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請合掌。
戊二、曆緣對境修
所言俗務糾纏,無法擺脫者,正當糾纏時,但能不隨所轉,則即糾纏便是擺脫。如鏡照像,像來不拒,像去不留。若不知此義,縱令屏除俗務,一無事事,仍然皆散妄心,糾纏堅固,不能灑脫。學道之人,必須素位而行,盡己之分。如是,則終日俗務糾纏,終日消遙物外。所謂「一心無住,萬境俱閑,六塵不惡,還同正覺者」,此之謂也。 — 書二.四十 —
好,我們加以說明。「所言俗務糾纏,無法擺脫者」。我們會在這個世間上投胎,這件事情是有它的業力,背後有它的業力,就是我們有各式各樣的業力,這個業力所創造出來的因緣,就是「俗務糾纏」。其實這個是我們業力的糾纏,有些事情你不做還是不行的,人在江湖,身不由己。這件事情是該你做的,你就跑不掉,糾纏我們的內心,使令我們無法擺脫,是的!這個衆生的世界就是這樣子的,萬般皆是業,半點不由人,那怎麼辦呢?
「正當糾纏時,但能不隨所轉,則即糾纏便是擺脫。」我們在俗務糾纏的時候,內心當中不安,的確是不安。在這個不安當中「但能不隨所轉,則即糾纏便是擺脫」。不隨所轉,不隨妄境所轉,這個的確是一個很重要的修行方法。我們剛開始學佛,只是對佛法一個信心。由這個信心,我們願意去斷惡、修善,斷除一切身口的惡業,我們也願意去修習種種的善法,布施、持戒的善法。這個時候,完全是一種信心的支持而已,當然多一點慚愧,但是我們內心的煩惱是原封不動的,一點都沒有改變。換句話說我們剛剛學佛,我們這一念攀緣心跟境界接觸的時候,我們的心被這個風,境界風一吹,也是東倒西歪的。別人贊歎我們,我們就歡喜;別人毀謗我們,我們內心就痛苦,一點都做不了主,就是這種境界,一點都沒有念力,心中一點法寶都沒有,還是隨順過去的煩惱而轉的。我們有時候會再進一步,學佛久了以後,慢慢看到這個佛法道理,「一切業障海,皆由妄想生」,這個苦惱的境界,是我們的分別心生起的,所以我們會下定決心,來對治我們這一念分別心。
站在淨土的角度來說,就是:深信切願,執持名號。你思惟這一切妄想過患,這一切的苦惱,都是妄想創造出來的。怎麼知道呢?譬如說,你看富貴人家也是很苦惱,心裏的負擔,那種負擔是超過那些平常人,那個心是不安的。貧窮是苦惱,富貴也是苦惱。換句話說,外在境界的豐富,是不能改變我們內心的痛苦,不可以!你一定要扣著煩惱去對治,否則你再大的福報,你的苦惱是依舊的,是依然的。所以我們在修行的時候,應該先抉擇一個根本法寶,就是佛號,你就不能念,要他念;不能專,要他專。慢慢這個佛號在心中,經過你專一的安住、相續安住以後,它在你心中就能夠産生一種強大的等流勢力了。強大等流勢力,你跟境界一接觸的時候,你能夠轉念念佛,有這個好處。
我們講一個比喻說,一個人沒有房子住,一個流浪漢。一個流浪漢有什麼苦惱呢?那個地方又刮風下雨,到了山上住,又有毒蛇的危險,有種種的野獸的幹擾,完全沒有依止處。我們念佛念到有功夫以後不同!就是你有一間房子住,太陽大你也不怕;下雨的時候你也不怕,你內心當中有一個住處,你心安,大家的環境差一點,無所謂。爲什麼呢?你心中有一個法寶,能夠安住你自己,能夠有一個安心法門,這的確是一個很重要的境界。就是你修行要能夠得到自在,你只是向外修福是不對的!外面的修福給那一點福報,但是你要離苦得樂,這個還差的很遠。所以「不隨所轉」的根本,是你內心當中要有一個依止處,你面對境界的時候能夠轉念念佛,就是轉變你那一念躁動的心,使令它依止佛號而住,能有這種力量,這樣子的時候,外面的糾纏,就是當下就是擺脫。
下面講一個譬喻。「如鏡照像,像來不拒,像去不留。」就是好像一個鏡子來照像狀。這個鏡子就是譬喻我們這一念心,我們這一念心能夠顯現種種的境界,我們分別心能夠顯出善的境界、惡的境界,「像來不拒,像去不留」,「像來」的時候也不拒絕,但是無住;「像」離開的時候也是無住,內心當中不爲妄境所轉,內心當中有一個依止處。這個是講到我們在面對俗務糾纏的時候,我們應該要用的方法,就是你要「不隨所轉」。
「若不知此義,縱令屏除俗務,一無事事,仍然皆散妄心,糾纏堅固,不能灑脫。」假設我們今天修行,不知道這種道理,縱使你「屏除俗務,一無事事」。好,你說這件事情,你把一切的罪過都歸咎于別人,說:你爲什麼起煩惱呢?「我爲什麼起煩惱,是因爲他講一句話來觸惱我!我爲什麼起煩惱,因爲這個環境不適合我」。假設我們今天把所有的罪過都歸咎于他人,你到最後你就一個人住,一個人住的時候,「仍然皆散妄心,糾纏堅
固,不能灑脫。」因爲你內在的煩惱在幹擾你,你不知道,你看到的境界都是不如意,你一個人住,內心的煩惱還是不放過你,你還是「糾纏堅固,不能灑脫」,問題在這個地方。
