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就只问耕耘,不问收获,你相信这一切法都是因缘生的,只要你有这种造作,这个功德一定会出现。诸法无自性,一切从缘起。你有这个因缘,一定有那个果报。所以你每一句佛号,都注意你当下这句佛号,不要管前面怎么样,不要管后面怎么样,就注意你现在这句佛号,你不断的在现前这句佛号安住,你以后就不可思议。好,我们再看讲义第二十七面。
这是静中修的另外一个方法。前面我们所说的五点记数法,那是一个通途法门,正常法门。这有一个特别法门,就是十念法门,我们把它说一下,大家请合掌。先把它念一遍。
【三】若或事务多端,略无闲暇,当于晨朝盥漱毕,有佛则礼佛三拜,正身合掌念南无阿弥陀佛,尽一口气为一念,念至十口气,即念「小净土文」;或但念「愿生西方净土中」四偈,念毕礼佛三拜而退。若无佛,即向西问讯,照上念法而念。此名十念法门,乃宋慈云忏主,为王臣政务繁剧,无暇修持者所立也。何以令尽一口气念?以众生心散,又无暇专念,如此念时,借气摄心,心自不散。然须随气长短,不可强使多念,强则伤气。又止可十念,不可二十,三十,多亦伤气。以散心念佛,难得往生,此法能令心归一处,一心念佛,决定往生。
— 与陈锡周书 —
好,我们看它的内容,分成三段。这个十念法门,第一段是说明它所加被的根机。「若或事务多端,略无闲暇」。假设我们平常的事情实在太多,身体处在这个万丈红尘当中事务多端,你要我静下来好好的摄心念佛,这件事情实在是办不到,特别在家居士办不到。那怎么办呢?这以下有一个特别法门。
「当于晨朝盥漱毕」,你在早上起床盥洗以后,什么话都先不要讲,什么事也先不要做,盥洗以后马上就做这以下的几件事。第一件事「有佛则礼佛三拜」,如果你有佛堂,就到佛堂里面拜三拜,或者你要多拜也可以,起码拜三拜,这是第一个加行。第二个正修,拜完佛以后干什么呢?「正身合掌念南无阿弥陀佛,尽一口气为一念,念至十口气」。这个时候,你就正身,或者是长跪,或者站着,把这个身体端正起来,精神提起来,合掌念南无阿弥陀佛,这个地方指的是念六字而且出声,怎么念法呢?「尽一口气为一念」,就是你吸气然后念佛号,念到这个气完全吐尽为止,这叫一念。这一口气当中,念几句佛号不要管它,就是念到气没有为止,你总共念十口气,这叫十念,这个正修。
念完以后,「即念小净土文;或但念『愿生西方净土中』四偈」。这个回向,这是小净土,或是一心归向极乐世界阿弥陀佛,那个归依文。或者你时间你不够,就简单念「愿生西方净土中,九品莲花为父母,花开见佛悟无生,回入娑婆度有情」,把这功德回向。念完以后呢?「念毕礼佛三拜而退」,最后再拜三拜,这个就是时间非常的短,这是有佛堂的情况。
如果是没有佛堂怎么办呢?「若无佛,即向西问讯,照上念法而念。」如果没有佛堂,就是就不要拜了,就向西问讯就好,三问讯,三问讯也是一样,念南无阿弥陀佛,念十念,然后回向,就是这两个方法。
「此名十念法门,乃宋慈云忏主,为王臣政务繁剧,无暇修持者所立也。」这个法门叫十念法门,以一口气为一念,念十口气,这当中不要管它的数目,每一口气当中,有几个数目不要管它。这是慈云忏主为王宫大臣,「政务繁剧」,没有时间修行所设立的,这是一个法门的内容。
第三段赞叹这个法门的殊胜。「何以令尽一口气念?」,为什么要尽一口气呢?这以下说明:「以众生心散,又无暇专念,如此念时,借气摄心,心自不散。」我们平常念佛的时候心思散乱,心思散乱本来应该要利用时间,好好的使令我们这一念心,心于佛号专一安住;心于佛号摄心安住。但是「无暇专念」,你整天都忙这个工作,哪有时间这样子念呢,所以只好靠这个法门。那这个法门的特色呢?「借气摄心」,它这个特色,就是用这个气从吸饱以后吐出来,这一口气当中,因为你都没有换气的关系,你不容易打妄想,它就是一口气,把所有佛号都念完,所以这个地方的特色「借气摄心」。他的意思就是说,你实在是没时间念佛,但是你实在是想往生极乐世界,怎么办呢?有没有办法在最短的时间,去创造一个念佛的资粮?有!就是这个「借气摄心」的方法。
「然须随气长短,不可强使多念,强则伤气。又止可十念,不可二十,三十,多亦伤气。」这有两个地方要注意!第一个,不可以「强使多念」,你念到没有气的时候,就不要念下去,把这个气吐完以后,就不要再念下去了,不可以强念,否则伤气,这第一个。第二个也不可以多念,你一天只能够念十句,不像前面的三三四,因为它是配合着气息的运转,你可以念一整天,没关系的。因为这个是十念法门,只能够十念,不可二十,三十,多也伤气。所以这个地方要注意!第一个不可以强念,也不可以多念,它只有在早上起床的时候念。
以下就总结这个法门的殊胜。「以散心念佛,难得往生,此法能令心归一处,一心念佛,决定往生。」我们一般都是散心念佛,很难往生。我们在这种短时间当中,这个法门因为它借气摄心,所以能够在短时间内,「心归一处,一心念佛,决定往生」,只要我们不间断,也能够决定往生。所以我们在平常修五点记数
法之余,你也可以每天修一次的十念法门,这个时间很快,但是这个只是一天一次而已,加强我们念佛的念力,它有加强作用。这把静中修的「正示念佛方法」这一科讲完,大家有没有问题?
