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佛才能夠得生。這個事情是這樣子的:淨土法門它是一個他力法門,不是我們自己的功德去莊嚴淨土的。所以說不管你修多大的功德,你等覺菩薩能夠積集無量無邊的資糧,但是你要到淨土去,你一定要念彌陀的名號,或者是觀想、觀像。換句話說,往生淨土是在于感應道交,不是你自己的力量去的。所以「淨土」的「諸善聚會」,它一定是有一個共同的相貌,是從「念佛叁昧得生」。這當中講一個譬喻:「如種瓜得瓜,種豆得豆。亦如影必隨形,響必應聲;決無虛棄,是名信果。」這二句話有一點差別,這「如種瓜得瓜,種豆得豆」,我們種瓜不可能馬上得瓜,一定先有種子的栽培,才後生芽、開花,最後結果,所以這個種瓜得瓜、種豆得豆是約異熟果來說。就是我們平常念阿彌陀佛,雖然不能馬上往生,但是已經念念在栽培往生的一個因種,這個是約異熟。就是我們平常念佛,到臨終的時候,才花開見佛,才往生,這第一個是約臨終來說。
第二個「亦如影必隨形,響必應聲」,這個是約平常。就是說我們平常念阿彌陀佛,雖然沒有馬上到極樂世界,但是念念之間,已經成就極樂世界的功德莊嚴。這個當下的成就……,比如說我們看有些人有神通,有神通的人,你造了極大的罪業跟極大的善業,他看你的相貌就知道不同。哦!你最近積集一個很大的陰德。可見得我們造了業力以後,在心中會存一種影像,要不然他怎麼看得出來呢?所以我們一個念阿彌陀佛的人,我們平常念念之間,已經成就了這個因種,雖然這個果報是臨命終才顯現;但是它的成就,卻是你平常在佛堂的時候,念念成就的。這是「影必隨形,響必聲應」,這是約平常的成就;那「種瓜得瓜,種豆得豆」,是約臨命終的顯現來說。這個叫做「信果」。這個因果有各式各樣的因果,不過念阿彌陀佛的因果,它特別就是:它是一個他力法門、他力法門。我們上學期上《小止觀》,講到善根發相。說我們修不淨觀、或者修因緣觀、或者修念佛觀,這五停心觀的所緣境不同;但是我們要入叁昧,要到初禅之前,它會有一些相貌出現。比如說你修不淨,修不淨觀時,你會在定中出現一些屍體,你要得到禅定之前,你會看到很多屍體,有老鷹、禿鷹來吃這些肉。哦!你這個善根發相,你就是准備要得初禅了。這各式各樣的所緣境,有各式各樣的相貌。念佛叁昧,它要得這個叁昧之前,一定會先見佛、見華、見光,而且這個念佛叁昧在《小止觀》上說:你修念佛叁昧的人,以佛菩薩爲所緣境,你從定中出來,你的相貌會有所不同──光明巍巍,人天愛敬。但是你修不淨觀就沒有這種功德,你修不淨觀出來,你的長相就跟你平常一樣。(哈──)但是你一個念佛念得好的人,他雖然還沒有往生極樂世界,你看他的相貌就不一樣,看這個人就是有大資糧的境界,光明巍巍,人天愛敬。因爲這個佛號那還得了,那是一個萬德洪名,這個清珠投于濁水,濁水不得不清。這個萬德洪名經常在你的心中運作,你的心中沒有香氣,都變成有香氣了,所以這叫花報。所以在所有的所緣境當中,如果我們以凡夫的五蘊這種雜染爲所緣境,那你沒有成就叁昧之前,你跟平常的人看起來是一樣的;但是你要是以佛菩薩爲所緣境,這種感應道交的法門,你還沒有正式成就功德之前,你的福報力、那個資糧就不同了,人天愛敬。所以說,我們說這個因果同時,「影必隨形,響必應聲」,當下的,有形體的當下就有影子,有聲音的當下就有響聲,不必等到臨命終。所以這個淨土法門的因果是當下就成就的。所以我們看很多念佛的人,真正念得好的人,你一看就知道這個人不同,他的相貌就不一樣。因爲萬德洪名在他的心中不斷的運轉,他的心是阿彌陀佛的功德,他看起來就不一樣。當然這只是花報,正式的果報在淨土。
我曾聽過很多老和尚說:你要蓋廟,這個蓋廟很不容易,要花很多錢,現在臺灣蓋一座廟一千萬以上。我們哪有那麼大的福報力,去招感那麼多的信徒呢?除非你是顯一些神通、作怪。說你要老老實實的蓋廟,那怎麼辦呢?你這個道場打佛七、打長期的佛七,這個廟一定蓋得起來。這個是事實。說你想蓋廟,你不想作怪,你就整天打佛七,你這個廟一定蓋得起來。這個萬德洪名不可思議!所以我們在這個「德」上,信因、信果。我們相信:這一句佛號,能夠使令我們現生業障消除、福慧增長,使令我們臨命終蒙佛接引,往生西方,這是因果的隨順相應。這是對因果一種功德的信心。這個地方有沒有問題?這個「自他」的內涵比較多一點,我們下次再講。有問題可以提出來討論。
問:叁昧的意義?
