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《佛說阿彌陀經要解》講記(淨界法師)▪P8

  ..續本文上一頁我們的叁業,身口意叁業;所持的是名號。這都不離開一念的心性。「能生、所生」,能生的是信、願、持名叁資糧,所生的是四種淨土。「能贊、所贊」,能贊的是釋迦牟尼佛,所贊的是彌陀的依正莊嚴。這些各式各樣的差別,都是現前一念心性所顯現,「無非實相正印之所印也。」不離開我們現前一念心性,隨順各式各樣的因緣所表現出來。那這一點是偏向于作用。

  這個地方,我們把這一段的大觀念再作一個整理。蕅益大師要我們在了解極樂世界依、正二報之前,先了解到諸法實相。諸法實相的理解,這個現前一念心性,我們可以分成體性跟作用這二個方向。這個古德講一個偈頌說:「法界圓融體,作我一念心;故我一念心,全體即法界。」當我們攝用歸體的時候,是「法界圓融體,作我一念心」,這十法界的各式各樣的差別,當我們攝用歸體的時候,就是我寂而常照、照而常寂的這一念明了的心性。「法界圓融體」它的會歸處,「作我一念心」,就是我這一念心寂照不二的心性,這是無差別的境界。但是我們不是老是安住在無差別,我們有很多很多的造作因緣,所以說「故我一念心,全體即法界」。我們每一個衆生隨順個人的染淨因緣,就創造了很多很多的差別法界,每一個人各式各樣的正報、各式各樣的依報、各式各樣的內心狀態,這個就是因緣上的差別。現在我們所要關心的是它的作用,就是「故我一念心,全體即法界」,這句話怎麼說呢?就是我們一念心性,在唯識學上說它有二個主要功能:第一個它有異熟性,第二個它有等流性。這個異熟性跟等流性,我們可以從十二因緣來觀察。無明緣行,行緣識,識緣名色,名色緣六入,六入緣觸,觸緣受,受緣愛,愛緣取,取緣有,有緣生,生緣老死憂悲苦惱。這十二個因緣的運作,「此生故彼生,此有故彼有」。這句話怎麼說呢?這異熟性跟等流性是說:比如說,我們今天起了一個貪煩惱去造作一個罪業。這個貪煩惱就是無明,這是一個煩惱。當我們這個煩惱一活動,就落入「行」,這是一個業力。你依止貪煩惱去造作身口業的時候,你內心當中會有一種果報體出現──名色、六入、觸,一種生老病死的果報出現,但是這時候還沒有表現出,一種功能,異熟性。那你不斷的造作,數數現行都無慚愧,這個時候它的等流性,「此有故彼有」,在內心當中你一次一次的造作,它累積一次一次的功能,到臨命終時就表現出來,到銅床鐵柱去受果報了。反過來說:你今天忏悔,就是你在這一口氣還沒結束之前,臨命終之前你忏悔了。你忏悔以後,你依止煩惱去造作的這個罪業,惑業苦這個相續,你開始忏悔,當然忏悔還是從煩惱開始下手,你诃責這個煩惱,思惟它的過患,诃責它的煩惱,修不淨觀、修無常觀來對治這個煩惱的相續。哦!這個煩惱不活動了。這個時候你內心的狀態有變化,「無明滅則行滅,行滅則識滅,乃至于生老病死滅」,就是你那一個有得果報力量的業力,就在你心中慢慢慢慢的消失掉了。所以我們講「罪從心起將心忏,心若滅時罪亦亡,心亡罪滅二俱空,是則名爲真忏悔。」說這個罪業,是你一念心的煩惱活動才有;我們沒有煩惱,這個身口所造的不叫罪業;一定要有煩惱的活動。煩惱驅動你的身口去造業力,「罪從心起」,所以說罪業的根源啊,我們講忏悔業障,怎麼會有業障呢?身體跟嘴巴是不會造業的,就是有煩惱的驅動。所以追根究底啊,還是要去找這個對治煩惱,所以「將心忏」。「心若滅時罪亦亡」,你說怎麼知道你這一部分的業被忏清淨了呢?就是你心境相應的時候,你這一念心跟你過去的境界、你所貪愛的境界一接觸,這一部分的煩惱不活動了。你過去心境相應的時候,有這個煩惱;你現在這個煩惱被你調伏了,這個時候「心若滅時罪亦亡」。你過去所累積的這個業力啊,沒有力量了,沒有得果報的力量,因爲這個惡念的相續被你破壞了。「心亡罪滅二俱空,是則名爲真忏悔」,這是真實的忏悔、真實的滅罪。所以說當我們這一部分的煩惱還在,這一部分的業力一定還在。這個觀念就是說:我們祈求臨命終時候往生極樂世界,我們不想在叁界投胎,這個時候我們怎麼知道我們今天的業力是趨向極樂世界呢?就是在你的內心的狀態當中,你的信、願、持名的力量,那個等流力量是強過你對叁界的貪愛。就是說,我們內心有很多很多的勢力,強大的勢力,都有得果報的力量;臨命終的時候,真妄交攻啊,所有的勢力──善的勢力、惡的勢力都現前,各憑本事,看誰的勢力大。這些當然都是你平常栽培的。你要能夠帶業往生,你一定是在佛堂當中,你栽培信、願、持名這個等流性,是所有心的勢力裏面最強大的、最強大的。換句話說,我們想往生極樂世界,除了你栽培信、願、持名以外,你還要對治你叁界的愛取煩惱。否則這二個勢力都很大,如果我們對于叁界貪愛的勢力強大,那就是「強者先牽」,先在叁界得果報了。所以這句話是說明:我們這一念心性,隨著染淨的因緣(當然這個因緣有強弱的不同),舉體作依報、正報各式各樣的因緣,就從心性裏面出現,就這樣出現了。所以說我們在栽培資糧的時候,一方面要栽培信、願、持名,一方面要對治我們叁界的煩惱,忏悔業障,使令叁界這種業力薄弱,使令這個淨土的業力強大,是這個意思。這個就是我們講這一部經的體性。這一段你要了解,你才知道怎麼修行。蕅益大師這一個觀念我們不了解,我們不知道念佛幹什麼!嘴巴念佛,法門沒有往內心的深處去會歸,「口念彌陀心散亂」,你內心對彌陀的歸依沒有生起,你臨命終不可能往生極樂世界。我們講「法界圓融體,作我一念心,故我一念心,全體即法界。」你這一念心根本從來就沒有歸依彌陀,怎麼會變現彌陀的依正莊嚴出來呢?不可能的事情。所以說這個「辨體」是非常重要的。你一定知道:這個世間有很多的果報,有地獄的果報、有餓鬼的果報、有畜生的果報,有極樂世界、有天堂。這件事情是怎麼回事啊?爲什麼他會到極樂世界?爲什麼這個人會到地獄去?這都不是上帝的安排,「故我一念心,全體即法界。」就是你平常栽培什麼樣的心情,你內心當中的狀態,有各式各樣的不同,所以臨命終就各式各樣的業力去投胎。所以我們這一段文,你明白以後,你才知道要怎麼去栽培往生的資糧,從心地上去栽培,是這個意思。這一段有沒有問題?

