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,把我们内心的颠倒给拔除,我们总认为五欲是快乐的,诸天的五欲是快乐的,我们要用无常观来破它。这个就是所谓的决定心,要发起决定的往生的心。好,我们再看:
丁二、执持名号。分二:初、静中修。二、历缘对境修。
戊一、静中修。分三:初、正示念佛方法。二、善识对治 除障;三、回向。今 初。
先讲念佛的方法,再讲到念佛的时候,有障碍怎么对治,最后再讲回向的方法。看第一个,今初,正示念佛方法,好,请合掌。
己一、正式念佛方法
【一】知汝不知净土宗旨,当依「一函徧复」所说,生真信,发切愿,志诚恳切,念佛名号。勿用观心法门,当用摄心念法。《楞严经》大势至菩萨说:「都摄六根,净念相继,得三摩地,斯为第一。」念佛时,心中要念得清清楚楚,口中要念得清清楚楚,耳中要听得清清楚楚。意、舌、耳三根一一摄于佛号。则眼
也不会东张西望,鼻也不会嗅别种气味,身也不会懒惰懈怠,名为「都摄六根」。「都摄六根」而念,虽不能全无妄念,较彼不摄者,则心中清净多矣!故名「净念」。净念若能常常相继,无有间断,自可心归一处,浅之得一心,深之则得三昧。 — 复杨炜章书 —
这一段是讲到我们念佛,一个摄心的方法怎么栽培?怎么能够执持名号到一心不乱?就是栽培念力。先看第一段。
「知汝不知净土之宗旨,当依『一函徧复』所说,生真信,发切愿,志诚恳切,念佛名号。」「汝」就是这个居士,这个居士他问印祖。印祖说:你不知道净土修行的方法,你应该依止「一函徧复」。印祖因为后来慢慢出名,很多人写信问他问题,有关净土的问题,他就怎么办呢?就把整个净土的修行法要,写成一篇文章,只要有关问净土的,他就把这篇文章寄给他。一函徧复,以一函来普遍的回答一切的净土问题。这个一函徧复当中,所说的要「生真信,发切愿,志诚恳切,念佛名号」就是信愿持名三种资粮。
「勿用观心法门,当用摄心念法。」这个地方要注意,这个观心法门,在现在的佛教界倒是比较少。但是我们看蕅益大师的时候,明朝、清朝的时候,倒是蛮兴盛的。这怎么回事呢?就是禅宗也念佛,他也念南无阿弥陀佛。他念完了以后,他就去回光返照、去思惟:念佛是谁?就是说:我怎么能够念佛呢?那个能念的那一念心是怎么回事呢?这本来面目是怎么回事呢?他就从念佛了以后,探本求源,去观察能念的那一念明了心,这个就是观心法门。当然他主要是找那个不生不灭的心,从那个地方去契入。这样子的话,因为他念佛当中,没有一种归依弥陀的心,也没有往生的愿力,所以这样子念佛,是不能够成净土,他的目
的是要去思惟:念佛是谁。换句话说,他的所观境是能念的那一念心,这个地方不同。我们平常的摄心念法,所观境是佛号,是去观察所念的佛号,一句弥陀念诵听,所以这个地方又不同,我们要抉择出来。
到底什么是摄心念法呢?印祖在第二段就说。「《楞严经》大势至菩萨说:『都摄六根,净念相继,得三摩地,斯为第一。』」他先引用《楞严经》的《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》,里面讲到「都摄六根,净念相继」。大势至菩萨那一章里面讲到「都摄六根,净念相继」,成就三摩地,这个是一个最殊胜的方法。这个地方的重点,能够得三摩地,就是「都摄六根」跟「净念相继」,一个是专注的力;一个是相续力。印祖解释什么是「都摄六根,净念相继」,我们看什么是「都摄六根」?
「念佛时,心中要念得清清楚楚,口中要念得清清楚楚,耳中要听得清清楚楚,意舌耳三根一一摄于佛号。则眼也不会东张西望,鼻也不会嗅别种气味,身也不会懒惰懈怠,名为『都摄六根』。」这个「都摄六根」,就是以一句佛号来收摄我们的六根,我们凡夫的六根它就是心光外泄的,眼睛攀缘色尘,耳朵攀缘声尘,乃至于意根攀缘法尘,就是这个十八界,都是有漏的十八界。现在要用一句佛号把六根摄住,怎么摄呢?印祖说有三个次第:第一个,心中要念得清清楚楚。念从心起,这个佛号从你这一念的信心跟愿力的心、归依弥陀的心,从你的心中生起来,从你这一念明了心当中,把它创造出来;然后口中要念得清清楚楚。声音从口里面吐出来,最后音从耳入,从耳中听回去。这样子「意舌耳三根一一摄于佛号」。不过这个地方要注意,「清清楚楚」这四个字不要忽略。很多人读印祖《文钞》「心中要念得清清楚楚,口中要念得清清楚楚,耳中要听得清清楚楚」,「清清楚楚」这四个字就是忽略了,念佛的时候只求快、只求多,随口溜过,
这就不对了。这三根呢,心口耳三根摄住了以后,其它的,眼睛就不会东张西望,鼻也不会嗅别种气味,身也不会懒惰懈怠,都摄六根。这个地方就是讲到一句佛号都摄六根。
