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到「能」,我們是依止什麼能力,而能夠成就淨土的功德?這當中主要有二種力量:一個是自力,一個是他力。先看「信自」:
信自
┌本非肉團,亦非緣影。┐
│ │
┌我現前一念之心┼豎無初後,橫絕邊涯。┼┐
│ │ ││
│ └終日隨緣,終日不變。┘│
│ │
信自者│┌十方虛空┐ │
┼┤ ├元我一念心中所現物────┼
,信 │└微塵國土┘ │
│ │
│ ┌雖昏迷倒惑┐ │
└我┤ ├決定得生自心本具極樂─┘
└茍一念回心┘
──更無疑慮,是名信自。
這個「自」是指我們內在的心性,我們每一個人內在的心性,對這樣的一種心性要生起「信」心。這當中分成叁段:第一段是一個總標。「我現前一念之心」,就是現前我們每一個人能夠見聞覺知的這一個明了的心性,「本非肉團,亦非緣影」。這是簡別我們這一念明了心,它不是「肉團」,這個「肉團」我們一般說是心髒,我們這個心髒它是一個色法,地水火風所成的色法,它沒有明了的功能,這個不是心髒。「亦非緣影」,這個「緣影」是出自《楞嚴經》。佛陀說:我們凡夫,以這個「緣影」爲心,這是錯誤的。這個「緣影」是指我們五塵落謝的影像。我們眼睛看到境界,這個時候落到心中的影像,一個色塵的影像;乃至耳根聽到聲音,這個聲音的影像也會落入我們心中。這種影像,它本身是一個所緣境,它不是一個能緣的明了性。一般我們都會以這個所緣境爲心,這就是心隨境轉的意思了。所以這個地方,蕅益大師簡別我們這一念心,不是外在謝落的影像,這個也是沒有明了功能。這二個(肉團、緣影)是把它簡別出來,二個色法,一個是粗的色法,一個是細的色法。以下二段是肯定的。那既然不是肉團、也不是緣影,我們這一念心是一個什麼樣的相貌呢?「豎無初後,橫絕邊涯。」這是它的「量」。從時間上來說,我們這一念心是無始無終的。在經論上說:我們這一念心,「恒轉如瀑流」,無量無邊的水流,從過去的水流流到今生,從今生流到盡未來際,從凡夫到聖人、到成佛。看《法華經》的意思:我們成佛以後,佛陀安住在大般涅槃中是有明了性的,那個心性還在,只是轉染成淨而已,那個明了性並沒有斷滅。所以我們這一念心是一種無量無邊的一種生命現象,沒有「初」也、沒有「後」,無始無終。從空間上來說,「橫絕邊涯」,它周遍法界,在這個十法界當中是無障礙的。在經論上說:釋迦牟尼佛的那一念明了性,整個無量無邊的法界當中,哪一個法界的哪一個角落下幾滴雨,佛陀都能夠如實的了知。可見佛陀的心性是遍滿的,否則他的明了性怎麼知到哪一個角落下幾滴雨呢?我們凡夫有我執、法執,使令我們明了的功能受到限製,這就有障礙了──煩惱障、業障、報障。這個地方指的是我們本來面目。「豎無初後,橫絕邊涯」,這個是指它的「量」。這以下是講它的「本質」,這個質呢?「終日隨緣,終日不變。」從作用上來說,它隨染淨的因緣,能夠造善造惡;從體性上來說,「終日不變」,它的體性依舊是清淨本然。這個是一方面隨緣而不變,一方面不變而隨緣。這一小段是先把我們這一念心的相貌說出來,以下二段是各別解釋。第二段是講它的隨緣義,講它的作用。「十方虛空微塵國土,元我一念心中所現物。」這個十法界的國土,不是上帝安排的,是我們這一念染淨的心所變現的,說「是心作佛,是心是佛」。我們這一念心,不斷的去憶念佛的功德,我們這一念心就顯現佛菩薩的莊嚴;我們這一念心經常起貪瞋的煩惱,我們這一念心就顯現地獄法界的刀山油鍋。這十法界都是一念染淨的心所顯現的。這是約作用。第叁段是主題──它的體性,它不變的體性。「我雖昏迷倒惑,苟一念回心,決定得生自心本具極樂,更無疑慮,是名信自。」這個地方蕅益大師所要表達的是第叁段,這個「信自」。說:我無始劫來依止無明妄想,造了很多很多生死的罪業,「昏迷倒惑」,一個顛倒的境界。但是,如果我能夠不斷的栽培信、願、持名,在臨終的時候,「一念」的「回心」,在臨命終的時候能夠「心不貪戀、意不顛倒、正念分明」,就在這個臨終的寂靜心中,把我的信、願、持名叁種功德現出來,這樣子,「決定得生自心本具極樂,更無疑慮,是名信自。」這一個觀念,對于我們帶業往生是一個很重要的觀念。
