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主。當然,這種你能夠做主的功德,是從你靜中栽培起來。這一科的「以深信願持佛名號」到這個地方,我們整個念佛的次第跟大家說完了。
師答學生問題:天臺宗把一切的法,分成了兩個境界:一個是所謂的「假」,這個假就是假名、假相、假用。就是說這個世間上的事情,這個因緣所生的這些法,富貴、貧窮;健康、多病,這種境界都是屬于假,不管是貧窮不管是富貴這都是假藉因緣而有,這個是屬于假法。你說它沒有,但是它有它的假名假相假用,的確,富貴讓你快樂,貧窮讓你痛苦,這個是有它的因緣的,這
叫假,這是講諸法的差別相。我們過去的業力,有善業、有惡業,當然它所創造的果報就是各式各樣的,這個都是屬于假,這一切法的差別相。
另外一個境界就是「空」。這個空就一切法的平等性,不管你富貴、你貧窮,這當中就著本性來說,富貴的本性是畢竟空的,貧窮的本性也是畢竟空。這個「空」我們是不容易了解。或者我們不要講說:因緣所生法,我說即是空。不要講這麼高的道理,說「無常」好不好,就是說,我們不要從「體空觀」去體會,從「析空觀」,分析的析。就是說,這個人富貴,但是這個富貴的境界會變化。他今天賺的錢,可能一夜之間就失敗了,破産了,可見得這個富貴它是有變化性。從這個變化當中,我們知道這一切法是沒有真實不變的自體,就是一切法是成住壞空的。他富貴的時候很有錢,一下子的時候就失敗了;他有生命了,出生了,最後他死亡。就是整個生命都是流動的。世間上的事情,沒有一件事情是常住不變的,沒有這回事。出生了以後,就是長大;長大就是死掉;今生做人,下輩子就到叁惡道去;叁惡道受完以後,他的善業起現行,就生天。這整個六道的生命,是不斷的、不斷的剎那剎那變化,我們講無常,所以它是空,這無自性。所以「空」是一切法的一個總相,每一個法的本性,都是依空而建立,就是從空當中,由于不同的因緣而創造出來;雖然創造出來,本性還是空。所以空是一切法共同的相狀。
以天臺宗的意思,一個初學菩薩從假入空,就是你剛開始先不要去分別那些假的境界,不要去執著這個境界,把你在假的境界的那個心,把它收回來,收回來放在哪裏呢?入空,你安住在畢竟空的境界。所以你一開始先無分別住的,剛開始。所以剛開始修行,有時候你看這個人,好像越修,好像這個人是…,以世間來說,好像就是分別心越來越淡泊,是的,剛開始是這樣子的。
慢慢慢慢他的心自在了以後,再從空出假。所以一開始是要從這種假名假相當中,把這個心收回來,安住在「空」的境界,叫從假入空,這樣懂嗎?因爲你一開始的時候就分別,你心永遠靜不下來,不可以!因爲我們的老毛病就是喜歡攀緣,你一下子就分別假名假相假用,就去度衆生,那你這個攀緣心,永遠沒辦法停下來,所以這是一個次第問題。
師答學生問題:我看宗喀巴大師的意思,他每一座,就是你一堂功課,一座,座位的座,每一座他就是一個加行、正修、回向,他就是叁個次第。加行,他就是思惟這個法的殊勝,或者是念死無常,思惟這個法的功德,加行。然後正修,以我們來說就是念佛。然後就是回向,他一堂功課做完,他就回向。當然我們晚課的時候會做一個總回向,但是應該是在每一堂功課做完,就應該做一個回向,每一堂功課,是這樣子的,這個回向是不嫌多。
好,我們再看下一科,乙叁、深信因果,斷惡修善。我們這一科是一個淨土的助行。前面的「真爲生死,發菩提心。以深信願,執持名號」是一個正行。在助行上我們應該要「深信因果」,這個是講理論,理論上的一種認知,「斷惡修善」是一個事相上的修持,由這個斷惡、修善來幫助我們的往生,叫助行。這一大科我們分成叁小科來說明:初、明因果之理。二、明因果之事。叁、結勸。今初。先說明因果的道理,再說明因果上的修行方法,第叁個做一個結勸。我們先看第一科明因果之理,好我們請合掌。
乙叁、深信因果,斷惡修善。分叁 初、明因果之理。二、明因果之事。叁、結勸。今 初。
丙一、明因果之理
因果者,聖人治天下,佛度衆生之大權也。約佛法論,從凡夫地,乃至佛果,所有諸法,皆不出因果之外。約世法論,何不獨然?故孔子之贊周易也,最初即曰:「積善之家,必有余慶;積不善之家,必有余殃。」夫積善、積不善,因也。余慶、余殃,則果矣!又既有余慶、余殃,豈無本慶、本殃?本慶、本殃乃積善,積不善之人,來生後世所得之果,當大于余慶、余殃之得諸子孫者,百千萬倍。凡夫不得而見,何可認之爲無乎? — 標本同治錄序 —
好,我們加以說明,我去查原文,這個地方有多一個字,倒數第二行「當大于余慶、余殃之得諸子孫者」這個諸子諸孫,那個「諸」字是多余的,「之得諸子孫者」。這個《印光大師文鈔》的精華錄裏面有這一段文,脈絡分析亦複如是,也是多一個「諸」字。好,我們把這個因果的理論加以說明,分成叁段,第一段是個總標。