我們要看看大乘經典,你會看到一個觀念。就是說,佛陀在教菩薩修行,佛陀是要菩薩轉變自己的心,而不是轉變外境。你看《金剛經》很明顯,須菩提尊者說:「菩薩摩诃薩,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,雲何應住?雲何降伏其心?」就是一個凡夫菩薩發了菩提心,想要自利利他,但是這個菩薩是有煩惱、有執著,怎麼辦呢?雲何應住,雲何降伏其心,我的心不安,應該怎麼辦呢?我們看佛陀的《金剛經》開示,佛陀沒有一句話,說要你去改變外在的環境,去改變別人,佛陀沒有這句話,佛陀告訴我們:你應該依你的這一念心,怎麼來修習「空觀」,修習種種的法門,來安住這一念心。其實不但《金剛經》,你看看所有的《大正藏》,佛陀沒有一句話,說要你去改變別人,沒有這種話,因爲問題不在那個地方。所以這個地方我們一定要清楚,就是苦惱生起的根源,在我們的「分別心」,假設你的內心不回光返照,你一直向外,永遠沒有解脫的時候,不可能!所以講你縱然「屏除俗務,一無事事,仍然皆散妄心,糾纏堅固,不能灑脫」。這個地方是要注意的,應該把這個苦惱的根源找出來,就是一切業障海,皆由妄想生,應該是從自己的內在的妄想去對治,這個才是根源。
印祖最後的結勸,「學道之人」就是我們學習佛道的人。「必須素位而行,盡己之分。」我們應該「素」,什麼叫素呢?「素」者,在也,現在的在。就是你就在現在的階位修行。這句話「素位而行」,本來是出自于儒家的中庸,中庸說:素富貴,行乎富貴;素貧賤,行乎貧賤。這意思就是說,以儒家的思想,我們要做一個君子,你是生長在一個富貴的家庭,也可以,你就著富貴去做一個君子;你說我生在一個貪窮人家,也可以做君子,這怎
麼辦呢?素貧賤,行乎貧賤,就在貧窮貧賤的境界裏面,去生起你的德行。就是這個境界是無所謂的,要緊的是你這一念心要能夠清淨。所以講「素位而行,盡己之分」。不管你站在什麼階位都是可以修行的,這種階位是因緣所生法,不斷的變化,要緊的是你內心的正念,所以講必須就著你現在的環境因緣而修行,克盡自己的本份,這樣子有什麼好處呢?
「如是,則終日俗務糾纏,終日消遙物外。」就是你要能夠改變你的心,而不是改變環境。所以說「所謂一心無住,萬境俱閑,六塵不惡,還同正覺者,此之謂也。」印祖就講一個偈頌說,「一心無住,萬境俱閑」。我們剛開始修行是這樣的,剛開始修行,要以天臺宗來說是從假入空,就是把一切有爲法,以「空」的智慧把它給融通,會一切法入畢竟空,就是一切法不可得,好的境界不可得;不好的境界也不可得;菩薩清涼月,常遊畢竟空。就是這一念心無住,萬境俱閑,這個時候,一切的境界對你不能構成幹擾。站在聖道門的角度,是以「空觀」爲我們的根本依止處,以空觀爲房子;不過淨土門它是以「妙有」,它是以佛號爲依止處,這個地方不同。因爲我們要跟彌陀感應道交,你修空觀是沒辦法感應道交的。我們前面說過,你一定要念阿彌陀佛的名號,才能夠隨順彌陀的本願,與佛本願相應故。所以這個地方,它的下手是不同的,但是它們兩個的功德是一樣,不管你從空下手、從妙有下手的功德都是無住,都能夠達到無住,這個是剛開始。
無住一段時間以後呢,「六塵不惡,還同正覺」。你再從空出假,你看到一切境界都清淨了,這一切都是果地的妙用,「還同正覺」,山河大地都是法王身,因爲你內心清淨以後,你看一切境界都是清淨,心淨國土淨、心淨衆生淨。所以等到你自己能
夠做主以後,你從空出假,這一切衆生的境界,都是你一個修行的增上緣。
這個就是講到修行的兩個次第,我們剛開始先要修第一句話,剛開始你不要「六塵不惡,還同正覺」。剛開始你先從「一心無住,萬境俱閑」下手,慢慢你就能夠達到「六塵不惡,還同正覺」。這句話這意思說,我們在修行的次第,雖然它主要的內涵,是要在我們的心中建立信願持名叁種功德,就是建立我們的一個依止處。在次第上說,一開始是要先靜中修。因爲剛開始的時候,我們煩惱的境界是強大的,佛號的力量是薄弱的,所以你一開始動中修,你就會失敗。你剛開始應該有一個寂靜的環境,在寂靜當中,把佛號重複的熏習,使令這個佛號在你心中「由生轉熟」。然後你就可以在境界裏面去曆練,透過這個境界的曆練,你能夠增長念佛的力量,就曆事練心,這兩個次第:靜中修,曆緣對境修,這兩個次第。當然你能夠曆緣對境修的時候,你心中是有法寶的,是有一個房子住的人,跟普通人,這個生命完全是活在煩惱當中的人不同,完全隨境界轉的,境界要你怎麼樣,你就怎麼樣,你覺得境界好的時候就歡喜,境界不好就是痛苦,你這個心完全是隨外在的境界的流動而波動,完全做不了主。你內心有法寶的人,你能夠做…
《《印光大師文鈔》選讀(淨界法師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