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《印光大師文鈔》選讀(淨界法師)▪P3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這一個法門,它只能夠對治一種病。不淨觀就是對治貪,不淨觀不能對治瞋,不行!這個藥只能夠對治一種病,不像「我空觀」是對治所有的病,它是一個根本,所以這個地方是講對治的。這以下講出了五帖藥,對治五種病:第一個、多貪衆生不淨觀;第二個、多瞋衆生慈悲觀;第叁、多散衆生數息觀;第四、愚癡衆生因緣觀;第五、多障衆生念佛觀。

  先看第一個「多貪」。有些貪煩惱會重的人,就是過去他在五欲之間的享受比較重,這種等流習氣。這種貪就是染著,內心對這種過去可愛的境界,內心就是住在這個境界,不願意分開,被五欲的境界給系縛,這叫染著。那怎麼辦呢,不淨觀。這個不淨觀當然它有各式各樣的,主要是觀察我們的正報,因爲我們所貪的境界,主要的是依止這個正式的果報,依止這個身心。雖然我們也貪財物,貪房子,但是主要的,最強大的勢力還是對自己的正式果報,人的正式果報生起貪,這個是最主要的。所以我們在對治的時候,主要的是觀察我們的色身。

  「觀身不淨」這當中有叁個方法:第一個是約著我們生前,我們生命在的時候。龍樹菩薩說:「種種不淨物,充滿于身內,常流出不止,如漏囊盛物。」第一個是觀察我們的內相不淨,種種不淨物,充滿于身內。我們把身體這個皮跟肉給撥開以後,觀察我們身體的情況,有膿血屎尿種種的不淨物,充滿在我們身體裏面。它還不斷在身體裏面流動。它還怎麼樣呢,常流出不止,如漏囊盛物,他經常從兩個眼睛、鼻子、嘴巴、大便處、小便處流出,九孔流出不淨物,講一個譬喻:如漏囊盛物。像一個皮革,這個皮革破九個洞,這個皮革裏面裝很多的大小便等,經常從這九個洞裏面,流出大便、小便、膿、血、屎、尿、鼻涕等等,是這種境界。其實我們要是心稍微細一點,我們一天的作息,吃飯、睡覺、上廁所,你用比較理性的智慧來觀察這個色身,你應該能

  夠知道,這個色身是不清淨的,是的,是不清淨!可見我們過去的思想是顛倒的,業力使令我們看不到這個色身的真實相,所以我們應該要經常去熏習佛法,來調整我們的顛倒,這個是一種生前的不淨的觀法。

  第二個九想觀。就是死了以後,觀察我們這個色身,我們用很好的飲食,很好的滋養來滋養這個色身,但是總有一天這個色身它會死掉。然後躺在地上,然後青黑膨脹破裂。破裂以後流出膿血。流出臭穢的膿血以後呢,野幹、禿鷹就飛到我們的屍體,把這個肉東一塊、西一塊,就把它給吃掉了,散的滿地,最後就剩一堆白骨。這一堆白骨慢慢慢慢的業風一吹,這個白骨也分散了,連那個人的形狀都不可得。就是我們把未來一定要發生的事情,提前在心中先把它看一遍。我們色身未來的境界,不管你多大的福報力,以後就是這九種次第,這個身體是一個老朽之物,這個能夠對治的這個身見。

  第叁個就是白骨觀。這個白骨觀是通于生前、生後。我們觀察這個色身,最容易起顛倒的,是因爲這個肉跟外表這個皮,大部份我們會起顛倒,都是被我們色身上長的肉,這個人長的很胖很瘦,這個肉外面又長一層皮。所以我們在觀察人的時候,佛陀告訴我們,你不要去看肉,也不要看皮,因爲我們很容易隨順這個肉的皮起顛倒,那怎麼辦呢?你直接看他的骨頭,佛陀是告訴這個意思。白骨觀是先觀察自己,你觀察這個人是怎麼回事呢,就是腳是一個腳掌骨、小腿骨、大腿骨,然後身體是一個脊椎骨,兩邊就是一些排骨,最後就是一個頭,兩個眼睛凹進去,一個鼻子也凹進去,牙齒就是露出來,這是一個骷髅頭。你這個骷髅頭能夠從東邊走到西邊,從西邊走到東邊,能夠做行住坐臥,就是這樣。你就經常去憶念,你就是一個骨頭走過來、走過去,能夠拜佛、打坐、喝開水,就是這樣。你這樣子觀察久了以後呢,你

  再把眼睛打開,你看到每一個人,也都是這樣子,就是一個骨人,一個白骨的人走過來、走過去,這時候我們對這個色身的執著,就會調伏下去,這個是《俱舍論》所說的白骨觀。這叁種都是對治貪煩惱的,就是貪煩惱重,一定要用這種方法去修,

  第二個「多瞋衆生慈悲觀」。我們衆生的煩惱,也是各式各樣的,有些人貪煩惱重,有些人瞋煩惱重。這個瞋煩惱重,有些人是這樣,他整個生命是完全放逸的,你只要不如他的意,他就發脾氣,這種人我們就不談,這種人當然就是處在完全放逸當中。但是我們修行人,有些人這個瞋是怎麼回事呢,這個人多數還是精進的人,不管是持戒精進,做定課也精進。但是他這種精進很容易以他的標准,這兩個眼睛打開看到別人:你們這些人都是懈怠放逸。他會把要求自己這種標准,兩個眼睛往外一看,就會發出這個瞋恨心出來,所以這怎麼辦呢,就要修慈悲觀了,不可以這樣子。

