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《印光大師文鈔》選讀(淨界法師)▪P30

  ..續本文上一頁就只問耕耘,不問收獲,你相信這一切法都是因緣生的,只要你有這種造作,這個功德一定會出現。諸法無自性,一切從緣起。你有這個因緣,一定有那個果報。所以你每一句佛號,都注意你當下這句佛號,不要管前面怎麼樣,不要管後面怎麼樣,就注意你現在這句佛號,你不斷的在現前這句佛號安住,你以後就不可思議。好,我們再看講義第二十七面。

  這是靜中修的另外一個方法。前面我們所說的五點記數法,那是一個通途法門,正常法門。這有一個特別法門,就是十念法門,我們把它說一下,大家請合掌。先把它念一遍。

  【叁】若或事務多端,略無閑暇,當于晨朝盥漱畢,有佛則禮佛叁拜,正身合掌念南無阿彌陀佛,盡一口氣爲一念,念至十口氣,即念「小淨土文」;或但念「願生西方淨土中」四偈,念畢禮佛叁拜而退。若無佛,即向西問訊,照上念法而念。此名十念法門,乃宋慈雲忏主,爲王臣政務繁劇,無暇修持者所立也。何以令盡一口氣念?以衆生心散,又無暇專念,如此念時,借氣攝心,心自不散。然須隨氣長短,不可強使多念,強則傷氣。又止可十念,不可二十,叁十,多亦傷氣。以散心念佛,難得往生,此法能令心歸一處,一心念佛,決定往生。

  — 與陳錫周書 —

  好,我們看它的內容,分成叁段。這個十念法門,第一段是說明它所加被的根機。「若或事務多端,略無閑暇」。假設我們平常的事情實在太多,身體處在這個萬丈紅塵當中事務多端,你要我靜下來好好的攝心念佛,這件事情實在是辦不到,特別在家居士辦不到。那怎麼辦呢?這以下有一個特別法門。

  「當于晨朝盥漱畢」,你在早上起床盥洗以後,什麼話都先不要講,什麼事也先不要做,盥洗以後馬上就做這以下的幾件事。第一件事「有佛則禮佛叁拜」,如果你有佛堂,就到佛堂裏面拜叁拜,或者你要多拜也可以,起碼拜叁拜,這是第一個加行。第二個正修,拜完佛以後幹什麼呢?「正身合掌念南無阿彌陀佛,盡一口氣爲一念,念至十口氣」。這個時候,你就正身,或者是長跪,或者站著,把這個身體端正起來,精神提起來,合掌念南無阿彌陀佛,這個地方指的是念六字而且出聲,怎麼念法呢?「盡一口氣爲一念」,就是你吸氣然後念佛號,念到這個氣完全吐盡爲止,這叫一念。這一口氣當中,念幾句佛號不要管它,就是念到氣沒有爲止,你總共念十口氣,這叫十念,這個正修。

  念完以後,「即念小淨土文;或但念『願生西方淨土中』四偈」。這個回向,這是小淨土,或是一心歸向極樂世界阿彌陀佛,那個歸依文。或者你時間你不夠,就簡單念「願生西方淨土中,九品蓮花爲父母,花開見佛悟無生,回入娑婆度有情」,把這功德回向。念完以後呢?「念畢禮佛叁拜而退」,最後再拜叁拜,這個就是時間非常的短,這是有佛堂的情況。

  如果是沒有佛堂怎麼辦呢?「若無佛,即向西問訊,照上念法而念。」如果沒有佛堂,就是就不要拜了,就向西問訊就好,叁問訊,叁問訊也是一樣,念南無阿彌陀佛,念十念,然後回向,就是這兩個方法。

  「此名十念法門,乃宋慈雲忏主,爲王臣政務繁劇,無暇修持者所立也。」這個法門叫十念法門,以一口氣爲一念,念十口氣,這當中不要管它的數目,每一口氣當中,有幾個數目不要管它。這是慈雲忏主爲王宮大臣,「政務繁劇」,沒有時間修行所設立的,這是一個法門的內容。

  第叁段贊歎這個法門的殊勝。「何以令盡一口氣念?」,爲什麼要盡一口氣呢?這以下說明:「以衆生心散,又無暇專念,如此念時,借氣攝心,心自不散。」我們平常念佛的時候心思散亂,心思散亂本來應該要利用時間,好好的使令我們這一念心,心于佛號專一安住;心于佛號攝心安住。但是「無暇專念」,你整天都忙這個工作,哪有時間這樣子念呢,所以只好靠這個法門。那這個法門的特色呢?「借氣攝心」,它這個特色,就是用這個氣從吸飽以後吐出來,這一口氣當中,因爲你都沒有換氣的關系,你不容易打妄想,它就是一口氣,把所有佛號都念完,所以這個地方的特色「借氣攝心」。他的意思就是說,你實在是沒時間念佛,但是你實在是想往生極樂世界,怎麼辦呢?有沒有辦法在最短的時間,去創造一個念佛的資糧?有!就是這個「借氣攝心」的方法。

  「然須隨氣長短,不可強使多念,強則傷氣。又止可十念,不可二十,叁十,多亦傷氣。」這有兩個地方要注意!第一個,不可以「強使多念」,你念到沒有氣的時候,就不要念下去,把這個氣吐完以後,就不要再念下去了,不可以強念,否則傷氣,這第一個。第二個也不可以多念,你一天只能夠念十句,不像前面的叁叁四,因爲它是配合著氣息的運轉,你可以念一整天,沒關系的。因爲這個是十念法門,只能夠十念,不可二十,叁十,多也傷氣。所以這個地方要注意!第一個不可以強念,也不可以多念,它只有在早上起床的時候念。

  以下就總結這個法門的殊勝。「以散心念佛,難得往生,此法能令心歸一處,一心念佛,決定往生。」我們一般都是散心念佛,很難往生。我們在這種短時間當中,這個法門因爲它借氣攝心,所以能夠在短時間內,「心歸一處,一心念佛,決定往生」,只要我們不間斷,也能夠決定往生。所以我們在平常修五點記數

  法之余,你也可以每天修一次的十念法門,這個時間很快,但是這個只是一天一次而已,加強我們念佛的念力,它有加強作用。這把靜中修的「正示念佛方法」這一科講完,大家有沒有問題?

