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根源就是由于這個念頭而來。你呵責它,然後對治它,多貪衆生不淨觀、多瞋衆生慈悲觀、多癡衆生因緣觀,佛法很多的法寶,直到這個念頭不再活動爲止,所以這個是很重要的。所以這個地方的「明體」,表面上是講本經極樂世界的依、正莊嚴的體,事實上這個體是十法界的自體,十法界所依止的自體,就是現前一念心性。好,我們看第「叁、明宗」。那這個「宗」分成二段:第「一、統論宗義」,第二、正明經宗。我們看蕅祖的解釋:
明宗二
統論宗義
┌修行要徑──┐
│ │ ┌提綱則衆目張┐
第叁明宗。宗是┼會體樞機 ├也┤ ├
│ │ └挈領則襟袖至┘
└而萬行之綱領┘
──故「體」後應須「辨宗」。
「第叁、明宗」,這個「宗是」一個「修行」的重要途「徑」,就是修行主要的途徑,「宗」就是修行的主要方法。「會體」之「樞機」,契「會」我們這種清淨「體」性的「樞機」,這個「樞機」就是一個重要的關鍵。「而萬行之綱領」,一切修行法門的大綱。這個「綱」是一個大的繩子叫綱,「領」就是衣領,這個萬行的一個綱領。「提網則衆目張,契領則襟袖至。」打漁用的網子,我們把大繩子一提,這個「衆目」(這個目就是小繩子)就能夠順利開張了。「契領」,我們拿一件衣服,把這個領子一拿起來,它的「襟袖」就能夠自然顯現,所以「體後應須辨宗」。這個「宗」主要就是一個修行的方法。
這個事情是這樣子的:前面的體性是現前一念心性,是成就極樂世界功德莊嚴的一個親因緣;但是這個心性怎麼能夠顯現極樂世界依正二報呢?必須有增上緣,有加行。前面是講理論所依止的理性;這個地方就講修行的方法,是假藉什麼樣的因緣才能夠顯現極樂世界?是這個意思。
正明經宗二
略標叁資
「正明經宗」分二段:「略標叁資」跟「廣釋叁資」。先簡略的說明叁資糧的名稱跟相互的關系。
┌信─┐ ┌非信不足啓願。
│ │爲修行│
┌此經以┼願 ├ ┼非願不足導行
│ │ │之宗要│
│ └持名┘ │ ┌不足滿所願
│ └非持名妙行┤
│ └而證所信
│
│ ┌先陳依正─以生信。
│ │
└經中─┼次勸發願─以導行。
│
└次示持名─以徑登不退。
本經當中說:我們要成就極樂世界的功德莊嚴,有叁種的法門:一個是「信」,一個是「願」,第叁個是「持名」,是本經主要的修行方法。爲什麼這樣講呢?因爲「非信不足以啓願」,如果我們對極樂世界的功德沒有信心,我們不相信極樂世界的存在、不相信我們能夠往生,那當然不可能發願、不可能有堅定的願力。沒有堅定的「願」力,我們就不可能去執持名號、不可能去力「行」。沒有力行,那就不能「滿足」我們所發的「願」,也不能「證」我們「所信」,當然就不能往生。不能往生就不能滿願、就不能夠證明我們所相信的事實。這個信、願、持名它是有相互的關系,由信而引生願,由願引生行,由行又增長我們的信願,這是一種相互的增上關系。在本「經」的結構,釋迦牟尼佛介紹本經是「先陳依正」,先講極樂世界依正二報,先講果地的功德,能使令我們「生」起「信」心;講完以後,再「勸」我們「發願」──「衆生聞者,應當發願生彼國土」。佛陀講極樂世界的依正二報幹什麼呢?就是要我們放棄娑婆世界,發願到極樂世界,要我們「發願以導行」。第叁個,怎麼去呢?我已經發願到極樂世界,應該修習什麼資糧呢?不是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進、禅定、智慧的資糧,而是要修習「持名」的資糧,你要不斷的去憶念阿彌陀佛的名號,這是往生的正因,「次示持名,以徑登不退」。本經當中蕅益大師的科判,就是以信、願、持名這叁大科,來總持本經的「正宗分」。這是一個「略標」;再看「廣釋」,「廣」泛的解「釋叁資」糧。先一個「總標」,先「標」出叁資糧的名稱:
廣釋叁資二
總標
┌信自
│
├信他
│
├信因
┌信則┤
│ ├信果
│ │
│ ├信事
│ │
│ └信理
│
│ ┌厭離娑婆
├願則┤
│ └欣求極樂
│
│ ┌執持名號
└行則┤
└一心不亂
這個「信」,蕅祖講得很廣泛、很詳細,有「自他、因果、事理」叁對的差別,這個我們待會再說明。這個「願」呢,蕅益大師這個願有二門:一個是「厭離娑婆」。你要能夠修觀,這個跟修觀有關,修觀來對治對娑婆世界的愛取,使令你內心深處,能夠真實的厭離娑婆世界。看這個娑婆世界──這種別人的風光、榮華富貴的境界,你內心當中不當一回事;你內心當中有這種無常、無我的智慧,能夠觀察娑婆世界這種不淨、苦、無常、無我,真實的厭離娑婆。另一方面「欣求極樂」,你要栽培對極樂世界欣求的心。這個是「願」這一部分。「行則執持名號,一心不亂。」在修行上,本經的修行不講六波羅蜜,是講「執持名號」達到「一心不亂」,這個是本經的行門。這是一個總標,先把信、願、行叁資糧的內涵標出來,這以下就詳細的解釋。
