└較彼┤ ├ ┘
└生生不退,始可期于佛階┘同日語矣
┌宗┐
──┤ ├之士,如何勿思?
└教┘
這一段是蕅益大師把它作一個總結。前面所說極樂世界的功德力用呢,有往生四土、圓證叁不退。這種功德「力用」,是「千經萬論所未曾有」。爲什麼呢?因爲極樂世界的凡聖同居土,那些人天的境界,你說他是凡夫,但是他的果報受用四土,他也能夠受用實相莊嚴土「一爲無量、無量爲一」的境界,他內心當中也圓證叁不退。但是你說他是聖人,他又沒有斷煩惱!所以極樂世界很難判教。你說他是凡夫,他又受用四土、圓證叁不退;你說他是聖人,他又未斷煩惱。所以蕅益大師在後面說:極樂世界雖然是叁根普被,它所加被的衆生,上至文殊、普賢,下至五逆、十惡,四土的衆生都攝受了。但是極樂世界的殊勝是在凡聖同居土,特別的殊勝。這個是「千經萬論」十方佛土所沒有的。這樣子跟我們娑婆世界的修行來比較,「較比頓悟正因,僅爲出塵階漸。生生不退,始可期于佛階。」你在娑婆世界憑自力的法門,你不仰仗外在環境的攝受,你剛開始要頓悟正因、要明白佛性的道理,你要能夠在你這一念雜七雜八的心中,找出原來你這一念心的本性是清淨的,這要費很多很多的時間。這在經論當中,就要下「十年寒窗」的時間,才能夠明白這個道理。但是這樣子「僅爲出塵階漸」,這個只是你修行的基礎。所以蕅益大師說:明白佛性,就表示你有資格修行而已。應該怎麼辦呢?「生生不退,始可期于佛階者。」你生生世世都不能出差錯,才保證你能夠直趨于佛道。只要一出差錯,只要你一到叁惡道去,那不得了。你得到叁惡道的果報,那特別愚癡,出來以後,你的善根那影響很大,那個遮障,這太陽當中,一層厚厚的雲層把你遮住了。所以你要生生世世不退,才能夠直趨于佛道的。這樣一比較起來,實在是「不可同日」而「語矣」。「宗教」的修行人,你爲什麼不想一想啊,爲什麼不想一想!
這事情是這樣子的:就是我們凡夫啊,也不能到涅槃去,有這個集谛,有集谛就招感苦谛,有這個業力就不能到涅槃去。不能到涅槃去,只好流轉。蕅益大師的意思是說:我們還沒有到涅槃之前,這個流轉生死不是唯一的選擇。就是說我們一個學佛的人,我們相信有來生,是的。你來生有二個選擇:第一個,你選擇繼續流轉,反正隨業流轉,我們是什麼業力,我善業就到人天流轉,惡業到叁惡道流轉,管它去的,隨業流轉,這是第一個。第二個,你靜下來思考一下:你下輩子要去哪裏?「流轉叁界中,何處是依怙?」這件事情你應該稍微考慮一下,你下輩子要去哪裏?如果你選擇淨土帶業往生,那有二個好處:第一個往生四土,你在那個地「無有衆苦,但受諸樂」,有這四土的安樂境界;第二個能夠圓證叁不退,這種安樂當中,念念之間能夠增長無上菩提。所以蕅益大師說:「宗教之士,如何勿思!」你應該爲你未來的生命,好好的想一想,作出一個明確的抉擇,是這個意思。好,前面是講「五重玄義」的第四科「明力用」,講到本經的力用,往生不退。看第五段「明教相」:
明教相
第五、明教相
┌大乘菩薩藏攝──────┐
│ │ ┌末法多障有情
此┤ ├能令┤
│ ┌無問自說────┐│ └依斯徑登不退
└又是┤ ├┘
└徹底大慈之所加持┘
第「五」的「教相」是「大乘菩薩藏攝」;「又是無問自說」,本經是無問自說,是佛陀「徹底」的「大慈」悲心「所加持」的,「能」夠使「令末法多障有情,依」此法門,能夠「徑登不退」,在一生當中成就叁不退轉。
故當來經法滅盡,特留此┌阿伽陀藥,萬病總持
┤
經住世百年,廣度含識 └絕待圓融,不可思議
「當來經法滅盡」的時候,所有的經典滅掉了,佛陀獨「留此」阿彌陀「經」,在這個末法業障深重的凡夫當中,「住世百年,廣度含識」。贊歎這部經的修行法門,是「阿伽陀藥,萬病總持,絕待圓融,不可思議。」所以作一個總結:
┌華嚴奧藏,法華秘髓┐
│ │皆不出於此矣。欲廣歎述,
┼一切諸佛之心要 ├
│ │窮劫莫盡。智者自當知之。
└菩薩萬行之司南──┘
───一、「五重玄義」竟
本經是二部經的和合,一部是《華嚴經》,一個是《法華經》。所以我們進入主題的時候,我們會發覺:在本經當中,有一種是講到佛菩薩的功德,一個所緣境,講到念佛一個所緣,就「華嚴」。萬善爲華,萬德爲果,這無量無邊的華,來莊嚴無量無邊的果地莊嚴,它那個依報、正報的莊嚴,這個《華嚴經》的境界。第二「法華」,《法華經》是講心力不可思議,講自性功德力。就是我們在念佛的時候,這當中有二個主要的內涵:一個是能念的心,「何其自性,本自清淨;何其自性,本自具足。」《法華經》偏重在心性的探討。其次,我們所念的名號功德不可思議,這句佛號總持極樂世界所有依正莊嚴的功德,這叫《華嚴經》的境界。可以說「一切諸佛之心要」,一切「菩薩萬行」的指「南」,都「不出于此矣」。自利利他,不離開信、願、持名。「欲廣歎述,窮劫莫盡。」有「智」慧的人,你應該可以明白的。這是講到「五重玄義」的內涵。大家有沒有問題?
