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《印光大師文鈔》選讀(淨界法師)▪P25

  ..續本文上一頁生滅的。在剎那剎那生滅的當中,沒有一個恒常住不變異的事情。這樣我們隨順聖教觀察的時候,就開始去動搖我們過去的顛倒,我們就開始動搖,這就是你一次一次的動搖,總有一次就把它給破壞掉,這是見道位,一念的相應見道位。所以這個修觀就是觀察、勝解、舍離心相,叁個不斷的重複。這以下講到修觀的轉變。

  「即于如是叁摩地影像所知義中,能正思擇、最極思擇、周徧尋思、周徧伺察」。就在我們這個叁摩地寂靜當中,「能正思擇」就是空觀,「最極思擇」是假觀。周徧尋思,周徧伺察,這個尋跟伺就是一種觀察,但是尋思是一種粗淺的觀察,伺察是微細的,尋思是粗,伺察是細。換句話說我們修觀有四種種類:或者空觀、或者假觀、或者粗觀、或者細觀,不斷的去運用,這個是講修觀的方法。這以下講了它所表現的功德。

  「若忍、若樂、若慧、若見、若觀,是名『毘缽舍那』。」剛開始我們這樣子觀一段時間以後,「諸法從本來,常自寂滅相」,剛開始法義在心中運轉的時候,我們內心動蕩,很動蕩的,因爲它跟我們無始劫來的思想模式是相違背的,這個時候我們很難隨順,你經過一段時間以後忍可隨順,雖然沒有見道位,但是你內心能夠隨順這個法義就是忍。若樂,這個樂就是法喜充滿。所以佛法的這個寶,的確是一個功德的境界。我們看很多人在深山上修行,這個環境很差,衣服穿的很單薄,吃的也很差。但是內心當中法喜充滿,內心真理的境界就不同。所以這個法的確是寶,就是它在心中運轉的時候,這種功德的相狀。若慧,這個慧就是對諸法實相的一種抉擇,智慧生起來。這個慧它開出來就是兩個:一個見;一個觀。這個見是約著正見,就是聞思的智慧,深一點就是正觀,就是毘婆舍那,禅定加持力,聞慧、思慧這是見;修慧就是觀,是名毘缽舍那。觀就是依止佛陀的聖教量,在我們的寂靜心當中依止文字,觀察、勝解、舍離心相,慢慢慢慢去消滅我們心中的顛倒,這個常樂我淨四種顛倒。

  我們可以這樣講,就是說我們出家以後,這個叁十七道品,就是戒定慧,以戒定慧爲主。剛開始一定要先把戒法,戒波羅蜜持清淨,這個身業、口業的過非先消滅掉,身的殺盜淫,口業的兩舌、绮語、妄言、惡口。你這個戒波羅蜜,攝持身口清淨以後呢,第二個動作就是修止、修觀,盡形壽內心當中就是修止、修觀。一方面持名念佛;一方面思惟觀察這個叁界的苦谛,一方面思惟極樂世界的功德,思惟一段時間以後,再恢複到佛號功德力,不斷的重複。一下子栽培念力,一下子培養信願;培養信願以後,就栽培念力,信願持名、持名信願,輾轉增上,使令這個信願持名叁種功德,在內心當中不斷的增長,內心的光明,不斷的增長,取而代之的,我們無始劫的顛倒就慢慢慢慢的息滅掉。這是講到持名跟修觀的方法。

  問:十念記數是在止靜的時候,或是在出聲念佛的時候?

  答:出聲念佛,如果是在大衆當中打地鍾,那當然隨地鍾韻調轉,因爲地鍾本來就是轉韻調。那我們不一定要有自己的韻調,我們就隨大衆韻調。如果你自己一個人用功,不管是經行,不管止息都可以用,你自己可以嘗試。那習慣以後,它就是一個很隨順的力量會推動你。那在大衆當中,你自己有一個叁叁四,大衆本來就有一個韻調,所以我們大衆當中,就隨順大衆,止靜以後,你的韻調就生起來,在心中叁叁四、叁叁四,不斷的運轉,不能念,要他念;不能專,要他專。

  這個世間上的事情都是熟能生巧,你說他念佛念的很好爲什麼?他常念嘛,就這樣子,那有人根性比較好,我就不相信誰的根性比較好,你經常栽培,這件事情就會出現,你不念,就是沒有力量,世間上的事情,沒有說自然會出現,沒有這個事情,沒有造作的因緣,那會出現,這個完全不合佛法的道理。不管是一個煩惱,或者一個正憶念,都是你創造出來的,都是你自己創造出來的。雖然是本性空,但是你不斷的造作,它就是由生轉熟,它就是一種強大的業力,這個業力就是有招感性。如果是貪瞋的煩惱,就招感叁惡道;人間的善念,招感人間果報;如果這個念力是信願持名,就是跟彌陀感應道交。所以我們內心的境界,你自己要負百分之百的責任,因爲是你自己創造的。

  這個意思就是說,佛法是很公平的一個道理,面對在前面的果報,是你自己創造的。叁惡道是你自己創造的,你這一念心打妄想,你也不去管它、放縱它,它不斷的一次一次的,力量一次一次來得更大,到臨命終的時候,煩惱起現前,就到叁惡道。你能夠轉念念佛,不能轉,要他轉,轉過來以後,煩惱被你這樣破壞,它勢力就消失掉了,你就是跟彌陀感應道交了。所以你未來的生命,我要是講,你不要去問誰,你說我下輩子要去哪裏?你

