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四個「愚癡衆生因緣觀」。佛法講愚癡是說,你是一個世間人,你讀到碩士、博士,但是你不知道這個生命是怎麼回事,這就是愚癡。佛法講生命,就是一個叁世的因果,有過去的因緣、有現在因緣、有未來因緣。他今天爲什麼健康呢?這個有因緣的,有過去因緣;這個人爲什麼多病呢?有過去因緣;爲什麼這個人造善業努力主動積極,但是惡因緣特別多,他明明在造善業,但是惡因緣很多,這怎麼回事呢?這個也是有因緣,就是他過去的惡業太重了,必須把這惡業先償還,這些善業才能夠得果報。
外道持牛戒、持狗戒,他就是在禅定當中,看到牛生天、狗生天,他不知道這個因果是通叁世的,他以爲今生是做牛的因緣就生天,做狗的因緣就生天,這怎麼辦呢,向牛學習,向狗學習。這個佛法講就是癡,不知道佛法的因緣,叁世的因緣。這種愚癡的情況,我們必須修因緣觀,就是有過去的因緣,有現在的因緣,有未來的因緣,這個因緣是恒常相續的,不常又不斷的,這個就是對治愚癡。
第五個「多障衆生念佛觀」。這裏的障是指昏沈跟掉舉。你打坐的時候,應該是明靜不動,但是你昏沈、掉舉了,這個時候念佛觀。這裏的念佛觀,在天臺宗的意思是觀想跟觀像,佛的像,把眼睛打開,看佛的叁十二相、八十種好,來對治昏沈、掉舉,
這裏的念佛不是指持名,以天臺宗的藏教五停心,是觀像、觀想來對治昏沈、掉舉。
這五個都是屬于對治的方法,就是看你哪一個問題比較嚴重,你就應該加強這方面的觀法。「我空觀」是一個根本。這是講到我們對治煩惱習氣的一個辦法。
師答學生問題():悅意,悅是喜悅的悅,一個心字旁悅。意,意樂的意,第六意識的意。悅意慈就是這個慈心怎麼會有呢?就是悅意,你要先創造一個跟他好的因緣。譬如說如果對方是我的母親,她偶爾對我們有一些不如意的事情,我們能夠包容她,爲什麼?因爲我們看她歡喜,她看我也歡喜,好因緣,所以這個慈心要先建立跟他好因緣,叫悅意慈。
師答學生問題(2):愚癡跟邪見有什麼差別?這個地方我剛好講到唯識,這個是很微細的,愚癡跟邪見有什麼差別?這的確要了解一下。愚癡就是對事理的顛倒,顛倒染慧爲性。這個邪見在唯識學叫顛倒推求,還加一個推求。我去查臺中蓮社,它出了一本《百法》,我上次去南普陀也講到這個地方,我當時也發了一個問題,跟現在是一樣,愚癡跟邪見有什麼差別?我找到答案。它說:愚癡這個人是什麼境界,就是飽食終日,無所用心。他出生以後幹什麼呢?就讀書;讀書爲什麼呢?就賺錢;爲什麼要賺錢呢?拿錢來享受。他的生命就是這樣,就是做這種事情。他一生就是去讀書,然後去工作,然後賺很多錢,最後造很多的業力,當然主要是惡業,就死掉了,這叫愚癡,這種人就是愚癡。他不知道生命有過去、有未來,他完全不知道。那這個邪見呢,多數都是這個人已經有心要去追求宇宙間的真理,但是他遇到的不是佛法,他遇到的是一個惡知識,或者他自己在禅定當中,自己邪分別,他産生一種邪見,自己的一種邪分別,所以這個邪見,他是有推求,經過你去思惟,觀察人生是怎麼回事,然後你産生
了一個理解叫邪見,這樣懂嗎?這個邪見,已經在他內心有一個知見了,已經有一個知見了。這個愚癡人,內心完全沒有知見,對理上完全沒有知見,他沒有一個堅固的知見,沒有推求,只是顛倒沒有推求。這個邪見,他多少是有一點勝解,他對宇宙人生的觀察,他自己也有一套理論,有一個勝解出來,這叫邪見,他已經産生一種見,一種知見。
這個汙垢是無始劫來,在我們這一念清淨心當中,因爲數數的熏習,已經凝結成一種強大的勢力。我們自己要老實一點,我們經常觀察我們,的確在內心,我們這一念心,何期自性本自清淨,是的,但是這個清淨是就本性來說。在這個清淨心當中,有很多的垃圾,如果我們都不去處理,這些垃圾是不會消失掉的,它是不會自動消失掉的。譬如說你貪煩惱很重,但是不修「不淨觀」,這怎麼辦呢,這煩惱它怎麼會消失掉呢,就不會消失掉了,一天一天,這煩惱就永遠保存在心中,就這樣過去。就是說,這個煩惱你不處理,它是不會自己消失掉。我們一定要有這個觀念,你不去處理煩惱,這個煩惱永遠存在。這個教室裏有一堆垃圾,你不去掃它,十年後它還是在那裏,所以這個修觀是很重要的。「既從心起,還從心滅」。煩惱是我們這一念的無明,遇到惡因緣創造出來的;我們也只有依止我們這一念心,隨順佛法的因緣,修觀,把它消滅掉。所有的佛菩薩,不能來到我們的心中把煩惱去掉,沒有這回事,你自己要依止正法,把煩惱給對治掉,這個也要觀念。所以你不吃藥,你的病是不會好的,你整天就是抱病過活,一天過一天。這是講我們在念佛的時候,有煩惱的障礙的對治的方法。
再看第二段,這一段是講外障,前面是一個內心的障礙,這邊是外障,我們先把《文鈔》念一遍。
