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說:「我不敢輕于汝等,汝等皆當作佛。」他就是用這樣子來弘揚《法華經》,弘揚《法華經》的要義,就是一切衆生都有佛性。有的大乘的菩薩聽了很歡喜,增長他的大乘善根;有些小乘、小者聽到以後,就不歡喜,說:「你這個比
丘是哪裏來的?虛妄爲我們授記。」就對他毀謗,甚至于拿棒子、石頭打他。但是打他,他也是遠遠的跑說:「我不敢輕于汝等,汝等皆當作佛。」結果那些打他的人,都墮到叁惡道去,到釋迦牟尼佛成佛的時候,這些都是在座的大乘菩薩。他就指哪一個菩薩、哪一個菩薩,都是過去我因爲用這種相反的,用逆向,用相逆的方式來度他。
智者大師就解釋說,因爲菩薩度衆生,他所考慮的角度,是要你能夠急速成佛,成就大乘的善根,這件事情是很重要。所以有時候我們在學習大乘佛法,我們對大乘佛法不要退失信心,沒錯!這個大乘佛法,是一個叁大阿僧祇劫的遠路,是的!但是我們看看大乘佛法菩薩的境界,那我們的確做不到。但是我們內心當中,能夠在生命當中,成就大乘的善根,這件事情是不可思議的,以《法華經》的思想,是不可思議!就是你往生淨土以後,阿彌陀佛就直接跟你講一佛乘的法了,「正直舍方便,但說無上道」,那些枝枝節節就不爲你講,祂直接跟你講佛陀親證的教理,讓你很快的就成就法身,你會有這種這樣子的好處。當然詳細的,你看看《法華經》,你就會有這種感覺。就是我們在整個成佛的過程當中,你要栽培一個大乘的善根,這件事是非常重要的!當然這個應該要透過聞思的。
所以這個地方講「性堅持種,令不失故」,它能夠把你所熏習的種子,很堅固的保存下去。你熏習小乘種子,它就把小乘種子保存下去;熏習大乘種子,它就把大乘種子保存下去,這個意思,這個叫做恒,恒常的作用。
我們再看「轉」。「轉謂此識無始時來,念念生滅,前後變異,因滅果生,非常一故」。前面的「恒」是指的相續性,這個「轉」就是會有變化,它也不是常一不變的。就是我們這個第八識,它的變化性是「念念生滅,前後變異」,怎麼個變異法呢?
「因滅果生,非常一故」,就是你所栽培的種子,它前一剎那滅,它所表現出的果報就生起來。我們舉一個例子來說,譬如說,你是一個人的果報,你這一期所現的是一個人的眼耳鼻舌身意,你所接觸的是一個人的色聲香味觸法。你這個六根跟六塵接觸以後,産生了明了心識,也是人的眼識、耳識、鼻識、舌識、身識、意識,就是人的十八界。這個人的十八界怎麼有呢?爲什麼跟鬼的十八界,跟天的十八界會不同呢?就是你的種子,栽培的種子不同。你這一期的生命,是五戒、十善的種子起現行,就像那個電池放電一樣,它這個種子勢力慢慢消失,果報就不斷的變現,等到這個五戒、十善的種子,這一類的種子勢力完全消失了,你這個人的十八界就消失掉,消失掉就是下一界的。或者你今天是個男人,你現在的思想,是男人的思想,你是男人的十八界;你下一輩子就是女人的十八界變現出來,你就認爲你是一個女人,你就用女人的思考模式來做事情,女人的十八界;或者做一只狗,狗的十八界。這些都是由于我們的種子,剎那剎那的變現,所顯現出來的。
「因滅果生,非常一故」,這個「非常一故」要以出粗淺來說,是約著一期生命,用微細來說就是你的剎那。譬如說我現在看到你坐在這個講堂上,我前一剎那看到的你,跟下一剎那看到的你,你的色法、心法都不一樣,你的色法是不斷的成住壞空,你的心法是剎那剎那的生住異滅,前一念跟後一念,你的色法、四大,跟你的這個明了性都轉變了,當然這個很微細的,但是它也說出了一個道理,就是「非常一故」,它不是不變的,這個是約果報來說。
我們再看因地。「可爲轉識,熏成種故」。它能夠由于前面的七轉識,這個七轉識主要是講第六意識,它能夠去創造一種新的種子。這個地方是講到,業力的轉變跟這個有關,就是說萬法
唯識,這個業力是由心識所主宰,心爲業主。假設我們現在遇到境界,遇到我們歡喜的境界,就是我們過去很熟練的,我們很喜歡去那個地方活動的五欲的境界。我們很習慣的就會把貪煩惱給現出來,染著爲性,我們的心就深深的染著五欲的境界。假設這個是世間人,當然就是你一這樣子,就增長了貪煩惱的勢力,你這個念頭不對治就增長了,就是「可爲轉識,熏成種故」。你這個念頭現起以後,它的這個貪的勢力又增長一分了,你隨順了一分,就增長一分,這是一種,平常的一個凡夫就是這樣子。針對修行人來說,我們跟五欲的境界一接觸,貪煩惱現行就是要對治,就是這個業你要對治,你用轉念念佛的方法,把這個煩惱的相續心給截斷,這樣子的話,你這個貪煩惱,下一次再起來的時候,勢力就薄弱一點,種子起現行的時候,你在現行的當下你折損它,它又熏到下一次的種子,勢力就比第一次薄弱,就「對治所損業」。