這個事情是這樣子的:我們凡夫無始劫來的思考,這一念的思考,有這個無明,唯識學說:我們這一念一動,就有無明,就有我執、法執這個自性執。我們總認爲我們過去所造作的善業、惡業都是有真實性的。有真實性的時候,就使令我們揮之不去啊。換句話說,當我們想到我們無始劫來所造的業力,就像虛空一樣廣大的時候,我們內心就驚怖,就使令我們不敢承當──我能夠跟彌陀感應道交,不敢承當。就像印光大師《文鈔》裏面講一個居士,這是一個年紀大的老居士,他說:師父啊!我年輕的時候,糊裏糊塗造了很多的罪業,老來以後,遇到淨土法門,雖然我現在真正改過自新,不斷的老實念佛;但是,我總是覺得我的佛號沒有念好,自己感到不能往生,非常恐怖啊。印光大師回信的時候就诃責他說:什麼叫做這個佛號沒有念好?什麼叫做念好?印光大師又說:念佛法門可貴的是一種直下承當。如果你認爲你佛號沒有念好,(他說:五逆十惡的衆生,他平常根本就沒有念佛。這五逆十惡的衆生,他臨命終時候才遇到善知識,開顯淨土法門,臨終才開始念佛,從開始念佛算起,具足十念,然後彌陀的蓮花就現前。)他說:什麼叫做把佛號念好?所以印光大師就诃責他說:你不能往生,並不是佛號沒有念好,而是你一念的疑根。我們總會認爲這個罪業是真實的,所以這個地方就是強調:我們應該要觀察「何其自性,本自清淨」。所謂「本自清淨」是說:罪性本空。這個「何其自性,本自清淨」,這一句話,我們在修止觀的時候,是很有力量的一句話,非常有力量。我們面對妄想現前的時候、面對煩惱現前的時候,它要障礙我們的時候,我們如果對「何其自性,本自清淨」這句話有理解的話,那這句話的力量太大了、太大了。所以這個意思就是說:我們今天不能夠往生,並不是煩惱跟業力的障礙,而是我們自己的一念懷疑,懷疑煩惱會障礙我們、罪業會障礙我們、煩惱會真實的染汙我。
所以說這個地方就是說,我們應該肯定:「我雖昏迷倒惑」,我無量劫來起了很多的妄想、造了很多生死罪業,但是我現在已經至誠的忏悔了,這些罪業事實上從本性來觀察,它都沒有染汙我們這一念的清淨心,沒有染汙,它只是如夢如幻的存在。所以當我臨命終的時候,一念的回轉心意,一念的正念分明,信、願、持名,這個時候「決定」能夠往生我「自心本具」的「極樂」世界,「更無疑慮,是名信自」。是對于內在自性清淨心的一種肯定、一種信心,這就這個罪業是不能染汙我們的清淨心。我們這一念清淨心的力量很大的,它具足無量無邊的功德莊嚴。這個是一種「信自」,再看第二個「信他」:
信他
┌釋迦如來─決無诳語┐
信他者│ │┌隨順諸佛真實教誨┐
┼彌陀世尊─決無虛願┼┤ ├
,信 │ │└決志求生更無疑惑┘
│六方諸佛 │
└ ─決無二言┘
廣長舌
──是名「信他」。
這個「他」指的是諸佛的功德,諸佛的教誨、諸佛的功德。這當中提出叁段:第一段,講本師釋迦如來。「釋迦如來決無诳語」,釋迦牟尼佛在淨土叁經當中,所介紹的淨土因果,極樂世界的果地功德、因地修行,這件事情是「決無诳語」的。《金剛經》上說:佛陀是「真實語者,不诳語者,不異語者。」換句話說,佛陀在說話,他的情況是一種現量的境界,是一種不增不減的境界。佛陀說話的內容,跟他所見聞覺知的,是不增,他不會增加一點點,他如實的見聞,就如是的說;他也不會減少一點。這個是決無诳語,佛陀是真實的如實了知,也真實的如實的宣說,這是我們應要深信的。
第, 二個「彌陀世尊決無虛願」,這句話是「信他」的重點,彌陀的大願力。我們講影響我們的果報,有二種力量:一個是業力,業力不可思議;第二個是願力,願力不可思議。
我們凡夫一般沒有福慧資糧的人,我們所發的願是沒有力量的,虛願。比如說我們外出遇到下雨,下雨給我們很多的不方便,我們會咒願說:從現在開始不可以下雨。但是還是繼續下雨。因爲我們內心當中,沒有六波羅蜜的資糧,所以這個願力沒有力量,虛願。我們雖如此的希望,但是不能實現。但是有福德資糧的人那就不同了。我看玄奘大師的《大唐西域記》裏面說:玄奘大師到印度取經候,到了一個大國家去,那個國家的國王,他很歡喜修布施,深信叁寶。他在位叁十幾年,他在位,每隔五年,就做一個無遮的供僧大會。他把他所有的財産,除了身上一件內衣、褲子以外,全部的財産都布施給叁寶,五年做一次布施。然後慢慢慢慢的,這些大臣、子民再慢慢慢慢供養他東西、供養他杯子、供養他衣服、床座、臥具,慢慢慢慢再收回來,他每五年要做一次全部的布施。到了晚年的時候,在第六次的布施,他想:這次大概是最後一次的布施。他把他所有的錢財全部變賣,除了一件薄薄的衣服以外,他蓋了一間寺廟供養給叁寶。這一天他請了很多出家人來參觀,爲這間寺廟開光。因爲他在位的時候非常護持叁寶,引起外道的譏嫌,外道私底下就放火,這個火就把這間寺廟燒起來。這個時候,這個老國王一看到寺廟被火燒,他一緊張:唉呀!這是我這幾年來的積蓄啊!他馬上跪下去咒願,他說:願我多生多劫所修的福報一時現前,用這個福報力把這個火消滅掉。果然這個火就停下來了。(呵──)可見有福報的人講話算數。…
《《佛說阿彌陀經要解》講記(淨界法師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