功德堂
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《印光大師文鈔》選讀(淨界法師)▪P41

  ..續本文上一頁一個能熏。就是說前六轉識它能夠驅動我們的身業、口業,去創造善、惡的業力,它能熏。當然主要是第六識,它能夠造出殺盜淫妄的惡業,它也能夠造出六波羅蜜的善業,這個造業者,就是第六意識夾帶前五識去造作的,它能夠熏習,這是一類的心識,這個是粗顯的。其次就是第八識、微細的,它是所熏。前六轉識把業造了以後,這個業誰來保存它呢?誰來把這個業,搜集起來累積起來呢?就是第八識,它是一個所熏。它的功能,它本身不造業,它不造善、也不造惡,它就是無記。它就把你前六轉識所造的業,統統給搜集起來,它做這個工作叫藏識,阿賴耶叫藏,使令我們的業力能夠累積下去,不至于斷滅。從前六轉識的能熏跟第八識的所熏,就創造了整個宇宙人生的一個緣起的真實相。

  我們用一個偈頌,把「賴耶緣起」做一個總結,在《成唯識論》講一個偈頌,解釋這個第八識,它說:「無始時來界」,這個界是界限的界,十八界的界,「無始時來界,一切法等依,由

  此有諸趣」,趣就是趣向、六趣。「及涅槃證得」。我們簡單的解釋。我們講整個生命的依止處就是第八識。這個第八識是怎麼回事呢?「無始時來界」,無始劫來,我們所造作的種子叫「界」,這個界當種子;「一切法等依」,一切的現行法,善惡的現行、果報諸法,前面是約因,第二個「一切法」是約果,包括等流果、異熟果。這些的因跟果,它有一個依止處,它是以第八識爲依止處,叫所依,第八識是他們的所依止處。「無始時來界,一切法等依」。這樣子依止有什麼樣的情況呢?就有兩種情況,「由此有諸趣」,因爲有第八識,才能夠建立雜染的果報,有六趣,這個「趣」指的是一種雜染的果報,就是趣向,你造了五逆、十惡的業力,它就有一種力量,推動你到無間地獄去,叫趣。不過這個趣主要是約雜染來說,「由此有諸趣」;「及涅槃證得」,也因爲有第八識,才有所謂的涅槃。假設你在因地的時候,熏習清淨的聞慧、思慧、修慧,沒有第八識的保存,這個無漏的善根,也就喪失掉了;沒有無漏的善根,就沒有出世的涅槃,因爲沒有清淨的因,就沒有清淨的果。所以不管是雜染的六趣,不管是清淨的涅槃,都必須以第八識做依止,「由此有諸趣,及涅槃證得」。這個是唯識宗對宇宙人生的看法。就是這宇宙萬法,這一切的色法都是如夢如幻,怎麼會有呢?就是我們現前這一念心識的流動,剎那剎那流動,剎那剎那變現出來。你的心識轉變,這個果報就轉變,唯識宗就是這樣看法。這個是因果理論,我們再把它做一個簡單的複習。

  好,我們再看問答釋疑。這問答釋疑就講得更微細,這個是《成唯識論》的問答。它在講完阿賴耶緣起以後,跟著又做了一個問答。

  (二)問答釋疑答:

  問:阿賴耶識爲斷?爲常?

  恒

  非斷非常,以 故

  轉

  此識無始時來,一類相續,常無間斷,是界趣 生,施設本故性堅持種,令不失故。

  答: 此識無始時來,念念生滅,前後變異,因滅果生, 非常一故可爲轉識,熏成種故。

  「恒」言遮斷

  「轉」表非常

  猶如暴流,因果法爾

  —《成唯識論》—

  它就問:「阿賴耶識爲斷?爲常?」阿賴耶識是我們的一個藏識,就是它搜集我們無量的種子,它也變現我們一期的果報,既然阿賴耶識,這個心識是我們生命的本體,這個本體,一切法的依止處,到底是斷滅呢?它是不是有一個時間,就會自然消失掉了?還是它不斷滅?它是常住不變的?就提出這兩個問題來問。

  這以下就回答:「非斷非常,以恒轉故」。雖然唯識學它以阿賴耶來建立這個生命的本體,當做宇宙人生的一個依止處,但是它本身不會斷滅,而它也不是一個常一不變的自體。怎麼說呢?「以恒轉故」,因爲它有恒跟轉兩種的功能。這標出它的一個要義,恒跟轉,下面說明,先看恒。

  「恒謂此識無始時來,一類相續,常無間斷,是界趣生,施設本故」。這個是約果報。就是說,這個第八識「無始劫來,一類相續」,這個「一類相續」指的它的本性都是無記,你再造多大的善,他的阿賴耶本身是無記;你造惡,它也是無記。唯識學上說,一個法要能夠接受熏習,它本身一定要無記。如果這個法

  「恒」謂

  「轉」謂

  是善性,它就不能夠容受惡性了;如果今天阿賴耶識是惡性的話,你造善,它就不能把這個善的種子保存,這個善跟惡是互相抵觸的,所以阿賴耶本身它應該中立,才能夠去包容善惡。它是一類相續無記的,而且「常無間斷」。我們的生命是沒有間斷的,我們要看到過去的生命,就像大海一樣沒有邊際;看未來的生命也沒有邊際。這個生命是不斷的相續的。「常無間斷,是界趣生,施設本故」,是叁界、六趣、四生,這些種種的果報的一個依止處,有情衆生果報的依止處。這個地方是講「恒」,就是指我們的生命,它是沒有間斷性的,不是說我們哪一個時候做人,做到哪一天,突然間這個人消失掉了,沒有這回事情。他不是到天上,就到叁惡道;不是在叁惡道,就是在叁善道,一定找得到他的,沒有一種間斷的情況,這第一個叫恒,就著果報來說是「恒」。

