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《印光大師文鈔》選讀(淨界法師)▪P27

  ..續本文上一頁從這邊下手的,但是你養成一個好的習慣,你以後會不斷增上,如果你一開始就養成一個壞習慣,以後誰也沒辦法調整你,你自己也沒辦法。你說你有沒有念佛?有念佛。念的怎麼樣?這件事就不知道。所以我們我們坐二十分鍾,我來看看你念幾片,然後看你內心的狀態怎麼樣,那個明了性、寂靜性怎麼樣,我一聽就知道你大概是什麼情況。這是我們考試,有這個題目,這個是占百分之五十,這期中考的教量平均起來。但是我不一定說,你念多,我就給你高分,不一定,我要看看你跟佛號這個專一、相續的情況,我會問你幾個問題。這個是講到「念佛攝心方便法」。我們再看第七面。

  觀苦等過患,令心生厭離

  一、掉舉(心不寂靜)

  作意無常等,破除掉舉心

  ◎破除二障

  思佛像等,諸可心境

  二、昏沈(心不明了)

  修光明相,策與其心

  前面的五點記數法,它是使令我們內心跟佛號專一安住、相續安住的一個方法。但是這個方法,在我們的內心造作的時候是有障礙的,就是我們這一念心,跟佛號之間有障礙,什麼障礙呢?一個「掉舉」,一個「昏沈」,使令我們這一念心,本來是應該跟佛號通身靠倒,但是你在靠倒的時候,你沒有辦法去接近佛號,爲什麼呢?掉舉障礙你,昏沈障礙你,這兩個障礙你,所以我們必須把掉舉跟昏沈這兩個賊,它的相貌給標出來。標出來以後,我們再說怎麼對治。

  我們先看掉舉。這個掉舉的行相,就是心不寂靜。心不寂靜就是說,本來我們這一堂功課,我們的內心的意思,是要以佛號爲我們的所緣境,心于佛號專一安住;心于佛號相續安住。但是念了叁分鍾、五分鍾以後,我們這一念心就向外流動,就離開了我們所緣境,忘掉了所緣境,跑出去五欲、六塵的境界造作活動,這種情況叫做心不寂靜,就是把所緣境給忘記掉了。這個是屬于貪,貪心所收攝。這就是講到,這個掉舉的相貌是不寂靜。怎麼辦呢?這以下《菩提道次第略論》宗喀巴大師他提出兩個辦法:

  第一個「觀苦等過患,令心生厭離」。這第一個,觀苦等,「等」就是不淨這種過患,使令我們內心對于所愛著的境界生厭離心。這個地方是這樣子,倒是蠻重要的,「觀苦等過患,令心生厭離」。佛陀在《法華經》講一件事情,就是,我們講「業處」,在這個《清靜道論》講業處,什麼是業處呢?這個業的造作,就是我們經常喜歡去一個地方,去那個地方造作,這叫業處。我們凡夫衆生的業處,對我們來說,最熟練的業處,就是財色名食睡,

  這五種境界,是我們內心最喜歡造作的業處,我們最喜歡到那五個地方去。

  這個是怎麼回事呢?在《法華經》佛陀講一個譬喻說:有一個大富長者,這個大富長者有種種的寶物,擁有很多的兒子。當然這個大富長者在家的時候,小孩子就是聽大富長者的招呼,相安無事,也過得非常的快樂。但是有一天,大富長者就離開了家庭,到其它地方去了,小孩子就失去了父親,以後大家就開始顛倒。顛倒了以後,就是很多的蛇也跑進來了,一些的野幹、一些的毒蟲都跑進來。小孩子也不知道毒蛇的過患,就跟牠們玩在一起了,這個地板搞得很髒,乃至最後整個房子就起火燃燒。

  這個時候,大富長者回來,哎呀!不得了!子女在大火當中,跟這些毒蛇搞在一起,非常的危險。大富長者過去就跟他們講:哎呀!你們這個房子不能住,怎麼辦呢?外面有一個很大的車子,有叁部車子,這個車子能夠乘著你在虛空到處遊玩,神通叁昧,種種的快樂。這小孩子就把這些野幹、毒蛇給放棄了,也把這個叁界的火宅給放棄了,跑到外面。跑到外面去以後,佛陀就給他一部大車,而不是給他叁部車。

  這個比喻,佛陀爲了一佛乘的緣故,而分別說叁。這意思就表示說,我們內心過去的業處,是習慣于在五欲的境界裏面活動的,我們過去是這種思想,很習慣的,而且我們好像也不想改變。所以剛開始在念佛的時候,畢竟佛號我們是歸依的沒錯,但是它是一個生疏的境界,你在佛號當中,心于佛號專一安住;心于佛號相續安住,這是我們的一個希望,所以我們的心,隨時會跑出去,又回到我們過去的業處活動,就是這種境界。因爲熟境界嘛,很習慣。那這怎麼辦呢?「觀苦等過患」,這個時候智者大師說「诃責」。诃責五欲的方法,你思惟這五個業處,不是我應該去的地方,這種財色名食睡。怎麼說呢?

