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《印光大師文鈔》選讀(淨界法師)▪P23

  ..續本文上一頁,把我們內心的顛倒給拔除,我們總認爲五欲是快樂的,諸天的五欲是快樂的,我們要用無常觀來破它。這個就是所謂的決定心,要發起決定的往生的心。好,我們再看:

  丁二、執持名號。分二:初、靜中修。二、曆緣對境修。

  戊一、靜中修。分叁:初、正示念佛方法。二、善識對治 除障;叁、回向。今 初。

  先講念佛的方法,再講到念佛的時候,有障礙怎麼對治,最後再講回向的方法。看第一個,今初,正示念佛方法,好,請合掌。

  己一、正式念佛方法

  【一】知汝不知淨土宗旨,當依「一函徧複」所說,生真信,發切願,志誠懇切,念佛名號。勿用觀心法門,當用攝心念法。《楞嚴經》大勢至菩薩說:「都攝六根,淨念相繼,得叁摩地,斯爲第一。」念佛時,心中要念得清清楚楚,口中要念得清清楚楚,耳中要聽得清清楚楚。意、舌、耳叁根一一攝于佛號。則眼

  也不會東張西望,鼻也不會嗅別種氣味,身也不會懶惰懈怠,名爲「都攝六根」。「都攝六根」而念,雖不能全無妄念,較彼不攝者,則心中清淨多矣!故名「淨念」。淨念若能常常相繼,無有間斷,自可心歸一處,淺之得一心,深之則得叁昧。 — 複楊炜章書 —

  這一段是講到我們念佛,一個攝心的方法怎麼栽培?怎麼能夠執持名號到一心不亂?就是栽培念力。先看第一段。

  「知汝不知淨土之宗旨,當依『一函徧複』所說,生真信,發切願,志誠懇切,念佛名號。」「汝」就是這個居士,這個居士他問印祖。印祖說:你不知道淨土修行的方法,你應該依止「一函徧複」。印祖因爲後來慢慢出名,很多人寫信問他問題,有關淨土的問題,他就怎麼辦呢?就把整個淨土的修行法要,寫成一篇文章,只要有關問淨土的,他就把這篇文章寄給他。一函徧複,以一函來普遍的回答一切的淨土問題。這個一函徧複當中,所說的要「生真信,發切願,志誠懇切,念佛名號」就是信願持名叁種資糧。

  「勿用觀心法門,當用攝心念法。」這個地方要注意,這個觀心法門,在現在的佛教界倒是比較少。但是我們看蕅益大師的時候,明朝、清朝的時候,倒是蠻興盛的。這怎麼回事呢?就是禅宗也念佛,他也念南無阿彌陀佛。他念完了以後,他就去回光返照、去思惟:念佛是誰?就是說:我怎麼能夠念佛呢?那個能念的那一念心是怎麼回事呢?這本來面目是怎麼回事呢?他就從念佛了以後,探本求源,去觀察能念的那一念明了心,這個就是觀心法門。當然他主要是找那個不生不滅的心,從那個地方去契入。這樣子的話,因爲他念佛當中,沒有一種歸依彌陀的心,也沒有往生的願力,所以這樣子念佛,是不能夠成淨土,他的目

  的是要去思惟:念佛是誰。換句話說,他的所觀境是能念的那一念心,這個地方不同。我們平常的攝心念法,所觀境是佛號,是去觀察所念的佛號,一句彌陀念誦聽,所以這個地方又不同,我們要抉擇出來。

  到底什麼是攝心念法呢?印祖在第二段就說。「《楞嚴經》大勢至菩薩說:『都攝六根,淨念相繼,得叁摩地,斯爲第一。』」他先引用《楞嚴經》的《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》,裏面講到「都攝六根,淨念相繼」。大勢至菩薩那一章裏面講到「都攝六根,淨念相繼」,成就叁摩地,這個是一個最殊勝的方法。這個地方的重點,能夠得叁摩地,就是「都攝六根」跟「淨念相繼」,一個是專注的力;一個是相續力。印祖解釋什麼是「都攝六根,淨念相繼」,我們看什麼是「都攝六根」?

