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可能招感可樂果報,或者招感不可樂果報這種功能。這種功能在唯識學有兩種:一個是異熟,異熟的功能;第二個是等流。
我們先看異熟。「謂有漏善及不善法所招感自相續異熟生無記。」就是你的有漏,你的內心當中是有所得的心,你去造善法,布施,或者持戒;或者是不善法,你依止這個煩惱去做不善業,殺盜淫妄。這個善法造作過以後,它的這個異熟性,就會去招感這種自類相續的異熟生,這個異熟生就是果報,一種無記的果報,這種果報就是分可樂跟不可樂,當然依止善業的造作,它的果報是可樂,依止惡業的造作是不可樂。
這個異熟我們也解釋一下。這個「異」就是異時而熟。就是說你造了一個善業,你造了業以後,假設你是造了一個布施的業,
這個布施的業,應該使令你富貴,但是你現在還是很貧窮。是的,就是你這個業造了以後,不是馬上得果報,它要先保存在第八識裏面,就是你造業的時間,跟得果報的時間,是不是一致的,異時。就是你造了業以後,這個業力一定要累積到一個程度,才能夠得果報,所以叫做異時而熟,簡單講就是異熟。
這個果報的輕重,我們也分別一下,可樂跟不可樂。它的果報都有輕重,這個輕重在唯識學分叁類來說明:第一個、約你的心;第二個、約境,境界的境;第叁個、約相續。我們先講這個心。這個心,就是你這個心力。譬如說,我們看到有一種人,他得到了富貴的果報,他非常的富有。但是在叁、五年以後,他就破産,經商失敗,一下子就破産,他的果報不堅固。有些人富貴,他從出生到臨終,他的福報沒有人能夠破壞他。他不經商便罷,他一經商,就是有錢,任何人不能把他的錢奪走,盜賊不能搶、水不能淹、火不能燒、敗家子不能敗壞,這個果報特別堅固。這怎麼回事呢?就是因地的時候,這個造業力,他在造布施的時候,他的心特別的堅固,任何境界不能障礙。有些人他布施以後後悔,這個就有問題,他布施的心不堅定,所以這個地方要注意!當然我們造惡業要後悔,它折損惡業。所以我們這個果報,也是各式各樣。惡業也是這樣,有些人業障現前,他拜幾部《八十八佛》以後業障就消掉了,他業障不堅固。有些人業障特別堅固,拜了一年,業障還在,這是他過去造惡業的時候,他也是主動積極,別人勸他,誰勸他,他是不聽、不能接受的,他一定要造,所以這個地方約心來說,有堅固不堅固的差別。
其次,這個果報有順利跟不順利。就是說,有些人在得可樂果報的時候,他很順利,他一出生就是在富貴人家,他從小就是很富貴,長大以後,繼承父親的産業,直到死爲止,福報得的非常的輕松。有些人得果報是怎麼回事呢,他是白天加班,晚上也
加班,辛辛苦苦的工作,他也有錢。但是這中間的過程很多的波折,非常的辛勞。這怎麼回事呢?就是你因地造業的時候,也是有問題,我們因地造業的時候,內心當中完全是歡喜心,完全沒有夾雜煩惱。你以後得果報的時候,非常順利,假設你平常造善業的時候,夾雜煩惱,心不甘、情不願,但是你也去做了。這你以後得果報會有障礙的,就是有順利跟不順利的差別。這個就是你的造業的時候,你的心裏的不同,第一個、堅定不堅定;第二個順利不順利,這是果報就有各式各樣的差別,你造業的那一念心,會影響你得果報。
第二個,境界會影響你得果報。你在造業的時候,你是依止一個上品的境界、殊勝的境界,譬如說:佛的境界,佛像,你爲佛像來擦拭,供養、供花;或者是法的境界,或者是僧的境界,這個佛法僧,在佛法說,它都是一種殊勝的境界。什麼叫殊勝的境界呢?講一個譬喻,說這個田非常肥沃,你只要種一點小小的種子,它就開出很多的花朵。這個意思就是說,你在叁寶境界當中,不管造善、造惡,一點點的業力,它的果報都很大,不管是善的果報,可樂、不可樂,果報都很大,它有這種差別,就是你所造的境界,會影響果報。
我們講一個小故事。就是佛在世的時候,有一個大富長者,這個大富長者他生了一個兒子,這個兒子出生的時候,相貌非常的莊嚴,福報具足。他這個兒子出生的時候,有一個特殊的情況,就是在他家裏面,同時也出生了一個金象,金黃色的象,全身放大光明。古時候印度的習慣,出生了以後,大家就找這個占蔔師來占一占,來取一個名字。這個婆羅門說,你們這個小孩子出生的時候,有什麼特別呢?這個大富長者說,我這個小兒出生的時候,我們家自然就從地生出一個金象來。喔!就把他安立叫象護,這個大象的象,保護的護。
