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《印光大师文钞》选读(净界法师)▪P25

  ..续本文上一页生灭的。在剎那剎那生灭的当中,没有一个恒常住不变异的事情。这样我们随顺圣教观察的时候,就开始去动摇我们过去的颠倒,我们就开始动摇,这就是你一次一次的动摇,总有一次就把它给破坏掉,这是见道位,一念的相应见道位。所以这个修观就是观察、胜解、舍离心相,三个不断的重复。这以下讲到修观的转变。

  「即于如是三摩地影像所知义中,能正思择、最极思择、周徧寻思、周徧伺察」。就在我们这个三摩地寂静当中,「能正思择」就是空观,「最极思择」是假观。周徧寻思,周徧伺察,这个寻跟伺就是一种观察,但是寻思是一种粗浅的观察,伺察是微细的,寻思是粗,伺察是细。换句话说我们修观有四种种类:或者空观、或者假观、或者粗观、或者细观,不断的去运用,这个是讲修观的方法。这以下讲了它所表现的功德。

  「若忍、若乐、若慧、若见、若观,是名『毘钵舍那』。」刚开始我们这样子观一段时间以后,「诸法从本来,常自寂灭相」,刚开始法义在心中运转的时候,我们内心动荡,很动荡的,因为它跟我们无始劫来的思想模式是相违背的,这个时候我们很难随顺,你经过一段时间以后忍可随顺,虽然没有见道位,但是你内心能够随顺这个法义就是忍。若乐,这个乐就是法喜充满。所以佛法的这个宝,的确是一个功德的境界。我们看很多人在深山上修行,这个环境很差,衣服穿的很单薄,吃的也很差。但是内心当中法喜充满,内心真理的境界就不同。所以这个法的确是宝,就是它在心中运转的时候,这种功德的相状。若慧,这个慧就是对诸法实相的一种抉择,智慧生起来。这个慧它开出来就是两个:一个见;一个观。这个见是约着正见,就是闻思的智慧,深一点就是正观,就是毘婆舍那,禅定加持力,闻慧、思慧这是见;修慧就是观,是名毘钵舍那。观就是依止佛陀的圣教量,在我们的寂静心当中依止文字,观察、胜解、舍离心相,慢慢慢慢去消灭我们心中的颠倒,这个常乐我净四种颠倒。

  我们可以这样讲,就是说我们出家以后,这个三十七道品,就是戒定慧,以戒定慧为主。刚开始一定要先把戒法,戒波罗蜜持清净,这个身业、口业的过非先消灭掉,身的杀盗淫,口业的两舌、绮语、妄言、恶口。你这个戒波罗蜜,摄持身口清净以后呢,第二个动作就是修止、修观,尽形寿内心当中就是修止、修观。一方面持名念佛;一方面思惟观察这个三界的苦谛,一方面思惟极乐世界的功德,思惟一段时间以后,再恢复到佛号功德力,不断的重复。一下子栽培念力,一下子培养信愿;培养信愿以后,就栽培念力,信愿持名、持名信愿,辗转增上,使令这个信愿持名三种功德,在内心当中不断的增长,内心的光明,不断的增长,取而代之的,我们无始劫的颠倒就慢慢慢慢的息灭掉。这是讲到持名跟修观的方法。

  问:十念记数是在止静的时候,或是在出声念佛的时候?

  答:出声念佛,如果是在大众当中打地钟,那当然随地钟韵调转,因为地钟本来就是转韵调。那我们不一定要有自己的韵调,我们就随大众韵调。如果你自己一个人用功,不管是经行,不管止息都可以用,你自己可以尝试。那习惯以后,它就是一个很随顺的力量会推动你。那在大众当中,你自己有一个三三四,大众本来就有一个韵调,所以我们大众当中,就随顺大众,止静以后,你的韵调就生起来,在心中三三四、三三四,不断的运转,不能念,要他念;不能专,要他专。

  这个世间上的事情都是熟能生巧,你说他念佛念的很好为什么?他常念嘛,就这样子,那有人根性比较好,我就不相信谁的根性比较好,你经常栽培,这件事情就会出现,你不念,就是没有力量,世间上的事情,没有说自然会出现,没有这个事情,没有造作的因缘,那会出现,这个完全不合佛法的道理。不管是一个烦恼,或者一个正忆念,都是你创造出来的,都是你自己创造出来的。虽然是本性空,但是你不断的造作,它就是由生转熟,它就是一种强大的业力,这个业力就是有招感性。如果是贪瞋的烦恼,就招感三恶道;人间的善念,招感人间果报;如果这个念力是信愿持名,就是跟弥陀感应道交。所以我们内心的境界,你自己要负百分之百的责任,因为是你自己创造的。

  这个意思就是说,佛法是很公平的一个道理,面对在前面的果报,是你自己创造的。三恶道是你自己创造的,你这一念心打妄想,你也不去管它、放纵它,它不断的一次一次的,力量一次一次来得更大,到临命终的时候,烦恼起现前,就到三恶道。你能够转念念佛,不能转,要他转,转过来以后,烦恼被你这样破坏,它势力就消失掉了,你就是跟弥陀感应道交了。所以你未来的生命,我要是讲,你不要去问谁,你说我下辈子要去哪里?你

