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《印光大师文钞》选读(净界法师)▪P35

  ..续本文上一页够,你看到任何境界,赶快摄心,这个一定是你中间有打妄想,这个境界才会出现,你就不管它是什么境界了,你专心念你的佛号,如果会消失掉,这个佛像就是有问题,如果它继

  续存在而更加分明,那就对了。所以说你志诚恳切的专心念佛,也是一个办法。

  最后,「宜竭尽心力以行之,则幸甚!」就是要身心力行。这个是讲到「善识对治」,调治,这一段是针对于外在的魔境。

  师答学生问题:如果「是心是佛」摆在前面,那个是讲性德,「是心是佛」;你这一念心本来就是具足佛性,但是怎么创造呢?「是心作佛」,要作出来。不过《观经》的本来意思是「是心作佛,是心是佛」,《观经》的原文是这样,所以我们照《观经》解释。

  我们内心当中,念佛会有境界,我看《观经妙宗钞》,它讲这个念佛有境界,虚妄境界不说,就是随顺于阿弥陀佛清净法界的那个境界有两个层次:第一个是,净心能感他佛。净心,清净的净,净心能够招感他佛。就是说,你念佛念的很专注,一句佛号念诵听,能够明了寂静的在心中相续的运转,明静而住。突然间跟阿弥陀佛的本愿感应道交,这个时候你会看到阿弥陀佛,或者看到极乐世界依正庄严。这个时候,你这一念心跟佛还是有能所的,净心能感他佛,这个他就是还有自他的分别,当然这也是一大段,从专注到成片、到事一心不乱,都是这种境界,这是第一个。第二个,三昧能成己之果佛。三昧能够成就自己的果佛,就是你念到你一心不乱的时候,你见到本性佛,你见到的佛,那个阿弥陀佛,你内心没有那个能所的分别,那个入理一心,你自己的自性弥陀跟阿弥陀佛,已经合为一体了,那是真的是:能念所念性空寂,感应道交难思议。就是那个本性佛显现出来的,就是见到法身佛,那是更高的境界了。但是不管是见到什么佛,都不能取着,当然你能够见到自己的法身佛,你不可能会有取着的,大部份都是在净心,能感他佛的时候,还有能所对待的时候,我们最容易取着。

  有时候我们打佛七,有些主七和尚,他当然也是想要提高大家的信心,有时候会把一些修行比较得力的、有感应的人,现场报告出来。印光大师说这不好,打佛七当中有任何的境界,不管是好、是坏,你一讲出来就不好。你很可能是念到净心能感他佛,你真的是跟弥陀感应道交了,真的。但是你一讲出来,你下一枝香就没有了,就失掉了。所以你有好境界,不要在大众中表达出来,绝对不要讲,要把它隐藏起来。但是你如果不知道这个境界到底是真实、是虚妄,是不是随顺于弥陀清净法界的时候,你倒是可以跟善知识讨论,私下可以,不要公开的表达出来。除非你真的是得到念佛三昧,你那个念佛三昧的力量,非常的坚固了,可以,经得起任何考验了,可以!如果你只是一时的感应道交,你讲出来很不好。

  印光大师说:第一个,你讲出来,你看到一分,你说两分也不对,说半分也不对,说多、说少都不好。说多的话就是有一点…就是不好,当然不一定说是大妄语,你要有欺诳心的时候,就是大妄语;你说少了也不好,多说、少说都不好。,所以有好境界我们自己知道就好,你继续的修行下去。这个是我们修行念佛要注意的事情!所以在根本上,我们要追求一心不乱,因为佛号能够念到一心不乱,什么功德都具足了,神通三昧都因为这种清净心,它就能够创造出来。所以你的因地发心要追求一心不乱,你刚开始的发心,不要是要见佛、见花、见光,不要有这种想要去向外、有所得的心,不要这样。修行的心一定是向内的,向那个寂静处、清净处去趣向,一定要趣向于寂静处,这个方向大家要清楚。

  我把期中考要背的东西,跟大家讲一下,看到第六面,我们背的不要太多,因为大家已经背了很多,第六面第三段结劝的地方,「是知念佛一法,乃上圣下凡共修之道,若愚若智通行之法,

  下手易而成就高,用力少而得效速,乃至于…可谓最善形容者矣!」这一段等于是拢总的赞叹念佛的殊胜,这个地方你应该要知道的,要背起来。第二段是在第十八面,赞叹净土法门的殊胜,这个讲到功德,这个地方是讲净土法门的修行方法。「此法门以信、愿、行,三法为宗。」这是一个总标,这以下别释,「信则」,信是什么内涵、愿是什么内涵、行是什么内涵,这是一个大纲,一定要背起来,一个字都不能漏的把它背起来,信是怎么修、愿是怎么修、行是怎么修,其实整个印祖《文钞》就是在发明这三个主题,这是正行,这一段要全背起来,是背这两段就可以了。

