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《佛說阿彌陀經要解》講記(淨界法師)▪P4

  ..續本文上一頁解》而得度,也不是每一個人的思想要完全一樣,也「不必與二翁強同」,站在弘法利生的角度,那也「不必與二翁強同」。我們看古大德,是依法不依人,他不必在人中爭高下;但是爲了法的弘傳,所謂的「名利不可爭」,但是「義務不可辭」。個人的名利,這件事情不是我們所計較的。但是我們爲什麼要積極弘揚佛法呢?「義務不可辭」,因爲每一個衆生的因緣不同,誰會因誰而得度,各有各的差別。所以我們對佛法的弘揚,個人也有一分的承擔,「義務不可辭」,這是蕅益大師的心情。這當中講出一個譬喻:「譬如側看成峰,橫看成嶺。」一部經有各式各樣的注解,這個是很合理的。多元化的社會,各有各的思想。譬如說「側看成峰」,同樣是一座山,你從側面看,開展出來的是一個綿延的山峰;從橫面看,合起來就是一個嶺。不同的角度,就有不同的面貌。總之,「縱皆不盡盧山真境」,沒有一個人真正看到盧山真境,盧山在這個大霧當中,但是要緊的是,你能夠透過你語言文字的善巧,引導衆生去「親見盧山」。這意思就是說:經典是佛大智慧的境界所表達的,那是無量義,沒有一個人能夠完完全全的把佛陀的真實義全貌表達出來,從契理的角度是沒有辦法的。但是從契機的角度,每一個不妨站在你的角度,來引導衆生了解這部經。我們講「開方便門,示真實相」,只要你有一個門就能夠進入房間,不一定要把房間全部打壞,其中有一個門就可以進去了。所以說「縱皆不盡盧山真境」,但是「要不失爲各各親見盧山而已」,是這種情況。那這是蕅益大師著作《要解》的一個心情。

  蕅祖的《要解》,如果我們只是這樣讀過去,你也就沒有什麼特別感覺;但是你要是能夠把心靜下來,很虔誠的把蕅益大師的《要解》,特別是前面五重玄義,一次一次的讀誦,你會發覺這裏面的文字不可思議。你一次一次讀誦,真正能夠滅罪,可以把你無量的罪業滅掉,真正能夠開展你的智慧,把你無始劫來的疑根拔掉,所以印光大師贊歎蕅益大師說:「縱令古佛出世,重注此經,亦不高出此矣。」印祖是一個很嚴謹的人,他說:就算是古代的佛陀釋迦牟尼佛出世,重新爲他講的這部經作注解,「亦不高出此矣」,整個義理、整個行持的開展,大概也就是這樣子了。所以這一部《彌陀要解》,我們要花多一點時間慢慢去體會、去品嘗,你再來念這句佛號,那感覺就不一樣了。你過去在念佛的時候,你這一念心跟佛號有很多很多的障礙,總是覺得:怎麼念半天沒有味道?你要把這《彌陀要解》背一背,細心的體驗,你這一念心再跟佛號一接觸,前面的那些烏雲就全部消滅掉,滅除你的罪障。所以我們有些東西都要諸位會背,像這個序就是要背的,下禮拜我們就抽背。那這是講到「序」的情況。好,我們看第二段「解經」,正式的解釋本經,「分二」段:「初五重玄義;二、正解經文」。

  貳、解經 分二:初五重玄義,二正解經文。

  今初。

  貳、解經二

   五重玄義五

  將釋經文五重玄義:

  蕅益大師是天臺宗的學者,他根據天臺宗的家風,在解「釋經」典前先解釋「五重玄義」,這「五重」就是五個層次,用五個層次來解釋,把經典玄妙的道理先表達出來,叫做「五重玄義」。

  釋名二

   總標立題

  第一重是釋題,解釋經題。解釋經題分成二段:「一、總標立題;二、別釋通別」。先看「總標立題」:

  ┌能說┐

  第一釋名。此經以┤  ├人爲名。

  └所說┘

  解釋經題,有人、法、喻叁種的差別。這部「經」完全是人,單人立題。這個人當中,有「能說」的,就是這是誰說的呢?「佛」。這第一個佛是釋迦牟尼佛,他是能說的人。這極樂世界的依正莊嚴是誰介紹的呢?不是阿羅漢、也不是菩薩,他們二個都沒有資格介紹淨土;只有釋迦牟尼佛才有資格、才有條件來明白的介紹淨土。所以這個能說的人是「佛」。那他介紹誰呢?「阿彌陀」,這是所說的佛,他也是佛,是西方的佛。一個是能說,一個是所說,那這個單人立題。這是「總標立題」,再看「別釋通別」:

   別釋通別二

  釋別名叁

   釋佛字

  這個經題有別題跟通題,這個「別」就是別于一切經典的,「佛說阿彌陀」這五個字是不同于其他經典;這個「經」字是通的,任何一部經都叫做經,這是「通」題。我們先看別題,別題當中分成叁段:第一是「佛」,第二是「說」,第叁是「阿彌陀」。先看第一「佛」:

  佛者,此土能說之教主,即釋迦牟尼,乘大悲願力,

  ┌以先覺┐

  ┌┤  ├─┐

  │└覺後覺┘ │

  生五濁惡世─┤  ├者也。

  │┌無法不知┐│

  └┤  ├┘

  └無法不見┘

  這個「佛說阿彌陀經」第一個「佛」字指的是誰呢?「此土能說之教主,即釋迦牟尼。」就是我們娑婆世界的教主,本師釋迦牟尼佛,他老人家不是業力來投胎,他是「乘大悲願力」而來「生五濁惡世」。這個佛是一個什麼樣的境界呢?這當中有叁個功德:第一個站在自覺角度,「以先覺」;第二個「覺後覺」是講覺他;第叁個「無法不知,無法不見」,是覺行圓滿。