唯識學上說,我們要折損惡業有兩個方法:第一個、對治,修四念處觀,或者轉念念佛,這都是對治。第二個、悔,忏悔的悔,「悔所損業」,你忏悔,這件事情你做了,做了以後,你在佛前把你整個過程,很至誠的發露,然後痛哭流涕的忏悔,诃責自己,這樣子也會把你過去的惡業給折損掉。這兩種:一個是你在煩惱活動的時候,對治;第二個是事後的忏悔,這樣子都能夠折損我們的煩惱跟業力。這當然是修行人「可爲轉識,熏成種故」,就是生命的本質也是轉變的,你面對你的念頭的時候,你怎麼去處理它!你隨順它,不管是善念、惡念,它增長一分勢力;你去對治它、折損它,它就減少勢力,就是這樣子,所以叫做「轉」。這個生命的本質,是不斷的轉變的。而這個轉變,就是你怎麼去對治你的念頭,你要讓你的念頭的煩惱增長,那是一種;你也可以使令你煩惱的惡念降低,這也是一種,而這兩個就會影響到你未來的果報,你怎麼去處置你的念頭,就是「可爲轉識,熏成種
故」,它的種子的勢力,也是不斷變化的。我們從恒跟轉這兩個角度,就知道我們整個生命的本質了。
我們看總結。「恒言遮斷,轉表非常,猶如暴流,因果法爾。」從恒常相續的角度,我們知道這個生命本身是不會斷滅的,我們不可能說,一個生命到一個時候結束,這個人就消失掉了。怎麼消失掉呢?四聖法界也找不到他,六凡法界也找不到他,沒有這回事,生命不會斷滅的。就是「恒」,它不會斷滅。但是它也不是固定,就是「轉」。就是你的念頭,有時候我們起善念去造善業;有時候起惡念。就是由這個念頭的變化,創造的業力,就是在人天得果報,叁惡道得果報,或者到極樂世界得果報,就是「非常」。這件事情,就是你自己的念頭主宰的,它會有變化的。這個生命沒有所謂的定業不能轉,沒有這回事。
講一個譬喻,「猶如暴流,因果法爾」。這個宇宙人生,這個「恒轉」這件事情是不容易了解。不容易了解怎麼辦呢?佛菩薩講一個譬喻,說:你看那個水流,前面的水流,它跟後面的水流看起來是很接近,水流跟水流之間沒有距離,我們好像看到這個水流是相續的,就是表示「恒」,這個生命就像水流一樣,前一剎那滅,後一剎那馬上生起來。但是這個水流也是有變化,這個水流有時候往東、有時候往西,它也是不斷的變化,這個水流它有恒、也有轉的兩種的情況。那我們整個宇宙人生的十法界因果的道理亦複如是,就是恒跟轉,猶如暴流一樣,控製這個暴流的就是你的念頭。這個是以唯識的角度,來解釋這個宇宙人生的真實相,就是這種態度。
師答學生問題;你如果是研究阿毘達磨,或者我們講小乘,應該講說是聲聞乘好了,不要叫小,有時候你這樣講,他們不太高興。就是聲聞乘的阿毘達磨的思想,他們認爲「我」是空的,生命是沒有一個我,他同意。但是宇宙人生這些法,是有真實性
的,這個業力是有真實性的,他認爲說,有的業你造了以後,這件事情就是不能轉變的,不通忏悔。就是說,小乘的思想是我空法有,他認爲這些事情造了以後,這件事情就決定性,你一定要得果報,因爲這個法有真實性的,你不能破壞它。小乘的思想,你如果看小乘的經,就是這種態度。所以我們在聲聞戒裏面,有的戒你一破了以後,就你再怎麼忏悔,不能恢複到你原來的位子,不可以,小乘的思想就是這樣。大乘的思想是講我空、法也空,一切法畢竟空,一切法都是因緣有。一切法都因緣有的時候,它認爲說,只要你肯忏悔,世間上的業都會轉。
不過大乘也同意,有些業力是很堅固的,什麼業力呢?就是這個「叁時具有」,這唯識學也同意。就是說你造這個業之前,你在「方便時」,充滿了期待,念念充滿了期待;造作的時候非常的歡喜;造作以後,完全沒有忏悔的心,也是很堅固的,對前面所造的業,非常的隨喜。這樣子的心,你造了業以後,就非常難轉,不是說不能轉,因爲你這個業力,這個勢力非常強大,除非你那個忏悔的力量,要超過前面的那個造業的力量,否則它能夠去折損前面的業力。但是你要把這個業力,勢力完全的消滅掉,就是不容易,你忏悔的心,不可能達到那種程度。所以諸位你看過《南山律在家備覽》的〈忏悔篇〉,它說:有的業你造了以後,你很殷重的忏悔,很殷重、很殷重的忏悔,它能夠消除叁惡道的果報,但是你現生會得到很大的痛苦,或者頭痛、或者眼睛痛,乃至于眼睛瞎掉。就是它會重報輕受,因爲那個勢力太強大。太強大,你去動搖它的時候,它能夠把這個重大的叁惡道的勢力給消滅掉,它的勢力已經不能牽引你到叁惡道。但是它爆發出來以後,它會讓你現生得到很大的痛苦,因爲這個業力,你在造的因地的時候,太強大!
所以以小乘的角度,定業不能轉,是指強大的業力。以大乘的佛法來說,諸法從本來,常自寂滅相,沒有一切法是有真實性。這個一切法沒有…
《《印光大師文鈔》選讀(淨界法師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