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《印光大師文鈔》選讀(淨界法師)▪P26

  ..續本文上一頁容易失掉,它能夠在心中一次又一次的顯現出來,它有這種力量,十句成片叁叁四。

  另外還有一個方法是「五點記數法」。這個「五點記數法」它的來源我先簡單的說明一下。差不多是在叁年前到四年前左右,學人那個時候跟一個同屆的師兄弟淨法法師住在文殊院裏面,那個時候我講經的因緣比較少,大部分的時間都在進修。那個時候也是以持名爲主,一方面學習《小止觀》的方便法門、一方面念佛。我隔壁的同參他閉關,所以我一方面進修;一方面等于護他的關。他閉關怎麼用功呢?他在關中就是拜阿彌陀佛、念阿彌陀佛,一天拜叁千拜,每一拜,佛號念十句,他也是「叁叁四」,下去的時候六句,分成兩段:南無阿彌陀佛、南無阿彌陀佛、南無阿彌陀佛;到底的時候又:南無阿彌陀佛、南無阿彌陀佛、南無阿彌陀佛,這個時候頭碰到地;起來的時候四句,南無阿彌陀佛、南無阿彌陀佛、南無阿彌陀佛、南無阿彌陀佛。所以他每天是拜叁千拜、叁萬聲佛號。他這樣子用功,用功了叁年,一千天,他整個加行是叁百萬拜、佛號念了叁千萬聲佛。

  我看他這樣子用功,也是不可思議。我們說你用功個七天,一天叁千拜,就拜完。你要用功的叁年,這件事就就不可思議了,一個人能夠拜佛叁千拜,拜叁年,這件事是不可思議。我那個時

  候就有一點好奇,我看他拜佛的時候,拜了叁千拜,但是他的相貌看起來也非常寂靜,一點都不心浮氣躁,我就問他說:你是怎麼記數呢?能夠一天拜叁千拜,這個記數是一個問題。他告訴我說,他主要的就是以二十五顆的念珠,拜一拜掐一個,二十五顆掐完以後,他就是用這個五點記數法。右邊的上面,然後右邊的下面,然後到左邊的下面,左邊上面,然後拉到中間,順時鍾,我們現在看到這個五點記數法。他這樣子用了叁年,我想一個人能夠用這個方法用了叁年,一定有他的殊勝處,我就用他這個方法來念,果然不錯,這個方法的確是好,容易攝心。我就把這個方法給取下來了,用了叁年多,我也覺得非常的好,所以把這個法門也提供給大家。

  ◎「五點記數法」:

  (一)安置地輪,令必下沈。

  (二)所緣行相,清楚分明。

  (叁)甯可少念,不可草率。

  (四)先依記數,再求圓滿。

  這個法門有四點要注意的,我們看下面的五點記數法, ,這個法門它也是跟「一句彌陀念誦聽,十句成片叁叁四」配合。你每一個點也都是念十句,根據淨土法門那個方法,一點念十句,所以它一片就是五十句佛號。因爲印祖他很強調,你打坐的時候是不能掐珠,身勞神動、久則成病,所以我們打坐的時候,就必須要五點來記數,你一片是五十句,你這一坐,念個十片就是五百句,念個二十片就是一千聲佛號。

  在這個念佛當中,有四點要注意:第一個「安置地輪,令心下沈。」當初淨法法師他這個法門,他使用叁年當中,聽他的描述,他這五點不是安置在地論,他是安置在這個虛空中,因爲他那個時候是動態,他是在拜佛當中。後來我把這個方法取下來,

  我是在靜中打坐的時候念,就必須安置地輪。這當中有兩個理由:第一個從表法上來說,表示我們是依止大地。什麼是大地呢?菩提心就是大地,生長一切萬物故,菩薩的功德,都是依止菩提心而生起,忘失了菩提心,所修的一切善法都是魔業。所以我們就以大地爲依止,大地就表示我們的這一念的菩提心,這是一個表法。

  從調身的角度來說,令心下沈。這個天臺《小止觀》它在講這個所緣境的時候,說這個所緣境有:體真止、系緣守境止,還有製心止有叁種。剛開始最容易下手的是系緣守境止。系緣守境止,智者大師他提出了幾個點:第一個、眉間是一個點;胸口是一個點;下丹田是一個點;腳掌是一個點;大地是一個點。不過智者大師他提出一個說明說:腰部以上的點,只能夠當對治,不能經常用,你經常製心在眉間,你就頭痛,所以眉間這一點,是用來對治昏沈的時候,稍微注意一下,不能夠經常時用。

  我前一段時間,到水裏一個道場去講課,有一個法師來找我,他說他念佛的時候就頭痛,我說念佛的時候是寂靜住,怎麼會頭痛呢?我問他:「你是怎麼念?你是不是觀想觀像?」他說他沒有觀想觀像,他也是持名,持名他也是根據印祖的方法,一句彌陀念誦聽,那他怎麼念呢?他就是把心放在耳朵那個地方,注意聽那個佛號聲音。這時候,心之所在氣之所在,氣之所在血之所在。你的心住在耳朵,你的氣就跑到上面去,血液也跟上去。你這個氣血一上沖以後,如果懈怠的人,可能還沒有什麼感覺,這個法師他一天念佛念相當多,他的氣血就永遠浮動在那上面,身體就受不了了,所以這個人也是精進,就頭痛!所以我們講一句彌陀念誦聽,其實他聽這個佛號的聲相。佛號的聲相是遍滿法界的,不是在耳朵的地方,聲相是沒有一個方向性的,遍滿法界的,所以你要注意你的所緣境是一個聲相,不是耳根,不是能聞的耳