別釋四
釋六信六
先看「信」,有六個信──「信自、信他、信因、信果、信事、信理」。這個「信」的內涵,在唯識學的定義說:這個「信」是「于實德能,深忍樂欲,心凈爲性。」這個信當中所強調的,是要對叁寶的境界。就是對叁寶的「實」,它存在的真實性,這真實有佛陀嗎?真實有法嗎?真的有涅槃嗎?真實有僧嗎?對叁寶的存在性,能夠「深忍」,能夠忍可隨順,你內心當中同意這件事情,叫做「實」,對它的存在性的一種忍可隨順。「德」,對叁寶的功德能夠「樂」,深忍樂欲這個樂,好樂歡喜。說這叁寶有很多的功德,但是我一點都沒有歡喜心,跟我沒關系,那不能講你對叁寶有信心,不能這樣子講。就是你對于叁寶的功德好樂歡喜,叫做「德」。第叁個「能」,你對叁寶的功德,你相信你能夠成就,有一種欲,你有希望成就的一種欲望。你對這種叁寶的功德,你內心當中也可以成就,不是佛陀才有,也不是菩薩才有,這是經過修行有可能性會成就的,叫做「能」,對這種成就的可能性的一種信心。所以說這個一般的信心是對叁寶的實、德、能的深忍樂欲。但是在淨土上來說,它的功德是比較單一、比較專,不是那麼廣泛的攀緣叁寶的境界,它是就著極樂世界依正二報的功德,是針對西方極樂世界依報、正報的功德,對于這種功德的實、德、能,深忍樂欲。這當中有所謂的實、德、能,剛好配這個六信。我們先看它「實」的部分,就是極樂世界的存在性、它真實的存在性,先看信事、信理。這個事理是對于「實」真實的存在。說極樂世界是存在,它存在在哪裏呢?對它存在性的一個信心,有事、有理,我們先看「信事」:
信事
┌只今現前一念不可盡故──┐
┌┤ ├──┐
│└依心所現十方世界亦不可盡┘ │
信事者,深信┤ ├
│ ┌在十萬億土外┐不同莊│
└實有極樂國┤ ├ ┘
└最極清淨莊嚴┘生寓言
──是名信事。
這個「事」指的是緣起的事相。我們這一念心有各式各樣的業力,這個業力的熏習,有各式各樣的差別,有地獄的法界、餓鬼法界、畜生法界、天的法界,這個事相叫做「事」。我們在事相上要深信:我們「現前一念不可盡故」,隨著這一念內「心」的染淨,就顯「現十方世界」,也是各式各樣的差別。這個意思就是說:我們在因緣的事相要相信「實有極樂國土」,真實有那麼一個國土,這個國土是在「十萬億土外」,而且是「最極清淨莊嚴」,這個國土「不」是「莊生」的「寓言」,不是莊子所說那些捏造的寓言故事,「是名信事」。這是在破除我們執理廢事。不像禅宗,禅宗的大德他也讀《阿彌陀經》,但是他解釋極樂世界依正二報,他說:其實沒有極樂世界存在。沒有極樂世界,那佛陀在《阿彌陀經》講極樂世界有七寶池、八功德水,這怎麼說呢?禅宗說:這是怎麼一回事呢?因爲你一念心清淨,就是極樂世界,當下就是極樂世界;你一念心染汙,你就是回到十萬億佛土,又回到娑婆世界。說極樂世界跟娑婆世界是一念心迷悟所安立的,沒有一個真實的極樂世界,極樂世界只是一個表法。當然理上講這樣是對的,但是這叫執理廢事。你不能否定真實有一個阿彌陀佛,他真實發了願,而真實積功累德,創造了這個極樂世界,這個不容許否定。釋迦牟尼佛在經上說:「爾時佛告長老舍利弗: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,有世界名曰極樂,其土有佛號阿彌陀,今現在說法。」就是在事相上,我們要真實的相信──真實有這麼一個世界存在,就像我們相信有真實的地獄存在一樣,這個叫做「信事」。所以說,極樂世界的存在,在事相上是在十萬億土外,這是我們要相信的。第二個「信理」:
信理二
明心性無外
「信理」有二段,「明心無外」,先看第一段:
十萬億土實不出我今
┌ ┐
│現前介爾一念心外 │
信理者,深信┤ ├─┐
│以吾現前一念心性 │ │
└ ─┘ │
實無外故。 │
在「理」性上的相信,我們相「信」這個「十萬億土」外的極樂世界,它也不出我「現前一念」的明了「心」之外。爲什麼?因爲我們一念寂而常照、照而常寂的心,是周遍法界的。「實無外故」,離開我這一念心,沒有萬法可得。這個事情是這樣子的:從作用上,我們這一念心的業力,我們有五戒、十善的因緣,使令我們現在變成一個人的五蘊,我們所受用的這種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、法都是人的果報;其他的果報就隱沒不明顯,其他的九法界不明顯。但是沒有顯現不表示不存在,就像我們燈光有十個…
《《佛說阿彌陀經要解》講記(淨界法師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