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是雜染的、不管是清淨的,雜染的一般來說是六凡法界,不管是清淨的四聖法界,都是由因緣有,不是誰,哪一個人把它創造出來;也不是自然有,也不是自然就有,不是,這是有因緣的。而這個因緣當中,最主要的因緣,就是我們這一念心,它是主要因緣。所以說,「是心作佛,是心是佛;是心作地獄,是心是地獄」。這個十法界就是我們這一念心創造出來的,簡單的觀念就是這樣,這是一個攏總的觀念。
這句話怎麼消文?是心,這個「心」,了別叫做心,簡別色法的執愛,沒有了別性。我們的生命體,有一個明了性的,你現
在能夠見聞覺知,聽到法師的說法,能夠分別法裏面的義理,那個能分別的明了性就是心。就是你那一念心,打妄想的是它,念佛也是它,造惡業、造善業都是它,這叫心。你這一念心幹什麼呢,「作佛」這個「作」就是造作,簡別它不是寂靜狀態,它不是不動,它是有動作,就是造作。這個造作是造作什麼呢?造作「佛」,就是你用這一念心,去觀想阿彌陀佛,去觀像阿彌陀佛,或者是執持阿彌陀佛的名號,內心當中去緣念「佛」的法界,這個就是在造因地。你這一念心在佛的法界裏面造作,這樣子有什麼好處呢,「是心是佛」你這一念明了心,它就起變化了,受熏了,你這樣造作以後,你這一念雜染心當中,就能夠生起佛的功德,這個「是」就是成就,它能夠成就,念念能就成就極樂世界功德莊嚴。
當然這個意思也通于其它的雜染法界,「是心作地獄,是心是地獄」。你這一念心去創造地獄的因,你去思惟殺盜淫妄的境界,你這一念心也會起變化,你會增長惡業的勢力,增長叁惡道的惡業,叁惡道的那個業力,就在你這一念分別的當中,邪分別當中,念念的成就叁惡道的果報,在那個地方成就。所以蕅益大師說:妙因妙果不離一心。因地是你這一念心創造,果報也是你這一念心創造顯現出來。譬如說我們去思惟一件事情,萬法唯是一心,的確我們很難去了解,因爲我們凡夫的思想都是向外攀緣,我們認爲這一切的色聲香味觸法,都是真實性的。徹悟禅師告訴我們一個思惟方法:怎麼會有凡夫呢?這個凡夫的生命是怎麼來的?就是「一念不覺」。就是說,諸法從本來,常自寂滅相。在這宇宙萬有當中,本來都是畢竟空體,沒有正報的有情生命,也沒有依報的無情,都沒有的,諸法從本來,常自寂滅相。怎麼開始會有生命産生呢?在《楞嚴經》說,就是一念不覺,就是最初的那一念清淨本來的本性當中,動了一個念頭。好!這個無始無明一動了以後,無明緣行,行緣識,就在這個地方,就從一切法
畢竟空當中,就創造了一個生命出來,一開始是先累積了一個業力,從這個業力當中,就把這個虛妄的果報給創造出來。這個虛妄的生命果報什麼時候結束呢。它的生起是一念不覺,一直到你不斷的修行,從外凡到內凡,然後到見道位。見道位以後,初地、二地、叁地…十地,到等覺,等覺菩薩的時候,你最後坐在菩提樹下,一念的相應慧,就在金剛喻定,你進入甚深禅定當中,生起我空觀、法空觀的時候,一念的相應,突然間把無始無明給破壞,這個時候,你整個有漏的生命完全消失掉,就是完全是清淨法身,又恢複到諸法從本來,常自寂滅相。
徹悟禅師說,我們思惟在整個有漏的九法界,這樣子流動,叁大阿僧祇劫的生命當中,一下子做人、一下子做狗,慢慢慢慢到了聖位,到初地、二地、叁地到等覺,這麼一大段的九法界的生命之旅,前面是畢竟空,後面也是畢竟空。最初是一念不覺,最後是一念的相應慧,頭尾都是一念。那這個中間是什麼,你最初就是那一念,最後也是那一念的覺悟。一開始是那一念的迷惑,把有情衆生的生命創造出來,最後是學習佛法以後,一念的智能的光明,把整個九界的有漏生命完全息滅了。你頭尾都是一念,當然這些中間的身心,都是你這個念頭不斷的變化,它剎那剎那變化,剎那剎那變現身心世界,就是這樣,生命體就是這個念頭的流動而已。
唯識學說:萬法唯識。宇宙間一切的因果,就是建立在我們剎那剎那這個流動的心識當中,變現出來的,無我無我所。但是因爲你心識的流動,不斷的造業,不斷的現果報出來,離開了現前的一念心,是無有少法可得,這個就是「是心作佛,是心是佛」。若因若果,唯是一心,萬法唯是一心。你要知道這個觀念才可以修觀,爲什麼呢?因爲你知道萬法唯是一心,你就知道心淨佛現,你要跟阿彌陀佛感應道交,一定要心淨,而境界不是從外面而來
的,是你內心所變現的,所以你才能夠不生取著。你知道你這一念心是畢竟空,無我無我所。畢竟空當中,它不是斷滅,你一動,就是一個因緣;你念佛,它就創造一個如夢如幻的佛的功德;你念叁惡道,就創造一個如夢如幻的叁惡道法界出來。這一切的法界,就是這一念心如是的造作、如是的顯現,都不離開這一念心。這是整個大乘的殊勝,萬法唯是一心,這個是很重要的。