  最后还有几分钟,我再把念佛的一些关键,再强调一下。我们在念佛过程当中,你一定要扣住,就是第一个、把目标确认。我念佛的目的要成就一心不乱,并不是要见到什么、见到什么,这些都是属于枝叶花果,都是虚妄的。你的目标要确认是成就一心不乱,这是一个目标的确认。第二个,你在过程当中,你怎么知道你现在念佛,是随顺于功德?还是随顺于一种损恼相?就是说,你念佛,越念,你这个明了跟寂静这两种相,更加的殊胜,更加的强烈,那就对!你这个方法对!你越念佛,佛号提起来,内心那个昏昧的相状降低了,内心那个寂静的力量增加了,就对。如果你念佛的时候,内心昏昧心越重,内心越浮躁,你方法有问题,要调整,这绝对不是随顺三昧相状。就是要成就三昧一定是明了寂静,这个很容易看得出来。这整个过程当中,你佛号提起来的时候,一定是明了相、寂静相。如果是昏昧相、掉举相,那就是不对的,方法不对,你一定要检讨,这当中有问题出现,一定要把问题找出来,是你的烦恼太粗重应该对治?还是怎么回事?要把这个问题找出来,否则你永远没办法进步的。

  所以我们在修行当中,你整个过程要很清楚,你在这个地方有障碍了,这个障碍是怎么回事?这个石头应该是要怎么搬开?

  是用推土机、或是用堆高机?你一定要把这个障碍的因缘找出来,再找出对治的方法。就是第一个,确认你的目标是要成就一心不乱,并不是求人天福报,也不是求感应神通,就是成就一心不乱,在整个过程当中,一定要保持明了寂静,这整个过程,这大家应该都要注意的!至于方法,我们都说过了。好,今天就讲到这里了。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第八讲

  监学法师、诸位法师、诸位同学,阿弥陀佛!(阿弥陀佛!)请大家打开讲义第三十四面,己三、回向。这一科是属于「以深信愿持佛名号」的这一大科,这一大科我们分成了「静中修」跟「历缘对境」修。静中修又分成三科:第一科是「正示念佛方法」;第二科是「善识对治除障」,这是第三科的「回向」。

  这一大科的主要意义是说明,我们前面讲到的念佛方法,所谓的「都摄六根,净念相继」,这句话是说,念佛法门是以阿弥陀佛的名号为根本所缘,我们就是:心于佛号专一安住;心于佛号相续安住。以这一句的万德洪名,来熏习我们这一念的妄想。这样子的熏习以后,使令我们这一念的妄想心当中,能够生起极乐世界的功德庄严,不思议熏,不思议变。生起这种功德庄严以后,我们应该要怎么办呢?要把这个功德,做怎么样的处置呢?就是这一科要交代的,就是回向。

  这个回向我们先消文,什么叫做回向呢?就是回转导向,把这个功德的去处,把它做一个回转、做一个导向。这句话怎么说呢?就是说我们凡夫的心情,我们这一念心就是有无明,就是我们这一念心执着,我们内心有一个「我」,有一个常一的主宰,有一个「我」以后呢,谁能够念佛呢?「我」能够念佛,是那个「我」在念佛。念了佛以后,这个功德是谁去受用呢?也是「我」单独去受用。这样子使令我们的功德非常的狭隘,怎么办呢?就是「回向」,我们经过这种回向的方便,可以使令我们这个狭隘

  的功德变成广大。所以这个回向法门,在唯识学把它判作方便善巧,唯识学把六波罗蜜开成十波罗蜜,这十波罗蜜里面,般若波罗蜜开出四个:智、智慧的智;力、力量的力;第三个是愿。智、力、愿,愿望的愿;第四个就是方便善巧。就是说,本来这件事情是很难做到的,但是透过这个方法,我们能够很快的做到,就是说,本来积聚广大的功德,对我们来说是很困难的,对一个有执着的心情来说,是很困难的,但是佛菩萨的慈悲跟智慧,祂有方便善巧,使令我们这一念心,透过回向,能够使令我们所修行的功德变成清净、变成广大,这个就是方便善巧。这个是整个回向的意义,就是把我们本来这个功德只是流入了这种无明的执着,我们不要使令它趣向这个方向,把方向转变一下,把它转变成一种清净广大的境界,这个叫做回向,这是回向的大意。我们看印祖的开示,大家请合掌。

  己三、回向

  日用之中,所有一丝一毫之善,及诵经礼拜种种善根,皆悉以此功德,回向往生。如是,则一切行门,皆为净土助行。犹如聚众尘而成地,聚众流而成海,广大渊深,其谁能穷。然须发菩提心,誓愿度生,所有修持功德,普为四恩三有,法界众生回向。则如火加油,如苗得雨。既与一切众生深结法缘,速能成就自己大乘胜行,若不知此义,则是凡夫二乘自利之见 ,虽修妙行,感果卑劣矣! — 书一.五二 —

  好!我们加以说明。我们把《文钞》分成三科来说明,先看第一科。第一科是说明回向的意义,为什么要回向呢?我们加以说明。「日用之中,所有一丝一毫之善,及诵经礼拜种种善根,皆悉以此功德,回向往生。」这一段文印祖告诉我们,一个修净

  土人,我们日用当中,「所有一丝一毫之善」,我们在三宝中住,多少为三宝做一点事,扫地、洗碗等等,一切的,我们供佛、供香,这种世间的有为善法,这是第一个。其次讲到出世间的善根,「诵经礼拜」这个是种种无漏的清净善根,不管是世间的有为功德跟出世间的善根,…

《《印光大师文钞》选读(净界法师)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