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放,天天放,這功德也不可思議。所以這個業力,會因爲你重複的造作,從下品的業力,轉成上品的業力;你造惡業也是這樣,在律上說,你殺螞蟻雖然是下品業,你經常的造作,會使令你下品的惡業,轉成上品的惡業,所以你造業的次數,也會影響你的果報,就是相續。約心、約境、約相續,這都會影響異熟的,這是有叁種情況。
第二個我們再看等流性。「謂習善等所引同類或似先業後果隨轉。」前面的異熟性,是成就一種可樂跟不可樂果報,這個都是無記的,果報不談善惡;但是這個等流不同。我們看「習善」,就是你過去熏習一個善法,或者是一個布施的善法,或持戒的善法。這個「等」就是包括惡法,養成一個殺盜淫妄的習氣。這樣子會引生未來同類的習氣。譬如說,有些小孩子一出生,他的舍心很大,布施心,你給他什麼東西,他都能夠布施給其它人,事實上他並沒有經過教育,說布施的功德,並沒有,這種習氣是前一生帶來的,就是等流。上遊的水流,會流到下遊,假設前面的水流是幹淨的,流到下面也是幹淨;假設前面的水流是髒的,流到下面也是髒的。就是你造業以後,你那個等流習氣會增長,所以講「謂習善等所引同類」,這是一種。
或者「似先業後果隨轉」,這個是講余報。相似于先前的業力,後來的果報隨轉增,這是余報,這個不在我們這次等流性的討論話題。我們主要是就著前一段、「習善等所引同類」。這個等流的習性就論善惡,它分成清淨跟雜染,這個清淨跟雜染,要以唯識的定義就是,你所造的行爲,如果不是跟我空、法空的智慧相應,都是雜染。就是你有所得的心去造業,都是雜染。你能夠跟我空、法空的智慧,跟無我無我所的智慧相應,那就是清淨,無漏。
雜染當中又分成善性、惡性、無記性。布施、持戒就是善性,殺盜淫妄就是惡性。你出生以後,你這個人就很喜歡走路,很喜歡走路這種習慣,不是善、也不是惡,是無記。這是有各式各樣的習氣。這種習氣是怎麼來呢?就是你過去生的業力所熏習來的,過去的業力。在佛法當中,你要特別注意等流性,因爲你異熟果報受完,就沒有了,但是這個等流性會重複的造作,這個要
注意,這個等流性,是影響到我們未來的生命。好!我們今天先講到這裏,把這個因果的道理,先講前半段。
師答學生問題:異熟爲什麼是無記?因爲,譬如說你這個人是貧窮,假設。貧窮如果是惡法的話呢,那就糟糕,因爲惡法它有招感性,它下輩子又招感一個不可樂果報,這個果報就無窮無盡,是不是?假設貧窮是一個惡性的話,惡性是會招感不可樂果報,他這個果報就沒有窮盡了,這是第一個。第二個有些人因爲貧窮而奮發向上;有些人貧窮,他自甘墮落,「我貧窮,我怎麼辦呢?甘脆去做惡事算了!」對不對?所以果報本身沒有善惡性,它只論可樂、不可樂。如果果報的本身又有善惡性,那糟糕,那這個果報是永遠招感下去,一個人他得到不可樂果報,永遠不能翻身,因爲善性跟惡性都是能招感,都有招感性。所以果報的本身,不能講它有招感性,而是你那一念心,等流性才論善惡。這個懂嗎?果報本身是不論善惡,它沒有招感性,它是無記的。
這個等流性倒是要注意!當然要以佛法說,我們應該是栽培清淨的等流性,就是無漏的等流性,當然念阿彌陀佛是最好的等流性,這個等流性它能夠跟彌陀感應道交的。我們看聖人的開示,儒家有一句話叫「人心惟危,道心惟微」,諸位聽過這句話?「人心惟危,道心惟微」。這個人心就是一個私欲,就是我們各人各式各樣的欲望,衆生就是有欲望,這個衆生煩惱,這個欲望是怎麼回事呢?「惟危」,危是危險的危,危殆難安,就是我們欲望是很難控製的,這個勢力很強大,人心惟危。但是我們也不是只有人心,也有一些道心的等流,這個道心就是正念,我們也會起一些善念,但是呢,「惟微」,微弱難明,這個微就不是危險的危,而是微弱的微,就是也有光明,但是微弱。
這句話是說,我們從聖人的開示可以看得出來,我們這個內心的等流性,煩惱的勢力,是強過我們正念的勢力。如果你不修
行,任何人都是這樣。就是說,你造惡業,你會覺得很自然,一點都不要勉強,就是隨順你的習氣就好。但是你要把你的東西布施給別人,要你去持戒,要你去念佛,這件事情是很勉強的,不隨順我們習氣。所以無始劫來,我們這一念的阿賴耶,這個明了心性所攝持的種子,可以說,這個惡性的等流習氣,是強過于善的等流習氣。所以以佛法的觀念來說,我們今天不修持。很容易到叁惡道去的,很容易的,你一不注意,很容易就是會造惡業,所以這個地方的確要注意。儒家也說,修行的態度「戰戰兢兢,如履深淵,如履薄冰」。是的!你在修行過程當中,你修得很久很久,好不容易有一點正意念,你稍微一不注意就破戒了,所以我們還沒有入不退轉,經常要注意,因爲畢竟這個雜染的惡性等流太強烈。