答:這個「叁昧」翻成中文叫「等持」,就是「平等持心,于一境轉」。就是你這一念心對于所緣境,它是平等的攝持這一念心。「平等」的意思就是它不昏沈,這昏沈就不平等,昏沈的話這個心太沈沒了、太低了;它也不掉舉,掉舉也不平等,掉舉的心就太高了。它的心是平等的攝持這一念心,不昏沈、不掉舉。「于一境轉」,在一個境界裏面相續的運轉,這就是叁昧。它也不是一個很高的境界。善導大師說:臨命終時候的一心不亂有二個條件:第一個無間念,就是你佛號念念之間,中間沒有夾雜妄想,這個十念往生就是無間念,一句佛號接一個佛號,中間沒有叁界愛取的妄想摻在裏面,無間念;第二個無後念,就是這個佛號以後,沒有再起其他的妄想,就是念佛念到最後跟彌陀感應道交,後面沒有生起其他妄想:就是無間念、無後念。善導大師講這一個譬喻很容易了解,這個就是一心不亂。在臨命終的時候,你念佛達到無間念、無後念,這樣子也可以說是念佛叁昧,這個時候心中是不昏沈、也不掉舉。就是要正念分明,那個佛號要很清楚分明。所以臨命終時候,我們絕對不能打碼啡,那種止痛劑都不能打。如果你有一點點疼痛,可以忍耐一下,專心在佛號上「專一安住、相續安住」。你若打止痛劑,這個止痛劑一打下去,整個人就混沌,念佛念起來就不清楚,不容易感應道交。所以臨命終的時候,不能注射這個止痛劑的。
問:
答:什麼叫感應道交呢?能應的是彌陀的大悲心,彌陀的大悲心是能應,衆生的信、願、持名是能感。這個感應道交就是我們凡夫的心跟彌陀的心,二個道路相接觸了,叫做感應道交。如果彌陀不是存在我們的心中,彌陀是我們心外的佛,離開我們這一念心以外,有一個獨立自主的體性是佛陀,他跟我們內心沒有關系,那你一定沒有辦法感應道交,你怎麼加行都沒有辦法感應道交。你整天晝夜彌陀十萬,還是不能感應道交。因爲他跟你沒有關系!如果彌陀是存在我們心外有一個獨立自主的體性,你怎麼感應道交呢?你的修行都是你心中的運轉,他是在你心外,那這個因果不相符合。一定是彌陀的心跟我們的心從體性來說是不二的,才能夠解釋感應道交。所以唯識學它不能解釋感應道交,阿賴耶緣起不能感應道交,一定是真如緣起。
問:
答:「真應不二」在第五頁,這個真身就是佛陀的真身,佛陀的真身是講報身,應是應化身。功德報身當然是無量光明、無量相好,是現給地上菩薩的受用。這個應化身是叁十二相、八十種好,是給凡夫看的。這是因緣的不同,但是會歸到體性來說,是不二,他們都是寂而常照、照而常寂的一念心所顯現,所以攝用歸體的話還是不二。
問:
答:這個事理,這個「事」是指事相,這個「理」是一心,現前一念心性,這個事相不離開一心,一心也不離開事相,是這個意思。
問:
答:也可以這樣講,因爲事相的東西它是無常生滅,所以它是妄的,也可以這樣講。
問:
答:心若滅時罪亦亡就是說……
當然我們有各式各樣的心、各式各樣的煩惱,就有各式各樣的罪業。我們在忏悔的時候,我們怎麼知道這一方面的業已經消滅了呢?就是你這一方面惡念的相續心,已經不再活動了。就是你過去心境相應的時候起這個煩惱,但這個煩惱已經被你對治掉了。當然這個對治不能只是修止,一定是要有理觀,要有四念處的理觀──不淨、苦、無常、無我這種理觀。經過你的理觀以後,把這個煩惱消滅了,那這個煩惱所相應的罪業就不能得果報了。不能得果報的意思,從唯識學上來說,叫做不增長業。除非你以後再去增長它的勢力,否則它沒有得果報的力量,它沒有力量,就帶業往生了。說一個帶業往生的人,他的相貌,說這個人淨業成就,他看這個娑婆世界是完全沒有價值的。他一心歸命極樂世界,這個人看到國王、看到乞丐,在他心中是一樣的,那都是苦惱的境界。他對叁界愛取的欲望,完全是淡薄了,這個人看得出來是淨業成就了。所以這個人的樹啊,他平常經常的修止修觀,這棵樹經常往西方極樂世界的方向開展,他隨時把它砍斷,這棵樹就隨時往西方的方向倒下去,沒有第二個方向,這叫信願具足,這個人信願具足了。不過這個都是要有觀的。如果你一路修止,那這不行的,那這個只是人天福報而已。好,我們今天講到這個地方。向下文長,付在來日,回向。
第五卷
《佛說阿彌陀經》,諸位法師、諸位同學,阿彌陀佛!(阿彌陀佛!)請大家打開《講義》第八頁。
這一段是說明本經的宗旨,本經的宗旨是信、願、持名叁種資糧。這一科我們先講「信」。這個「信」的內涵是說:「于實德能,深忍樂欲,心凈爲性。對治不信,樂善爲業。」這個「信」,它本來所面對的境界是一個廣大的叁寶境界,是一個十方常住叁寶的境界。但是在淨土當中這個「信」,是單單就西方淨土的依正莊嚴來說。換句話說,這個淨土的信心是說:我們這一念心,去面對淨土的依正莊嚴,我們對于這種淨土依正莊嚴它的「實德能」,它的一種真實性、功德性,以及它的成就性,能夠「深忍樂欲」。根據這個「實德能」的「深忍樂欲」,蕅益大師開出了六信。前面的因、果、事、理四個信,我們已經講過了,現在看自、他。這個是講…
《《佛說阿彌陀經要解》講記(淨界法師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