這個象護的小孩子,就慢慢長大。長大以後,這只象也跟著長大,這只象有兩個殊勝處很特別:第一個,牠這只象善解人意。如果象護要出去的時候,他想坐象,牠就自然跑到他面前,他出去的時候,他想快一點,這只象就快一點;他想慢一點就慢一點,有這種境界。第二個,這只象也吃飯,牠也能夠排出一些大便,但是牠的大便都是黃金,有這種境界,都是黃金。所以這富貴人家的確不可思議。這個小孩子象護,他是一個公子哥,富貴人家,當然就不用工作,他整天就跟他們那些王宮大臣的兒子在一起,東邊玩、西邊玩,到處玩,他騎著象到處跑。這個小孩子在一起,就互相的炫耀家裏的境界,有些人說:我們家裏面所有的地板都是七寶做的;有些人說:我們家的倉庫有充滿了種種的珍寶。到象護的時候,他說:我們家有一個特殊的地方,我出生的時候,我們家就有一只象,這個象能夠騎,載著我到處跑,而且牠放出的大便,都是黃金這種境界。那個小孩子聽了都很歡喜。這當中,有一個王宮大臣有一個小孩,就是阿阇世,就是頻婆娑羅王的兒子,那個時候他是太子,他也在裏面。這個時候,阿阇世就起貪心。有一只金象,善解人意,而且放出很多的黃金,他內心當中,下一個願力說:我以後如果做國王的話,我一定要把這只象給奪過來。
後來阿阇世王長大以後,就把他的父親頻婆娑羅王給關起來,他自己篡位做國王。做國王以後,他就回憶起過去的這個願,要把象護的象給奪過來。他就派一個使者去通知象護比丘說,我們過去小時候是朋友,我現在做國王,大家應該聚一聚。象護他也不知道阿阇世王的意念,就騎著象去應供。當然吃飯以後,大家也談了一些小時候的事,談完以後就是要告辭,阿阇世王說:「你回去可以,你這個象要留下來。」當然這國王是大勢力,象護不得已就個人離開。但是這個象,他走到城外的時候,象自然從大地裏面淹沒,又從地湧出,又回到他家裏。這個象護想:「哎
呀!這件事情,我有生命危險,阿阇世王這個人非常的暴戾,連父親都敢關起來,這件事情不滿他的意,他可能會對我傷害,這怎麼辦呢?我看我應該要出家,才能夠保住生命!」他就帶這個象就出家。
出家以後,佛陀講:「善來比丘,須發自落,于我法中,快修梵行。」他聽到以後,就證阿羅漢果,這種境界。得阿羅漢以後,當然就是一個比丘,是不能帶著這個象,不能坐象。但是他出去的時候,象就跟在後面,托缽,回到寺廟。這個地方就産生一個問題,因爲他去托缽,象就跟在後面,大家就議論紛紛:哎呀!這只象是金黃色的,怎麼怎麼的…,乃至于回到寺廟,很多的居士就去看象,爲了象而去,不是聽聞佛法。很多的初學比丘就覺得寺廟非常潰鬧,很吵雜,就把這件事禀告佛陀,佛陀就把這個象護比丘找來說:「你出了家,就不應該養這只象,使令居士經常來寺廟看象,寺廟都弄得很潰鬧。」那象護比丘說:「我這怎麼辦呢?我出生的時候就有這個象了。」佛陀說:「你對這只象說一句話,說:『我今生分已盡,更不用汝』」,生是生命的生,我這有漏的生命已經結束,「生分已盡,更不用汝」,說叁遍,象護比丘說:「我今生分已盡,更不用」,講叁遍,這個象就從地就消失掉了。
就有比丘就說這個象護比丘是怎麼回事呢,爲什麼出生就有象?佛陀說,這個世間上的事情是有因緣的,說:在迦葉佛時代,佛陀二萬歲的時候,有一個做生意的人。這個做生意的人,他在東西南北做生意,有一天到一個寺廟。那個時候迦葉佛已經滅度了,供著這個迦葉佛的佛像。但是它供的不是成佛的像,是一個他因地的時候菩薩像。在賢劫千佛的常法,要到人間成佛之前,一定要到兜率天去准備,所以它供的迦葉佛,是一個乘六牙白象的菩薩像,是那個投胎之前的像,但是那個象有點剝落,象的皮,
那個泥土有點剝落,這個商人想:菩薩是這麼莊嚴的,這個象看起來不太對,不太搭配。他就發心把這個象給補好,噴上黃金。補好以後,他就回向:「我希望我過去的功德,生生世世得到富貴」,他就發這個願。果然在迦葉佛,那個富貴一直到釋迦牟尼佛時代,他不但富貴,而且他每一生的出生,都有一只象。
第二個,我們在叁寶門中栽培福田,跟我們做慈善事業不同,怎麼不同呢?就是你在叁寶門中種福田,不但得到福報,而且你跟叁寶結緣,這點是很重要的!我們一個生死凡夫,跟叁寶結緣這件事非常重要,你能夠生生世世遇到叁寶的住世,你的善根能夠不斷的增長,所以你看,他在迦葉佛時代,一直到釋迦牟尼佛時代,一直不離開叁寶,善根不斷的增長。總有一天釋迦牟尼佛出世,他就能夠出家,證得阿羅漢果。所以我們能夠在叁寶當中修行,這件事情應該值得珍惜,這是一個大的福田。所以這個地方講,我們在造業的時候,假設是面對叁寶的境界,這也是一個殊勝的境界,約境。
第叁個是約相續,就是這個事情,業力的強弱,就是你這個事情今天做、明天做,重複的做下去,這個業力就不可思議。譬如說你拜《八十八佛》,你要是拜個叁天、五天,這還不算什麼。你能夠終生的拜下去,雖然每天只花四十五分鍾,一生下來,一個生命下去,幾十年下去,這功德就不可思議;你能夠放蒙山,今天放、明天…
《《印光大師文鈔》選讀(淨界法師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