那當然這個都是可以改變的,世間上的事情都是因緣生,它是由過去的業力熏習,本性都是畢竟空的,因緣有,都是可以假藉我們清淨正法的熏習而轉變。古德有一句話說,這句話諸位也可以體會一下,說:「千年暗室,一燈即明」。就是說這個黑暗的房間,不是一天、兩天,是多久呢?有千年,這個房間,一千年的時間都沒有光明了。沒有光明,突然間,你裝上燈光以後,一下子就有光明,不必等到一千年。這個意思是說「明能破暗」,光明能夠破除黑暗。就是說,我們雖然無始劫來,熏習很多不好的習氣,但是怎麼辦呢?沒關系!加強你的正念,這個正念就是光明,你煩惱起來的時候,你馬上轉念念佛,決定不要讓煩惱的勢力增長下去。這個意思就是說,在佛法當中,就怕你心中沒有正念,不怕煩惱,因爲你只要正念在,煩惱就不能存在,正念跟煩惱不能相續的、不能夠共存的,你心中有佛號,一定沒有煩惱,你有煩惱的時候,你一定是失掉你的佛號,所以你應該要去加強你心中的光明,你不要怕煩惱,要緊的是,你是不是願意在煩惱現前的時候,轉念念佛,看你是不是能夠把光明提起來,因爲光
明是能夠破除黑暗的,就怕你不依止光明,那誰也沒辦法。好!我們今天先講到這裏。
第九講
監學法師、諸位法師、諸位同學,阿彌陀佛!(阿彌陀佛!)請大家打開補充講表第九面,附表九「從凡夫地,乃至佛果,所有諸法,皆不出因果之外」。「從凡夫地,乃至佛果」,佛法對宇宙人生,是開展出十法界的差別果報,這種果報的諸法,主要的是由因跟果這兩個所建立的,這個就是因果的理論。當然主要可以說一個佛法的正見,八正道的第一個、正見。在佛陀出世之前,印度可以說是一個文化很發達的國家,有各式各樣的學說,一般來說是九十六種外道。九十六種外道,天臺智者大師把它歸納成兩類,他們的學說可以歸納成兩類:第一個是邪因緣論。這個邪因緣論,他們也認爲宇宙人生是有一個軌則的,不是沒有軌則。他爲什麼做人?他爲什麼生天?這件事情是有一個軌則。什
麼軌則呢?就是大梵天所創造的。他認爲宇宙人生有一個常一的主宰者,這個大梵天,他能夠給我們種種的福報,也能夠給我們種種的災難。應該怎麼辦呢?我們應該要多多的對大梵天種種的歸依供養,使令我們能夠消災,乃至于增長福報,這個叫邪因緣論。當然邪因緣論,天臺智者大師講的是相當多的種類。包括有一種外道說這個世間上是怎麼回事呢?這個世間上是由聲音所創造的,這個宇宙萬法都是生滅變化的,唯獨這個聲音是有真實不變的自體的,我們發動出來種種聲音的曲折,它能夠創造種種的萬法;或者說由時間所創造。各式各樣的執著。總之他們都認爲在宇宙萬法當中,有一個常一不變的主宰者,這個叫做邪因緣論。
其次,另外一種叫無因緣論。無因緣論學說是說,這個世間上的吉凶禍福是沒有軌則的,自然而有的。一個人死了以後就斷滅了,世間上的生命,沒有相續這回事,沒有的。那怎麼辦呢?及時行樂,把握現在,好好的去享受,就是這種思想。前面的是落入「常見」,有一個常一的主宰者。這個就是「斷滅見」。
佛陀出世以後,就把這兩種思想完全都否定掉,開展出佛的知見,開示悟入佛的知見。以佛陀的大智慧眼光,看這個宇宙人生,「諸法無自性,一切從緣起」。就是說,這一切法,不管是六凡法界的雜染法,四聖法界的清淨法,這一切法的本性都無自性。簡單的說,就是一切法的本性是畢竟空的,你要說它有自性,那就是講空性也可以,一切法是依空性而創造出來的。怎麼創造呢?一切從緣起,是有一個軌則的,有一個因緣法,這個緣起論。當然在佛法裏面,不管大乘、小乘,各種各式各樣的宗派都是共許的。不過所謂的「因緣」這兩個字的解釋,就有各式各樣不同,站在大乘瑜伽唯識的思想是,一切法的因緣,就是我們現前的這一念的心識,萬法唯識。「萬法唯識」我們簡單的消文,就是這
宇宙間的一切萬法怎麼會有呢?就是我們這一念心識所變現,離開我們現前一念心識,無有少法可得。就是說,我們的生命就是我們這一念心識的流動,你的心識跟染法的相應,你念念就是創造出一種不可樂的果報;你這個心識跟清淨的法相應,你這個心識,就念念的創造出一種快樂的果報,就是這樣子,整個生命就是我們的心識所變現。當然這個心識的本性也是畢竟空,它也是受熏而有的。這樣子就是開展出整個唯識的根本思想-「賴耶緣起」。
這個「賴耶緣起」我們也簡單的說一下,當然這個唯識的經論很多很多,它主要的根本思想就是說,以八識來建立一切萬法,萬法唯識,這個識開展出來八個識。八個識我們分成兩類來看:第一個是屬于比較粗顯的;第二個是微細的。這個粗顯的就是前六識,前六識在唯識的角度來說,它是…
《《印光大師文鈔》選讀(淨界法師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