  這個佛啊,佛當然是一個萬德莊嚴的境界,有無量無邊的功德,叁昧、神通、陀羅尼,但是他根本的功德,就是他心中那一念光明的智慧。所以我們一般在解釋「佛」,簡要的講什麼是「佛」呢?就是一個徹底覺悟的衆生,就是他心中那一念光明的智慧。因爲無量無邊的功德是從智慧生起的,它是根本,「但得本,不愁末」。所以蕅益大師以這個智慧,來總持佛陀的功德。那這個智慧有叁種:第一個「自覺」。佛陀的智慧,覺悟生命的真相,這當中有叁個層次:第一個,就是先明白業果的道理。我們剛開始接觸佛法,剛開始內心是顛倒的,對于生命「生從何來,死將何去」是不明白的。我們剛開始認識業果的道理,我們就能夠知道「生命相續」,看到了無量生命,原來我們的生命就像這水流一樣,「恒轉如瀑流」,由過去的生命引生現在的生命,由現在的生命這個水流會繼續延生到無量的生命。而這整個生命的變化,是由我們的業力所構成的,這個時候,我們的人生觀就會有變化。一個人最可怕的就是「斷滅見」,人死如燈滅。一般人是這樣的思想,一個人死了以後什麼都消失掉了,生命只是一個偶然。如果我想得到安樂怎麼辦呢?那就即時行樂吧!因爲沒有來生,斷惡修善、皈依叁寶都沒有意義。這個思想會讓很多人造很多很多的罪業。所以我們心中第一道的光明就是明白業果、明白生命的相續、明白業果的相續。我們想追求安樂,我們就要避免去累積罪業,而且要積極的去積集善業。所以我們明白第一個業果的道理以後,由這個道理的攝持,我們就能夠勉強自己,去斷除身口意的惡法,勉強自己去積集善業,因爲爲了追求來世的安樂,這是第一層覺悟。

  第二層,我們從業果當中,還可以再進一步觀察空性,這無我的道理。當我們明白業果以後,雖然慢慢慢慢罪業減少,慢慢慢慢善業增加;但是我們這種自我意識、這個無明在心中活動,人跟人之間接觸就會有得失心,就有比較的心,就使令我們「弟子心不安」。雖然我們積集了再大的善業,總覺得我們被境界這種贊歎、毀謗、得失,這個風一吹的時候,心中還是飄動。所以我們人總是想要進步,想要再追求更精致的安樂,這個時候我們修無我觀,觀察這個生命體,是由五個成分所構成的,是由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識所構成,而每一個成分都剎那剎那生滅,這當中沒有一個常一主宰的我,這是我們的妄想捏造出來的。透過無我觀,我們來修習善法的時候,那完全是一種大悲的願力,就不是以前以自我來斷惡、以自我來修善,而是以願力來修善。這個時候,在這修善的過程當中,是無我、無我所的。這個時候,外在的境界不能障礙你,別人對你的贊歎、毀謗,你的心還是安住,安住在空性。這個時候,你的安樂就不可破壞了;不像前面的「依止善業」,別人一句話就讓你倒下了,很脆弱的,這個安樂是脆弱的。當我們明白第二個空性的道理,這時候我們的安樂就更加的堅固、更加的精妙。

  第叁層,還可以進步,觀察到現前一念的佛性,這個時後我們會生起同體的大悲心,積集更廣大的功德。

  所以說,佛法的覺悟有叁個層次,從業果的道理,到空性無我的道理,到真如佛性的道理,前前是後後的基礎,它有一定的次第。那這樣子完成自我的覺悟,是一種自受用。有這種自我覺悟以後,站在大乘的角度,我們有一分的責任來幫助一切有情,使令他也能夠覺悟。當然佛法也同意你沒有飯我給你飯吃,你生病我帶你去看醫生;但是這樣子不能夠徹底的使令衆生離苦得樂,因爲他痛苦的根源是來自心中的愚癡。你不能更解釋佛法道理給他聽,你給他飯吃、給他錢、給他看醫生,暫時得到安樂;但是終歸來說,他還是會去造業、還是會受苦。所以我們真正幫助衆生,最後就是要爲他說法,使令他也覺悟,「覺後覺」。最後,我們自己從自利利他當中,最後「覺行圓滿」。這個「無法不知,無法不見」,唯獨只有佛陀。前面的自覺、覺他通于阿羅漢、通于菩薩,但是「無法不知、無法不見」只有佛陀。所以你看經論,你問一個阿羅漢,他不敢說他什麼都知道,他知道的他告訴你,他不知道的他就說他不知道。但是你要是問佛陀啊,沒有一件事情他不知道,沒有一件事情,「無法不知、無法不見」,這個是覺行圓滿,唯佛與佛才能夠徹底覺悟。這一段是介紹「佛」字,這個「佛」字主要是指釋迦牟尼佛。看第二個「說」字。

   釋說字

  ┌佛以度生爲懷┐爲說難信法,令究

  說者,悅所懷也┤  ├

  └衆生成佛機熟┘竟脫,故悅也。

  這個「說」,蕅益大師的解釋是「悅所懷也」。這個「悅」指的是心中的歡喜。爲什麼心中歡喜?因爲他「所懷」,滿足心中的願望。我們凡夫的…

《《佛說阿彌陀經要解》講記(淨界法師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