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从这边下手的,但是你养成一个好的习惯,你以后会不断增上,如果你一开始就养成一个坏习惯,以后谁也没办法调整你,你自己也没办法。你说你有没有念佛?有念佛。念的怎么样?这件事就不知道。所以我们我们坐二十分钟,我来看看你念几片,然后看你内心的状态怎么样,那个明了性、寂静性怎么样,我一听就知道你大概是什么情况。这是我们考试,有这个题目,这个是占百分之五十,这期中考的教量平均起来。但是我不一定说,你念多,我就给你高分,不一定,我要看看你跟佛号这个专一、相续的情况,我会问你几个问题。这个是讲到「念佛摄心方便法」。我们再看第七面。
观苦等过患,令心生厌离
一、掉举(心不寂静)
作意无常等,破除掉举心
◎破除二障
思佛像等,诸可心境
二、昏沉(心不明了)
修光明相,策与其心
前面的五点记数法,它是使令我们内心跟佛号专一安住、相续安住的一个方法。但是这个方法,在我们的内心造作的时候是有障碍的,就是我们这一念心,跟佛号之间有障碍,什么障碍呢?一个「掉举」,一个「昏沉」,使令我们这一念心,本来是应该跟佛号通身靠倒,但是你在靠倒的时候,你没有办法去接近佛号,为什么呢?掉举障碍你,昏沉障碍你,这两个障碍你,所以我们必须把掉举跟昏沉这两个贼,它的相貌给标出来。标出来以后,我们再说怎么对治。
我们先看掉举。这个掉举的行相,就是心不寂静。心不寂静就是说,本来我们这一堂功课,我们的内心的意思,是要以佛号为我们的所缘境,心于佛号专一安住;心于佛号相续安住。但是念了三分钟、五分钟以后,我们这一念心就向外流动,就离开了我们所缘境,忘掉了所缘境,跑出去五欲、六尘的境界造作活动,这种情况叫做心不寂静,就是把所缘境给忘记掉了。这个是属于贪,贪心所收摄。这就是讲到,这个掉举的相貌是不寂静。怎么办呢?这以下《菩提道次第略论》宗喀巴大师他提出两个办法:
第一个「观苦等过患,令心生厌离」。这第一个,观苦等,「等」就是不净这种过患,使令我们内心对于所爱着的境界生厌离心。这个地方是这样子,倒是蛮重要的,「观苦等过患,令心生厌离」。佛陀在《法华经》讲一件事情,就是,我们讲「业处」,在这个《清静道论》讲业处,什么是业处呢?这个业的造作,就是我们经常喜欢去一个地方,去那个地方造作,这叫业处。我们凡夫众生的业处,对我们来说,最熟练的业处,就是财色名食睡,
这五种境界,是我们内心最喜欢造作的业处,我们最喜欢到那五个地方去。
这个是怎么回事呢?在《法华经》佛陀讲一个譬喻说:有一个大富长者,这个大富长者有种种的宝物,拥有很多的儿子。当然这个大富长者在家的时候,小孩子就是听大富长者的招呼,相安无事,也过得非常的快乐。但是有一天,大富长者就离开了家庭,到其它地方去了,小孩子就失去了父亲,以后大家就开始颠倒。颠倒了以后,就是很多的蛇也跑进来了,一些的野干、一些的毒虫都跑进来。小孩子也不知道毒蛇的过患,就跟牠们玩在一起了,这个地板搞得很脏,乃至最后整个房子就起火燃烧。
这个时候,大富长者回来,哎呀!不得了!子女在大火当中,跟这些毒蛇搞在一起,非常的危险。大富长者过去就跟他们讲:哎呀!你们这个房子不能住,怎么办呢?外面有一个很大的车子,有三部车子,这个车子能够乘着你在虚空到处游玩,神通三昧,种种的快乐。这小孩子就把这些野干、毒蛇给放弃了,也把这个三界的火宅给放弃了,跑到外面。跑到外面去以后,佛陀就给他一部大车,而不是给他三部车。
这个比喻,佛陀为了一佛乘的缘故,而分别说三。这意思就表示说,我们内心过去的业处,是习惯于在五欲的境界里面活动的,我们过去是这种思想,很习惯的,而且我们好像也不想改变。所以刚开始在念佛的时候,毕竟佛号我们是归依的没错,但是它是一个生疏的境界,你在佛号当中,心于佛号专一安住;心于佛号相续安住,这是我们的一个希望,所以我们的心,随时会跑出去,又回到我们过去的业处活动,就是这种境界。因为熟境界嘛,很习惯。那这怎么办呢?「观苦等过患」,这个时候智者大师说「诃责」。诃责五欲的方法,你思惟这五个业处,不是我应该去的地方,这种财色名食睡。怎么说呢?
