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《印光大师文钞》选读(净界法师)▪P33

  ..续本文上一页

  第四个「愚痴众生因缘观」。佛法讲愚痴是说,你是一个世间人,你读到硕士、博士,但是你不知道这个生命是怎么回事,这就是愚痴。佛法讲生命,就是一个三世的因果,有过去的因缘、有现在因缘、有未来因缘。他今天为什么健康呢?这个有因缘的,有过去因缘;这个人为什么多病呢?有过去因缘;为什么这个人造善业努力主动积极,但是恶因缘特别多,他明明在造善业,但是恶因缘很多,这怎么回事呢?这个也是有因缘,就是他过去的恶业太重了,必须把这恶业先偿还,这些善业才能够得果报。

  外道持牛戒、持狗戒,他就是在禅定当中,看到牛生天、狗生天,他不知道这个因果是通三世的,他以为今生是做牛的因缘就生天,做狗的因缘就生天,这怎么办呢,向牛学习,向狗学习。这个佛法讲就是痴,不知道佛法的因缘,三世的因缘。这种愚痴的情况,我们必须修因缘观,就是有过去的因缘,有现在的因缘,有未来的因缘,这个因缘是恒常相续的,不常又不断的,这个就是对治愚痴。

  第五个「多障众生念佛观」。这里的障是指昏沉跟掉举。你打坐的时候,应该是明静不动,但是你昏沉、掉举了,这个时候念佛观。这里的念佛观,在天台宗的意思是观想跟观像,佛的像,把眼睛打开,看佛的三十二相、八十种好,来对治昏沉、掉举,

  这里的念佛不是指持名,以天台宗的藏教五停心,是观像、观想来对治昏沉、掉举。

  这五个都是属于对治的方法,就是看你哪一个问题比较严重,你就应该加强这方面的观法。「我空观」是一个根本。这是讲到我们对治烦恼习气的一个办法。

  师答学生问题():悦意,悦是喜悦的悦,一个心字旁悦。意,意乐的意,第六意识的意。悦意慈就是这个慈心怎么会有呢?就是悦意,你要先创造一个跟他好的因缘。譬如说如果对方是我的母亲,她偶尔对我们有一些不如意的事情,我们能够包容她,为什么?因为我们看她欢喜,她看我也欢喜,好因缘,所以这个慈心要先建立跟他好因缘,叫悦意慈。

  师答学生问题(2):愚痴跟邪见有什么差别?这个地方我刚好讲到唯识,这个是很微细的,愚痴跟邪见有什么差别?这的确要了解一下。愚痴就是对事理的颠倒,颠倒染慧为性。这个邪见在唯识学叫颠倒推求,还加一个推求。我去查台中莲社,它出了一本《百法》,我上次去南普陀也讲到这个地方,我当时也发了一个问题,跟现在是一样,愚痴跟邪见有什么差别?我找到答案。它说:愚痴这个人是什么境界,就是饱食终日,无所用心。他出生以后干什么呢?就读书;读书为什么呢?就赚钱;为什么要赚钱呢?拿钱来享受。他的生命就是这样,就是做这种事情。他一生就是去读书,然后去工作,然后赚很多钱,最后造很多的业力,当然主要是恶业,就死掉了,这叫愚痴,这种人就是愚痴。他不知道生命有过去、有未来,他完全不知道。那这个邪见呢,多数都是这个人已经有心要去追求宇宙间的真理,但是他遇到的不是佛法,他遇到的是一个恶知识,或者他自己在禅定当中,自己邪分别,他产生一种邪见,自己的一种邪分别,所以这个邪见,他是有推求,经过你去思惟,观察人生是怎么回事,然后你产生

  了一个理解叫邪见,这样懂吗?这个邪见,已经在他内心有一个知见了,已经有一个知见了。这个愚痴人,内心完全没有知见,对理上完全没有知见,他没有一个坚固的知见,没有推求,只是颠倒没有推求。这个邪见,他多少是有一点胜解,他对宇宙人生的观察,他自己也有一套理论,有一个胜解出来,这叫邪见,他已经产生一种见,一种知见。

  这个污垢是无始劫来,在我们这一念清净心当中,因为数数的熏习,已经凝结成一种强大的势力。我们自己要老实一点,我们经常观察我们,的确在内心,我们这一念心,何期自性本自清净,是的,但是这个清净是就本性来说。在这个清净心当中,有很多的垃圾,如果我们都不去处理,这些垃圾是不会消失掉的,它是不会自动消失掉的。譬如说你贪烦恼很重,但是不修「不净观」,这怎么办呢,这烦恼它怎么会消失掉呢,就不会消失掉了,一天一天,这烦恼就永远保存在心中,就这样过去。就是说,这个烦恼你不处理,它是不会自己消失掉。我们一定要有这个观念,你不去处理烦恼,这个烦恼永远存在。这个教室里有一堆垃圾,你不去扫它,十年后它还是在那里,所以这个修观是很重要的。「既从心起,还从心灭」。烦恼是我们这一念的无明,遇到恶因缘创造出来的;我们也只有依止我们这一念心,随顺佛法的因缘,修观,把它消灭掉。所有的佛菩萨,不能来到我们的心中把烦恼去掉,没有这回事,你自己要依止正法,把烦恼给对治掉,这个也要观念。所以你不吃药,你的病是不会好的,你整天就是抱病过活,一天过一天。这是讲我们在念佛的时候,有烦恼的障碍的对治的方法。

