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「止觀體性」。
止
附表六 — 止觀體性
以善緣心,心一境性,諸叁摩地,悉皆攝爲「奢摩他品」。
—《菩提道次第略論》—
獨處空閑,作意思惟;複即于此能思惟心,內心相續作意思惟。如是正行多安住故,起身輕安及心輕安,是名「奢摩他」。
—《解深密經》—
又凡揀擇如所有性,盡所有性,諸善妙慧,悉皆攝爲「毘 婆舍那品」。 —《菩提道次第略論》—
彼由獲得身心輕安爲所依故。即于如所善思惟法內,叁摩地所行影像,觀察、勝解、舍離心相。即于如是叁摩地影像所知義中,能正思擇、最極思擇、周徧尋思、周徧伺察,若忍、若樂、若慧、若見、若觀,是名「毘缽舍那」。 —《解深密經》—
這個念佛的內容是有止、有觀的,我們把都攝六根、淨念相繼的內涵,把它加以說明。其實整個修行,你一定要對道次第有一個很清楚的分明,第一步怎麼走,第二步怎麼走,你才能夠有成就的。我們先看止的體性。
「以善緣心,心一境性,諸叁摩地,悉皆攝爲『奢摩他品』。」這個「止」就是要有兩個條件:第一個「以善緣心」,要以善法爲因緣。就是說必須要跟無貪、無瞋、無癡相應,這是第一個條件。如果你很專注的做一件事,但是這件事是跟煩惱相應,這樣子不是叁摩地,不是「奢摩他」,一定是要無貪、無瞋、無癡,
觀
這是第一個條件。第二個「心一境性」,你要使令內心安住在一個所緣境界上,不能使令它向外波動,就是心只能夠安住在一個所緣境。有這兩個條件,在因地有這兩個條件:一個是以善緣心;第二個心一境性。
它的果地功德呢「諸叁摩地」。這個「叁摩地」是印度話,翻成中文叫「等持」,這個「等」就是平等。我們這一念心面對所緣境的時候,能夠保持明了寂靜、寂靜明了,不昏沈、也不掉舉,我們內心要昏沈,就太沈默了,要是掉舉,就太浮動太浮了,太高太低都是不平等。現在我們把這一念心調到中道,也不太高,也不太低,明了而寂靜、寂靜而明了,明靜而住,這是平等。這還不夠,要持」,這個「持」就是攝持,使令它能夠相續,平等持心、于一境轉,使令這種平等的境界,依這個念力的攝持,使令它能夠相續安住叫做持。不是只有一剎那,要相續的安住,這個就是等持,這個就是叁摩地的內涵,就是奢摩他。前面的以善緣心、心一境性是因,叁摩地是果,這是《菩提道次第略論》的簡單解釋。
我們再看《解深密經》,它解釋的清楚,分成叁段:先看「獨處空閑」。修習禅定的條件,這個是講到修行的環境要獨處「空」,就是這個地方,不要有太多雜音,這個「閑」,不能有太多的雜務,你這個地方經常辦法會,一下子又噪音,一下子又事情,東跑、西跑的,你不能修禅定,因爲初學者心思本來散亂,一定要有一個空閑的環境,這第一個。
「作意思惟;複即于此能思惟心,內心相續作意思惟。如是正行多安住故。」這個是講方法,這個方法有兩段:先看第一段「作意思惟」。這個「作意思惟」就是善取所緣境的相貌。就是我們這念佛的人,你一定要在心中,把佛號的相貌清楚分明的顯現出來,這是修持的第一個。因爲你要心一境性,這個境界所緣
的境界,一定要清楚分明的顯現,如果你是觀想、觀像,也是一樣,要把你這個所觀的佛像,在心中清楚分明的顯現,這第一個、善取所緣境的相貌。
第二個「複即于此能思惟心,內心相續作意思惟。」這個時候,要不斷的重複,把前面所取的所緣境相貌,在心中重複的安住,一次又一次的安住,有妄想起來,再重新再拉回來,「內心相續作意思惟」。這樣子要做多久呢?「如是正行多安住故」,前面取得所緣境以後,重複、相續的作意思惟,這件事情不是一天、兩天,要多安住。這個多安住要從兩方面來說:第一個要專,你的所緣境不能經常變動。你今天念了佛,持名一段時間;第二天又去觀想、觀像;第叁天改成觀心,觀察這一念心即空、即假、即中。你所緣境經常變動,你什麼時候得叁摩地呢?什麼時候呢?這不可以的。就是你一定不能夠隨便換題目,你在修止之前,經過你的抉擇,你知道這是你的真實歸依處,決定以後不要換題目,一定要專。第二個要能夠勤。你定課要不間斷,每天要做的,不是做叁天,打七天佛七就算了,不是!每天要做,今天做、明天做,相續的做下去,「如是正行多安住故」。你這樣子做呢,在心中就會有不同,就創造出一種功德出來。
「起身輕安及心輕安,是名『奢摩他』」所以得到奢摩他的功德就是輕安樂,特別的調暢、特別的輕松、特別的寂靜安樂,這個就是奢摩他的功德,身心的一種輕安叁昧樂。這個是修止。
這個修止,以淨土法門來說,一句彌陀念誦聽,十句成片叁叁四,心于所緣專一安住;心于所緣相續安住,這個方法跟「止」是一致的。但是這個地方,我們淨土的止,跟一般的止又有點不同,一般的難行道的止,主要的是「息」,出息、入息,以這個息爲所觀境。這個「息」怎麼說呢,就是從鼻子把氣吸進來到肚臍,這個就是叫做一個息,再把這個肚臍的氣吐到鼻孔,這個叫