「因果者,聖人治天下,佛度衆生之大權也。」這個因果的道理,什麼叫因果呢?就是這一切的境界這種現象,不管是快樂、痛苦這種果報,它的出現絕對不會是憑空出現的,不會自然而有,也不是上天創造的。怎麼會有呢?就是有它的因地,它的業力,背後有它的業力,所以「因」就是這個能夠招感的業力,這個果報是所招感,叫因果。這種理論,不管是世間的聖人,孔子、孟子,他在世間法上是治理天下,治國平天下,或者是出世間的聖人,佛陀度化衆生,都是以這個因果當作主要依止的理論,這是一個總標。換句話說,不管是世間的聖人、出世間的聖人,都是認同因果的道理。這以下就別釋,跟著佛法、跟世間法把它各別解釋,先看佛法。
「約佛法論,從凡夫地,乃至佛果,所有諸法,皆不出因果之外。」站在佛法的角度,當然是廣泛的講十法界,這個佛法講因果是講十法界。他爲什麼做人呢?因爲他修五戒、十善。他爲什麼到叁惡道去呢?因爲他內心當中,積集很多的殺盜淫妄的罪業,不是上帝要他到叁惡道,是他的惡業讓他去的。他爲什麼成就阿羅漢呢?因爲他的內心有四谛、十二因緣的這種智慧。他爲什麼成佛呢?因爲他有菩提心跟六波羅蜜的功德。就是這各式各樣的因地,招感各式各樣的果報,所以佛法講「從凡夫地,乃至佛果,所有諸法,皆不出因果之外」。簡單的說是這樣,不過這個我們應該要詳細說明。看附表第九。
附表九 — 「從凡夫地,乃至佛果,所有諸法,皆不出因果之外。」
(一)因果之理論
— 身口意的造作行爲
謂有漏善及不善法所招感自相 熏 續異熟生無記。
習 一、異熟性
可樂
不可樂
謂習善等所引同類或似先業後果 隨轉。
二、等流性
種子 清淨
善性
雜染 惡性
無記性
業
第八識
—《成唯識論》—
這個因果理論,可以說佛法就是講「因果」這兩個字,應該要簡單的說明一下。因果的理論,我們先看這個「業」。這個業是約著因地來說,能招感,它有招感性。什麼是業呢?身口意的造作行爲,就是你身體的一個動作。譬如說,你拜佛,這是一個動作;你用身體去打人,這也是一個動作。就是各式各樣的動作,這種身的造作行爲。其次,口的造作行爲。你嘴巴講一句話,去罵人;或者去贊歎別人,這個是口的動作。其次就是你的意業,這個意業是指的這個起心動念,特別指的第六意識的思心所。不過這個地方要說明,唯識學解釋這個「業」,一定要有意業做支持,一定要有這個意識的引導,才能構成業。譬如說,一棵蘋果樹,蘋果它從樹上掉下來,它也是一種活動,這也是造作,它也不是一種寂靜狀態。但是蘋果從樹上掉下來,不能構成業,它不是業;這個山河大地也是有運轉;地球是繞著太陽轉;我們身體的細胞,也剎那剎那生滅,這些的造作都不是業,不能講業,因爲它沒有第六意識的思心所的引導。簡單來說,它沒有一個能造作者,所以不能構成業。所以這個地方的業,一定要有一個意識的引導,第六意識的引導,這個地方要注意,我們對業的定義要有清楚。
這個第六意識的引導,可能是善念的引導,也可能是惡念的引導。你這樣子造作以後,當然這個事情是剎那剎那生滅就過去,你去, 做一件善事,或做一件壞事,這種造作當然是一種無常的生滅法。但是你造作以後,這個事情不是算了,不是。你正在造作的時候,它有一種熏習的力量。這個熏習,我們講一個譬喻,譬如說,一朵花,它本身有香氣,它不但有香氣,你的身體跟它接觸以後,它的香氣能夠熏習你的衣服,使令你的身體也有香氣,
這個叫熏習。這個業亦複如是,你的身口意的活動以後,它能夠去熏習我們的第八識,阿賴耶識。
阿賴耶識這個「識」,就是一個明了,明了性,就是我們這一念心。在唯識學上說,我們這一念心有粗的明了性跟細的明了性。粗的明了性,就是你現在能夠聽聞佛法,了別法義的第六意識,你造業都是靠它,這是一個粗的。但是這個粗的明了性,它本身是生滅相的,它有時候起現行;有時候不起現行,本身沒有這種庫存的功能,它不能保存這個業力,它只負責造業,造完以後,它什麼都不管。這個業造作以後,誰保存呢?就是那個微細的心識,你的內心深處,有一個明了的心識,就是第八識,它會老老實實的把你一生當中,乃至于過去生所造的業都保存下來,一點都失不掉,一點都不會漏失掉,這是第八識。它用什麼方式保存呢?就是一個種子。我們聽到種子,不要以爲它是一個有自體的東西,不是,它只是一種功能。唯識學解釋種子說:以本藏識,親生自果差別功能,它是在這個第八識當中,有一種能夠招感果報的功能,…
《《印光大師文鈔》選讀(淨界法師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