  經常觀察你的念頭,你就知道你下輩子會去哪裏,你知道,你應該要知道的,你知道你下輩子要去哪裏,那你要不要去調整它,就看你自己,如果是惡法,已生惡,趕快消滅;善法趕快讓它生起,這樣子一定是離苦得樂。好!我們今天講到這邊。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第六講

  監學法師、諸位法師、諸位同學,阿彌陀佛!(阿彌陀佛!)請大家打開講補充講表第六面,附表七「念佛攝心方便法」。

  附表七 — 念佛攝心方便法

  都攝六根 一句彌陀念誦聽 專注力

  淨念相繼 十句成片叁叁四 相繼力

  首先我們解釋這個標題的意義,我們這一次的印祖《文鈔》的兩個主題:第一個是真爲生死發菩提心;第二個主題是以深信願持佛名號。第一個主題的內涵,就是屬于學道的通途。換句話說,我們身爲一個大乘的佛弟子,我們應該要觀察一切如母的衆生,在生死大海中,受的種種的苦惱,我們爲了要救拔一切的衆生,解脫生死的緣故,所以我們應該要追求無上菩提,所謂的爲利有情願成佛。我們在凡夫的時候,我們的內心就應該要許下這樣的誓願,這個就是真爲生死發菩提心。爲了要達到成佛度衆生的一個目的,我們所采取的方法,就是以深信願持佛名號,這個是達到我們成佛的一個方法。要根據《瑜伽師地論》的分判呢,《瑜伽師地論》的意思,它以菩薩的願力爲根本法門,以菩薩所修的一切的六波羅蜜爲方便法門。要以淨土來說,真爲生死發菩提心,就是根本法門,以深信願持佛名號,是一個方便法門,這叫方便法,達到我們成就圓滿佛果的一個方便。

  念佛攝心,這個「攝心」的意思就是說,我們現在是一個人的法界,我們有人的業力因緣、人的果報,我們想要從人的法界,要超越到佛的法界,這整個法界轉變的根源,就是我們這一念心要有變化,要加以修證,所以講攝心。怎麼攝心呢?念佛,以這一句佛號來攝持我們這一念心,使令我們這一念心受到佛號的熏習,慢慢慢慢的由雜染而轉成清淨,由凡夫的法界轉成佛的法界,這叫念佛攝心。這是這個標題的主要內涵。

  我們看這個標題的內容,這個念佛攝心方便法,是成佛的法門,當然是一個大乘的法門。這個法門的內涵,印祖是根據《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》:都攝六根、淨念相繼。就是這兩個內涵。都攝六根,就是一句彌陀念誦聽,成就一個專注力;淨念相繼,就是十句成片叁叁四,成就一個相續力。就是兩種力量:一個專注力;一個相續力。我們加以解釋。一句彌陀念誦聽,就是一句

  彌陀是我們所攀緣的境界,也可以說是一個所歸依的境界,萬德洪名。萬德洪名在我們內心的造作,所謂的熏習,它是有叁個次第:念,就是念從心起,這個佛號怎麼會有呢?從我們這一念的信心跟願力,這信願的心,如理的作意給創造出來;如理作意以後呢,第二個次第、誦,靠我們嘴巴嘴唇的活動,把這個聲相給創造出來,使令這個所緣境更明顯。前面的念從心起,我們只是一種歸依的心情,並沒有聲相,嘴巴一活動以後,就創造一個明顯的聲相;把這個聲相創造出來幹什麼呢?聽,再把這個聲相給聽回去,再聽回去。這樣子的這一個佛號、這個萬德洪名`經過我們這叁個次第的運轉,它就能夠所謂的「一念相應一念佛」,就是相應,我們的心就跟佛號相應。換句話說,我們這一念心,就跟阿彌陀佛的功德大海相應。要以印祖說:即衆生心投大覺海,就是這種境界,就是一句彌陀念誦聽,這當中的內涵就是專注力。

  我們前面講止、奢摩他的時候,什麼叫專注力呢?就是:善取所緣境的相貌。我們這一念散亂的心,你剛開始抉擇一個所緣境,當然前面說過,我們最後的抉擇,是以名號爲我們的所緣境,在修行的時候,你必須要使令這個佛號的聲相,在你的心中清楚分明的顯現出來,使令這個佛號在你的心中、這個明了的心中,清楚分明的顯現出來,這個叫做「善取所緣境的相貌」。如果你的佛號,在心中根本沒有辦法清楚分明顯現,根本談不上念佛,你只是隨口溜過。所以這個地方倒是蠻重要的,都攝六根,你不能打其它妄想,一定要使令你的所緣在心中顯現,這個就是專注力。淨土宗的祖師講一個譬喻說:這個專注力好像貓,貓在老鼠的洞口,牠在尋求老鼠的那種境界是一樣的,那貓兩個眼睛,就瞪著那個老鼠的洞在看,特別的專注。從這個地方我們也可以知道,我們的這一念心,如何的去取佛號的聲相,這兩個道理是一致的,就專注力。

  單是有專注力是不夠的,繼續要淨念相繼,就是十句成片叁叁四,使令我們這種取所緣境的動作要重複,前一念取到的所緣境,下一念還要再取到所緣境,必須使令這種動作要相續下去。當然這當中會有一些困難,怎麼辦呢?印祖講出一個方法:十句成片叁叁四。就是你可以以十句佛號爲一個小循環,這十句佛號我們分成叁段,叁句、叁句、四句,分叁口氣來念。這樣子一方面能夠調氣、一方面能夠攝心,構成韻調容易攝心。印祖他用這個方法來調氣攝心,使令我們整個佛號在心中運轉的時候,佛號不…

《《印光大師文鈔》選讀(淨界法師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