  再看第二段,这一段是讲外障,前面是一个内心的障碍,这边是外障,我们先把《文钞》念一遍。

  【二】念佛一法,约有四种。所谓持名、观像、观想、实相。就四法中,唯持名一法,摄机最普,下手最易,不致或起魔事。如欲作观,必须熟读《观经》,深知「是心作佛,是心是佛」,及「心净佛现,境非外来,唯心所现」,不生取着。既不取着,则境益深妙,心益精一。能如是,则观想之益,殊非小小。如观境不熟,理路不清,以躁妄心,急欲境现,此则全体是妄,与佛与心,皆不相应,即伏魔胎。因兹妄欲见境,心益躁妄,必致惹起多生怨家,现作境界。既最初因地不真,何能知其魔业所现,遂大生欢喜,情不自安。则魔即附体,丧心病狂。纵令活佛现身救度,亦未如之何矣!须自量根性,勿唯图高胜,以致求益反损也。善导和尚云:「末法众生,神识飞扬,心粗境细,观难成就。是以大圣悲怜,特劝专持名号。以称名易故,相续即生。」诚恐或有不善用心,致入魔境也,宜自详审。又志诚恳切,亦消除躁妄魔境之一妙法也。宜竭尽心力以行之,则幸甚! — 复吴悉真居士书 —

  好!我们看它的内容,我们分成三段,先看第一段,印祖先标出念佛的种类。

  「念佛一法,约有四种」,有四种的念佛。「所谓持名、观像、观想、实相。」我们跟阿弥陀佛感应道交有四个办法:第一个是执持阿弥陀佛的名号,就是一句弥陀念诵听,以阿弥陀佛的声相为所观境,这是第一个。第二个观像。这个地方的观当「观察」,就是你在前面很实际的安排一个佛像,或者是木雕的,或者是石头的,或者是纸的,你眼睛打开去取这个像。取了以后,把这个像看很清楚以后,再把眼睛给闭起来,然后把你刚刚取到的那个像的影像。在心中现出来。如果现的时候很模糊,再把眼睛打开,再去取像。一次一次的,取到你能够把那个像在心中分明的显现为止,这个就是念佛三昧,「如镜现像」,《观经》上

  说要显到像一个镜子,把这个像状现出来一样,完全是分明的,这个时候就是观像念佛成就,这是观像。

  第三个「观想」。前面的「观像」,是有一个佛像在前面,这个是佛像不现前,所以这里的观当「思惟」,你是依止经文,经文怎么说,你就随文入观,去观察极乐世界这种琉璃地、宝树、楼阁,乃自于正报的庄严、依报的庄严等等,这个是「观想」。当然这个都是依《观经》,你不能自己去想象,不可以。第四个是「实相」。这个「实相」就是念法身佛,诸法的真实相,就是念佛的法身,我空、法空的真如,我不可得、法不可得、一切法不可得,去观察那个毕竟空的体性,这个是实相。前面的持名、观像、观想,主要的还是约应化身来观察的,这个实相的念佛,就是更深更高一点。

  「就四法中,唯持名一法,摄机最普,下手最易,不致或起魔事。」在这个四法当中,印祖加以简别,就是以「执持名号」的方法「摄机最普」。这个根机利根的人,你的心力很强可以修;你一个钝根的人,烦恼粗重,乃至于你造了很多恶业,造了五逆、十恶的也可以修。这个法门它的好处就是这样,利根的人修念佛,他这个佛号:一一理性,具足庄严;一一庄严,全体理性。它深者见深,他把教理读通了,这句佛号在心中一运转的时候,他也是跟真如相应,一一理性,真空的理性,现出佛号的庄严;一一的庄严,也不离开真空的理性。深者见深,浅者见浅。不知道一切法毕竟空,认为佛号有真实性的,也可以修。你认为这句佛号有真实的,没关系!我这一念苦恼心也是真实的,没关系。那怎么办呢。我就用我这个真实的苦恼心,依止这个佛号,这个佛号是大功德法聚,它能够救拔我,也可以。你完全是自性执,也可以,你也能够感应道交,你能够观察:能念所念性空寂,感应道交难思议,我这一念心毕竟空,佛号也毕竟空,在毕竟空当中感

  应道交,也可以!所以这个法门的确是摄受上根的人,也摄受下根的人。

  而且「下手最容易」,你不一定要开悟,也不一定要任何的时间地点,随时随处都可以修。所以我看这个意思,持名念佛在末法时代,现在是没有人弘扬,应该是一个最有市场的一个法门,应该是这样子的,下手最易。而且「不致或起魔事」。念佛法门是在整个观想、观像、持名当中,最不容易起魔事的。这是它的特色,第一个、摄机最普;第二个、下手最易;第三个不致或起魔事。这是说明持名的殊胜。

  再看第二段、「如欲作观」。假设我们有时候也想要以观想、观像来当助行,怎么办呢?这以下告诉你一个方法,「必须熟读《观经》」,要把《观经》看一看,那有十六个观法,每一个观法,它是怎么的观法要了解。

  而且「深知『是心作佛,是心是佛』,及『心净佛现,境非外来,唯心所现』,不生取着」你要修观,在《观经》当中,它特别强调一个观念,就是「是心作佛,是心是佛」。这句话我们解释一下。这是说,这个世间上的事情,不管…

《《印光大师文钞》选读(净界法师)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