  第二個就因地來說,「性堅持種,令不失故」。它在你造作因地,善業、惡業的時候,它也是一樣,體性特別堅固,它能夠很堅固的執持你這個善惡的種子,使令不失掉。除非你不造作,你只要一造作,不管別人知不知道,阿賴耶識就幫你保存,而且是盡未來際的保存。如果你不去消滅它,不用修止觀跟忏悔的方法,把這個種子消失掉,它是不會消失掉的。只要這個種子進入到第八識,它盡未來際不會消失掉。

  這個地方,倒是應該說一下,這個種子的相續性,在唯識學,它把我們的衆生分成有五種的種性,當然這個種性,不是說有自性,不是說自然而有,或者是有一個真實不變的自體,就是我們過去的熏習而有的五種種性:第一個是聲聞種性。就是你小乘的善根特別深厚,決定要證阿羅漢果;第二個是緣覺種性。這個人是決定要證辟支佛;第叁種是如來乘的種性。前面都應該加一個乘,聲聞乘種性、緣覺乘種性、如來乘種性,因爲這個乘有運載的意思。如來乘種性,這個人一定要成佛的,他不會證阿羅漢果,

  不可能;第四種人是不定種性,他對前面的聲聞、緣覺、如來種,他不決定。他要遇到大乘的法師,他就發菩提心;他遇到小乘的學者,他就發出離心,這個人的善根是不決定,叫做不定種性;第五種是無性種性。無性種性就是說,這個人無始劫來,完全沒有出世的善根,他頂多能夠生天。他就是做一些人間的善法生天,然後偶爾到叁惡道去走一走、人間走走,他的活動的空間就是六道,他完全沒有聽聞出世的善法,無性種性,沒有出世的善根。唯識宗是把這個「性堅持種,令不失故」,就是我們的內心,在這個內心的微細處,我們有五種的情況。

  我們大乘淨土法門的《觀經》,我們往生淨土以後,花開見佛悟無生,你看《觀經》的九品,會有一些的差別。有些人見到阿彌陀佛,佛陀爲他講大乘法,他就證到無生法忍;有些衆生看到阿彌陀佛,佛陀爲他講小乘法,他先證初果,這個地方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看到這個問題。當然這個意思,不是佛陀那方面的問題,佛陀的心是平等。《法華經》上說,佛陀的說法就像大雨一樣,普潤一切的衆生。這就是我們這個心識當中,有些人栽培的是一種小乘善根的根性很強,這個時候他招感的佛陀,就是要說小乘法;這個人是成就大乘善根的,佛陀爲他說大乘法。天臺宗智者大師就是依止《法華經》,開出了藏、通、別、圓四教。四教的衆生呢,藏通別圓四教的衆生,往生到佛國以後,佛陀會次第的爲他們講藏通別圓四教的法門,使令他們次第的,或者是圓頓的悟入佛的知見。你要看《法華經》,特別是看天臺智者大師的批注,你會有一個很深的感受,什麼感受呢?就是我們在因地的時候,栽培一個大乘的善根,這件事是非常重要的。譬如說我們現在的臺灣有些法師,他認爲現在的時代,這個大乘佛法太過于玄妙,怎麼辦呢?我們應該實際的走小乘法就好,就退大取小。當然我們可能會在小乘法當中,很快的就有很大的成果。但是以《法華經》的思想,「十方佛土中,唯有一乘法,無二亦無叁,

  除佛方便說」,你走的是一個遠路了,你走錯了,你退失了大乘善根,你走錯了。

  先講一個小故事,他引用經論說,他沒有說這個經論的出處,他說:在經論上,舍利弗尊者領了五百比丘修行,這個五百新學比丘,跟著舍利弗大阿羅漢修行。那大阿羅漢當然他要教弟子,他都先入定觀察這個人是小乘善根?是不是有沒有善根。舍利弗就觀察說,這五百個比丘,假設在今生的生命裏面,不要還俗、不要退失道心、不要放棄努力,決定每一個人都能夠證阿羅漢,他觀察的結果是這樣,這些善根都成熟了。但是這個當中有曲折,就是他在教育的過程當中,大智文殊師利菩薩出現。出現以後,文殊師利菩薩就爲他們說大乘法,大乘的空義。這些人聽到了以後,因爲他們的大乘善根不是很堅固,都起邪見、顛倒,就是錯會了消息了。錯會消息以後,結果墮到叁惡道去。墮到叁惡道去,舍利弗尊者就很疑惑,就問佛陀說:「這些五百比丘,如果我好好的教育,他們能夠成就阿羅漢的,這個文殊師利菩薩一來,這樣子一弄,就到叁惡道去了。」佛陀說:「文殊師利菩薩給他們大利益」。怎麼說呢?就是說菩薩的善巧,他不在乎你短暫的到叁惡道去,而是你要能夠成就大乘善根,是最快的成佛的路。就是說,因爲你必須要讓他栽培大乘善根,這個短暫的痛苦是要接受的。

  《法華經》也有一篇,叫做《常不輕菩薩品》,這個常不輕菩薩,就是釋迦牟尼佛的前生,他是一個比丘。這個比丘他的修行方法他很特別,他度衆生,就是看到衆生,就跟他跪著就頂禮,頂禮以後就說一句話,…

《《印光大師文鈔》選讀(淨界法師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