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因緣觀,多障衆生念佛觀。 — 對治瞋恚等義 —
好,我們看它的內容,我們分成叁科。先看第一段,「修行之要,在于對治煩惱習氣。習氣少一分,即工夫進一分。」這一段是講出整個修行的內涵,修行的方法有很多的差別,譬如說拜佛、念佛、誦經、持咒等等,有很多差別的法門。但是主要它有一個共同的目的,什麼目的呢,「在于對治煩惱習氣」。換句話說,一切的法門,是以淨心爲要,淨心,徹悟大師說:一切的行
門,以淨心爲要。我們一切的修行,不管是哪一個宗派。我們所趣向的目標,就是在返妄歸真,恢複我們的清淨心,這是一個共同的目標,就是要對治煩惱習氣。
我們這樣子不斷的用功,每天用功加行,一年過去了,兩年過去了,我們怎麼知道修行是不是有進步呢,這以下印光大師告訴我們一個判斷方法,「習氣少一分,即工夫進一分」,就是說我們有時候靜下來檢討自己的身口意,我們的煩惱習氣減少了一分,表示我們修行就進步一分;如果說煩惱習氣都沒有改變,這就是談不上修行功夫了。這一段等于是印祖他標出的修行進步的一個標准。
再看第二段,我們的習氣應該怎麼對治呢?這以下就說出來了。
「有修行愈力,習氣愈發者,乃只知依事相修持,不知反照回光,克除己心中之妄情所致也。」有些人他修行愈力,愈精進,他能夠在拜佛、持咒念佛當中,做很大的加行,但是,習氣愈發者,他愈修行,結果我們跟他的生活一接觸,發現他的煩惱,貪煩惱、瞋煩惱、我慢心比以前更重,比沒有修行之前更嚴重。這件事是怎麼回事呢?印祖講出一個他的因緣,「乃只知依事相修持,不知反照回光,克除己心中之妄情所致也」。這個是因爲他在加行的過程當中,只知道依止外在的數目,他知道我今天把功課做完了,我今天已經拜了一千拜了,這件事情功課圓滿,他內心只是注意整個外在的事項數目,不知道用佛法的道理來照,來觀照這一念的煩惱,不知道用佛法的道理消化,來觀照修正這個內心的煩惱,所以「不知反照回光,克除己心中之妄情」,妄想執著所造成的結果。這就是他爲什麼會愈修行,煩惱愈重,就是這個樣子,他根本就沒有把這個法消歸到內心上。應該怎麼辦呢?
「當于平時,預爲提防,則遇境逢緣,自可不發。」所以說,我們對于這個煩惱習氣,在平常,就是在靜中修的時候,你平常做定課的時候,就必須要去成就一種清淨的善根,能夠對治的一個善根,一個法寶出來,你在遇境逢緣的時候,你才能夠不去發動過去的老毛病,就是你應該在靜中先栽培這個善根。
應該怎麼栽培呢,印祖就講出了第叁段,他的一個修行對治的方法。
「倘平時識得我此身心,全屬幻妄,求一我之實體實性,了不可得。既無有我,何有因境因人而生煩惱之事,此乃根本上最切要之解決方法也。」這個「平時」,就是我們把事情萬緣放下的時候,我們在寂靜處,要去思惟、觀察。思惟觀察什麼呢,「識得」,就是如實的能夠覺悟「我此身心」。這個佛法的修觀,你剛開始不適合去攀緣太廣的法界,要先去觀察你的身心,色受想行識,你這個果報體,因爲整個生命體,是以正報爲主的,你觀察你現在這個人的五蘊,有色法、有受、想、行、識,這個五蘊的身心,「求一我之實體實性,了不可得」,這等于是修我空觀的意思。我們先解釋這個「我」。這個「我」在唯識學上說,就是一個常一的主宰,就是我們認爲,我們凡夫的思想認爲,我們這個生命體,我得到這個人的果報,在整個生命體當中有一個「常」,就是它恒常住,它不是說有時候出現,有時候不出現,不是,它經常要出現,恒常住、經常在的。而且是「一」,這個「一」就是它不能有變化,它的相貌是不能變化的,你不能夠說一下子歡喜;一下子痛苦,那就不是了,有變化性的就不是「一」,恒常住不變異,它不能有變異性。而且它能夠主宰,它有主宰性,我要得到快樂,就得到快樂;我要得到痛苦,就得到痛苦,他有這種主宰性。要滿足這叁個條件,常、一、主宰,名字爲「我」。
這種我的實體實性,這個實就是一個真實,這個真實是面對于虛妄來說的。譬如說,我們看到虛空的浮雲,它會隨風的因緣,一下子變出一條龍,一下子就變出一條狗,它這樣子的相狀,會隨著風的因緣而改變,這個叫做虛妄,它就是生滅變異,它沒有一個不變的自體叫虛妄。但是這個浮雲所依止的虛空,它是沒有變化性的,這個叫真實,佛法對這個真實跟虛妄是這樣定義的。我們看這個「我」,就是常一主宰,我們這一念心,真的有一個恒常住不變異的「我」的一個自體?這個我的自體就是說,我們的身心世界,是過去的業力所創造出來的,我們的外在的相狀,現在的煩惱,各式各樣的煩惱、各式各樣的戒定慧的善根,這是怎麼有呢,這是過去的造作業力。你怎麼喜歡誦經呢,因爲你過去栽培這方面的善根;你爲什麼貪煩惱很重呢,你過去在這個業力經常造作。換句話說,我們的整個身心世界,這剎那剎那的身心世界,它會在這個地方出現,就是有這個業力在支持,離開了過去的業力,這個身心的果報就不存在,離開了過去的因緣業力,這個果報就不存在,這個就因緣所生法。
