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《印光大師文鈔》選讀(淨界法師)▪P36

  ..續本文上一頁要怎麼辦呢?應該要怎麼處理呢?「皆悉以此功德,回向往生。」就是要把這種功德,使令它不要流入到人天福報,要把它集中起來,回向到往生極樂世界。這個地方「回向往生」我們解釋一下。印祖在另外一篇文章提到說,這個回向是應該包括兩個內涵:第一個,約著現生來說,現生業障消除、福慧增長,把這個功德加持在現生的,這個生命還沒有往生之前,能夠業障消除、福慧增長,這第一個。其次,約臨終來說,蒙佛接引、往生西方。所以印祖他的意思,就著淨土行人來說,我們應該把所有的功德,加持在這兩個方向上:一個是現生;一個是臨終。這是回向往生的辦法。

  這樣子做有什麼好處呢?我們看第二段。「如是,則一切行門,皆爲淨土助行。」你這樣子的修持,一切的行門,當然我們以信願持名是正行,其它的布施、持戒,種種的行門,都是淨土的助行,這是萬善莊嚴淨土,這一切的法門,都對往生有幫助,不但是念佛,一切的法門都是淨土的助行,它都能夠幫助我們往生。

  下面講一個譬喻,什麼叫淨土助行呢?「猶如聚衆塵而成地,聚衆流而成海,廣大淵深,其誰能窮。」這個灰塵,「衆塵」就是這個世間上有很多的灰塵,東邊一塊灰塵、西邊一塊灰塵、南邊一塊灰塵,各式各樣的灰塵,這個灰塵分散以後,它就力量薄弱,怎麼辦呢?「聚衆塵而成地」,我們把這個灰塵集中起來,就成一個大地,就能夠運載,有這種運載的功能。或者說「聚衆流而成大海」。這個水,東邊一灘水、西邊一灘水,我們把這個

  水集中起來,變成一個大海水。這個意思就是說,回向所扮演的角色,就是一種凝聚的力量,把我們的功德凝聚起來,不要使令它分散,凝聚在我們所要趣向的目標。換句話說,如果我們只是念佛不回向,這件事就有問題,會使令我們這種功德,就會流散到這個世間的有漏福報去,對我們往生,就不能有一種加持的力量。所以這個回向,它能夠把一切的善法集中,你今天做一點善法,明天做一點善法,但是目標是一致的,就是「聚衆塵而成大地,聚衆流而成大海」。這樣子「廣大淵深,其誰能窮」。這個就是一個強大的力量,這個回向的殊勝就在這個地方,它有一種凝聚的力量。這個是說明回向的意義。

  應該怎麼回向才如法呢?這以下說明回向的方法。「然須發菩提心,誓願度生」。我們回向的依止處是菩提心,什麼是菩提心呢?誓願度生,就是要立定一個大悲心,廣度無量無邊衆生。這就是把我們的胸量擴大。這個地方講「誓願度生」是一個總說。這以下說明怎麼樣能夠誓願度生?「所有修持功德,普爲四恩叁有,法界衆生回向」。我們把一切的拜佛、念佛、誦經、持咒,乃至于掃地、洗碗,這一切功德「普爲四恩」,這個「四恩」就是四重恩:父母的恩;師長的恩;這個國王,古時候國家是屬于國王的,我們能夠修行,就是國王的恩德,或者我們講因爲國泰民安的關系,我們能夠修行,所以這個國家對我們的功德也是很大,這個國王也是一個重恩;第四個施主。父母、師長、國王、施主,這個四重恩。「叁有」就是叁界的衆生,欲有、色有跟無色有。乃至于法界的衆生,這些大地上爬的螞蟻,都是一樣,我們願意把我們的功德,普遍的回向給他們。這樣子講一個譬喻,爲什麼要這樣回向呢?功德我自己受用不是很好嗎?前面說過回向往生,我把我的功德回向我自己,現生業障消除、福慧增長,把我的功德回向臨終蒙佛接引、往生西方,這不就可以了嗎?這些衆生跟我有什麼關系呢?我爲什麼要爲他們回向呢?

  這下面印祖講出一個道理。「則如火加油,如苗得雨。既與一切衆生深結法緣,速能成就自己大乘勝行」。就是說,本來我們內心當中積集功德以後,這個內心生起一片的光明,就是一個火,這個無明當中,生起一個智慧火。這個智慧火,你經過回向以後,就像加上汽油一樣,這個光明就更大。或者說「如苗得雨」,你在內心當中,生起了一個功德的幼苗,很不容易,大地裏面,經過你的努力修持,生起一個幼苗,經過你一回向,這個幼苗遇到雨水快速成長,回向有這個好處。

  爲什麼說快速成長呢?「既與一切衆生深結法緣,速能成就自己大乘勝行」,我們跟衆生,人跟人是要有因緣的,我看到你很歡喜;你看到我也歡喜,怎麼說呢?過去有結善緣。這個結善緣,在大乘的佛法也是蠻重要,因爲你以後要度化衆生,除了你自心的功德以外,你跟衆生的緣也是蠻重要的,他是不是能夠接受你的教化,這跟「緣」是有關系的。我們看諸佛菩薩的國土,有些佛陀的國土衆生特別的多;有些佛的國土,祂的衆生是不多。當然以佛的功德是平等的,佛佛道同,每一尊佛的功德是圓滿的,圓滿就沒有再圓滿了,這個眷屬的差別,就是這個緣有問題,跟衆生結的緣有差別。