譬如怨贼,夺功德故。你就思惟这五个处所里面,很多的怨贼,我好不容易赚了很多的钱,把这个钱保存起来,辛辛苦苦,这个贼一来,把我钱都偷偷走,五欲亦复如是!夺功德法财故!你思惟这个业处,它就像贼一样的破坏你的功德,譬如怨贼,夺功德故。
第二、譬如毒蛇,害慧命故,我们身体很健康心情也愉快,这个身体能够做很多的事情,但是被毒蛇咬到以后这个生命就死掉,五欲亦复如是,他会毒害我们法身慧命,我们在五欲这个业处里面造作活动以后,会把我们过去所栽培的这种善根,这种法身慧命、特别指的是智慧给破坏掉,害慧命故。
又:譬如大火,不寂静故,我们在五欲当中,内心不寂静,不是真正安乐。
譬如污泥,令染污故,使令我们内心染污的原因。你就是用这个怨贼、毒蛇、大火、污泥这四个譬喻,来诃责我们这一念心,使令我们从现在开始,不可以到那五个地方去活动,不可以去!思惟苦等过患,令心生厌离,使令我们对于过去很熟悉的业处厌离。这个时候,我们就会比较老实在佛号安住,这是第一个方法,用诃责的方法。
其次「作意无常等,破除掉举心」。这个是更细的观法,前面是思惟它的过患,这个是一种无常跟无我的智慧,来破除我们掉举的心。这个是破除能掉举的心,前面是诃责我们所缘的境界,就是观察我们这一念掉举、不寂静的心,觅心了不可得。祖师说:「弟子心不安」,我们这一念心,在种种的业处里面造作,内心不安怎么办呢?请和尚安心。初祖说:「将心来与汝安。」「觅心了不可得。」「吾与汝安心竟!」所以我们能够观察这一念的不寂静的心的自性不可得,我们这一念心就寂静下来了。这种是
更细的方法,觅心了不可得,破除掉举心。这两个都是属于观的成份:一个是以过患来诃责;一个是以智慧来破除我们那个自心,这都能够使令我们这一念不寂静的心,能够寂静下来。
第二个昏沉。这个昏沉的相貌是心不明了。前面的不寂静,它的明了性是没有失掉的;这个昏沉,就是我们能观的这一念明了性失掉了,沉默,这个是痴,痴心所所摄。
那这时候怎么办呢?宗喀巴大师他提出两个办法:「思佛像等,诸可欣境。修光明相,策举其心。」有时候我们用功,用五欲的境界来诃责自己;但是这个时候的内心的法喜,还没有生起来,我们修行人会有一种类似苦闷的感觉。《智度论》说,内心有一种忧,忧的感受生起,它不是苦而是忧。这个意思就是,我们过去很喜欢去那个业处玩,现在不能去。不能去,我内心当中希望的那种清净庄严的功德,它没有生起,我弃舍了五欲,但是佛法的清净法乐还没生起,这个时候是最麻烦的!这个时候完全靠信心在支持我们,内心会有一种沉闷、忧的感受。
有时候这内心明了心会慢慢沉默,特别老参会有这种情况,这怎么办呢?「思佛像等,诸可欣境」,这个时候你看看佛像三十二相、八十种好,这个「等」就包括依报,极乐世界的七宝池八功德水,这都是我们以后所要依止的处所,把我们内心那个欣求的心,那个快乐心给带动起来。因为前面的昏沉是一种沉默,这个时候把沉默的心给提起来,太沉了,提起来,就是思惟佛像等等,用你欢喜的境界,来把这个沉默的心提高。
或者「修光明相,策举其心」。或者你就把眼睛打开,这个「修」者取也,你依止眼根,取莲花灯的光明。有光明相,它就能够使令我们这一念黑暗的心能够策举,策举我们这一念黑暗沉默的心。所以你要昏沉的时候,你不能闭眼睛;你一闭眼睛,你
的昏沉更严重。正常的情况是合眼没有错,但是你一昏沉的时候,眼睛要打开,你去寻求附近有没有什么光明的相状好取,就去取那个光明相,这个对治昏沉。换句话说,我们在佛号当中,一个标准的相貌,是要明了寂静、寂静明了,明静而住,这是一个念佛的标准相貌,即明了又寂静,寂静又明了,明静而住,这是一个标准的相貌,只要当中有不明了、不寂静的情况发生,都应该对治。这是讲到摄心的方便,跟破除障碍的方法。
我们再看附表第八。
附表八 — 一心不乱
(一)九心住(欲界定)
一、内 住 — 于一切外境摄心令住内境。
二、等 住 — 于内所缘相续安住。
三、安 住 — 由妄念向外散乱,速当了知,还令安住前所缘境。
四、近 住 — 于广大境数数摄心,令心渐细,上上而住。
五、调 顺 — 由思惟三摩地功德,令于正定心生欣喜。
六、寂 静 — 观散乱过失,于三摩地寂灭不喜之心。
七、最极寂静 — 谓于贪欲、忧戚、惛沉、睡眠等生起时,寂 灭令息。
八、专注一趣 — 谓得任运转故,精进修习。
九、等 持 — 由修专注一趣故,能得自在任运而转。
— 糅合《瑜伽师地论》、《菩提道次第略论》—
前面的「念佛摄心方便法」,是一个因地的修行,以下是讲到它的功德相貌,你这样子修有什么好处呢?当然执持名号的目的,是要成就一心不乱,但这个一心不乱的范围是相当的广,我们提出了两个:一个是「九心住」,所谓的「欲界定」;第二个
是「近分定」,就是「未到地定」。两个相貌,我们修行应该要知道位次,才不会起增上慢,喔!你念佛念到怎么样?你一心不乱了,其实没有,这个就是增上慢。为什么会增上慢呢?因为你不能善知位次,这是不可以的,错认消息。所以我…
《《印光大师文钞》选读(净界法师)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