  「念佛時,心中要念得清清楚楚,口中要念得清清楚楚,耳中要聽得清清楚楚,意舌耳叁根一一攝于佛號。則眼也不會東張西望,鼻也不會嗅別種氣味,身也不會懶惰懈怠,名爲『都攝六根』。」這個「都攝六根」,就是以一句佛號來收攝我們的六根,我們凡夫的六根它就是心光外泄的,眼睛攀緣色塵,耳朵攀緣聲塵,乃至于意根攀緣法塵,就是這個十八界,都是有漏的十八界。現在要用一句佛號把六根攝住,怎麼攝呢?印祖說有叁個次第:第一個,心中要念得清清楚楚。念從心起,這個佛號從你這一念的信心跟願力的心、歸依彌陀的心,從你的心中生起來,從你這一念明了心當中,把它創造出來;然後口中要念得清清楚楚。聲音從口裏面吐出來,最後音從耳入,從耳中聽回去。這樣子「意舌耳叁根一一攝于佛號」。不過這個地方要注意,「清清楚楚」這四個字不要忽略。很多人讀印祖《文鈔》「心中要念得清清楚楚,口中要念得清清楚楚,耳中要聽得清清楚楚」,「清清楚楚」這四個字就是忽略了,念佛的時候只求快、只求多,隨口溜過,

  這就不對了。這叁根呢,心口耳叁根攝住了以後,其它的,眼睛就不會東張西望,鼻也不會嗅別種氣味,身也不會懶惰懈怠,都攝六根。這個地方就是講到一句佛號都攝六根。

  「『都攝六根』而念,雖不能全無妄念,較彼不攝者,則心中清淨多矣!故名『淨念』。」你這樣子念呢,雖然說不能完全沒有妄念,但是跟一般不攝心的人來說,妄想少很多了,心中清淨多了,叫「淨念」。

  「淨念若能常常相繼,無有間斷,自可心歸一處,淺之則得一心,深之則得叁昧。」這個是講功德。如果我們能夠「淨念相繼」呢,慢慢慢慢就可以把這個心收攝起來,「淺之得一心,深之得叁昧」。這個一心跟叁昧,其實在唯識學來說,一心就是叁昧。因爲叁昧一定是心一境性;心一境性一定是叁昧。不過印祖以淺深來說,或者我們是說「一心」,就是就著「事一心不亂」,伏除見思,這個深一點,就是「理一心不亂」,破無明,這個量也可以這樣子抉擇出來,以事一心跟理一心來抉擇。這個是講到念佛的方法,就是念從心起,聲從口出,音從耳入,所謂的都攝六根,淨念相繼。

  我們再看下一篇,看二十五面,大家請合掌。

  【二】所謂十念記數者,當念佛時,從一句至十句,須念得分明,仍須記得分明。至十句已,又須從一句至十句念,不可二十,叁十。隨念隨記,不可掐珠,唯憑心記。若十句直記爲難,或分爲兩氣,則從一至五,從六至十。若又費力,當從一到叁,從四到六,從七到十,作叁氣念。念得清楚,記得清楚,聽得清楚,妄念無處著腳,一心不亂,久當自得耳! — 複高邵麟書四 —

  好,印祖講完「一句彌陀念誦聽」以後,他又提出了一個辦法叫「十念記數法」。前面的一句彌陀念誦聽,它主要的是約都攝六根。但是淨念若能常常相繼,怎麼使令這個淨念相繼?印祖又提出了一個「十念記數法」來說明,如何使令淨念相繼,我們看先看第一段。