师答学生问题(1):他那个地方讲这个法门叫十念法门,他就解释那个念的定义,什么叫念?他这个名字叫十念法门,对不对?什么是念呢?他那个念,不是一句佛号,而是尽一口气为一念,他解释那个念的意思。这个地方的念,跟我们一般讲念不同,这样懂吗?他是一口气为一念,所以有时候这个名相解释会不同。
师答学生问题(2):九次第定,如果你是讲《楞严经》的九次第定,就是灭尽定。九次第定跟九心住不同,九次第定就是四禅四空再上去的,那个就是九次第定,你这个名词是不是《楞严经》来的?是喔,《楞严经》的九次第定就是超越了四禅八定,四禅四空,它那个九次地定是讲灭尽定。阿罗汉,三果以上,三果以上也可以,阿罗汉圆满。他那个是钝根的阿罗汉。钝根阿罗汉,他必须要经过初禅、二禅、三禅、四禅,空无边处、识无边处、无所有处、非想非非想处,他一定要每一个定都要经过,最后从这个四空定当中,再降到四禅,从四禅当中修无我观,然后进入灭尽定。这个是讲到钝根的声闻人,他必须要照这个次第修上去。利根的人可能在初禅当中,因为无我的智慧强,他初禅就能够进入到这个九次第定。
这个定的得到有三种:第一个生起;第二个圆满;第三个自在。我们刚开始禅定生起,但是还不圆满,会退失掉,慢慢慢慢从最初的得到以后,慢慢坚固了,不容易失掉,因为你经常做,你得到初禅以后,你经常做,做到最后,那个禅定就非常坚固。坚固以后,还不自在,你到初禅要到二禅,不行!你必须从初禅出来,再进入二禅,你慢慢慢慢熟练以后,他就得自在,他能够
一入坐,马上进入到四禅,那四禅又能够到初禅,他就是熟了,就生巧,就自在。所以禅定有三种境界:第一个生起;第二个坚固,我们讲圆满;第三个自在。有些人禅定不自在,有些人禅定自在,就是他的熟练度。就看你的用功情况。每一个禅定都有自在,有漏的禅定也有自在,这个自在不约有漏、无漏,前面的四禅八定都是有漏位,九次第定它是无漏,它有无我智慧,它是无漏定,他没有爱着心。
好,这个我们以后再谈论。我们现在离期中考,还有差不多还有三个礼拜,现在给大家训练。我们刚开始不要求多,你先坐二十分钟看看,你看看你这五点记数法能够走几片,你在练习当中,有一些支离破碎的情况,你这一片就不要,看你这二十分钟能够取到完整的片数,清楚分明的佛号,能够取几片,训练看看。这个事情都是要训练,不管是善法、恶法,都是要假藉你的造作才能够生起。我们过去为什么烦恼很粗重呢?就是我们不断的,我们欢喜在这个烦恼的业处里面活动;现在刚好相反,我们要欢喜在佛号的业处活动,这个也是自己要去创造的。好我们今天讲到这里。
第七讲
监学法师、诸位法师、诸位同学,阿弥陀佛!(阿弥陀佛!)请大家打开讲义第二十九面,己二、善识对治除障。这一科我们先看它的科判,请大家翻到讲义二十三面,丁二、执持名号,这
一科是讲到执持名号的内容,分两科:初、静中修;二、历缘对境修。静中修又分成三科:初、正示念佛方法;二、善识对治除障;三、回向。这一科是属于静中修的第二科、善识对治除障。这个科判的大意是说,我们在念佛上,主要的方法就是:一句弥陀念诵听,心于佛号专一安住;心于佛号相续安住。但是在整个安住的过程当中,有时候是很顺利的,有时候会有障碍,我们应该要认识障碍生起的因缘,以及对治的方法。这当中有两科,第一科是属于内在的障碍;下一科是属于外在的障碍。先看内在的障碍,内障的生起的因缘跟对治的方法,我们看印光大师的开示,先把这个《文钞》念一遍,大家请合掌。
己二、善识对治除障
修行之要,在于对治烦恼习气。习气少一分,即工夫进一分。有修行愈力,习气愈发者,乃只知依事相修持,不知反照回光,克除己心中之妄情所致也。当于平时,预为提防,则遇境逢缘,自可不发。倘平时识得我此身心,全属幻妄,求一我之实体实性,了不可得。既无有我,何有因境因人而生烦恼之事,此乃根本上最切要之解决方法也。如不能谛了我空,当依如来所示「五停心观」,而为对治。所谓多贪众生不净观,多瞋众生慈悲观,多散众生数息观,愚痴众生…
《《印光大师文钞》选读(净界法师)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