  根,而是所聞的佛號,而所聞的佛號,是從你的嘴巴創造出來了以後,它是遍法界的,你是取遍法界的那個聲相,不是要你心去住到耳朵上,所以這個地方要注意,一定要使令你內心下沈。

  在這五個點當中,這個位置最下沈的就是地輪,大地。所以智者大師他也贊歎這個大地所緣境,這個地輪非常的好,尤其靜坐的時候,你依止大地住,你感到非常的穩定,氣血也容易下沈,你氣血下沈以後,你那個甘泉,水,水會從你身上慢慢的往上吊,你打坐的時候不容易口渴。這個打坐的時候要讓火下降,這個水上升,外道說煉丹,就是甘泉在上面,下面是火,這個是對的。如果你火在上面,水在下面,就好像燒鍋子,這鍋子沒有水一樣,就把鍋子燒破了,這個危險。所以這個地方我們一定要注意,念佛的時候,這五點一定要安置在地輪大地上,它在大地當中,十句移動一個圈,第一點、第二點、第叁、第四、第五,這個地方要注意。

  第二個「所緣行相,清楚分明。」你這五點是一個方便,攝心的方便。因爲有這五點的運作,有一個好處,你的佛號哪一個地方不清楚,你馬上能夠發覺,我後來體會它能夠幫你覺察妄想。就是說,你打妄想的時候,就不知道你念到哪一個位置了,你不知道。你不知道打妄想,因爲你走動的時候,你不知道走到哪裏去了,這五點是一個很好的方便。但是你要知道你所緣的行相,還是佛號,還是佛號,你只是依止這些點來移動而已,你要善取所緣境的相貌,什麼是所緣境的相貌呢?就是「聲相」。你在取所緣境的時候,不要取錯了。所以這個地方,你還是應該去取佛號的聲相爲所緣境,這個地方要注意,不是取「氣息」,也不是取這「五點」,這個要清楚。

  第叁個「甯可少念,不可草率。」你剛開始在運作這五點的時候,你不要急,不要求快,你把每一片的每一點,都念得清楚

  分明,每一點裏面十個佛號都念得很清楚,我們念佛要要求質量管理,就是說你剛開始念佛的時候,不要養成一種隨口溜過的習慣,你說他是老修行,是的,他念佛念得十幾年,但是你看他念佛內心亂七八糟,一點都沒有進步,而且他也不知道怎麼進步,但是你說他沒有念佛,他一天也念得很多,這種就是境界,上不去,但是也下不來,怎麼回事呢?他剛開始就養成壞習慣,他也不要求專注,妄想也不對治,這個是很不好的。剛開始你甯可老老實實的,從第一點念到第五點,你中間有差錯,剛開始甯可全面放棄,重來,這有一個好處!你要念到第叁點、第四點,你不知道哪一點的時候,這一片重來,這樣子對你會有一種警覺作用。就像這個小孩子,你規定這個小孩子:你現在開始從東邊走到西邊,畫一條線。當然他不聽,待會兒,他跑出去,你打他手心一下,他第二次走的時候就會注意。

  所以這個修行難在哪裏?難在你打妄想,也沒人管你,你自己要不督促自己,你實在是很難面對你自己的煩惱,因爲你打妄想沒有人管你,沒有人知道。所以面對你自己的時候,甯可剛開始嚴謹一點,你念到只要這五點不是相續的,中間有任何的妄想把我牽出去,使令這五點模糊,我這一片不要,重來!你這種決心`,它就能夠使令你的心容易收攝。所以你剛開始的時候「甯可少念,不可草率。」你甯可要求清清楚楚,不要貪多,這第叁點要注意。

  第四點「先依記數,再求圓融。」我們念到一個境界的時候,佛號根本就是念而無念、無念而念,那沒有什麼記數不記數的。但是我們剛開始甯可踏實一點,你規定你這一坐,十片、二十片,先有個規定的一個要期的目標,要求你自己。我這一坐,我念完十片才起坐、我念完二十片才起坐。二十片是指完整的片數,中間有這一片有缺,打破一個角,這一片就不要,完整的二十片,

  這個人就不簡單。完整的二十片,最起碼要四十分鍾。而且你當中妄想要很少,如果你打妄想,這一片不算,你四十分鍾還念不到二十片。但是這樣子念下去,你對佛號那個力量又不同,你經過這樣子很專心的、很嚴格的要求自己的內心:心于所緣專一安住;「心以所緣、相續安住,你跟佛號的感覺會不同,那個相應的力量就不同。

  我們這一次印祖《文鈔》的考試有兩個部分:第一個是屬于教量的考試,就是筆試;第二個是屬于證量的考試,證量的考試怎麼考呢?我陪大家坐二十分鍾,就是念這五點記數,我想知道你二十分鍾念幾片,然後我會跟你談,整個過程,你的所緣境是什麼個情況,我一聽就知道你是什麼境界了。所以我想我們現在剛開始,早上有止靜、中午有止靜、晚上也有止靜,你先試試看把這五點安置在大地,依止實際理谛而住,然後你念念看,你念六字也好,四字也好,把每一點裏面,放十句佛號,你嚴格要求你自己,中間有差錯,這一片都不要。你聽我的話,你甯可不要養成一個隨便的習慣,你說:我這十分鍾才念叁片,沒關系!任何人剛開始都是…

《《印光大師文鈔》選讀(淨界法師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