  幾年前有一個鬥南的居士,這個居士是方丈和尚的信徒,他有兩個兒子。這個大兒子非常的孝順,也很自愛,讀書什麼,都不要父母親的擔心。第二兒子就是有問題,看到父母親就不歡喜,這個過去生是要討債的,你跟他講什麼,他也不理你,到學校也不好好上課,回到家裏面,就偷父母親的錢,怎麼跟他講就是不聽。你再多講,他就兩、叁天不回來。這個信徒他很苦惱,一點辦法都沒有,自己的兒子,是又愛,內心又生氣,愛恨交加,就是問方丈和尚。方丈和尚說:這之間有一點惡因緣,你每天晚課以後,把功德回向給他,把你們冥冥之間過去結的惡因緣,把它

  消滅掉。喔!果然這個居士他是有信心,他做了差不多是從開學以後,做了半年,快到放假的時候,差不多一個學期。一個學期以後,他再跟方丈和尚報告,這個事情就有轉變,這個小孩子就放暑假、寒假,不但不出去,回來還幫忙洗碗,還幫忙掃地。所以這個世間上的因緣是會轉變的。

  所以我們這一念心力的確不可思議,你冥冥觀想他,把功德回向給他,這個因緣就轉變了。雖然我們只是內心的作意,但是這個世間這個因緣就轉變了,你能夠「既與一切衆生深結法緣」,雖然我現在還不能夠度化他,但是大家先結個緣,這第一點。所以有些人,他能夠講經說法,那是他緣結的很廣;有些人會講經說法,緣比較淡薄,這個就是跟過去生有關系,這是就著這個利他來說。

  在自利角度來說,「速能成就自己大乘勝行」。這一點我們有時候是不明白,我們凡夫的思考模式是說,這個功德是我的,我應該要堅固的執持住,不要讓它失掉,假設我把功德送給你,我功德就損失掉了,我們凡夫是這種心情。但事實上,以佛法來說,這個觀念是錯誤的,以佛法說,我們生命裏面最大的毒瘤是「我執」,就是無明,一切的煩惱,一切的罪業,依止無明而生起。反過來說,一切的功德,最殊勝的就是大悲心、菩提心,一切的功德也是依大悲心而生起。我們今天能夠普遍爲衆生回向,我們的功德不但不減少,而且是擴大,因爲這樣子是會破壞我們無明,增長我們大悲心的。換句話說,我們能夠遠離無明一分,趣向于大悲心一分,我們的罪障就少一分,功德就增一分,佛法的意思是這樣子,要我們棄舍無明,趣向于菩提心,趣向于真如理。所以講,你這樣子回向以後,你的胸量擴大,你這個我執的煩惱也就降低了,所以「速能成就自己大乘勝行」。

  龍樹菩薩認爲菩薩有兩種:在地前的所謂的「結業生身」2的菩薩,或者我們講肉身菩薩,這個地前、見道位之前的菩薩,整個利他的行爲主要的是修理觀。就是我今天爲什麼能夠利他呢?就是主要就是發願回向,把功德回向給衆生,在地前的,大概就做這種境界。第二種的菩薩那當然是從空出假,就是法身大士了,真正是到十方世界去,那真是不可思議的境界,應以何身得度,即現何身而爲說法,令其解脫。這種法身大士在經典上說,你沒有遇到他便罷,只要你能夠遇得到,你一定是得到解脫的,你善根沒有成熟絕對看不到,但是你一看得到他你就得度因緣成熟。所以我們剛開始在學菩薩道的時候,我們是透過這個理觀來增長我們的大悲心,來消除我們罪障的,所以我們這樣子回向一方面能夠跟衆生深結法緣,一方面成就自己的大乘勝行,這個大悲心就增長起來。這個是說明我們回向應該要依止菩提心,而普遍的把功德回向法界衆生,這個是我們要注意的,不但是自己受用。

  第叁段結勸。「若不知此義,則是凡夫二乘自利之見 ,雖修妙行,感果卑劣矣!」假設我們今天不知道這種回向所依止的菩提心,只是自私自利的把所有功德占爲己有,這種二乘自利之見,雖修妙行,你雖然很努力的積功累德,也執持名號,但是感果卑劣,你的果報就比不上那個爲衆生回向來的殊勝,所以這個地方要注意。我們淨土的行人,有時候對回向不是很重視,念佛念得很勤,修福報也修得很勤,但是很少會想到普遍爲一切衆生回向,很少想到。但是印祖說,假設你不回向,雖修妙行,感果卑劣。這個地方我們要注意,所以我們應該要選一個殊勝的回向文,把功德做完以後回向,這個需要的。回向于自身的業障消除、福慧增長;臨終的蒙佛接引、往生西方;乃至于普及一切衆生,

  ◆【《大智度論》卷12〈1 序品〉:「複次,菩薩有二種身:一者、結業生身,二者、法身。是二種身中,檀波羅蜜滿,是名具足檀波羅蜜。」

  這個是很重要的。這個是我們在靜中修,經過了正修,乃至于對治以後,最後一個,功德的處理,這樣子就是一個圓滿的修持的次第了。

  好我們再看下一科,戊二、曆緣對境修。這一科的大意是說,前面的修行是針對靜中修,就是我們把一些事情放下,找一個寂靜處,在大殿裏面的一個定課,在沒有境緣幹擾的情況,一個修行的方法。這一科是說,我們一個人不可能沒有事情,多多少少是有一些外緣,有一些境界的,在這種情況之下,應該怎麼辦呢?應該怎麼修行呢?這也應該要修行,我們看印祖的開示,大家…

《《印光大師文鈔》選讀(淨界法師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