  譬如怨賊,奪功德故。你就思惟這五個處所裏面,很多的怨賊,我好不容易賺了很多的錢,把這個錢保存起來,辛辛苦苦,這個賊一來,把我錢都偷偷走,五欲亦複如是!奪功德法財故!你思惟這個業處,它就像賊一樣的破壞你的功德,譬如怨賊,奪功德故。

  第二、譬如毒蛇,害慧命故,我們身體很健康心情也愉快,這個身體能夠做很多的事情,但是被毒蛇咬到以後這個生命就死掉,五欲亦複如是,他會毒害我們法身慧命,我們在五欲這個業處裏面造作活動以後,會把我們過去所栽培的這種善根,這種法身慧命、特別指的是智慧給破壞掉,害慧命故。

  又:譬如大火,不寂靜故,我們在五欲當中,內心不寂靜,不是真正安樂。

  譬如汙泥,令染汙故,使令我們內心染汙的原因。你就是用這個怨賊、毒蛇、大火、汙泥這四個譬喻,來诃責我們這一念心,使令我們從現在開始,不可以到那五個地方去活動,不可以去!思惟苦等過患,令心生厭離,使令我們對于過去很熟悉的業處厭離。這個時候,我們就會比較老實在佛號安住,這是第一個方法,用诃責的方法。

  其次「作意無常等,破除掉舉心」。這個是更細的觀法,前面是思惟它的過患,這個是一種無常跟無我的智慧,來破除我們掉舉的心。這個是破除能掉舉的心,前面是诃責我們所緣的境界,就是觀察我們這一念掉舉、不寂靜的心,覓心了不可得。祖師說:「弟子心不安」,我們這一念心,在種種的業處裏面造作,內心不安怎麼辦呢?請和尚安心。初祖說:「將心來與汝安。」「覓心了不可得。」「吾與汝安心竟!」所以我們能夠觀察這一念的不寂靜的心的自性不可得,我們這一念心就寂靜下來了。這種是

  更細的方法,覓心了不可得,破除掉舉心。這兩個都是屬于觀的成份:一個是以過患來诃責;一個是以智慧來破除我們那個自心,這都能夠使令我們這一念不寂靜的心,能夠寂靜下來。

  第二個昏沈。這個昏沈的相貌是心不明了。前面的不寂靜,它的明了性是沒有失掉的;這個昏沈,就是我們能觀的這一念明了性失掉了,沈默,這個是癡,癡心所所攝。

  那這時候怎麼辦呢?宗喀巴大師他提出兩個辦法:「思佛像等,諸可欣境。修光明相,策舉其心。」有時候我們用功,用五欲的境界來诃責自己;但是這個時候的內心的法喜,還沒有生起來,我們修行人會有一種類似苦悶的感覺。《智度論》說,內心有一種憂,憂的感受生起,它不是苦而是憂。這個意思就是,我們過去很喜歡去那個業處玩,現在不能去。不能去,我內心當中希望的那種清淨莊嚴的功德,它沒有生起,我棄舍了五欲,但是佛法的清淨法樂還沒生起,這個時候是最麻煩的!這個時候完全靠信心在支持我們,內心會有一種沈悶、憂的感受。

  有時候這內心明了心會慢慢沈默,特別老參會有這種情況,這怎麼辦呢?「思佛像等,諸可欣境」,這個時候你看看佛像叁十二相、八十種好,這個「等」就包括依報,極樂世界的七寶池八功德水,這都是我們以後所要依止的處所,把我們內心那個欣求的心,那個快樂心給帶動起來。因爲前面的昏沈是一種沈默,這個時候把沈默的心給提起來,太沈了,提起來,就是思惟佛像等等,用你歡喜的境界,來把這個沈默的心提高。

  或者「修光明相,策舉其心」。或者你就把眼睛打開,這個「修」者取也,你依止眼根,取蓮花燈的光明。有光明相,它就能夠使令我們這一念黑暗的心能夠策舉,策舉我們這一念黑暗沈默的心。所以你要昏沈的時候,你不能閉眼睛;你一閉眼睛,你

  的昏沈更嚴重。正常的情況是合眼沒有錯,但是你一昏沈的時候,眼睛要打開,你去尋求附近有沒有什麼光明的相狀好取,就去取那個光明相,這個對治昏沈。換句話說,我們在佛號當中,一個標准的相貌,是要明了寂靜、寂靜明了,明靜而住,這是一個念佛的標准相貌,即明了又寂靜,寂靜又明了,明靜而住,這是一個標准的相貌,只要當中有不明了、不寂靜的情況發生,都應該對治。這是講到攝心的方便,跟破除障礙的方法。

  我們再看附表第八。

  附表八 — 一心不亂

  (一)九心住(欲界定)

  一、內 住 — 于一切外境攝心令住內境。

  二、等 住 — 于內所緣相續安住。

  叁、安 住 — 由妄念向外散亂,速當了知,還令安住前所緣境。

  四、近 住 — 于廣大境數數攝心,令心漸細,上上而住。

  五、調 順 — 由思惟叁摩地功德,令于正定心生欣喜。

  六、寂 靜 — 觀散亂過失,于叁摩地寂滅不喜之心。

  七、最極寂靜 — 謂于貪欲、憂戚、惛沈、睡眠等生起時,寂 滅令息。

  八、專注一趣 — 謂得任運轉故,精進修習。

  九、等 持 — 由修專注一趣故,能得自在任運而轉。

  — 糅合《瑜伽師地論》、《菩提道次第略論》—

  前面的「念佛攝心方便法」,是一個因地的修行,以下是講到它的功德相貌,你這樣子修有什麼好處呢?當然執持名號的目的,是要成就一心不亂,但這個一心不亂的範圍是相當的廣,我們提出了兩個:一個是「九心住」,所謂的「欲界定」;第二個

  是「近分定」,就是「未到地定」。兩個相貌,我們修行應該要知道位次,才不會起增上慢,喔!你念佛念到怎麼樣?你一心不亂了,其實沒有,這個就是增上慢。爲什麼會增上慢呢?因爲你不能善知位次,這是不可以的,錯認消息。所以我…

《《印光大師文鈔》選讀(淨界法師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