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《佛說阿彌陀經要解》講記(淨界法師)▪P28

  ..續本文上一頁├┼飯食沙門

  │  │ │  ││

  │  │ └多少修善──┘├懸缯燃燈

  ├中輩┤   │

  │  │   └散華燒香

  │  │ 

  │  │ ┌化佛現前

  │  │ │

  │  └果┼住不退轉

  │  │

  │  └功智次上

  這個「中輩」,看經典上的意思,他是一個在家居士,他因爲特殊的因緣,也不能出家、也不能專心的修習福德智慧資糧。但是他雖然在家,這個處世不忘菩提,還是發起「菩提心」,希求無上菩提,把世間的塵勞看的很淡薄。另一方「一向專念彼佛」,他有一定的定課,能夠憶念阿彌陀佛的名號,對名號能夠歸依相應。第叁個「多少修善」。在家居士一天裏面,很多很多的時間,爲了經營家庭的生活,把時間、精神、體力都浪費掉了,所以不能像前面的「修諸功德」,但是起碼隨緣盡分的「多少修善」。這個「多少修善」,《無量壽經》提出五點:第「一、奉持齋戒」,能夠受持五戒、八戒,乃菩薩戒,受持戒法,這是戒波羅蜜;後面的二、叁、四、五是屬于施波羅蜜。第「二、起立塔像」,有人蓋佛塔、造佛像,我們多少隨喜功德。第「叁、飯食沙門」,供養大衆師,用飯菜供養大衆師。第「四、懸缯燃燈」。「懸缯」這個「缯」是一種很精致的布料,我們講這個綢緞等等。這個精致的布料,主要有二種情況:平面的叫做幡,立體的叫做幢,用這個幡跟幢來供佛。或者燃燈,用種種的油點燈,用光明來供佛。第「五、散華燒香」。(第五個他漏掉了,我們把它補上去。)在經典上講到「散華燒香」,用這個「華」,我們用鮮花;或者是燒好的沈香、檀香來供養佛,「散華燒香」。這五個叫做「多少修善」,看這個意思,主要是面對叁寶的境界,在叁寶的境界裏面去供養,或者持戒,「多少修善」。這個中輩往生以後的「果」報,第「一、化佛現前」,臨命終的時候,阿彌陀佛現前。看經典上,它也提到還有觀世音菩薩、勢至菩薩現前,不只是阿彌陀佛現前,清淨大海衆菩薩也現前。第「二、住不退轉」,也成就叁不退。第「叁、功智次上」,功德智慧比前面的稍微次一等。這是「中輩」往生的情況。第叁看「下輩」往生。「下輩」往生的「因」地有叁個:

  │  ┌發菩提心

  │  │  

  │  ┌因┼一向專憶十念

  │  │ │  

  │  │ └聞法信樂一念

  └下輩┤   

  │ ┌夢見彼佛

  └果┤

  └功智次上

  這個「發菩提心」,我們前面說過了,這是往生的一個主要因素之一。一向專念當中,《無量壽經》提出二點,有二個情況:第一個是「一向專憶」,一個是「聞法信樂」。這個「一向專憶」的「十念」,跟「聞法信樂」的「一念」,古德解釋這段經文都說:這都是約臨終來說,不是約平時的十念、一念,都是臨終的十念、一念。說「一向專憶」是約一個事修的人來說,「聞法信樂」是約理觀來說。說這個事修的人,他平常沒有讀大乘經典,不能解第一義谛,不明白萬法唯是一心的道理。在修行的時候,完全在事相上下功夫,他臨命終的時候,必須要具足「十念」。他這個時候認爲阿彌陀佛是在十萬億佛土外,我這一念心是有自性的,阿彌陀佛也是有自性的,我們倆個的距離是非常的遙遠;但是沒有關系,我還是願意憶念你,我還是願意到你的國土去。這個時候,他的功夫,就必須要有十念的功夫,因爲他事修。另外一種是聽聞大乘佛法,解第一義谛,明白萬法唯是一心,他知道一乘道理。知道什麼道理呢?說「我雖業障深重,是彌陀心內之衆生;彌陀雖萬德莊嚴,是我心內之佛。既然心性無二,自然感應道交。」說我這一念心,從本性上來觀察,跟佛的本性來觀察,是不二的。我們的心是如,阿彌陀佛的心也是如,一如無二如。從本性上一個同體的角度來說,自然感應道交。這種人,臨終只要「一念」,他也能夠往生。所以它就開出十念跟一念的差別,古德是這樣解釋的。

  這個事情是這樣子的:我看古德的注解,他說上輩跟中輩的人,平常都還有一點功課、有一點修行的,不管是福德、不管是智慧,這個人平常是一個修行人。這個下輩的人就不一定了,平常也不見得有什麼念佛功夫,他這個下輩人多分來說,還是約臨命的開示,生起了正憶念,或者是十念、或者是一念,而帶業往生的,是偏重在這個方面。在果報上有二種情況:第「一、夢見彼佛」。他爲什麼夢見彼佛呢?因爲他持名的功夫很淺,他幾乎是到臨命終的時候,甚至于在臨命終的時候,業障現前了,這個時候才提起佛號。他平常念佛的善根,乃至于福德的資糧都非常的淺薄。所以,「夢見彼佛」這個「夢見」,古德解釋說:臨命終時佛來迎接,仿佛是夢。臨命終的時候,阿彌陀佛現前,但是他的功德薄弱,串習的力量太薄弱了,他看得不是很清楚,就好象是做夢一樣。就是說臨命終時,佛是來接引,但是你感覺到仿佛是夢,你以爲你在做夢,這個明了性不是很清楚,這個叫做「夢見彼佛」。「功智次上」,功德智慧都次于前面的上輩跟中輩的情況。