做出息。一般的難行道就是以這個出息、入息,去觀察這個息,當他的所觀境。而這整個過程當中,沒有一種歸依的心,只是以息當作一種攝心方便,所以他得定以後,那個六妙門:數、隨、止、觀、還、淨,他到最後「數、隨」到「止」的時候呢,數息隨息,到「止」就把這個息給舍掉了,他內心明靜不動,這個息就舍掉了,他要棄舍所緣境的。
而我們念佛人不同,我們是以萬德洪名爲所觀境,乃至于念到念而無念、無念而念,他不舍所觀境,這個要記住,你把佛號這個所觀境舍掉,你拿什麼跟彌陀感應道交呢?善導大師說爲什麼念佛呢?它是稱合彌陀本願故,隨順佛陀的聖教故。阿彌陀佛的四十八願,第十八要我們十念必生,佛陀在《阿彌陀經》、《無量壽經》要我們持名,這個是合乎娑婆世界的教主、合乎阿彌陀佛的一個聖教量,所以念佛人,有些人念佛念到最後,他有一點功夫,他覺得佛號幹擾他,把佛號舍棄掉,你這個佛號舍棄掉,不是淨土法門,不是淨土法門,所以這個地方要注意!因爲它是一個萬德洪名,它是一個清淨法界,不像這個息,它是一個雜染五蘊,不同,所以這個地方要清楚。方法是一樣,但是有一種信願不同。
再看觀。「又凡揀擇如所有性,盡所有性,諸善妙慧,悉皆攝爲毘婆舍那品。」這個抉擇就是觀,觀什麼呢?「如所有性」,諸法的總相,就是從假入空觀,天臺宗說的,「如所有性」就是空觀,一切法的總相。「盡所有性」呢,諸法的差別相,就是十法界,佛法界的功德莊嚴、衆生法界的惑業苦,這些諸法的差別相,就是從空出假觀。不管是空觀、假觀的這種「諸善妙慧」,都是毘婆舍那。所以前面的止是心于所緣是無分別住,是沒有分別的,就算有歸依的心,那個抉擇都是在之前就抉擇,念佛的時候,那一切分別都要停止的。但是觀不同,它要抉擇、要分別的。
我們看《解深密經》的解釋。「彼由獲得身心輕安爲所依故」。修觀之前要依止,身心的明了寂靜爲依止。就是說你一定是先修止,把這個心調到明了寂靜的狀態才起觀的,這個是講修觀的前方便,再看它的正行。
「即于如所善思惟法內,叁摩地所行影像,觀察、勝解、舍離心相。」這個地方是正式講到修觀的方法。即于如,這個「如」者,隨順也,你是在這個叁摩地的境界怎麼辦呢?隨順于「所善思惟法內」。這個意思就是說你在修觀之前,不管是不淨觀,或者是苦谛觀、無常觀、無我觀,你一定要先學習它的整個內容內涵,一定要通達它整個內涵。所以修觀它要依止聖教量的。若伽仁波切也說:沒有教量,是不能夠生起證量的,佛法的功德智慧,不是說你眼睛閉著自己想出一個方法來思惟,不是的。你要依止聖教量,佛陀告訴你怎麼思惟,你就根據那個方法去思惟,不是你自己創造一個方法。所以沒有研究經論,你不能修觀,沒有資格修觀。「如所善思惟法內」,你一定是學習佛陀告訴我們怎麼修不淨觀,「種種不淨物,充滿于身內,常流出不止、如漏囊盛物」,就從那個角度契入。
隨順聖教量是在什麼境界隨順呢?「叁摩地所行影像」。就在那個寂靜的狀態當中,這個「行」就是你內心活動的範圍,從這個地方走到那個地方,就是「造作」的意思。在什麼境界造作呢?「影像」,這個影像是這樣子的,譬如我們說「諸法從本來,常自寂滅相」,在所行影像當中觀察、勝解、舍離心相,就在這個佛陀的聖教量當中,深入的觀察,然後産生堅定的理解:這個世間的確是寂滅相,我過去是顛倒的,我過去看到一切法都真實,財富是真實的,眷屬也是真實的,我的身體,我的一切都是真實的,不管是能貪的這一個我,所貪的我所,都是真實的。這樣子我們觀察「諸法從本來,常自寂滅相」,「因緣所生法,我說即
是空」,就慢慢慢慢把我跟我所的執著給破壞,這是個勝解力。勝解以後,舍離心相,這觀察一段時間以後,心又開始波動,又跟前面結合,這個寂靜的叁摩地不相應。這個時候把所觀境舍掉,又恢複到無分別住。就是修止一段時間以後,修觀;修觀一段時間,再恢複到止,如是的重複。
在這個《解深密經》講一個譬喻,是觀察、勝解、舍離心相。之前有一個人畫畫,他初學者畫畫。他畫一個人,第一次畫有一點像,但是不完全像,沒關系這張不用,擦掉;再畫第二次,畫的更像,再擦掉;他不斷的這樣子重複畫,總有一次畫出的那個相跟本質相一模一樣,一模一樣。我們剛開始在修觀的時候,依止聖教量:因緣所生法,我說即是空。這個時候,我們以空觀的智慧來觀察我們的身心,色畢竟空無我無我所;受畢竟空無我無我所;想行識畢竟空無我無我所。我們這一念的心,都是剎那剎那…
《《印光大師文鈔》選讀(淨界法師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