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夠,你看到任何境界,趕快攝心,這個一定是你中間有打妄想,這個境界才會出現,你就不管它是什麼境界了,你專心念你的佛號,如果會消失掉,這個佛像就是有問題,如果它繼
續存在而更加分明,那就對了。所以說你志誠懇切的專心念佛,也是一個辦法。
最後,「宜竭盡心力以行之,則幸甚!」就是要身心力行。這個是講到「善識對治」,調治,這一段是針對于外在的魔境。
師答學生問題:如果「是心是佛」擺在前面,那個是講性德,「是心是佛」;你這一念心本來就是具足佛性,但是怎麼創造呢?「是心作佛」,要作出來。不過《觀經》的本來意思是「是心作佛,是心是佛」,《觀經》的原文是這樣,所以我們照《觀經》解釋。
我們內心當中,念佛會有境界,我看《觀經妙宗鈔》,它講這個念佛有境界,虛妄境界不說,就是隨順于阿彌陀佛清淨法界的那個境界有兩個層次:第一個是,淨心能感他佛。淨心,清淨的淨,淨心能夠招感他佛。就是說,你念佛念的很專注,一句佛號念誦聽,能夠明了寂靜的在心中相續的運轉,明靜而住。突然間跟阿彌陀佛的本願感應道交,這個時候你會看到阿彌陀佛,或者看到極樂世界依正莊嚴。這個時候,你這一念心跟佛還是有能所的,淨心能感他佛,這個他就是還有自他的分別,當然這也是一大段,從專注到成片、到事一心不亂,都是這種境界,這是第一個。第二個,叁昧能成己之果佛。叁昧能夠成就自己的果佛,就是你念到你一心不亂的時候,你見到本性佛,你見到的佛,那個阿彌陀佛,你內心沒有那個能所的分別,那個入理一心,你自己的自性彌陀跟阿彌陀佛,已經合爲一體了,那是真的是:能念所念性空寂,感應道交難思議。就是那個本性佛顯現出來的,就是見到法身佛,那是更高的境界了。但是不管是見到什麼佛,都不能取著,當然你能夠見到自己的法身佛,你不可能會有取著的,大部份都是在淨心,能感他佛的時候,還有能所對待的時候,我們最容易取著。
有時候我們打佛七,有些主七和尚,他當然也是想要提高大家的信心,有時候會把一些修行比較得力的、有感應的人,現場報告出來。印光大師說這不好,打佛七當中有任何的境界,不管是好、是壞,你一講出來就不好。你很可能是念到淨心能感他佛,你真的是跟彌陀感應道交了,真的。但是你一講出來,你下一枝香就沒有了,就失掉了。所以你有好境界,不要在大衆中表達出來,絕對不要講,要把它隱藏起來。但是你如果不知道這個境界到底是真實、是虛妄,是不是隨順于彌陀清淨法界的時候,你倒是可以跟善知識討論,私下可以,不要公開的表達出來。除非你真的是得到念佛叁昧,你那個念佛叁昧的力量,非常的堅固了,可以,經得起任何考驗了,可以!如果你只是一時的感應道交,你講出來很不好。
印光大師說:第一個,你講出來,你看到一分,你說兩分也不對,說半分也不對,說多、說少都不好。說多的話就是有一點…就是不好,當然不一定說是大妄語,你要有欺诳心的時候,就是大妄語;你說少了也不好,多說、少說都不好。,所以有好境界我們自己知道就好,你繼續的修行下去。這個是我們修行念佛要注意的事情!所以在根本上,我們要追求一心不亂,因爲佛號能夠念到一心不亂,什麼功德都具足了,神通叁昧都因爲這種清淨心,它就能夠創造出來。所以你的因地發心要追求一心不亂,你剛開始的發心,不要是要見佛、見花、見光,不要有這種想要去向外、有所得的心,不要這樣。修行的心一定是向內的,向那個寂靜處、清淨處去趣向,一定要趣向于寂靜處,這個方向大家要清楚。
我把期中考要背的東西,跟大家講一下,看到第六面,我們背的不要太多,因爲大家已經背了很多,第六面第叁段結勸的地方,「是知念佛一法,乃上聖下凡共修之道,若愚若智通行之法,
下手易而成就高,用力少而得效速,乃至于…可謂最善形容者矣!」這一段等于是攏總的贊歎念佛的殊勝,這個地方你應該要知道的,要背起來。第二段是在第十八面,贊歎淨土法門的殊勝,這個講到功德,這個地方是講淨土法門的修行方法。「此法門以信、願、行,叁法爲宗。」這是一個總標,這以下別釋,「信則」,信是什麼內涵、願是什麼內涵、行是什麼內涵,這是一個大綱,一定要背起來,一個字都不能漏的把它背起來,信是怎麼修、願是怎麼修、行是怎麼修,其實整個印祖《文鈔》就是在發明這叁個主題,這是正行,這一段要全背起來,是背這兩段就可以了。
最後還有幾分鍾,我再把念佛的一些關鍵,再強調一下。我們在念佛過程當中,你一定要扣住,就是第一個、把目標確認。我念佛的目的要成就一心不亂,並不是要見到什麼、見到什麼,這些都是屬于枝葉花果,都是虛妄的。你的目標要確認是成就一心不亂,這是一個目標的確認。第二個,你在過程當中,你怎麼知道你現在念佛,是隨順于功德?還是隨順于一種損惱相?就是說,你念佛,越念,你這個明了跟寂靜這兩種相,更加的殊勝,更加的強烈,那就對!你這個方法對!你越念佛,佛號提起來,內心那個昏昧的相狀降低了,內心那個寂靜的力量增加了,就對。如果你念佛的時候,內心昏昧心越重,內心越浮躁,你方法有問題,要調整,這絕對不是隨順叁昧相狀。就是要成就叁昧一定是明了寂靜,這個很容易看得出來。這整個過程當中,你佛號提起來的時候,一定是明了相、寂靜相。如果是昏昧相、掉舉相,那就是不對的,方法不對,你一定要檢討,這當中有問題出現,一定要把問題找出來,是你的煩惱太粗重應該對治?還是怎麼回事?要把這個問題找出來,否則你永遠沒辦法進步的。
所以我們在修行當中,你整個過程要很清楚,你在這個地方有障礙了,這個障礙是怎麼回事?這個石頭應該是要怎麼搬開?