「『都摄六根』而念,虽不能全无妄念,较彼不摄者,则心中清净多矣!故名『净念』。」你这样子念呢,虽然说不能完全没有妄念,但是跟一般不摄心的人来说,妄想少很多了,心中清净多了,叫「净念」。
「净念若能常常相继,无有间断,自可心归一处,浅之则得一心,深之则得三昧。」这个是讲功德。如果我们能够「净念相继」呢,慢慢慢慢就可以把这个心收摄起来,「浅之得一心,深之得三昧」。这个一心跟三昧,其实在唯识学来说,一心就是三昧。因为三昧一定是心一境性;心一境性一定是三昧。不过印祖以浅深来说,或者我们是说「一心」,就是就着「事一心不乱」,伏除见思,这个深一点,就是「理一心不乱」,破无明,这个量也可以这样子抉择出来,以事一心跟理一心来抉择。这个是讲到念佛的方法,就是念从心起,声从口出,音从耳入,所谓的都摄六根,净念相继。
我们再看下一篇,看二十五面,大家请合掌。
【二】所谓十念记数者,当念佛时,从一句至十句,须念得分明,仍须记得分明。至十句已,又须从一句至十句念,不可二十,三十。随念随记,不可掐珠,唯凭心记。若十句直记为难,或分为两气,则从一至五,从六至十。若又费力,当从一到三,从四到六,从七到十,作三气念。念得清楚,记得清楚,听得清楚,妄念无处着脚,一心不乱,久当自得耳! — 复高邵麟书四 —
好,印祖讲完「一句弥陀念诵听」以后,他又提出了一个办法叫「十念记数法」。前面的一句弥陀念诵听,它主要的是约都摄六根。但是净念若能常常相继,怎么使令这个净念相继?印祖又提出了一个「十念记数法」来说明,如何使令净念相继,我们看先看第一段。
「所谓十念计数者」,先标出它的标题,第二段就说明它的内容。「当念佛时」这个是「时」,脉络这个地方少写一个「时」。「当念佛时」,就在念佛的时候。「从一句至十句,须念得分明,仍须记得分明。至十句已,又须从一句至十句念,不可二十,三十。随念随记,不可掐珠,唯凭心记。」这个十念计数法门,它是以十句为一片,就是你先把佛号十句取出来,当作一小片,由这十片来运作,这十片当中要念得分明,也应该记得分明。下面会说明怎么念、怎么记。到了十句以后呢,又从一句到十句,不可二十、三十,就是以十句为一个循环,当作一个十句的运作循环。「随念随记,不可掐珠,唯凭心记。」印祖说你打坐的时候不要掐珠,你经行的时候掐珠可以。你打坐的时候,心慢慢寂静,你手拨念珠,身劳神动,久则成病。身体在那边动,影响到你。身劳,你的神也会动,它在寂静当中,你七动、八动,久则成病,你会产生四大不调。这种因修行产生的四大不调,吃药没办法的,这个要注意,身劳神动,久则成病。
不能掐珠怎么办呢?印祖就告诉一个办法。「若十句直记为难,或分为两气,则从一至五,从六至十。」前面的是一到十,就是你一口气把十句全念完,这是一个办法;这个有些人气比较长,可以做到。但是有些人的气不长,就分成两气,就是阿弥陀佛、阿弥陀佛、阿弥陀佛、阿弥陀佛、阿弥陀佛,这是一气;另外一个呢,阿弥陀佛、阿弥陀佛、阿弥陀佛、阿弥陀佛、阿弥陀
佛,这就是第二气。就是把佛号这十句分成两段,两口气来念,从一到五,从六到十,这个时候,吸气是不念的,只有吐气才念。
「若又费力,当从一到三,从四到六,从七到十,作三气念。」这个就是三三四,一般我们比较喜欢用的三三四。就是你先吸一口气,吸气的时候不要念,吐气的时候念三声、再三声、再四声。就是阿弥陀佛、阿弥陀佛、阿弥陀佛。这个时候要注意,你念完三声,可能你的这个肚子里面还有气,要吐掉,吐掉以后再吸气,阿弥陀佛、阿弥陀佛、阿弥陀佛,然后再最后一声阿弥陀佛、阿弥陀佛、阿弥陀佛、阿弥陀佛,煞板的时候是四声。这个十念的三三四,它有两个好处:第一个好处,因为它配合呼吸的关系,能够帮我们调气。
印祖是看过《小止观》的,《小止观》它说,我们气调不好,心很难安定下来、很难寂静。所以这样子,它在每一气里面放三声佛号,放三声,再放四声,使令我们的气,能够很顺畅的排出来。其实我们的气会不顺畅,问题都不是在吸气,在吐气吐的不彻底。我看吐纳的书上说,我们一般都忽略了吐气,随便吐一吐就吸气,所以我们的气很浅,就是你气吐的不彻底。我们有这个三三四的方法,使令我们的气能够吐的非常的顺畅,这第一个。第二个,它能够构成一个韵调,三三四,三三四,你那个佛号念的没头没尾的,嘴里念你没有韵调很难摄心的,很难净念相继。所以这个地方它有韵调帮助我们摄心。
「念得清楚,记得清楚,听得清楚,妄念无处着脚,一心不乱,久当自得耳!」一方面念,一方面我们知道念到第几声,然后听得清楚,这个时候,妄想就慢慢慢慢消灭掉了,一心不乱的功德,慢慢就能够成就。这个是用十念记数来帮助我们净念相继。我们看附表第六、…
《《印光大师文钞》选读(净界法师)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