【二】念佛一法,約有四種。所謂持名、觀像、觀想、實相。就四法中,唯持名一法,攝機最普,下手最易,不致或起魔事。如欲作觀,必須熟讀《觀經》,深知「是心作佛,是心是佛」,及「心淨佛現,境非外來,唯心所現」,不生取著。既不取著,則境益深妙,心益精一。能如是,則觀想之益,殊非小小。如觀境不熟,理路不清,以躁妄心,急欲境現,此則全體是妄,與佛與心,皆不相應,即伏魔胎。因茲妄欲見境,心益躁妄,必致惹起多生怨家,現作境界。既最初因地不真,何能知其魔業所現,遂大生歡喜,情不自安。則魔即附體,喪心病狂。縱令活佛現身救度,亦未如之何矣!須自量根性,勿唯圖高勝,以致求益反損也。善導和尚雲:「末法衆生,神識飛揚,心粗境細,觀難成就。是以大聖悲憐,特勸專持名號。以稱名易故,相續即生。」誠恐或有不善用心,致入魔境也,宜自詳審。又志誠懇切,亦消除躁妄魔境之一妙法也。宜竭盡心力以行之,則幸甚! — 複吳悉真居士書 —
好!我們看它的內容,我們分成叁段,先看第一段,印祖先標出念佛的種類。
「念佛一法,約有四種」,有四種的念佛。「所謂持名、觀像、觀想、實相。」我們跟阿彌陀佛感應道交有四個辦法:第一個是執持阿彌陀佛的名號,就是一句彌陀念誦聽,以阿彌陀佛的聲相爲所觀境,這是第一個。第二個觀像。這個地方的觀當「觀察」,就是你在前面很實際的安排一個佛像,或者是木雕的,或者是石頭的,或者是紙的,你眼睛打開去取這個像。取了以後,把這個像看很清楚以後,再把眼睛給閉起來,然後把你剛剛取到的那個像的影像。在心中現出來。如果現的時候很模糊,再把眼睛打開,再去取像。一次一次的,取到你能夠把那個像在心中分明的顯現爲止,這個就是念佛叁昧,「如鏡現像」,《觀經》上
說要顯到像一個鏡子,把這個像狀現出來一樣,完全是分明的,這個時候就是觀像念佛成就,這是觀像。
第叁個「觀想」。前面的「觀像」,是有一個佛像在前面,這個是佛像不現前,所以這裏的觀當「思惟」,你是依止經文,經文怎麼說,你就隨文入觀,去觀察極樂世界這種琉璃地、寶樹、樓閣,乃自于正報的莊嚴、依報的莊嚴等等,這個是「觀想」。當然這個都是依《觀經》,你不能自己去想象,不可以。第四個是「實相」。這個「實相」就是念法身佛,諸法的真實相,就是念佛的法身,我空、法空的真如,我不可得、法不可得、一切法不可得,去觀察那個畢竟空的體性,這個是實相。前面的持名、觀像、觀想,主要的還是約應化身來觀察的,這個實相的念佛,就是更深更高一點。
「就四法中,唯持名一法,攝機最普,下手最易,不致或起魔事。」在這個四法當中,印祖加以簡別,就是以「執持名號」的方法「攝機最普」。這個根機利根的人,你的心力很強可以修;你一個鈍根的人,煩惱粗重,乃至于你造了很多惡業,造了五逆、十惡的也可以修。這個法門它的好處就是這樣,利根的人修念佛,他這個佛號:一一理性,具足莊嚴;一一莊嚴,全體理性。它深者見深,他把教理讀通了,這句佛號在心中一運轉的時候,他也是跟真如相應,一一理性,真空的理性,現出佛號的莊嚴;一一的莊嚴,也不離開真空的理性。深者見深,淺者見淺。不知道一切法畢竟空,認爲佛號有真實性的,也可以修。你認爲這句佛號有真實的,沒關系!我這一念苦惱心也是真實的,沒關系。那怎麼辦呢。我就用我這個真實的苦惱心,依止這個佛號,這個佛號是大功德法聚,它能夠救拔我,也可以。你完全是自性執,也可以,你也能夠感應道交,你能夠觀察:能念所念性空寂,感應道交難思議,我這一念心畢竟空,佛號也畢竟空,在畢竟空當中感
應道交,也可以!所以這個法門的確是攝受上根的人,也攝受下根的人。
而且「下手最容易」,你不一定要開悟,也不一定要任何的時間地點,隨時隨處都可以修。所以我看這個意思,持名念佛在末法時代,現在是沒有人弘揚,應該是一個最有市場的一個法門,應該是這樣子的,下手最易。而且「不致或起魔事」。念佛法門是在整個觀想、觀像、持名當中,最不容易起魔事的。這是它的特色,第一個、攝機最普;第二個、下手最易;第叁個不致或起魔事。這是說明持名的殊勝。
再看第二段、「如欲作觀」。假設我們有時候也想要以觀想、觀像來當助行,怎麼辦呢?這以下告訴你一個方法,「必須熟讀《觀經》」,要把《觀經》看一看,那有十六個觀法,每一個觀法,它是怎麼的觀法要了解。
而且「深知『是心作佛,是心是佛』,及『心淨佛現,境非外來,唯心所現』,不生取著」你要修觀,在《觀經》當中,它特別強調一個觀念,就是「是心作佛,是心是佛」。這句話我們解釋一下。這是說,這個世間上的事情,不管…
《《印光大師文鈔》選讀(淨界法師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