是用推土機、或是用堆高機?你一定要把這個障礙的因緣找出來,再找出對治的方法。就是第一個,確認你的目標是要成就一心不亂,並不是求人天福報,也不是求感應神通,就是成就一心不亂,在整個過程當中,一定要保持明了寂靜,這整個過程,這大家應該都要注意的!至于方法,我們都說過了。好,今天就講到這裏了。
第八講
監學法師、諸位法師、諸位同學,阿彌陀佛!(阿彌陀佛!)請大家打開講義第叁十四面,己叁、回向。這一科是屬于「以深信願持佛名號」的這一大科,這一大科我們分成了「靜中修」跟「曆緣對境」修。靜中修又分成叁科:第一科是「正示念佛方法」;第二科是「善識對治除障」,這是第叁科的「回向」。
這一大科的主要意義是說明,我們前面講到的念佛方法,所謂的「都攝六根,淨念相繼」,這句話是說,念佛法門是以阿彌陀佛的名號爲根本所緣,我們就是:心于佛號專一安住;心于佛號相續安住。以這一句的萬德洪名,來熏習我們這一念的妄想。這樣子的熏習以後,使令我們這一念的妄想心當中,能夠生起極樂世界的功德莊嚴,不思議熏,不思議變。生起這種功德莊嚴以後,我們應該要怎麼辦呢?要把這個功德,做怎麼樣的處置呢?就是這一科要交代的,就是回向。
這個回向我們先消文,什麼叫做回向呢?就是回轉導向,把這個功德的去處,把它做一個回轉、做一個導向。這句話怎麼說呢?就是說我們凡夫的心情,我們這一念心就是有無明,就是我們這一念心執著,我們內心有一個「我」,有一個常一的主宰,有一個「我」以後呢,誰能夠念佛呢?「我」能夠念佛,是那個「我」在念佛。念了佛以後,這個功德是誰去受用呢?也是「我」單獨去受用。這樣子使令我們的功德非常的狹隘,怎麼辦呢?就是「回向」,我們經過這種回向的方便,可以使令我們這個狹隘
的功德變成廣大。所以這個回向法門,在唯識學把它判作方便善巧,唯識學把六波羅蜜開成十波羅蜜,這十波羅蜜裏面,般若波羅蜜開出四個:智、智慧的智;力、力量的力;第叁個是願。智、力、願,願望的願;第四個就是方便善巧。就是說,本來這件事情是很難做到的,但是透過這個方法,我們能夠很快的做到,就是說,本來積聚廣大的功德,對我們來說是很困難的,對一個有執著的心情來說,是很困難的,但是佛菩薩的慈悲跟智慧,祂有方便善巧,使令我們這一念心,透過回向,能夠使令我們所修行的功德變成清淨、變成廣大,這個就是方便善巧。這個是整個回向的意義,就是把我們本來這個功德只是流入了這種無明的執著,我們不要使令它趣向這個方向,把方向轉變一下,把它轉變成一種清淨廣大的境界,這個叫做回向,這是回向的大意。我們看印祖的開示,大家請合掌。
己叁、回向
日用之中,所有一絲一毫之善,及誦經禮拜種種善根,皆悉以此功德,回向往生。如是,則一切行門,皆爲淨土助行。猶如聚衆塵而成地,聚衆流而成海,廣大淵深,其誰能窮。然須發菩提心,誓願度生,所有修持功德,普爲四恩叁有,法界衆生回向。則如火加油,如苗得雨。既與一切衆生深結法緣,速能成就自己大乘勝行,若不知此義,則是凡夫二乘自利之見 ,雖修妙行,感果卑劣矣! — 書一.五二 —
好!我們加以說明。我們把《文鈔》分成叁科來說明,先看第一科。第一科是說明回向的意義,爲什麼要回向呢?我們加以說明。「日用之中,所有一絲一毫之善,及誦經禮拜種種善根,皆悉以此功德,回向往生。」這一段文印祖告訴我們,一個修淨
土人,我們日用當中,「所有一絲一毫之善」,我們在叁寶中住,多少爲叁寶做一點事,掃地、洗碗等等,一切的,我們供佛、供香,這種世間的有爲善法,這是第一個。其次講到出世間的善根,「誦經禮拜」這個是種種無漏的清淨善根,不管是世間的有爲功德跟出世間的善根,…
《《印光大師文鈔》選讀(淨界法師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