  師答學生問題(1):他那個地方講這個法門叫十念法門,他就解釋那個念的定義,什麼叫念?他這個名字叫十念法門,對不對?什麼是念呢?他那個念,不是一句佛號,而是盡一口氣爲一念,他解釋那個念的意思。這個地方的念,跟我們一般講念不同,這樣懂嗎?他是一口氣爲一念,所以有時候這個名相解釋會不同。

  師答學生問題(2):九次第定,如果你是講《楞嚴經》的九次第定,就是滅盡定。九次第定跟九心住不同,九次第定就是四禅四空再上去的,那個就是九次第定,你這個名詞是不是《楞嚴經》來的?是喔,《楞嚴經》的九次第定就是超越了四禅八定,四禅四空,它那個九次地定是講滅盡定。阿羅漢,叁果以上,叁果以上也可以,阿羅漢圓滿。他那個是鈍根的阿羅漢。鈍根阿羅漢,他必須要經過初禅、二禅、叁禅、四禅,空無邊處、識無邊處、無所有處、非想非非想處,他一定要每一個定都要經過,最後從這個四空定當中,再降到四禅,從四禅當中修無我觀,然後進入滅盡定。這個是講到鈍根的聲聞人,他必須要照這個次第修上去。利根的人可能在初禅當中,因爲無我的智慧強,他初禅就能夠進入到這個九次第定。

  這個定的得到有叁種:第一個生起;第二個圓滿;第叁個自在。我們剛開始禅定生起,但是還不圓滿,會退失掉,慢慢慢慢從最初的得到以後,慢慢堅固了,不容易失掉,因爲你經常做,你得到初禅以後,你經常做,做到最後,那個禅定就非常堅固。堅固以後,還不自在,你到初禅要到二禅,不行!你必須從初禅出來,再進入二禅,你慢慢慢慢熟練以後,他就得自在,他能夠

  一入坐,馬上進入到四禅,那四禅又能夠到初禅,他就是熟了,就生巧,就自在。所以禅定有叁種境界:第一個生起;第二個堅固,我們講圓滿;第叁個自在。有些人禅定不自在,有些人禅定自在,就是他的熟練度。就看你的用功情況。每一個禅定都有自在,有漏的禅定也有自在,這個自在不約有漏、無漏,前面的四禅八定都是有漏位,九次第定它是無漏,它有無我智慧,它是無漏定,他沒有愛著心。

  好,這個我們以後再談論。我們現在離期中考,還有差不多還有叁個禮拜,現在給大家訓練。我們剛開始不要求多,你先坐二十分鍾看看,你看看你這五點記數法能夠走幾片,你在練習當中,有一些支離破碎的情況,你這一片就不要,看你這二十分鍾能夠取到完整的片數,清楚分明的佛號,能夠取幾片,訓練看看。這個事情都是要訓練,不管是善法、惡法,都是要假藉你的造作才能夠生起。我們過去爲什麼煩惱很粗重呢?就是我們不斷的,我們歡喜在這個煩惱的業處裏面活動;現在剛好相反,我們要歡喜在佛號的業處活動,這個也是自己要去創造的。好我們今天講到這裏。

  

  

  

  

  第七講

  監學法師、諸位法師、諸位同學,阿彌陀佛!(阿彌陀佛!)請大家打開講義第二十九面,己二、善識對治除障。這一科我們先看它的科判,請大家翻到講義二十叁面,丁二、執持名號,這

  一科是講到執持名號的內容,分兩科:初、靜中修;二、曆緣對境修。靜中修又分成叁科:初、正示念佛方法;二、善識對治除障;叁、回向。這一科是屬于靜中修的第二科、善識對治除障。這個科判的大意是說,我們在念佛上,主要的方法就是:一句彌陀念誦聽,心于佛號專一安住;心于佛號相續安住。但是在整個安住的過程當中,有時候是很順利的,有時候會有障礙,我們應該要認識障礙生起的因緣,以及對治的方法。這當中有兩科,第一科是屬于內在的障礙;下一科是屬于外在的障礙。先看內在的障礙,內障的生起的因緣跟對治的方法,我們看印光大師的開示,先把這個《文鈔》念一遍,大家請合掌。

  己二、善識對治除障

  修行之要,在于對治煩惱習氣。習氣少一分,即工夫進一分。有修行愈力,習氣愈發者,乃只知依事相修持,不知反照回光,克除己心中之妄情所致也。當于平時,預爲提防,則遇境逢緣,自可不發。倘平時識得我此身心,全屬幻妄,求一我之實體實性,了不可得。既無有我,何有因境因人而生煩惱之事,此乃根本上最切要之解決方法也。如不能谛了我空,當依如來所示「五停心觀」,而爲對治。所謂多貪衆生不淨觀,多瞋衆生慈悲觀,多散衆生數息觀,愚癡衆生…

《《印光大師文鈔》選讀(淨界法師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