  這個「慈悲觀」根據《菩提道次第略論》,它主要是有兩個次第:第一個是平等舍。觀察一切法自性空的。就是說我們人跟人之間相處,這個生命的創造者就是因緣。過去的業力,我過去跟他因緣好一點,我看到他就歡喜,你說爲什麼?我講不出個道理出來,但是看到他就歡喜,他對我有一點點不合理的事情,而我能夠包容。有些人,這兩個人一接觸,你看我不順眼、我看你不順眼,稍微有一點點微細的動作,那就是起煩惱,這過去結惡因緣。那怎麼辦呢,平等舍,就是你觀察這個怨家跟親屬都不決定的。他現在是你的親屬,但是這件事也不決定的,很快就會變成怨家,有時候一句話不合,就變成怨家了。今生是你的親屬可能上輩子是怨家;今生是怨家,也可能上輩子是親屬,我們這個生命的舞臺,它是不斷變化的,就是這個怨家跟親屬都不決定,怨家能夠變爲親屬,親屬也會變爲怨家。你第一個要做這樣子的

  觀想,把你對怨家跟親屬的定義給破壞掉,沒有這回事情,這件事情沒有自性,沒有一個真實的冤家,也沒有一個真實的親屬,事情都是可以創造的,只要你內心肯努力,惡因緣一定能夠變爲善的因緣,這是平等舍。你一定要有信心,你後面才能修的起來。

  你透過平等舍心以後,把你對這個怨家的這種執著給破壞掉。破壞掉以後怎麼辦呢?修「悅意慈」。就是我們慈悲心要生起來,你一定要跟他有好的關系。怎麼辦呢?就是知母、念恩、報恩。你觀察這個衆生,你在生死輪回當中,我也在生死輪回當中,我們兩個在這一期生命會相遇,這件事情不是小因緣,無量無邊的衆生,有天、人、阿修羅、地獄、餓鬼、畜生,得到人身又能夠在同一個地球,又能夠在同一個地方,這件事情不是今生才有的因緣,過去生生生世世都是有因緣的。這個生生世世有因緣,你決定有一生是做過我的母親,知母,你如此的了知,這些衆生都曾經做過我的母親。「做我的母親」,她是怎麼回事呢?他對我是很照顧的,她要是剩下一口飯,會把她的飯給我吃的,她用所有一切的資具來照顧我、養育我,我們憶念這個人對我有太大的恩德了。那怎麼辦呢?報恩,我應該要用這一生,報答她過去曾經對我的恩。怎麼報答呢?我要報答她唯一的就是慈跟悲,她身心有痛苦,我應該爲她拔除;她身心沒有快樂,我應該給她快樂。當然給她快樂,不是給她五欲樂,給她叁昧樂,還有佛法樂、寂靜樂,告訴她怎麼樣修行,怎麼樣離苦得樂的辦法。這個悅意就是去創造你跟他的一個好的因緣,透過我們的思惟,觀察這個人過去曾經是我的母親,對我有恩,所以我應該要報答他,就是先建立一個好的因緣,你對他這個好因緣,你才有可能對他拔苦與樂。所以這個慈悲觀就是兩個內容:一個是平等舍;一個是悅意慈。

  不過這件事情是這樣子,你修慈悲觀的次第,可以先找因緣比較好的修,你那個慈悲心很容易就能夠生起來。然後你再找中庸的,你跟他沒有好因緣,但是也沒有壞因緣,你再對他修慈悲觀,知母、念恩、報恩,慈心、悲心。然後你再面對你的怨家,對他修慈悲觀,這是叁個次第,這個就是對治瞋恨心。

  我們在戒律裏面,小乘的戒法,它的重點在治貪,很明顯的,佛陀在聲聞戒裏面,對于一個比丘他的資具,你的缽要幾個,你的衣服要怎麼處理、你對女衆要保持什麼樣的距離,非常嚴格的限製。但是在菩薩戒,它是非常注意瞋恨心,佛陀在菩薩戒裏面,诃責菩薩的瞋恨心,诃責的非常厲害,這個十波羅夷裏面,有幾條就跟瞋有關系。你看到衆生起瞋恨心,在菩薩戒裏面都結很重的罪。他曾經對你不起,但是他向你忏悔了,你瞋心不受悔是菩薩波羅夷罪。爲什麼?因爲菩薩的目的,就是要攝受衆生,你一對他起瞋恨心,他看到你就不歡喜,你沒辦法攝受他。所以這個菩薩的角度,它對這個瞋心诃責很厲害的,這應該修慈悲觀來對治。

  第叁個「多散衆生數息觀」。這個心很容易散亂,沒辦法集中,就是用這個息,息就是一個地水火風的風大。這個息是怎麼回事呢,這個息有兩個:一個是入息;一個出息。什麼叫入息呢,就是你把空氣從鼻子吸到丹田。吸了以後,你不是馬上吐出去,稍微停止一下,那個就是息,停止那個點叫息,唯識是這樣定義的。然後再把肚子的空氣吐出去,通過鼻孔叫出息。你要攝心,就是你注意你的呼吸,從鼻孔到肚臍,從肚臍到鼻孔,你的心就是注意那個氣息的流動,注意那個流動,這個叫做數息觀,知息入、知息出、知息長、知息短。

  印光大師他老人家,他把這個數息觀用在念佛,就是吸氣的時候不要念佛,吸氣的時候,專心吸氣,吐氣的時候,透過吐氣

  的因緣,再把佛號給念出來,然後你注意那個佛號的聲音,印祖是這個意思,就是叁叁四,十念計數法。因爲在《中陰》上說,我們這個地水火風,主要是風大,你風一調,其它的地水火都調,你火也平順、水大也平順、地大也平順。你氣一不調,其它的叁大都不調,所以調氣是根本,風大是最重要的,這個地方講多散衆生數息觀,它這個地方也有調氣的意思,一方面調氣,一方面攝心。…

《《印光大師文鈔》選讀(淨界法師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