「能如是,則觀想之益,殊非小小。」這樣子,你知道在整個觀想中,都是如夢如幻的,不管是歡喜的境界、逆境都如夢如幻。我們再看下段。「如觀境不熟,理路不清,以躁妄心,急欲境現,此則全體是妄,與佛與心,皆不相應,即伏魔胎。」這個地方要注意了!有些人對于觀想的境界不熟,理論也不清楚,他也沒有讀誦大乘經典,不知道這一切的境界是一心所變現,「以躁妄心,急欲境現」,他就是以這種有所得的躁妄心,念佛趕快要能夠看到極樂世界,或者希望能夠感應到,在現生看到佛陀,你這一念心向外攀緣有危險的。爲什麼呢?「此則全體是妄」你就依止妄想修行,你用你的攀緣有所得心來修行,這樣子你的因地是雜染,你不可能去成就佛的功德,跟真心的功德,跟佛、跟真心都不相應,你這樣子「因地不真」,已經伏下一個魔胎,要注意了。你一開始就想要見到什麼,你就伏下魔胎了。
「因茲妄欲見境,心益躁妄,必致惹起多生怨家,現作境界。既最初因地不真,何能知其魔業所現,遂大生歡喜,情不自安。則魔即附體,喪心病狂。縱令活佛現身救度,亦未如之何矣!」我們剛開始的時候,不知道這一切法都如夢如幻,萬法唯是一心,你「妄欲見境」,你希望能夠趕快見到阿彌陀佛,當然這一件事是好事,但是你這種有所得的心,會使令你內心躁動,你心不寂靜,這個修行的功德相是明了寂靜;但是你的躁動,越念佛越躁動,怎麼念了半天,阿彌陀佛還沒有現身呢?這樣子很容易引起
多生的怨家。這個多生怨家,如果你跟他結的緣很深,你過去害他、殺他,而他現在剛好在鬼神道,你在人道,然後你在修行,這個時候就有問題,他在鬼神道,他就「現作境界」,他可能會現出恐怖的境界來恐怖你,也可能現出你貪愛的境界來迷惑你。
既然你最初的時候,你的內心就是有所得,你不知道這些如夢如幻,你的因地就是有這種取向的執著,你根本就不知道這是魔業所現,你看到這種境界就大生歡喜,內心就不安,就開始浮動,這個時候,你內心一攀緣,你內心就有空隙。《楞嚴經》講,你內心如果是不動,就算魔王來都不能幹擾你,這個佛法講感應道交。《楞嚴經》說魔王來幹擾你,你內心不生取著,他拿你沒辦法,他無如之何,沒辦法,你自己要對他有取著心,才會感應道交。你如果「情不自安」,這個時候魔就附體了,他趁著你攀緣的那個隙縫,就進到你的身體,控製你這個心識,喪心病狂,這樣子就算是「活佛現身救度」,也沒辦法了,這件事就很危險!著魔了,你整著善根都破壞掉了。所以這個地方的問題就是在于「妄欲見境」。
我們念佛,執持名號一心不亂,我們念佛的目的,是要追求一心不亂,是要把佛號念的綿綿密密,明靜而住。而不是念佛當中看到什麼、看到什麼,不是的!這個是一種副産品。但得本,不愁末,你念到一心不亂,你什麼都有,你一開始就想要看到什麼、看到什麼,你遲早出毛病,所以這個地方要注意!這個著魔,都是我們自己有那個攀緣心,魔才有辦法跟你感應到道交。
所以印祖很懇切的來勸勉我們修行人,「須自量根性,勿唯圖高勝,以致求益反損也。」修行要老老實實的,知道自己是業障凡夫的根性,不要只是表面上要求高超殊勝,結果本來是想要得到利益,反而受到損害。
以下就引淨土宗的二祖善導大師說:「末法衆生,神識飛揚,心粗境細,觀難成就。是以大聖悲憐,特勸專持名號。以稱名易故,相續即生。」末法衆生的特性,「神識飛揚」,這個神識就是第六意識。我們第六意識,飛就是輕舉,輕舉不沈;揚就是浮動,輕舉浮動。在這種情況之下「心粗境細」,能觀的心太粗重了,這個昏沈、掉舉太粗重了;而所觀的境界太過于複雜微細,所以「觀難成就」,很難相應。就是一個小孩子你要他拿一百公斤,他根本沒辦法;那麼粗重的心,它沒辦法去觀微細的境界。那怎麼辦呢?是以大聖佛陀悲憫,在《阿彌陀經》、《無量壽經》告訴我們專持名號,「以稱名易故,相續即生」,就是稱名的方法最簡單,在臨命終的時候,只要佛號能夠保持相續,就能夠往生。
「誠恐或有不善用心,致入魔境也,宜自詳審。」這當中也有一個意思,不但是「稱名易故,相續即生」,整個過程當中,也不容易著魔。
「又志誠懇切,亦消除躁妄魔境之一妙法也。」我們能夠志誠懇切的專注一心,就是你有魔境,有時候我們的般若智慧不夠,熏習不夠,這種勝解力不夠,我們明明知道它是虛妄,但是控製不住。怎麼辦呢?這個時候你不要去觀它,你攝用歸體,專心念佛。古德說,如果說這個佛像的境界是真實的,是隨順于阿彌陀佛清淨法界的時候,你繼續念佛,這個佛像會更加的清楚分明;假設這個佛像是一種虛妄境界,它不隨順于阿彌陀佛的清淨法界的時候,你專心念佛,它就應該消失掉,要消失掉。所以你要是般若智慧不…
《《印光大師文鈔》選讀(淨界法師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