  這個地方我們把它說明一下。《無量壽經》的宗旨,講「發菩提心,一向專念」,這本經講到「信、願、持名」,蕅益大師把它作一個會通。蕅益大師說:深信切願,就是無上菩提心。爲什麼呢?因爲你有厭離娑婆、欣求極樂的心,這種心情是隨順于無上菩提的。換句話說,我們之所以厭離娑婆、之所以欣求極樂,不是要受用五欲樂。如果我們要受用五欲樂,我們可以厭離這個人間,欣求天上就好了,直接到天上去也是一個安樂的境界!爲什麼我們放棄天上的欲樂,而追求極樂世界呢?因爲我們是爲菩提道而求生淨土。所以蕅益大師說:基本上我們求生淨土,它本身就是一種要追求無上菩提的一種希望,所以深信切願的本質,也就是無上菩提心的意思。所以蕅益大師就把這二部經的宗旨給融通了。「發菩提心、一向專念」,跟「深信切願、執持名號」,這二個宗旨是完全一樣的,蕅祖是這個意思。古德也是有這種看法,他說:這個《無量壽經》是大本的,《阿彌陀經》是小本的,只是廣略的不同,內涵是一致的。這個是講到《無量壽經》關于果地的一個判教情況。關于這個地方有沒有問題?

  問:

  答:也是發菩提心。這一點,你看《觀經》九品中的下品就很清楚,這個九品的下品下生,這個人一生是造惡業,它講的比《無量壽經》更清楚,就擺明了他就是一個造惡凡夫,臨命終的時候,遇到善知識的開導而發菩提心。好,這樣子違背了《無量壽經》叁輩往生都要發菩提心的一種因地的情況,古德就解釋:發菩提心有二種情況:第一個是你始發,你今天才發菩提心;第二個是重發,就說這個人曾幾何時,他過去發過菩提心,但是今生忘掉了。一個大乘菩薩,衆生無邊誓願度,看到如母有情生生世世在叁界流轉,就有這個隔陰之迷。這個隔陰之迷遇到惡因緣的時候,他造惡業,但是他過去曾經發的菩提心的善根是沒有退失的。所以古德說:一個臨命終的人,在地獄火現前的時候,他能夠在短暫的開示之下,就能夠改變心意,就能夠歸依彌陀。他說:這個人肯定是大乘善根人,否則是不可能的事情。天如禅師在《淨土或問》裏面,他提出這個看法。他說:下輩往生這叁種人,他肯定過去世是生生世世是一個大乘善根的人。在流轉當中,一時糊塗造了惡業,所以臨命終的時候,在這麼短暫的開示,就能夠改變心意。比如我們不要說臨命終,我們平常頭腦清楚的情況,你要起障礙,別人跟你開示幾句,你還不見得接受。是不是?那這個臨命終的人,在苦惱現前的時候,短暫的開示,他就能夠接受了,這個人善根強。而事實上到了下面,你看下品叁種往生以後,佛陀都是爲他說大乘法,說大乘法而證得大乘的果位。所以事實上這個天如禅師,在《淨土或問》當中提出這個看法是很合理的。他認爲這些人已經發了菩提心,過去生發了菩提心,才可能在臨命終這麼短暫的時間,遇到別人的開示,而信願淨土法門,是這樣子的。所以我們探討菩提心應該分成二個情況:第一個是你今生發生的,就始發,你今生才發的;第二個是重發,你過去已經發了菩提心,今生再發一次,來加強他的力量。所以我們修行不能只看今生,因爲生命是不斷的流轉,恒轉如瀑流,生命是一個水流。我們過去有很多很多的因緣,這個水流已經流轉了很多了。所以要看到過去的情況來判斷的。

  問:

  答:就是下輩的地方。一向專念。他這個還看不出有什麼特別的差別。看經文的意思,《無量壽經》它上輩跟下輩「發菩提心,專念彼佛」這二個地方,沒有特別的發揮。但是在「修諸功德」跟「多少修善」這個地方,它明顯講出它的差別。它的意思是說:上輩的人功德修的多,不管福德、不管智慧的功德強,所以他往生以後「智慧猛、通自在」。在中輩的時候,因爲他是在家居士,這世間人世的塵勞,浪費他太多精神體力,所以他不能修諸功德。怎麼辦呢?「多少修善」。《無量壽經》在上輩根中輩的差別當中,它偏重在這個地方的差別。對持名的淺深,不明顯提出這個看法。

  它偏重在福德、智慧的差別。它意思就是說:你往生與否,都是靠發菩提心,專念彼佛;但是你到極樂世界以後,你的功德、你的智慧、你正報莊嚴的差別,就看你因地的時候,對福德、對智慧的栽培淺深來決定,是這個意思。

  問:

  答:基本上化佛,只要我們還沒念到理一心不亂,沒有破無明、證法身,其實我們見到的佛,都是應化身的佛,都是化佛。跟《觀經》九品當中的化佛是一致的。不過在後面的九品當中,會講得更詳細,它把叁輩開出九品,它講到這個下品的人,就是化佛現前,沒有眷屬現前,就是一個佛。甚至于連佛都沒有來,觀世音菩薩來、或者蓮華來而已。它這個九品,就講得更微細了,差別更多。

  問:

  答:他一定要有我空的智慧,才能夠破壞見思煩惱。是…

《《佛說阿彌陀經要解》講記(淨界法師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