  我們講禅宗開悟,其實禅宗開悟就是明白這個道理,就是明白「應觀法界性,一切唯心造」,就是明白這個道理叫做開悟,說這個人有資格修行了(呵──)。你不明白「應觀法界性,一切唯心造」啊,你拜佛、持咒、布施、持戒,不能講修行。爲什麼?因爲在生命的本質當中,你要産生生命的增上,一定要先明白道理,「佛者,覺也。」我們講:「人天長夜,宇宙黯暗,誰啓以光明?」如果我們內心當中,不能真實明白「緣起的道理是內心的迷悟」,不能往這個地方會歸,雖然你偶爾也會造一點善業,說這個人他不學佛,他不明白「應觀法界性,一切唯心造」,他也是造善業。沒錯,他會依止這個善業,暫時的到人間、天上得暫時的果報,如果這個善業強的話。但是就著整個生命的增上、這整個大方向呢,沒有一個決定性的力量、沒有一個決定性的力量。這個人一定要等到他接觸佛法,明白這個道理、覺悟了這個道理,這個生命才真實有決定性的變化。因爲你不明白這個道理,你造善業,以後墮落,還是會造惡業,因爲你在隨業飄轉,你想離苦得樂,你根本就不知道怎麼下手。你明白了這個道理以後,雖然我們的進步是緩慢的、累積的,但是你這個大方向知道了,哦!我應該要好好的去消滅我心中的惡念,增長我心中的善念。這個時候對你整個生命的大方向,有決定性的影響。所以一個人,一定要能夠先明白佛法的道理以後,這時候生命才有決定性的變化,應該是這樣子的。

  第四卷

  請大家打開《講義》第六頁。第六頁是講到我們現前一念心性的作用,就是我們動一個念頭,就會有很多很多差別的果報在心中顯現。在淨土當中,我們在內心的修行這一方面,我們要做二件事情:第一個就是要破惡,對治叁界的煩惱,使令我們叁界的業力降低;第二個能夠栽培往生的業力,就是信、願、持名叁種資糧,生善。這二種,一方面破惡,一方面生善。這個破惡,我們要特別注意我們這個念頭,一天當中這種數數現行的念頭,這是很重要的勢力。說這個念頭,你每天都起這個念頭,你一天當中一定會起這個念頭,或者是貪、或者是癡、或者是慢、或者是疑,因爲每個人過去所栽培所熏習而不同;但是你每天要有一種審察的功夫,就是回光反照。就是說,诶,我們每天都有這個念頭出現,你就要注意這個念頭了。就是這個念頭在你心中,已經是一個強大的勢力了,臨命終時會要你的命的就是這個念頭。因爲這種數數現行的念頭,它都是強大的勢力,那是一個熟境界。所以說,我們除了平常每天數數熏習清淨念頭以外,你還要注意去破壞這個惡念的勢力。否則你一方面增長惡勢力,一方面增長善勢力,你善的勢力肯定抵不過你的惡勢力;因爲惡勢力是一個熟境界,我們善的信、願、持名是一個生疏的境界,今生才栽培的,那肯定抵擋不過它。那臨命終的時候,「故我一念心,全體即法界」,臨命終起惡念,那就隨業流轉,全體就是叁惡道的法界。所以說,我們平常要經常反省自己:我今天動了什麼念頭?每天觀察。如果觀察自己每天都經常起這個惡念,那你就要注意了,你就要很認真的面對它。不只是強迫自己不去犯,你要去觀察這個惡念的過患:我爲什麼會在這個地方流轉?爲什麼每一次受生都累積這麼多的老病死的苦惱?就是有這個念頭。這個念頭雖然讓我隨順自己的習氣,暫時得到安樂,譬如刀上的蜂蜜,「不足一餐之美,而有割舌之患」,暫時的安樂,但是使令我長劫的受苦。當你去思惟它的過患,你痛苦的…

《《佛說阿彌陀經要解》講記(淨界法師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