  经常观察你的念头,你就知道你下辈子会去哪里,你知道,你应该要知道的,你知道你下辈子要去哪里,那你要不要去调整它,就看你自己,如果是恶法,已生恶,赶快消灭;善法赶快让它生起,这样子一定是离苦得乐。好!我们今天讲到这边。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第六讲

  监学法师、诸位法师、诸位同学,阿弥陀佛!(阿弥陀佛!)请大家打开讲补充讲表第六面,附表七「念佛摄心方便法」。

  附表七 — 念佛摄心方便法

  都摄六根 一句弥陀念诵听 专注力

  净念相继 十句成片三三四 相继力

  首先我们解释这个标题的意义,我们这一次的印祖《文钞》的两个主题:第一个是真为生死发菩提心;第二个主题是以深信愿持佛名号。第一个主题的内涵,就是属于学道的通途。换句话说,我们身为一个大乘的佛弟子,我们应该要观察一切如母的众生,在生死大海中,受的种种的苦恼,我们为了要救拔一切的众生,解脱生死的缘故,所以我们应该要追求无上菩提,所谓的为利有情愿成佛。我们在凡夫的时候,我们的内心就应该要许下这样的誓愿,这个就是真为生死发菩提心。为了要达到成佛度众生的一个目的,我们所采取的方法,就是以深信愿持佛名号,这个是达到我们成佛的一个方法。要根据《瑜伽师地论》的分判呢,《瑜伽师地论》的意思,它以菩萨的愿力为根本法门,以菩萨所修的一切的六波罗蜜为方便法门。要以净土来说,真为生死发菩提心,就是根本法门,以深信愿持佛名号,是一个方便法门,这叫方便法,达到我们成就圆满佛果的一个方便。

  念佛摄心,这个「摄心」的意思就是说,我们现在是一个人的法界,我们有人的业力因缘、人的果报,我们想要从人的法界,要超越到佛的法界,这整个法界转变的根源,就是我们这一念心要有变化,要加以修证,所以讲摄心。怎么摄心呢?念佛,以这一句佛号来摄持我们这一念心,使令我们这一念心受到佛号的熏习,慢慢慢慢的由杂染而转成清净,由凡夫的法界转成佛的法界,这叫念佛摄心。这是这个标题的主要内涵。

  我们看这个标题的内容,这个念佛摄心方便法,是成佛的法门,当然是一个大乘的法门。这个法门的内涵,印祖是根据《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》:都摄六根、净念相继。就是这两个内涵。都摄六根,就是一句弥陀念诵听,成就一个专注力;净念相继,就是十句成片三三四,成就一个相续力。就是两种力量:一个专注力;一个相续力。我们加以解释。一句弥陀念诵听,就是一句

  弥陀是我们所攀缘的境界,也可以说是一个所归依的境界,万德洪名。万德洪名在我们内心的造作,所谓的熏习,它是有三个次第:念,就是念从心起,这个佛号怎么会有呢?从我们这一念的信心跟愿力,这信愿的心,如理的作意给创造出来;如理作意以后呢,第二个次第、诵,靠我们嘴巴嘴唇的活动,把这个声相给创造出来,使令这个所缘境更明显。前面的念从心起,我们只是一种归依的心情,并没有声相,嘴巴一活动以后,就创造一个明显的声相;把这个声相创造出来干什么呢?听,再把这个声相给听回去,再听回去。这样子的这一个佛号、这个万德洪名`经过我们这三个次第的运转,它就能够所谓的「一念相应一念佛」,就是相应,我们的心就跟佛号相应。换句话说,我们这一念心,就跟阿弥陀佛的功德大海相应。要以印祖说:即众生心投大觉海,就是这种境界,就是一句弥陀念诵听,这当中的内涵就是专注力。

  我们前面讲止、奢摩他的时候,什么叫专注力呢?就是:善取所缘境的相貌。我们这一念散乱的心,你刚开始抉择一个所缘境,当然前面说过,我们最后的抉择,是以名号为我们的所缘境,在修行的时候,你必须要使令这个佛号的声相,在你的心中清楚分明的显现出来,使令这个佛号在你的心中、这个明了的心中,清楚分明的显现出来,这个叫做「善取所缘境的相貌」。如果你的佛号,在心中根本没有办法清楚分明显现,根本谈不上念佛,你只是随口溜过。所以这个地方倒是蛮重要的,都摄六根,你不能打其它妄想,一定要使令你的所缘在心中显现,这个就是专注力。净土宗的祖师讲一个譬喻说:这个专注力好像猫,猫在老鼠的洞口,牠在寻求老鼠的那种境界是一样的,那猫两个眼睛,就瞪着那个老鼠的洞在看,特别的专注。从这个地方我们也可以知道,我们的这一念心,如何的去取佛号的声相,这两个道理是一致的,就专注力。

  单是有专注力是不够的,继续要净念相继,就是十句成片三三四,使令我们这种取所缘境的动作要重复,前一念取到的所缘境,下一念还要再取到所缘境,必须使令这种动作要相续下去。当然这当中会有一些困难,怎么办呢?印祖讲出一个方法:十句成片三三四。就是你可以以十句佛号为一个小循环,这十句佛号我们分成三段,三句、三句、四句,分三口气来念。这样子一方面能够调气、一方面能够摄心,构成韵调容易摄心。印祖他用这个方法来调气摄心,使令我们整个佛号在心中运转的时候,佛号不…

《《印光大师文钞》选读(净界法师)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