德報身。這種功德報身得到以後呢,它能夠盡未來際的受用,所以叫做「實報」,這個果報是真實的,它不會破壞的。「莊嚴」,這個「莊嚴」是簡別二乘的偏空,它有無量無邊的莊嚴,當然主要的是正報的莊嚴、依報的莊嚴,它有依正二報。這個是指初地乃至十地的菩薩。「亦分證常寂光土」,這個「常寂光土」跟「實報莊嚴土」是不一樣的。這個「實報莊嚴土」是一種果報,是一種受用的果報,就是你這個六根能夠接觸六塵,能夠見聞覺知,能夠受用的果報。這個「常寂光土」,它不是受用的,它是一種理性,這真如法性,它是一種無相的法性。這個「常寂光」怎麼說呢?「常」指的是法身德,它常住而不變,這第一個。這個「寂」指的是解脫德,它有寂滅的意思,寂滅煩惱,不再受煩惱跟業力系縛,所以叫做解脫德。這個「光」是指般若德,心中的光明能夠破除黑暗。這「常寂光」,有常住義是法身德,這個寂滅義是解脫德,光明義是般若德。這是講到真如的叁種功德。這是講念到「理一心不亂」的情況。第四個「若無明斷盡,則是上上實報,究竟寂光也。」我們這個佛號能夠念到所有的「無明」完全都消滅了,你到那個地方「是上上實報,究竟寂光」,那就等于是成佛的意思了。
智者大師把淨土分成四土,蕅益大師也引用這個思想,他就把這個作一個判教。不過我們一般來說,值得我們關心的是凡聖同居土。因爲我們一般要念到斷煩惱是很困難的,所以我們特別關心的是這個凡聖同居土裏面的叁輩九品。關于這一點,我們看「附表四,叁輩往生」:
○附表四─「叁輩往生」
前面的信、願、持名是因地的修行,這叁輩往生是果地的功德。天臺宗的修行當中,有「十法成乘」,其中一個講到「知位次」,就是你修行要知道你所相應的位次,你要知道你的階位在哪裏,才不爲生起增上慢。淨土的位次主要的依據有二個,一個是《無量壽經》的叁輩,一個是《觀經》的九品。先看《無量壽經》的「叁輩往生」,看第一個上輩往生他的因緣。他的因地有四個:
┌舍家欲作沙門
│
├發菩提心
┌因┤
│ ├專念彼佛
│ │
┌上輩┤ └修諸功德
│ │
│ │ ┌佛衆現前
│ │ │
│ └果┼住不退轉
│ │
│ └智慧猛通自在
這個是李炳南老居士他根據《無量壽經》寫出《無量壽經講述提要》,他作了這一個講表,我們把它引用出來說明。這個上輩往生因地的栽培,有四個內涵:第一個「舍家欲作沙門」。你要成就上輩的功德,基本上你有無常、苦、無我的一種智慧,來觀察世間的五欲,你能夠知道世間的五欲是無常的、是苦的、是不能作主的。這個時候你放棄了世間的五欲,出家修行,看這個意思,上輩往生是針對出家人來說的。第二個「發菩提心」、第叁個「專念彼佛」,這二個是一個正行。這個《無量壽經》的宗旨
:發菩提心,一向專念阿彌陀佛,這是一個正行,先講「發菩提心」。這個「發菩提心」,根據《菩薩地持經》上說,有四種因緣。我們解釋一下。說我們要生起菩提心第一個因緣是見佛神通。我們在讀誦大乘經典的時候,看到佛陀有無量無邊神通自在的境界,佛陀在《無量壽經》上說:他能夠把一個國土截斷,把它拋到另外一個國土去,截斷一個國土,而拋到另外一個國土去。佛陀有無量無邊的神通叁昧、有種種的福報受用。你看到:唉呀!佛陀的功德不可思議啊!佛陀爲什麼有這些功德呢?因爲他有無上菩提的原因。所以我們追求無上菩提,這第一個因緣,見佛神通。第二個是聞法歡喜。你在這個大乘經典當中,聽到佛陀開示大乘實相的道理,非常的深妙不可思議,生起了歡喜心。你想:唉呀!無上菩提的力量太大了。佛陀得到無上菩提以後,能夠宣說這麼殊勝的真理。哦!我一定要成就無上菩提,這是第二個聞法歡喜。第叁個悲衆生苦。你觀察無量無邊的如母有情,在叁界當中流轉,而每一個生命當中,他都不斷的去承受老病死的苦。而這些有情都是我們過去的母親,所以說去救拔他們離開這個生死,到達安樂的涅槃,是我的責任,悲衆生苦。這個時候,我沒有其他的選擇,爲利有情願成佛,我只有成就無上菩提,才有這種能力、才有這種方便力來救拔他們,這是悲衆生苦而發菩提心。第四個哀聖教衰。我們一個修行人,讀了佛法以後,知道這個佛法是世間的光明。但是這個佛法的光明在世間流傳的時候,因爲衆生有各式各樣的邪知邪見,而破壞佛法、破壞這個光明。這個時候,我們不忍聖教衰,發菩提心:唯有成就無上菩提,才能夠有種種的方便力,使令這個聖教的光明,普遍的流傳。我們希求無上菩提有四種因緣:前面二個,見佛神通、聞法歡喜,偏重在上求,是看到佛的功德;叁、四,悲衆生苦、哀聖教衰,偏重在下化,偏重在這個苦惱的境界而發菩提心。