  「所謂十念計數者」,先標出它的標題,第二段就說明它的內容。「當念佛時」這個是「時」,脈絡這個地方少寫一個「時」。「當念佛時」,就在念佛的時候。「從一句至十句,須念得分明,仍須記得分明。至十句已,又須從一句至十句念,不可二十,叁十。隨念隨記,不可掐珠,唯憑心記。」這個十念計數法門,它是以十句爲一片,就是你先把佛號十句取出來,當作一小片,由這十片來運作,這十片當中要念得分明,也應該記得分明。下面會說明怎麼念、怎麼記。到了十句以後呢,又從一句到十句,不可二十、叁十,就是以十句爲一個循環,當作一個十句的運作循環。「隨念隨記,不可掐珠,唯憑心記。」印祖說你打坐的時候不要掐珠,你經行的時候掐珠可以。你打坐的時候,心慢慢寂靜,你手撥念珠,身勞神動,久則成病。身體在那邊動,影響到你。身勞,你的神也會動,它在寂靜當中,你七動、八動,久則成病,你會産生四大不調。這種因修行産生的四大不調,吃藥沒辦法的,這個要注意,身勞神動,久則成病。

  不能掐珠怎麼辦呢?印祖就告訴一個辦法。「若十句直記爲難,或分爲兩氣,則從一至五,從六至十。」前面的是一到十,就是你一口氣把十句全念完,這是一個辦法;這個有些人氣比較長,可以做到。但是有些人的氣不長,就分成兩氣,就是阿彌陀佛、阿彌陀佛、阿彌陀佛、阿彌陀佛、阿彌陀佛,這是一氣;另外一個呢,阿彌陀佛、阿彌陀佛、阿彌陀佛、阿彌陀佛、阿彌陀

  佛,這就是第二氣。就是把佛號這十句分成兩段,兩口氣來念,從一到五,從六到十,這個時候,吸氣是不念的,只有吐氣才念。

  「若又費力,當從一到叁,從四到六,從七到十,作叁氣念。」這個就是叁叁四,一般我們比較喜歡用的叁叁四。就是你先吸一口氣,吸氣的時候不要念,吐氣的時候念叁聲、再叁聲、再四聲。就是阿彌陀佛、阿彌陀佛、阿彌陀佛。這個時候要注意,你念完叁聲,可能你的這個肚子裏面還有氣,要吐掉,吐掉以後再吸氣,阿彌陀佛、阿彌陀佛、阿彌陀佛,然後再最後一聲阿彌陀佛、阿彌陀佛、阿彌陀佛、阿彌陀佛,煞板的時候是四聲。這個十念的叁叁四,它有兩個好處:第一個好處,因爲它配合呼吸的關系,能夠幫我們調氣。

  印祖是看過《小止觀》的,《小止觀》它說,我們氣調不好,心很難安定下來、很難寂靜。所以這樣子,它在每一氣裏面放叁聲佛號,放叁聲,再放四聲,使令我們的氣,能夠很順暢的排出來。其實我們的氣會不順暢,問題都不是在吸氣,在吐氣吐的不徹底。我看吐納的書上說,我們一般都忽略了吐氣,隨便吐一吐就吸氣,所以我們的氣很淺,就是你氣吐的不徹底。我們有這個叁叁四的方法,使令我們的氣能夠吐的非常的順暢,這第一個。第二個,它能夠構成一個韻調,叁叁四,叁叁四,你那個佛號念的沒頭沒尾的,嘴裏念你沒有韻調很難攝心的,很難淨念相繼。所以這個地方它有韻調幫助我們攝心。

  「念得清楚,記得清楚,聽得清楚,妄念無處著腳,一心不亂,久當自得耳!」一方面念,一方面我們知道念到第幾聲,然後聽得清楚,這個時候,妄想就慢慢慢慢消滅掉了,一心不亂的功德,慢慢就能夠成就。這個是用十念記數來幫助我們淨念相繼。我們看附表第六、…

《《印光大師文鈔》選讀(淨界法師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