問:
答:他這個常寂光土是分證。它是這樣子,成佛啊,爲什麼極樂世界不能成佛?《法華經》講:成佛主要有二個:一個是成就法身佛,一個是成就應化身佛。以成就法身佛這一部分來說,極樂世界它有資格成就法身佛,初地就成就法身佛。但是應身佛就要等待因緣。如果你這個人在叁界已經流轉很久了,已經跟很多很多人都結下善根,而你這些眷屬的善根都成熟了,那你也很快能夠成就應身佛,你很可能就到哪一個國土,剛好是你的眷屬的善根成熟,你就在那個地方示現八相成道,初地就有這種能力。這個成就應身佛要有因緣,如果你今生還是一個五逆、十惡的衆生,仰仗一點大乘的善根,臨終蒙佛開示到極樂世界。到極樂世界的心情,你也不急著跟衆生結緣,一直在那個地方待到等覺菩薩,那你要成就應化身就慢了(呵──),就比較慢了。你一定要回入娑婆度有情,來到娑婆世界,你還不能成就應化身的。幹什麼呢?來做他的兒子、做他的父親,「應以何身得度者,即現何身而爲說法」,令他解脫。你要成熟衆生、莊嚴淨土,跟衆生結緣。因爲你成就佛身,那是特別尊貴,你可想而知。你在這個娑婆世界示現佛身,結果你說法沒有人來聽(呵──),這是一個什麼境界啊!沒有人做你的弟子,你看,「一佛出世,千佛護持」。因爲你根本就沒有成就這種眷屬的因緣,不能示現成佛的,你只能夠現菩薩身、現凡夫身。所以成就應化身的因緣要很特別,每一期每一期的應化身都有他的因緣。釋迦牟尼佛來娑婆世界示現八千次,每一次的因緣都不同,每一次的名號都不同。所以,如果說在極樂世界成就法身佛,那不難。我們看前面的上品,有些人叁七日、一七日就成就初地了。但是成就應化身,當然你應化身不能在極樂世界就應化,一個地方只能一個佛,二個佛那聽誰的呢?你到極樂世界,你做二件事情,一般來說,這個法身菩薩他是上求、下化同時做,他同時候能夠親近十方諸佛,同時候能夠從本垂迹,到十方世界廣度有緣的衆生,跟衆生結緣。一方面使令衆生善根成熟,成熟衆生;一方面累積他未來成佛的淨土。成佛衆生、莊嚴淨土,做二件事情。不過那個時候,法身菩薩跟我們現在苦苦惱惱的境界,那就不一樣了。那是有方便力,有般若波羅蜜的力量在攝持你,任何境界都不能障礙你,不能使你退轉。所以龍樹菩薩說:這個凡夫菩薩求生淨土有一個困難,就像一只小象。小象有這個毒箭,凡夫的境界,不是愛就是恨,愛恨的毒箭七射八射,就把這個象給射死了(呵──),退轉了。你要是成就初地菩薩,六牙白象,毒箭所不能射,就有這種力量。所以蕅益大師就勸我們說:這個「宗教之士,如何勿思?」身爲一個凡夫的修行人,對于未來的前途,應該要好好的想一想,好好的想一想。好,我們今天就講到這裏。向下文長,付在來日,回向。
第十叁卷
《佛說阿彌陀經》,諸位法師、諸位同學,阿彌陀佛!(阿彌陀佛!)請大家打開《講義》第十四頁:
二、正解經文叁
蕅益大師解釋本經,分成二部分:第一部分是「五重玄義」,第二部分是「正解經文」。「五重玄義」當中講到了「名、體、宗、用、教」,用五層玄妙的義理,來解釋本經。這當中值得我們注意的是「體、宗、用」。這個「體」,就是本經當中講到差別現象的理體,這個「體」是指現前一念心性。具足來說,現前一念心性不但是本經的理體,它也是十法界染淨差別的理體。古德有一句話說:「法界圓融體,作我一念心,故我一念心,全體即法界。」當我們攝用歸體來觀察的時候,是「法界圓融體,作我一念心」。就是說從攝用歸體的角度來說,這個十法界的染淨因果,都是依止現前一念「寂而常照,照而常寂」的心性,這個明了的心性。這種心性,從體性上來說是無差別的,它是一個明了而寂靜的功能。但是當我們起作用的時候,「故我一念心,全體即法界」,它就隨順染淨的因緣,就創造了十法界的差別果報。從這個體性當中,就會開展出所謂的「宗」跟「用」。就是說我們依止一念心性,去信、願、持名,也就依止一念心性,念念之間創造極樂世界的功德莊嚴,所謂的往生不退。這個就是在「五重玄義」當中所講的這一些基本觀念,講到一心創造十法界的因果。不過從因果的角度來說,本經所強調的是一種清淨的因果,是一個淨土的因果,偏重在淨土的因果。
這以下我們「正解經文」,正式的解釋經文的內容。解釋經文之前,蕅益大師有一段的開示,說明他作科判的一種理由,…
《《佛說阿彌陀經要解》講記(淨界法師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