藏傳佛教菩提心的修法,偏重在悲衆生苦,偏重在這一點。極樂世界,我們看本經,它對衆生的苦談得少,對極樂世界的功德談得多,我們讀本經就知道了。所以本經偏重在「看到佛菩薩的功德,而發菩提心」,偏重在這一點。當然都可以發起菩提心,因緣不同,但是最後的結果是一樣的。爲什麼會發菩提心呢?元曉大師講了一個理由,他說:這個修行,因果要相隨順。他說:「菩提心量,廣大無邊,長遠無盡,故能感得廣大無際依報國土,長遠無量正報壽命。」我們解釋一下。我們極樂世界的果報,它是一個「廣大無邊」的依報國土,它的國土是「廣大無邊」的。所以蕅益大師說:生到極樂世界,等于生到十方世界去了,它的國土是「廣大無邊」的。它的壽命是無量壽,「長遠無盡」的正報壽命。你能夠成就這樣的果報,假設你因地的時候不是發菩提心,是發出離心:「觀叁界如牢獄,視生死如冤家,但期自度,不欲度人。」這樣的一種發心,在時候空上是有限量的。因爲你只是緣你自身的苦發菩提心,等到你自身解脫以後,你整個生命就停止活動了,因爲你的發心就是這樣子的,到了無余涅槃,灰身泯智了,怎麼可能會有所謂的「廣大無邊的依報國土、長遠無盡的正報壽命」呢?這跟你的因地不相符合。所以說,你一定是在因地的時候,就能夠發起了「衆生界盡,我願方盡;菩提道成,我願方成」,這種時空無盡的菩提心,他的心量廣大無邊,從空間上廣大無邊,從時間上來說是長遠無盡。所以元曉大師說:除菩提心,無以致此。除了菩提心以外,不可能有這樣的功德。天親菩薩在《往生論》也講出這樣一個觀念說:這個極樂世界「大乘善根界,等無譏嫌名,女人及根缺,二乘種不生。」這個大乘善根界,所以說發菩提心是一個必要的條件,因爲你因果要相隨順。我們凡夫以有所得的心、名聞利養的心,來修人天的善法,既然是有所得的心,你所得的果報那有一定的限量,或者是一劫、二劫、叁劫、十劫的一種福報受用。二乘人他發的是一種出離的心,就使令他的果報趨向于偏空的涅槃。我們今天的果報,它不是人天有限的果報,也不是二乘偏空的涅槃,它是一種能夠真實受用的無量無邊的國土,以及無量壽的壽命,這種依正莊嚴。所以從這個果報來看因地,你一定是要有這樣時空無盡的願力,才能夠招感這個時空無邊的依正二報的功德。所以元曉大師提出這個觀念說:除菩提心,無以致此。說你除了發菩提心以外,別無選擇。所以這個叁輩往生,都是要發菩提心的。
第叁個「專念彼佛」。這個「專念彼佛」怎麼說呢?黃念祖老居士的注解說:這當中有二種情況。第一種情況,你發覺你的時間實在太有限了,所以你要「廢舍余行,專立念佛。」把其它的法門完全的停下來,「廢舍余行」。幹什麼呢?「專立念佛」。就是善導大師說的「叁業專修」,身專門禮拜阿彌陀佛、口專門稱念阿彌陀佛、意專門觀想極樂世界的依正莊嚴,身口意叁密相應,都跟你的本尊相應。這是一種情況,這個叫做「專念彼佛」,一向專念,這是第一種情況。第二種情況,你以「持名爲正行,余行爲助行」。你以信、願、持名爲你的根本法寶,但是你有時候也持持大悲咒、也拜拜《八十八佛》、也讀誦《法華經》,以這個爲助行,來幫助你這句佛號的力量,來莊嚴你這句佛號。因爲你有一個正助的差別,這樣子,黃老居士說:這也叫做一向專念阿彌陀佛。這種觀念跟蕅益大師是一樣的,蕅祖也是這種思想。蕅益大師說:這個念佛法門,「以一門圓攝百千法門,非舉一廢百也。」老人家是認爲一句佛號統攝無量無邊的法門,這個是沒關系的,不一定說念佛就要把其它的法門放下,只是你知道你所有的法門是趨向于同一個目的,是幫助你去歸依彌陀、幫助你往生,所有的方向是一致的。雖然你也修其它的行門,因爲你方向一致,這樣也構成一向專念,這個也叫做一向專念。黃老居士說:「專念彼佛」有二種情況:一種是專修,一種是圓修,都叫做「專念彼佛」。
第四個「修諸功德」。我們出家以後,把世間的塵勞放下,全心全意的投在修行,能夠修行廣大的福德智慧資糧,把這功德回向往生。這是上輩的因地。
看他的果報:第一個「佛衆現前」,當然這個主要是講臨命終。臨命終的時候,阿彌陀佛、清淨大海衆菩薩通通現前。第二個「住不退轉」,往生以後住不退轉,成就叁種不退:位不念、行不退、念不退。第叁個「智慧猛、通自在」,智慧特別猛利,有種種的神通(五種神通),能供養他方十萬億佛,蒙十方諸佛的開導,乃至授記等等。這是上輩的因果。再看中輩的,中輩的因地有叁個:
│ ┌奉持齋戒
│ │
│ ┌發菩提心──┐├起立塔像
│ │ ││
│ ┌因┼一向專念彼佛…
《《佛說阿彌陀經要解》講記(淨界法師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