所以說,既然我們的身心世界是由因緣所變化的,那當然這件事情就是沒有一個「常一主宰」,每一個法都是隨著過去的業力,業力強的時候,這個法出現就是強;這個業力慢慢慢慢消失掉了,這個法就消失掉了。就是說這一切法,不管是色法、心法,都是隨業力而有變化性的,在整個變化當中,我們找不到一個我的自體,找不到的。
《成唯識論》裏,外道對佛法講的這個無我的道理,非常的不同意,這個外道的思想就是強調有「我」,他對《成唯識論》的論主說:假設這個生命體沒有一個常一不變的「我」,我們的生命怎麼相續,你這個果報結束了,下一個果報如果沒有一個我來攝持的話,這個果報是不是要失掉?換句話說,外道認爲我們
的生命體有一個造作者,「我」去創造善業,創造一個善業以後,我這一期果報消失掉了,因緣業力結束就消失掉了,我應該依止我過去的善業,去得一個人天的果報。是誰去受用呢?是「我」在受用,如果生命體沒有一個能造作者、所受用者,這個生命體就不能解釋業果相續的,這業果就斷滅了,外道提出這種問難。
唯識學的論主就回答說:其實不對?業果的相續,是因爲由于過去煩惱的十二因緣,由于過去的無明,由這種虛妄的無明發動以後,創造一個業力,由業力去得果報。換句話說,我們整個生命的相續,就是一個惑業苦的相續。煩惱發動業力,由業力去得果報;在得果報的時候,又發動了另一期的煩惱,又去創造一個業力,這整個生命體,就是一個惑業苦的相續而已。所以阿羅漢把這個生死的業力給息滅以後,他這個叁界的生命就結束了。在生命結束以後,你就找不到這個「我」的存在。假設這個「我」有實體的話,阿羅漢把叁界的生命消滅以後,他把五蘊的身心消滅以後,那個「我」應該出現,但事實上沒有,阿羅漢進入滅盡定以後,那是一種清淨的法身的境界,無我無我所,可見得這個「我」是不存在的,那是一種執著。所以這個地方就是要我們去觀察,在我們的身心世界,它完全是一種業力的顯現,剎那剎那的顯現,在這一整個的剎那變化當中,找一個恒常住不變異的一個我的一個自體是不可得的。
你這樣子修「無我觀」有什麼好處呢?「既無有我,何有因境因人,而生煩惱之事」。這個地方就說明了一切的煩惱,它有一個根本,就像是這個樹,一棵大樹有很多的枝葉花果,但是它們都依止,樹幹才能夠繼續生長。我們的煩惱也是各式各樣,貪瞋癡慢疑,這一切的煩惱,在唯識學上說,一定要依止這個「我」的執著才能夠生起。所以你能夠修「我空觀」的時候,你所有的煩惱都淡泊了。我空觀把這個「人我執」的執著破壞一分,你所
有的煩惱都削薄一分。所以印祖說,「此乃根本上最切要之解決方法也」,這個是最切要、最徹底的把煩惱連根切斷。
這個「我空觀」,的確在修行當中是很重要的。就是說,我們去觀察:何期自性本自清淨。我們這一念明了的心性當中,沒有一個恒常住不變異的自體叫做我,沒有的。我們這一念心,它只是一種明了的功能,一種功能而已。我能夠去誦經、去念佛,去創造種種的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進、禅定、智慧,是的,能夠造業,但是在整個造業當中,是無我無我所,它只是一種因緣的作用。隨順清淨的因緣,我們隨順菩提心的因緣去自利利他,這只是一種隨順的因緣,這因緣當中沒有一個「我」跟「我所」的存在。你這樣子觀有什麼好處呢,你能夠經常修行我空的智慧,當然我們的煩惱習氣,那是一個很強大的勢力,貪煩惱、瞋煩惱、癡煩惱、我慢,不是馬上能夠對治的。但是你能夠入我空觀的時候,你經常修我空觀,你會比沒有修我空觀的人,容易對治,你那個煩惱會淡泊一點,而且你修的時候,你進步會很快。你完全沒有空正見,完全從事相上來對治,入道多辛苦。你能夠修我空觀,這個時候,你知道這些煩惱都是如夢如幻,我都不可得的,哪有依「我」生的煩惱;我是不可得,一切煩惱都是如夢如幻,這個時候,你在修行會比別人快,你進步會比別人快,而且你用功上,會比較輕松一點。你那個方法會比較圓頓一點。所以這個地方,印祖贊歎「我空觀」,是一種根本上最切要的一個解決煩惱的方法,這個我空觀是相當重要的。
再看第二段,這是一個對治法門。
「如不能谛了我空,當依如來所示『五停心觀』,而爲對治。」如果我們不能夠修我空觀,我空的智慧,這種教理的抉擇不夠,善根不夠那怎麼辦呢?第二個辦法就是五停心觀,這五停心觀,在天臺宗的《小止觀》,它這五個是判作對治觀法。什麼叫對治
觀法?就是…
《《印光大師文鈔》選讀(淨界法師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